Ⅰ 地理學科可以就哪些主題與其他學科一起開展跨學科教學
在現行的許多教材中都有關於「自然災害」的話題,英語教師可以與地理等學科教師一起進行討論,甚至可以將英語教材與地理教材結合,形成跨學科教學。現在有些學校在嘗試「拼教」,由英語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多教師」上課,將英語教學與所涉及內容的學科結合起來。我們學校就曾經嘗試過英語與語文「拼教」,教學內容是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雪夜林畔小憩》。原文教學,學生准確地理解了詩的本意,糾正了詩在翻譯過程產生的誤差;倪江老師的譯文教學幫助學生突破了英語語言的局限,藉助漢語更深入理解了詩的意境。
Ⅱ 如何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教學是基於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的一種新思路,是對教育目的的一種全新的思考。它是以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為目標,通過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開展多元智能教學的教學活動,把各個學科都聯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構建一個跨學科的知識網路,將多學科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也可以找到一系列線索,用這個線索將若干學科領域的多個技能和相關概念串聯起來。自工作以來,我一直都是跨學科教學,要麼跨信息技術和數學,要麼跨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面對如此繁瑣復雜的教學工作自己本身也有怨言,但既來之則安之,所以經過八年的教學實踐,在跨學科教學工作中逐漸得出以下心得。
一、了解學生的多元智能,確定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生的多元智能結構也就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延伸,是學生在學習新課程之前的固有知識。只有很好地了解學生的智能結構,才能確定學習的起點,確定對當前所學新概念、新知識的教學起點。學生的智能結構有很大的差異性,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該與學生共同探討,針對學生的智能特點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施之前對所教學生有一定的了解,並事先做好必要的計劃和准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和學的過程能愉快地進行。
二、確定多元智能發展目標。學生的學習總是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的。同樣,開展基於多元智能的跨學科教學也要制定相應的智能發展目標。這個過程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多元智能結構了解的基礎上的。教師根據學生的智能發展情況,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以此發展學生的智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整合多學科知識,確定多元化學習資源。教師和學生共同統整跨學科的知識鏈,制訂多元智能跨學科學習計劃,根據教學實際,對適合學生多種智能的學習資源進行合理的歸類。這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組合利用這些資源,以便於為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服務。學習資源的獲取有多種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跨學科學習的主題,與同伴在現實生活中收集素材,比如可以到企業做問卷調查。
四、建設教師智能團隊。跨學科學習涉及學生的多元智能的參與,因此,教師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各種能促進多元智能發展的教學活動。但是,多元智能學習的開展需要知識與技能的深度和廣度,單憑一個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所以,教師應該與不同學科、學有專長的教師共同協作,組建一個多元智能教學團隊,共同設計教學課題,組織教學活動,這種合作把各科教師的智力強項帶進了課堂教學,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得以順利進行。
五、實施跨學科教學。跨學科教學的實施是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為目標,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盡量地設計一種學生喜歡的方式進入學習情境,要注意將多種智能、多種學習策略和多種教學方式系統地融入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同時,各個學科的教師要進行優勢互補,將他們各自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都展現出來。此外,教師也要克服心理障礙,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時,要善於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交流,共同商討教學中的問題,最終達成共識。這一點在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學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文科綜合涉及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教學中需要歷史、地理、政治教師的合作才能解決學科問題;理科綜合則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這時又需要物理、化學、生物教師的合作。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智能團隊發揮作用的過程,各科教師就是要在這個階段展示他們各自的風采。
六、交流與學習效果評價。交流是實施跨學科學習過程的關鍵。學生的學習需要交流,教師的教學也需要交流。學生不可能通曉所有學科的知識,有些學生擅長言語語言智能,有的學生表現出很好的數理邏輯智能,而其他一些學生則有很強的音樂韻律智能,有的學生可能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所以,不同發展特長的學生應該互相學習,這樣才能在鞏固自身特長的同時,強化自己的薄弱環節。教師之間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教師的交流更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只有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經常性的學習交流,基於多元智能的跨學科教學才能夠進行,教師和學生才都能學有所得。學習活動完成之後,還要組織學生及教師分享成功的體驗,按照多元智能的評價理論對學習結果和教學成果進行評價,最後對評價結果進行系統組織,並輸入學生的智能發展檔案,作為今後分析學生智能發展的依據。
七、實施基於多元智能的跨學科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1.以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為著眼點學生的興趣和智能特點是實施基於多元智能跨學科教學的起點。教師應該與學生共同商討,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多元智能的特點,事先做好必要的計劃和准備工作,使學生的學習有連續性和持久性。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考慮班級中所有的學生,尊重學生在總的教學方針指導下的不同的選擇方式,能夠系統地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多元智能活動及學習策略與學生的智能發展特點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2.整合多個學科的學習資源跨學科的教學就是要求學習的主題要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結合多學科的知識,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習的需要,通過多種方式獲得需要的學習資源。在收集學習資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資源的可用價值,避免花過多的時間在一個領域資源的搜集上。教師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結合學科教學和學習,對網路資源進行篩選和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利用這些網路資源強化自身多元智能發展。3.實現多元化評價基於多元智能的教學要求其評價方式也應該是多元的化、個性化的,以便於全面地反映評價對象。實施多元評價要注意:⑴評價方式多元化。這種評價方式不局限於考試測試的分數,更多地注重學生智能發展的多個維度;不僅注重量化評價,更注重質性評價,例如引入檔案袋評價、訪談等評價方式,盡可能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⑵評價主體多元化。應該發揮被評價者的主動性,讓被評價者也參與評價,將評價過程由教師的個人裁決轉變為教師、家長、同伴和學習者多方面參與的過程。⑶評價內容多元化。不能僅僅注重課本上的知識,更應該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多元智能,以及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等。多元智能基於多元智能的跨學科教學是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和學生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多元化智能。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可能會形式化地運用這一理論,不顧學生的智能結構和智能發展特點,生搬硬套地把一個或多個學科的知識糅合起來。
所以,在課程實施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使得教學既能適合學生的智能特點,又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最終實現「每一種智力從多門學科教學中得到培養,每一門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多種智力。
Ⅲ 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傳統的常規教學中,教學活動都是分門分科進行的,教師「孤立」地教,學生「孤立」地學,這容易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孤立、死板,不懂得學科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影響到學習效果。通過跨學科教學,教師可以所教學科某一模塊知識為出發點,建立其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並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對知識形成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認知,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且有利於學生系統學習方法的習得和辯證思維方式的養成,這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有利於拓寬教師知識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傳統教學體系下,教師往往只專注於本學科知識的教學和研究,對學科外知識較少涉獵,這導致教師知識面狹窄,也使其實際教學能力受到制約,特別是面對某些學科交叉處綜合性較強的知識時常感到「力不從心」,這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瓶頸」,使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專業形象下降,也不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實施教師的跨學科教學可以促進教師不斷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新的教學技能,且能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拓展教師的教學視野,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三、跨學科教學的途徑
(一)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做好教學規劃,整合多學科知識,開發跨學科課程資源
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教師組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了解學生的智能結構和學習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要想開展跨學科教學也要根據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跨學科教學規劃,將適合學生的多種智能學習資料進行合理歸類。教師可根據需要隨時組合利用教學資源,合理科學地安排教學,以發展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生物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與科學學習領域有較多的交叉知識,也與人文學習領域學科有較多聯系,這為生物學科的跨學科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在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尋求跨學科課程開發的方式和途徑,將其整合成本學科課程和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並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這無論是對於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是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
(二)跨學科聽課和備課,促進不同學科教師交流,建設跨學科教研隊伍
跨學科教學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了拓展和加深,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憑教師個體很難完成多學科的有效整合。因而,教師應該與不同學科的教師和專家共同協作,建立跨學科教研和教學隊伍,協作設計教學課題,組織教學活動,跨學科聽課和備課,採取多種方式促進不同學科教師交流。通過跨學科的教研活動,各學科教師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將各自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展現出來,以供學習和交流。
(三)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強化和滲透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教學的實現最終要體現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並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教學目標和驗證教學成果,這是跨學科教學的落腳點。在生物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與生物交叉滲透的學科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靈感。例如,我們可以用物理震動周期概念解釋細胞周期概念,尋求生物概念的類比;我們可以用地理有關氣候、地形和陸地自然帶分布的原理來解釋生物種群的結構與演替,尋求生物現象的解釋;我們可以用地理和物理中的壓強平衡和氣壓梯度的原理來解釋滲透吸水原理,尋求生物難點的突破;我們還可以通過地理中環境保護的知識來分析生態破壞,尋求生物價值觀的傳導……總之,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可以變傳統單一的教學為多樣化的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實施多元化教學評價
跨學科教學是基於多元智能理論下的一種多元化教育教學方式,因而,其教學評價方式也應該是多元的,以全面反映評價對象。我們要堅持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通過多個維度、多種方式,動員多個主體來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智能發展和綜合素質進行評價,以利於學生的個體發展。總之,在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中,教師要把握好尺度,使教學能適合學生智能特點,並利於學生智能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
Ⅳ 地理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
(1)突出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徵.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對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徵的認識.(2)選擇多種多樣的地理教學方式方法.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和學校條件,選擇地理教學方式方法.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實、概念和技能,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3)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媒體的利用.地理圖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象,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象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利用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學習效率.(4)重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地理教學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對所學地理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證教學的彈性,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
Ⅳ 地理課程是如何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
地理學科屬於一門綜合性的科目,兼具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內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在教學中運用區域地理材料,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應變能力。在講述華北地區環境問題時,結合淮北地理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同時對於家鄉發展旅遊業和特色果樹種植有了清晰的認識,提高了他們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學科特色,重視在新課程實施中對學生綜合能力、地理素養的培養。因此,利用區域地圖為載體,要求考生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對題目負載信息的提取、認定、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以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是地理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考生在高考中要順利、有效、正確地解答區域類綜合題,教師必須做好針對性的復習,重視對學生進行該類題目解題策略的培養。在學習中,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才能達到課標對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形成地理素養」,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一面要鼓勵學生多讀報,多關心國家的時事政治之外,也要將知識向生活中延伸。如在復習交通運輸這部分內容時滲透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重要鐵路工程,如分析青藏鐵路建成後對西藏經濟的促進作用;南昆鐵路的修建的經濟意義和對我國邊境貿易、聯系珠三角等方面作用;在復習農業問題時結合世界糧食問題等。表達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學生對任何題目的思維狀況和思維能力如何,最終都要用文字來反映,而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判斷也只能藉助單一的文字來完成。近年來,學習地理的綜合題基本上都是以簡述題的形式出現,而地理簡述題能夠很好地拓展了學生答題的空間,能夠加大學生自己組織答案的自由度,可見學習地理試題對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 「進行文字准確、條例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實際上學生普遍存在對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視,往往出現答案思維方向正確,但無法用文字准確、完整、規范地表達出來,或表述缺乏層次性、邏輯性,要點不突出,不能科學准確地應用地理術語等情況。在復習中,教師要耐心、持之以恆地督促學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錘煉、答題的層次,以幫助學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鴻溝,提高得分率。 新課程標准下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更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區域性。地理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學中利用區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識作為地理綜合學習的載體,把地理知識與當地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而提升地理素養和人地和諧觀念。 區域地理教學是用區域地理知識培養教育中學生的教學活動 。它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多內容、多層次的實踐活動 ,讓中學生直接感知家鄉的地理環境,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也為學生提供將書本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和條件,真正實現《地理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功能,並在實踐與探究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所以區域地理教學應該能在「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等,有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區域地理進入課堂會激發學生興趣 ,調動學生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慾發起的原動力,是思維培養和理論提高的最好「誘餌」。並且,培養興趣 ,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也是中學地理對課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另外,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愛追問,如果在這個時候適當加入客觀存在於學生生活之中的生動、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在很好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之時,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地理課的質量。 例如,在講述不同地形類型的不同利用——山地的利用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土地利用類型情況,因為我們區山區面積廣大,佔全區的95%以上,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山地的利用特點(優點和缺點),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最後教師小結。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於課本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而且將身邊的事物和理論相連接,同時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特別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達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效果。初中的孩子在理性認識上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在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時存在困難,而教材所選擇的事例往往離學生比較疏遠。這就需要教師重新搜集資料,而在我們周圍就有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實在在的地理材料,把它們作為事例講解,學生就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到垂直地帶性分布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海拔高度對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的影響,我就以我們相山為例,給出大家熟悉的圖片景觀,從現象講到本質,這樣就有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了此內容,並且對本地的自然環境有了更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具備了理論依據。 區域地理的教學和材料運用,都是從身邊的事物入手,然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地理規律,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獲得更多具體的感性材料來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抽象的地理現象和原理。在講解「華北地區的氣候」時,給學生講解了該區域的氣候特徵後,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種植了哪些農作物,種、收的時間為何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一年四季中河流的水文特徵怎樣,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最後通過學生匯總,知識點基本全面,因為是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所以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另外,通過區域地理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這些學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還面。這就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因後果,並明了家鄉的發展方向。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繼而熱愛自己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區域地理材料綜合地進行教學,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變得豐滿而具有趣味性。它對於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增強對家鄉的熱愛,繼而喚起學生對祖國和世界環境的熱愛,從內心深處產生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Ⅵ 初中地理如何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將知識學習要求的程度降低,是開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條件。
初中地理作為次科存在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地理科要求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雖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些知識點還是比較難於掌握,遺忘率非常高,如資源中礦產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規律等,如果硬要學生去死記硬背,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做到教學上使學生通過「悟」來學習,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放下包袱,對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只要求學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即是開發學生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就能更好地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對地理科的好感,為將來高中地理的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的學習方法是「悟」的要決。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地理作為次科,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否則學生會放棄地理這一科。但地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於嚴肅,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初中地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的東升西落引證了地球的自轉;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證了地球的公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黑水河的可怕、廢氣嗆人的滋味,同時讓他們寫上一份調查報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講述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番禺地區的自然特徵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地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到沙漠地貌時,讓學生從一張清晰度高的實物景觀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氣候乾燥特徵,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南北氣候異同時,用兩張南北方特色景觀的圖片進行對比,再加上表格練習,學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講西歐和北美氣候和地形關系時,運用寥寥數筆的簡筆畫畫出兩個地區的差異,再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效果更好。
3、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
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律性的東西,如說到南方地區時,可讓學生用北方地區來對比,找出南方地區獨有的自然特徵;又如講到北美的氣候與地形的關系時,可用歐洲氣候和地形的關系來比較,就能使北美的氣候特徵鮮明突出。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就能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系,樹立地理知識的全局感。
4、合理的討論是啟發學習的好方法。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強調提問、講授、嚴肅的課堂紀律,卻從來沒有安排學生討論,其實這是個誤區,其實,只要教師調控得當,預留一定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討論的時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講述南極大陸的氣候特徵時,列出幾個引導性的提綱,如:對氣候影響的四大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對南極氣候的影響等,讓學生討論其成因,通過過去積累下來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的結果。
5、培養外展思維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學的感悟還在於舉一反三。地理課本的知識內容與一些時事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一些熱點問題,在增加地理知識的可用性的同時,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講到西北地區時,就可由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延伸至開發大西北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有關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徵,討論研究開發西北地區要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6、開展多種多樣的地理課外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如果設計安排得當,則會極大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我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觀星,面對滿天繁星,細聽星座的動人傳說,通過高倍放大望遠鏡觀察月亮上的環形山,學生的興致未曾如此高漲過。雖然,對於星座的知識,他們不一定會懂,但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被激發起來。
7、動手製作效果更佳。
自己設計並動手製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標本、地理小資料,會使學生從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識。如講到南方的水稻土、紅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標本並進行觀察記錄,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講到經緯線的分布時,在課前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小地球儀,再進行觀察後完成表格練習,效果比教師費力講解效果好。
8、讓學生設計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學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學中,有一些本來很有趣的知識內容卻被課本講述得非常枯燥,此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圖片、聲像資料或文字資料,進行自己設計的演示,效果也不錯。如講到旅遊時,課本的風光圖片非常有限,文字內容太過嚴肅,會做成學生感到難記的現象,這時可由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讓他們自己收集資料來講述祖國河山壯麗的風光和旅遊名勝分布的位置(可聯系交通中鐵路的分布),又或者讓他們製作相關內容的手抄報,以及風光照片進行演示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感悟知識。又如講述廣州地區「三年一中變」的成果,就可以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編輯,進行演示性講解,教學效果比老師講授好得多。
9、增強學生的閱讀機會,讓他們學會發問、懂得看書、學會查找資料,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讀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動、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如《少年科學》、《世界奇觀》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書、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課外所學的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悟性。
三、要「悟」關鍵在於教者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地理知識之間帶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和規律性,學習上要悟,則要求教者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懂得知識間一般的聯系,引導他們去發掘課本上的知識,不要包辦一切。如在區域地理中,氣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響,氣候和地形等又決定了區域的自然特徵,而經濟特徵、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交通和資源分布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講課的基礎上,總結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綜合法),為他們將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好像講述青藏地區的特點時,由於前面已講述了多個區域特點,學生已大概掌握了區域特徵分析方法,此時,就不應再由教師講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幾個提綱式的引導問題,讓學生分小組研究解決,再由教師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設立一個地理主題,讓學生按小組收集資料進行講解,效果也好。
小結
前面所講述的只是個人的粗淺見識。在實際教學當中,還需要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別是考試制度和內容的改革(現在有關部門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教師擺脫教材的困擾(初中地理教材編排過於嚴緊,缺乏輕松)以及作為次科的制肘(教學時間不足、課外活動時間和資金嚴重缺乏,教學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學者輕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真正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就可以了。
Ⅶ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工作
一、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定準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主動開發、共同提高的雙向互動的創造性過程。
2.面向全體: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後進生,創設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讓地理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3.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4.關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地獲得教育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對於師生猶如戰場對於將士。向課堂45分鍾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學生心往神馳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刻領悟:「學地理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
二、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正視地理學科,進而轉變地理學習方式。
1、正確認識地理學科,培養學科興趣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處是地理知識」,如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自然現象;再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五彩繽紛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再到全球性的糧食問題 、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這些關繫到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將在初中地理課上探討。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在生活中能解決問題,解釋困惑,這就是興
趣和動力的源泉。
2.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地理課堂的素質教育功能,改進地理教學效果是中學地理教師的重要任務。
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教,「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學校考,學生背;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因此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積極探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美國一位教育家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了諸如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 ,將以上方法落實到教學實踐,要特別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筆者認為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善於激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往往與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古人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學習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綜合性強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發揮文理綜合優勢,引入歷史典故、傳說、名人軼事、時事政治 、數理知識等;發揮圖文結合優勢,展示地形圖、政區圖、繪制各種示意圖、趣味讀圖等;發揮學用結合優勢,製作地球儀、製作等高線地形圖、觀察天氣現象等。
在地理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應該貫穿於教學始終。課堂剛開始,教師如果運用精彩的導入語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則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將集中於課堂,利於後續教學內容的展開;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應洞察學生心理,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適時引入課堂,並作適當鋪開,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的空間,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有助於其興趣的維持;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回顧總結 ,讓學生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成就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更持久。
⑵用心設計問題情境,追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恰當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啟動思維,進而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學記》中載:「善問者如撞鍾,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之以容,然後盡其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用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有效探究鋪路。
探究活動是由問題開始的,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根據問題收集信息、尋求問題結論等一系列環節組成。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學生則是探究的主體。問題情境設計是否新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符合初中學生好奇、好強的心理,關繫到學生能否有效的進行探究活動。
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要考慮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慾望,使學生想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對於難度大的問題,設計上要呈現梯度,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解決問題,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長知識的喜悅。如在學習 「太陽高度」時,設計如下問題:①為什麼「冬天冷,夏天熱」?(猜想)②一天中什麼時段最熱?(驗證)③冷熱取決於什麼因素?(結論)上述三個問題從生活現象入手,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學生經過猜想、驗證過程,獲得新知。
⑶創設良好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所謂課堂氣氛,主要是師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情感狀態,是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造的心理和社會氛圍。課堂氣氛會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態度。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創設有利條件。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教學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雙邊活動,不僅要看重結果,更要看重過程。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無論怎樣高明的教師也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
⒊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⑴自學導讀,有目的的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先閱讀課堂上將要學習的教材內容 ,做到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框架。學生亦可針對疑難提出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
⑵圖文結合,善用地圖
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運用地圖教學,並且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
⑶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地理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落實到生活中,地理知識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學習地圖時,引導學生將啟東市 交通 圖、匯龍鎮圖進行比較,得出比例尺不同,內容詳略不同的結論。
⑷科學記憶
重要的地理知識,如名詞、概念、規律和原理等,需要記憶。
教師引導學生科學記憶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如諧音記憶、口訣記憶、歌訣記憶、首字記憶等等。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打造高效課堂教學。
Ⅷ 淺談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工作
作為一項文科知識的基礎教學科目,初中地理教學對於學生的未來升學、研究以及工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掌握地理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外,還要注意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中心,聯系和溝通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以某一地理事實為材料,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本文筆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學經驗出發,就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Ⅸ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做好與高中的銜接
受當前中考模式局限性的影響,初中生的地理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學脫節,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學.高中地理老師應該了解初高中《課程標准》和教材,掌握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利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做好初高中教學的銜接;同時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特點. 關鍵詞: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當前的中考模式是只考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六科,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很多學校對初中的地理教學重視不足,一些學校的地理課由其他科的老師兼任,甚至部分鎮區的初中根本不開地理課.這樣一來,初中畢業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學嚴重脫節.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學中,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高中地理與其它科目一樣同屬高考科目,難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學生初中的地理的知識嚴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門的最大困難,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與初中知識聯系的地方,教學難度較大,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問題,我從學生學習方法和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學習知識喜歡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歸納.進入高中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歸納能力,都有所增強.而且,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是中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教學內容擔負著培養不同種能力的任務,教師應抓住各種場合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 1.注重學法引導,減輕學習負擔: 高中教材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在問題的設計上和知識的傳授上與初中都有很大的區別,如:初中教材在介紹氣候知識時,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區即可.而高中教材對這部分內容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律,還要根據文字描述或氣候表格或降水柱狀圖等相關氣候資料,分析、判斷和推理是什麼氣候類型,如何形成、怎樣分布等一系列問題.這時候,如果教師對學生不進行正確的引導,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會明顯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特別是剛進入高中不久的學生,他們對於地理的學習,還處於一種摸索階段,如果此時能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進行適當的點撥,他們將很快的適應高中知識的學習,並可能會受益終生. 2.倡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初中的地理課堂多數以「師講生受」進行,而新課標理念下的地理學習,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應強調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變「一言堂」的傳統方法,倡導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要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要倡導學生之間為促進學習而進行的各種討論,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新課標強調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演繹與歸納的結合、知識傳播與獲得知識過程的統一;盡量從實際出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論證與抽象;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並得出結論,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各層次地理知識,同時獲得廣泛的地理活動經驗. 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銜接 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由於受到初中生認知水平及初中地理僅作為「次科」的限制,較多的採用講授法.學生進入高中後,教師應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自「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時期,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採取啟發式.啟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根據教學實踐中的嘗試,個人認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工作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熟悉教材、課標,對學科知識體系要心中有數 高一地理教師不單要了解高中《課程標准》和教材,同時也要了解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准》和學生學情,這樣才能完整地把握學科體系,高屋建瓴,對整個學科知識體系做到心中有數. 近幾年我省初中地理所採用的教材版本多,初中地理課程標准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調整.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初中講過,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並作適當的記錄.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知己知彼」後,並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內容,確立帶領學生復習初中地理知識的起點和重點. 2.進行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可採取課堂提問、問卷調查或進行針對性測驗等方式進行.對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要記錄下來,隨時掌握的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素質狀況,才能對以後教學的深度、廣度處理做到應付自如. 3.精心設計教學銜接內容,重點突出必備知識 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學生的學習的情況後,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徹底解決,高中教材中將要涉及的內容重點復習.例如很多新生對《地球和地圖》內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這些重點問題,要徹底解決,特別是經緯線、經緯度知識.又如區域地理圖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在學生的頭腦中沒有形成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或者說這幅圖是用來干什麼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靈活的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建議在班上貼上中國政區圖和世界政區圖.平時,給學生提供一些圖文、時事資料,讓學生在了解這些地理事物、地理事件的同時,也去了解該事物事件產生和發生的空間位置.這樣對於進行知識銜接時,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事半功倍,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提高了學生的用圖能力. 利用初、高中知識的內在聯系,拓寬延伸一些概念和規律,對容易忽視和薄弱問題應及時彌補.例如,學生對於初中區域地理掌握不好,高中接觸到的時候就感到突然和陌生.這些知識應在學習中注意彌補.根據高中教學需要,可適當拓寬世界大洲、國家和中國的區域地理知識.一些較高要求的計算(如地方時、區時、日期、氣溫、經度實地距離的計算等),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在高中習題中常常接觸到,這些內容要適當加深. 4.合理恰當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化初中已有知識. 做好初中與高中知識的銜接,需要佔用高中的教學時間,如果在教學中能使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適當增加教學的容量,提高進行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的效率.同時,地理學科因其本身具有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點,在教學中有一些復雜的、抽象的問題和現象,如果教師單純採用語言描述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如果教師能夠採用多媒體進行模擬演示,這樣可以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利於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想像力,突破難點. 5.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是成功教學的關鍵的環.比如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掛圖、多媒體教學、詩歌、趣事等,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身心愉快中學習.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引用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江淮准靜止峰的時候引用詩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讓學生發現自己熟知的詩句中原來還蘊藏了那麼多地理知識. 通過開設研究性學習,師生共同設計地理小實驗,如「正午太陽高度角測量」,「大氣熱力環流」,「檢查學校的太陽能熱水器安裝是否正確」,既讓學生重溫了課本知識,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現象和地理知識聯系的樂趣和成就感.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相關課本知識,多聯系社會實際,啟迪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如教師在講大氣逆輻射時候,可以結合早春的寒潮到來時,如何防止作物凍傷等實例入手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這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掌握相關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從而達到了培養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 總而言之,高一是初高中過渡的關鍵時期,學生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時期教師在對初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能否做好銜接以及能否正確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因此,高一的地理教師要深刻思考、仔細研究,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同時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適應高中的學習特點.
Ⅹ 跨學科教學,教師需要怎麼做 - 草稿
《山東省普通中小學強課提質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了「推進跨學科、大單元教學,義務教育學校各門課程原則上要安排10%以上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這是首次把跨學科教學納入課程建設中,而且是作為教學方式列為文件中,在文中還提及主題化、項目化及綜合實踐活動,都是需要跨學科。
跨學科教學,在目前分科教學的現狀下,教師需要做什麼?
實際上,現在在融合育人背景下,語文課程標准已經有了一些的轉變,例如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新聞傳媒類」「論證思維學習」「社會調查研究」等帶有「跨學科」性質。初中生物教學中「科技與社會」,每個章節前言都多用中國古代詩歌導入新知識,也是跨學科的內容。
教師如何提升跨學科課程設計能力,《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0日介紹了江南大學夏玉溪文章,他認為教師可以從認知維度、技能維度、情意維度、元認知維度四個方向把握其構成。
其一,跨學科教學意識。提升教師的跨學科設計能力,首先要認知先行,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首位。每一門學科的課程標准中都對學科性質進行了分析,例如語文課程就明確為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同時明確語文教學內容,語文學科的學習任務群以語言文學為核心,融合科學、政治、傳媒等學科,「回歸傳統優秀精神」與「貼合當下社會現實」。初中生物課程標准中對「學科性質」指出,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農林、醫葯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從這個表達中,我們的課程教學中,就可以增加農林、醫葯衛生、環保等跨學科的知識。
其二,跨學科方案設計的能力。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跨學科聯動主要以三種形式呈現:一是相關形式,例如語文與歷史、地理知識與文學課的融合,數學與工程、閱讀的融合,物理與數學、工程和閱讀的融合;二是廣域形式,譬如語文課程的實施輻射到人文社科的其他領域,如新聞學、傳播學等科目,;生物輻射到其它自然科學領域中,這樣的跨學科輻射形式的實踐性更強;三是主題形式,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語文以外國文學、古代漢語等主題形式呈現。當然「相關形式」相當多內容還是學科內融合,從嚴格意義上沒有改變分科課程的性質,不能算真正的跨學科教學。
其三,跨學科教學實施。課堂上實施跨學科內容,要做好各個學科教師的配合,要互相學習,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同時要通過主題綜合實踐的方式、探究式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實踐,例如上海低年級階段的「小主綜」課程。要打破學科界限,打破課時限制,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集中設計的方式。我們要通過大單元教學、主題項目式教學、STEM等教學方式,做好做實跨學科教學實施。
其四,跨學科教學評價。任何一門學科課程做好評價工作,跨學科課程的實施,評價很關鍵。我們可以通過「教-學-評」的方式,促進教與學的實施。學校做好跨學科教研,在集體備課等研究中,把跨學科納入研究的內容,學校也要把跨學科教學管理進行評價,形成科學的學科體系,建立正確的評價制度。
跨學科教學不是新東西,但需要新研究,我們要把跨學科教學作為重要的課題進行研究,使每一個學科素養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