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手工教案怎麼寫

地理手工教案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11-28 23:04:59

A.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

地球儀 ,即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是為了便於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一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

一、課 題: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二、課 時:2課時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為貫徹實現地理教學的三大技能(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培養興趣),根據本節內容特點及素質 教育 的內涵,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認知能力,我確定以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能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的大小;

(2)通過製作地球儀,能夠了解地球儀的基本大小;

(3)通過觀察地球儀,能夠比較和歸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

(4)能夠熟練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過程與 方法

(1)通過 故事 的引入,激發學生好奇心。

(2)通過演示地球儀,學生自主學習,比較歸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2)通過學生課堂製作簡易小地球儀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通過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艱難與坎坷,培養學生對真理勇於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

(4)通對地球的探索和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經線和緯線

2.難點

(1)東西半球劃分。

(2)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 教學方法 和 學習方法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還沒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能力,初中學生的空間想像思維較差,針對初中學生在思維和接觸層面的弱勢和優勢,在教學方法上以實物進行展示和講解,如經線和緯線,可以用一個只由經線和緯線構成的經緯儀,直觀展示給學生看,更能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想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根據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如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教學方法:啟發法、比較法、圖片分析法、演示講解法。

2.學習方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 總結 規律法

六、教學過程結構流程圖:

七、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引出課題。

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麼,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樣的?

(二)新課內容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地球衛星照片)

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閱讀圖1.1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討論學習,共同探究古人對地球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什麼過程呢?

(學生自主學習,舉手發言)

總結:人類認識地球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由於認識的局限性,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後隨著認識的擴大,人們認為「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隨著認識的加深,尤其是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而地球衛星照片更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能夠作為地球是球形證據的事例呢?

a.(事例1)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展示教材圖1.3)

b.(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並作答,教師啟發、解釋。)

2.地球的大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差值。

(學生計算、回答)

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但想對於地球來說,這個數據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承轉:地球很大,怎樣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們製作了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為什麼做成正圓呢?

(展示地球儀,邊展示邊講解。)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在地球儀上還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來學習經線和緯線。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二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2、 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狀

4、 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特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1、觀察地球儀,

2、經線、緯線的意義及其特點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東西半球劃分

難點:1、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2、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判定

教學准備:

教學地球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明亮的圓球;在十五的晚上,我們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我們自己卻不容易地球的整體面貌。古人如何認識地球呢?我們現在呢?

板書: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大小

(1) 地球的形狀。展示地球儀

提問:地球是什麼形狀?(是一個球體)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已經得到肯定,不過這個問題在古代卻是有許多的爭論。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看教材圖p2 圖1.1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實(地球真實形狀)嗎? (不能)

引導:可是,我們卻能夠從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實。好像比如。。。(舉出遠處船隻、發生月偏食的例子並做出必要解釋)其中,我們地球儀和麥哲倫環球航行更可以證明地球是圓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小組充分討論)

總結:最能准確、科學反映的就是太空員在太空拍下的地球衛星圖片

討論:從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你領悟到什麼?

總結:如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生命

過渡:我們看上去地球是圓的,那麼地球真的是一個完全、精確的圓形嗎?(不)

板書:(2)地球的大小

看p3 圖1.2讓學生讀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所以說,地球其實是一個中間略扁的橢圓的球體。不過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通常我們就用平均半徑來表示。

展示地球儀:

提問: 觀察地球儀,請同學們想像一下:

(1)地球儀和真實地球的原貌有什麼差別?

(凹凸、國界、地軸、經緯線等等)

(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定位、繪制國家邊界、地理事物的總體觀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總結:特點: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這樣可以方便我們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三

【學習目標】

基礎知識

1.了解人類對地球是球體形狀的認識過程,會用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儀是幫助人們認識地球的模型;

2.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能准確區分經緯線,理解經緯線的特點;

3.學會在地球儀和地圖上正確判讀經度和緯度,初步認識經緯網。

基本技能:

1.能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過製作地球儀,了解地球的基本構造;

2. 能夠運用觀察、對比等方法在地球儀上探究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

3.能利用經緯網給任何地點定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人類為摸索地球的形狀而經過的漫長、艱苦的探索和實踐,接受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培養熱愛科學的品質;

2.通過探究活動以及小組學習,初步養成善於與人交流、分享與協助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經緯線、經緯度的定義,能夠准確區分經緯線和經緯度。

3. 熟練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地理位置,了解經緯網定位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學難點】

1.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製作地球儀等。

2.掌握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分布和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3.熟練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地理位置。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小組活動教學等。

【教學課時】共4課時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活動課)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在前面的緒言中,我們認識了學習地理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意義,知道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甚至對我們的終身發展有用,那麼,大家對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又認識多少呢?下面,先讓我們來看一段視頻資料:

視頻導入:播放一段宇航員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視頻,觀看完後,提問:通過觀看你有什麼感想?地球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

?學生:看視頻,回答教師的提問。

?師生互動:向學生介紹有關視頻的背景等。

?教師: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師:「地球是一個球體」,今天,在我們看來這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結論,然而,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卻是一道人們長期難解的謎題,認識它,人類經歷了艱苦而漫長的一段過程。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艱苦而漫長的探索過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感受一下。

?先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讀圖思考:

?問題:我國古代為什麼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略)。

?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點撥(略)。

?過渡:後來,隨著人類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認識,一些人開始懷疑「天圓地方」的說法,認為地球的形狀可能與「月球」、「太陽」等類似,也是一個球形,這樣,關於地球的形狀的問題,就在人們之間開始了一場爭論。

?下面,就讓我們來進行一個討論活動,體會一下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那一段艱難歷程:活動:分組討論:請學生們前後4人一組(個別為6人),分別選取教材中有關「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在太空看地球」等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圖示和資料中的一個,小組討論學習,認識其中的某一個過程。

?學生:1.自己挑選某一個過程,2.小組代表向全班作介紹,演繹說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師生互動: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感受有關科學史的教育。

?小結: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猜想到實際,從現象到真理的漫長的過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比較容易得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師生互動:鼓勵學生探索科學,要敢於克服困難、執著追求。

?學生:發言,談感受等。

?教師: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學數學課上,我們學習了有關圓和球的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圓的大小可以通過什麼來確定嗎?

?過渡:(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許多同學都能理解用半徑的長短可以說明一個圓的大小,同樣的道理,用半徑的長短也能說明一個球體的大小,請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個球體,我們是否也可以用半徑的長短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呢?學生:思考、討論。

?師生互動:請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提到有關圓的半徑問題。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半徑的長短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問題。

?教師:接下來,讓我們來看教材P4頁圖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說明地球的大小的?

?學生:看圖、討論活動等,找出是通過「平均半徑」、「最大周長」和「表面積大小」等數字來說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結: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如圖所示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所以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當然,用赤道周長和表面積大小來說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

?師生互動: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用「平均半徑」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規則的球體)2.最大的周長一般指的是什麼?(赤道周長)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於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於我們學習、研究呢?

?二、認識地球儀

?教師:(展示地球儀),同學們討論得不錯,人們確實想到了藉助「地球儀」的方法來認識我們的地球,這就是一個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狀特點的地球儀,在我們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會經常用到它,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研究一下:地球儀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山脈、河流、城市、國家等表現出來的?

?學生:聽講,觀察地球儀,看看地球儀上的基本構成。

?活動:請同學們觀察地球儀,熟悉地球儀上的基本構成。

?每個小組一個地球儀,學生們觀察、說出地球儀表面的基本構成,指出不同類型的地球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說明地球儀的表面構成,解答學生的問題。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等,不同類型的地球儀,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點也不同,各有側重,我們正是利用地球儀的這些便利構成,來認識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種事物及其分布等。

?學生:聽講,記錄等

?三、製作地球儀

?現在我們對地球儀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下面讓我們來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吧,請同學們拿出 乒乓球 ,完成教材第5、6頁的活動。

?學生:根據教材活動設計,逐步製作地球儀。

?師生互動:教師指導學生製作,在班級展示學生製作的成果。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認識地球形狀:球體

大小: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大小

?二、認識地球儀:縮小的地球模型

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基礎課)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僅如此,地球儀上還配備了一些特殊的「裝置」,方便我們利用它們來學習地球上各種地理事物的特點和分布規律等。

?師生互動:教師向學生展示地球儀教具,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對探究地球儀的興趣。

一、認識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過渡:那麼,你們知道這些特殊的「裝置」是什麼嗎?它們該如何正確使用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見識見識吧。?

活動:同學們仔細觀察地球儀,看看你們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裝備」?它們分別是什麼?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討論等(略)

學生:發言、說明自己看到和討論的結論等等。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同學們的介紹,我們可以確定在地球儀上的這些最明顯的點和線:北極點、南極點、地軸、經線和緯線等,如教材P5頁圖1.4「地球儀上的點和線」所示。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查找、記錄地球儀上特殊的點、線,討論它們是如何被確定的等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提示學生觀察中要注意的問題,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觀察結論等。

學生:發言、回答提問等。

設問:實際上,地球里並不是真有一根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那麼,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是如何確定上去的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活動來看看這個問題。

活動:繼續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表面點和線,討論、思考下面問題:

1.什麼是地軸、北極和南極?

2.什麼是經線和緯線?

3.這些點和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分析等。

學生發言:結合自己的活動和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發言(略)。

小結: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叫兩極,位於地軸北面的是北極,位於南面的是南極。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是緯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是經線。

?二、認識緯線

?承轉:在這些點和線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經緯線了,老師這里有個有小竅門,可以幫助大家區分一下。

?教師引導:同學想一想「經」和「緯」這兩個字的拼音是什麼?如果把「經」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麼形狀?把「緯」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麼形狀

?學生:聽講、思考,分組繼續觀察、討論問題。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提示學生觀察、找出經緯線和南北極點的關系,總結自己的結論等等。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領悟「經」對應的是豎的直線。「緯」對應的是橫的直線(在平面簡圖中適用)。

講述:剛才的小竅門僅適用於我們在平面簡圖中繪製成直線的經線和緯線,實際的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又有什麼特點?該如何區分呢?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認識一下。

活動:要求學生: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並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每組分發一根繩子,繩子的長短稍長於地球儀周長,自己准備直尺,量算比較長度。

3.老師要求觀察地球儀時才能動,其餘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體展示問題:

1.緯線的定義,用自己的話提煉出要點。

2.緯線的形狀?

3.緯線長度及變化?

4.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緯線?緯線指示的方向?

講述:請大家停止討論,就這幾個問題來分享討論結果。

提煉要點:一邊聽同學們的回答,一邊完善附表(板書。)

? 定義 形狀 長度及變化 指示方向 緯線 垂地軸,環地球 圓 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 東西 ? ? ? ? ? 難點提示:如何演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們只沿著地球儀上的赤道,向前(後)某一個方向移動,因為始終在赤道上移動,沒有向上(北方),也沒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動的方向只是在東西方向上變化,說明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過渡:同樣的學習方法,我們來看看經線的有關特點。

學生:聽講,思考。

學生:猜測地球儀和繩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儀和教材P6,思考討論提出的問題:

教師:提示學生這里緯線長度的比較需要用到老師提供的繩子和自己的直尺

師生互動:老師可巡視,指導學生如何用繩子和直尺對比量算緯線長度。

學生回答:

1.緯線定義(看書得出的結論):和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大圓。

2.緯線是圓的。

3.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變短。

4.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

學生:(體會感悟)沿著赤道移動,在往東或者往西走,所以緯線應該指示東西方向。

三、認識緯度

?教師承轉:現在我們初步認識了地球儀上的緯線的基本特點,那麼,我想問一下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儀上的緯線有多少條嗎?

?學生:回答,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實際上,地球儀上的緯線是數不清的,有無數條,那麼,我們怎麼來區分這些不同的緯線呢?下面,我們還是通過活動來認識這個問題。

活動:觀察地球儀,認識緯度在地球上的劃分。?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並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餘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細閱讀地球儀上不同緯線上標注的緯度度數,看看緯度的劃分有什麼規律(提醒學生在地球儀正確位置去查看到緯度的標注)。

學生:活動、討論等。

學生:發言等。

提問: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地球儀上的緯度起點也是從0°開始排列的,那麼,0°緯線在哪裡?它是一條怎樣的特殊緯線呢?

學生:發言等。

歸納總結:0°緯線位於地球儀的中部,就是我們熟悉的赤道線,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由於這一特殊的屬性,赤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有赤道穿過的國家和地區,常常建一些所謂的「赤道紀念碑」來一起人們的關注,如,教材P6頁圖1.7「基多赤道紀念碑」。

活動:確定了赤道是0°緯線,那麼, 其它 的緯線度數又是如何標定的?緯度是如何變化的?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在什麼地方?等等,讓我們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這些規律吧。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從地球儀上我們可以得出有關緯度的分布規律:1.緯線的度數范圍是0?-90?,赤道為0°,南北極點是90°;2.緯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增,最大的緯度分別位於北極和南極點。

提問:從緯度的分布中我們發現,除了赤道外,其餘的緯度都有兩個數值,又該如何來區分呢?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赤道以南稱為南緯,赤道以北稱為北緯,人們還利用英文「南」「北」的單詞首字母「N」和「S」作為代號,分別表示北緯(度)和南緯(度)。

練習: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緯40度,用數字和字母該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畫出最長的緯線——赤道,大家觀察地球儀上緯線的分布規律,然後補充幾條緯線: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標出南北極點的度數90?。

?學生:聽講,記錄等

?過渡:

?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人們利用不同的緯度來區分這些緯線,通過緯度的大小來認識緯線在地球上的位置,那麼,人們是如何來區分地球儀上的經線的呢?

三、認識經線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地球儀上這些連接南極和北極的大圓弧線吧,看看它們有什麼樣的分布規律。

活動:

要求學生: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5.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6.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7. 初二地理會考知識:地球和地球儀

8.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9.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導學案

10. 七年級中東地理教案

B. 幼兒園地理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1、知道台灣、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有美麗的風景和特產。
2、積極和同伴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和信息。
3、在交流和分享中增進對台灣、香港和澳門的了解及情感。
活動准備:1、請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台灣、香港、澳門的圖片資料,中國地圖,小紅旗3面。
2、教師編排高山族舞蹈《高山青》。
3、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了解台灣、香港、澳門的地理位置。
師幼一起觀看中國地圖。教師請幼兒找出陸地和大海。
教師引導幼兒找出台灣、香港、澳門的位置。
幼兒找到後,教師用小紅旗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教師小結:香港和澳門臨海,台灣四面環海。
2、師幼共同了解台灣、香港和澳門的風土民俗。
幼兒交流收集的有關於台灣的資料,教師歸類展示。
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了解台灣。
教師小結:台灣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四周都是海。台灣島上居住著很多高山族的人,他們穿著鮮艷的服裝,喜歡唱歌跳舞。台灣島上有許多世界上珍貴的蝴蝶。台灣氣候比較熱,特別適合大米和甘蔗生長。
幼兒交流收集的有關香港的資料,教師分類展示。
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了解香港。
教師小結:香港由小島組成,有古老的有軌電車--香港島電車,有世界上最長的自動行人電梯--中環半山自動行人電梯,有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座佛--天壇大佛。香港高樓大廈林立,有"東方明珠"的美稱。
幼兒交流收集的有關澳門的資料,教師分類展示。
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了解澳門。
教師小結:澳門既有古色古香的廟宇,又有庄嚴肅穆的天主教堂,還有眾多的保護文物,以及沿岸優美的海濱風景。
幼兒了解台灣、香港、澳門的故事。
幼兒交流有關台灣、香港、澳門的故事,了解簡單的歷史背景。
教師小結:台灣、香港、澳門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澳門已經回歸祖國懷抱。
我們和台灣人民都盼望著早日統一。
欣賞詩歌《七子之歌--台灣》,激發愛國情感。
3、教師跳高山族舞蹈《高山青》,幼兒欣賞。

C. 高中地理 學期教案怎麼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教案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④農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區位因素 農業發展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策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
老師這些可以嗎?

D. 怎麼寫好地理教案

教案通常要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課堂導入;教學過程;及教學過程中各不同知識點間的過渡方式與語言;板書設計等方面的內容,
在書寫教案的過程中,關於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內容是一種參考。教師要認真學習學習大綱的內容,明確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講的內容有什麼,重點講的是什麼,學生學習過程 中的難點又是什麼,對於難點應該怎樣講才能讓學生明白。
教學過程是自己的教學思想,通常可以把關於教學的過程的每一步都寫出來,(自己設想的步驟)含學生的活動與反應、教師的應對。要在黑板上書寫的內容有什麼?

建議你找個教案看看,分析一下或許會更明白。

E. 中國區域地理西北地區教案怎麼寫

中國具體的區域劃分: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3、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8、台港澳地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華中地區:中國中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華東六省一市」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和上海市。華南地區:中國南部地區的簡稱。華南三省(區)包括:廣東省,海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廣義上的華南地區還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灣、香港、澳門。西南地區: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中國西南部的廣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區)一市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和重慶市。西北地區: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西北內陸的一個區域,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西北」。西北五省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F.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並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閱讀材料,說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他們的建築特色。

3.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 文化 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並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麼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麼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 經驗 ,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後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麼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於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築。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 總結 學習的主要內容,並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

2、過程與 方法 :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 渠道 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布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著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煉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轉】了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布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布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布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3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於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於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採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後,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徵。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徵。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 足球 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並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 教學方法 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採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 想像力 。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盃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後,介紹胡-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鍾,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准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託:地理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並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採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採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4

《天氣》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准備】

收看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

【教學 反思 】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後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 邏輯思維 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 諺語 。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5

《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幹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於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麼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麼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 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後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2020相關 文章 :

★ 最新2020初中地理教師工作總結五篇

★ 2020初三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知識點整理

★ 2020初一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老師的工作計劃5篇

★ 初中地理教學計劃合集大全5篇

★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一地理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二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一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

G.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歐洲西部地區的范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徵。

2.通過圖表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說明製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讀圖說明本區工業區的分布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說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節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發展觀念。

3.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歐盟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2.歐盟主要成員國及分布。

3.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眾多國家的名稱及分布。

2.各種圖表的判讀與分析。

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緊扣新課標要求,在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具 體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為主,適時補充各種圖文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歐洲西部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合作探究法、圖

導圖練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解決相關問題。

課前准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路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自備歐洲旅遊勝地圖片若干張,自製歐洲西部空白輪廓圖。

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預習課文。歐洲西部氣候圖、歐洲西部政區圖、歐洲西部的一些風景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美麗的風景區景觀圖片。

教師:我們通過等媒體看到了美麗的歐洲,大家還都看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了法國埃菲爾鐵塔、挪威的峽灣風光、荷蘭風車、羅馬古斗獸場?? 學生踴躍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大家說的都很好,我們不但看到了歐洲西部的美麗,也看到了歐洲西部的富足,那麼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歐洲西部?想不想到歐洲西部一游?如果我們要去歐洲旅遊,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備呢?

二、新課學習

1、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時間15分鍾)

(1)地理位置

教師:結合圖8.14(歐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圖),讀圖分析相關問題。

①請描述一下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

②找出穿過歐洲西部重要的緯線,北極圈位於歐洲西部的哪個位置,判斷其主要的溫度帶。

學生預設回答: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位於歐洲西半部。主要位於北溫帶和北寒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讀圖分析和歸納總結,明確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國家首都

教師:讀課本53頁圖8.16(歐洲西部的國家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下列國家,並識記其首都,完成下面的連線題。

瑞典倫敦

芬蘭柏林

英國斯德哥爾摩

法國馬德里

比利時 巴黎

德國羅馬

西班牙 赫爾辛基

義大利 布魯塞爾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2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1~2課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引入新課

(1)由啟發性問題引入新課:關於我國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各種各樣的看法。由啟發性問題直接引入新課,一方面可通過學生發表意見,在學生思考討論中形成活躍的教學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觀點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由與世界面積和人口大國的對比中引入新課:可聯系以前學過的世界地理的知識,提問世界人口總數,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國和前五位面積大國,再與我國人口和面積數值進行計算和對比。例如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國在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中的排位,中國與印度在人口國情方面的異同點,從而說明我國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對中國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轉折深入

(1)結合課本「我國人口的增長(公元初~2000年)」圖,說明人口增長折線圖的繪法,引導學生從圖中分析出我國在1578年後和1949年後兩個人口增長高峰,特別是1949年後人口增長過快的特點。

(2)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進一步分析:從以前學過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補充說明解放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文化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隨後,聯系正文的「話題」,引出1970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9%(特別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萬,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數1 875萬);我國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萬(接近荷蘭的總人口數1 570萬,超過南斯拉夫、希臘、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白俄羅斯、葡萄牙這些人口總數為1 000萬左右的歐洲國家),近30年少生2.5億人(接近美國總人口數2.78億),僅撫養費一項就為社會節約開支約3萬多億元。說明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Article/Index.html>計劃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實,並分析由於人口基數這個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凈增人口數很大的事實,突出「人均」觀念,從而使學生明確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自覺地執行與宣傳我國人口國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問題,展開討論,啟發學生明確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數量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與資源相協調的人口觀。再由學生聯系實際,結合課本活動教材,舉例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突出的人口問題,以及晚婚晚育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3.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印發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我國的人口構成和人口素質。例如利用「中國文化程度構成百分比變化」「中國人口文化程度的構成」「中國每10萬人中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長」圖表,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素質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實,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育。還可以舉例說明我國四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人口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圖表反映我國人口中大學、中學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數值還不高,再依據「中國各省(區、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圖及「各省(區、市)人口的文化素質」圖,分析我國文盲、半文盲仍占較大的比重,各省區文化素質有較大的地區差異,說明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性,並結合人口教育的宣傳圖片,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祖國打好基礎。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製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製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願意學習地理學科的願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到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後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麼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麼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H.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5篇

在讀書、聽課、研習、 總結 這四個環節,高中學習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案高中教學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說教材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第三章內容屬於自然地理部分,是對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的展開,而本節內容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是在學習了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和氣壓帶風帶的基礎上,對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海水的運動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海水運動又對學習第五章自然地理壞境和人文地理的學習埋下伏筆,因此,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此階段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 方法 ,能夠根據地圖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間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不能自主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重難點的地理知識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地理知識並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教學目標

本節《課程標准》的要求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據此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提升讀圖、繪圖以及在圖上觀察、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2)運用案例分析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和嚴謹、科學的 學習態度 ;

(2)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3)學習洋流形成的因果關系,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

難點:利用「全球風帶與洋流模式圖」,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依據:此部分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有知識缺陷

五、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分析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 反思 ,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自主學習法、看圖分析法、討論式學習法、圖文轉化法以及知識遷移法。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講解 故事 「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風暴,船被毀後幾個海員被吹到了一個小島上。他們失去了大船,沒有辦法離開小島,一個聰明的海員現出了一個辦法,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塞入瓶子里然後蓋上蓋子,密封後扔到海中讓流動的海水帶著他們的信飄到大陸邊通知人來營救他們,結果他們勝利的離開了小島。

依據: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製作Flash動畫)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二

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理解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 掌握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判斷、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公德意識及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旅遊資源開發評價條件

教學難點:

1.游覽價值

2.市場距離

3.旅遊的環境承載量

教學方法 :

案例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手段:

電化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略

[講授新課]

[板書]4.5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 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旅遊交通工具,旅客隨便丟廢棄物

提問:這幅圖片反映出旅遊活動會產生什麼問題?產生什麼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1、環境污染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問:上述兩材料,反映旅遊活動中存在什麼問題?後果如何?

回答,總結:略

[板書]2、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提問:這段材料反映出旅遊活動中的什麼問題?有何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3、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

提問:上述幾幅圖片反映旅遊活動中的什麼現象?會有何負面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4、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承接]除了以上問題,旅遊活動還會對正常社會秩序產生沖擊。

[板書]5、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提問]誰能說一下,旅遊活動會怎樣沖擊正常社會秩序?

回答,總結:略

[過渡承轉]略

[板書]二、旅遊資源開發評價

1、游覽價值

[提問]從游覽價值角度考慮,旅遊資源開發要考慮哪些條件?

回答,總結:(1)資源的質量。舉例①萬里長城,秦兵馬俑

②杭州西湖,蘇州園林

(2)集群狀況。 舉例①北京景區

②楊村小世界

(3)地域組合狀況。舉例①天津水上公園

②北京雍和宮

[承轉]旅遊地的資源價值越高,其經濟價值也就越高嗎?(不是)

講解:與其他產業一樣,旅遊業也必須考慮市場因素。

[板書]2、市場距離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為什麼到杭州的遊客以上海、江蘇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師總結:略。提出經濟距離的概念。

[點擊課件]展示「經濟距離」動畫

[承轉]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見,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點擊課件] 展示「吸引半徑」動畫

舉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陽

[板書]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中哪一個旅遊資源的開發速度快一些?為什麼?

[板書]4、地區接待能力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自學

[板書]5、旅遊的環境承載量

[提問]請同學讀一下旅遊環境承載量的概念,且說出它是用什麼來衡量的呢?

師講解:旅遊環境承載量包含著景區資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對遊人數量的適應能力,有的景區大,有的景區小。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在旅遊的地區接待能力,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方面有什麼差異?

回答,總結:略

[板書]「旅遊環境的保護」

(讓同學課下自學)

[課堂小結]

[課堂反饋]

[課下作業]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三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3.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通過閱讀太陽黑子與降水量的相關圖分析太陽黑子變化的周期及太陽黑子對降水的影響。

2.能通過展示的圖片理解太陽活動增強時會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干擾及產生磁暴現象的原因。

3.能通過計算機的演示分析月相產生的原因和規律。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宇宙觀,和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關於太陽輻射的教學建議

太陽輻射這部分內容屬於常識性的介紹,重點在於讓學生了解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讓學生看教材的兩張圖,了解太陽常數的概念,以及由於緯度、地形和氣象條件的不同,太陽輻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這里介紹一個小實驗可以讓學生更生動的了解太陽輻射。

實驗是這樣的:拿兩個瓶子,一個塗成白色,一個塗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個小氣球,氣球沒有充氣。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陽下照射,觀察結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氣球沒有太大變化,而黑色瓶子的氣球開始膨脹。通過實驗比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從而讓學生明白太陽輻射的能量巨大,對地球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關於月相的教學建議

由於本節主要是要講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將月相這部分內容作為了必講內容。關於月相,重點有三個:

一、要說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發生改變。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月球繞地球公轉,如果同時考慮兩者地球和月球的運動,學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著頭腦。其實,由於空間兩點是決定一條直線,地球雖繞太陽一周,而地球和太陽總是能連成一條直線。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讓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不動,而僅僅考慮月球的公轉。

我們可以從地球、太陽、月球成直線開始考慮(注意,嚴格地講大部分時間它們不在一條直線上,否則,每個月都會發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繞地球一周回到相對位置繼續成直線,所需要的時間是一個朔望月的時間(29.53天),而不時恆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轉周期27.32天)的時間。月相形狀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發光的,只能反射太陽光。月球總是半個球發光,半個球不發光。而觀測者的角度不同,發光的部分對於觀測者來說就有了不同的形狀。

二、觀測不同月相的時間

對於幾個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滿月、下限月)的月相,應該是什麼時候觀測呢?關於這個問題,重點在於掌握地球的運動規律。對於某一個月相而言,地球上總是只有半個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當然,也只有半個地球能看到太陽。初一新月的時候,太陽和月球是一起在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對於太陽向東邊移動12°,這樣,整個朔望月周期內,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時間和日出日落的時間才有了變化。有一點必需強調,不論太陽還是月亮,對於地球上的觀察者來說,都是東升西落的(因為地球的自轉),白天並不是沒有月亮,只不過由於太陽光太強,月亮根本顯現不出來。

三、關於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觀察者觀測不同月相的時間不同,觀看的方位也不一樣。既然新月時月球和太陽是同升同落,那麼隨著月球的東移,月相出現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漸遠離太陽落下的方位。教師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能藉助多媒體軟體。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該盡量使用教具(如地球儀、三球儀)等。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教學重點】①知道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②知道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有哪些方面?(板書)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

2.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多媒體資料展示,並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7圖1。5)通過資料、地圖及同學日常生活 經驗 說明太陽輻射在哪些方面對地球產生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7圖1。6)太陽外部大氣結構由幾部分組成?

(板書)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外部大氣結構:由內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找資料、閱讀教材P7—8相關圖像思考解答)太陽大氣各層中,有哪些太陽活動?其表現形式?其活動周期有多長?這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什麼?

(板書)2.太陽活動及主要類型

①太陽活動

②主要類型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3.對地球的影響:干擾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變化的周期規律

(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資料庫和教材中相關圖像,思考討論)為什麼有月相的變化?月相變化的周期有多長?不同時間應在天空的什麼方位觀測到哪種月相?教材P9圖1.10和P10圖1.11兩副圖像應該如何判讀?月相的變化對地球有什麼意義?

(教師總結)月相變化是由於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產生的,教材P9圖1.10閱讀時應注意觀測者是站在圖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時,是觀測者右邊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時,是觀測者左邊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圖1.11閱讀時,應注意,觀測者位於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觀測時間和方位:上圖是以太陽落山時,不同時間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圖表現的是上半個月的月相狀況;下圖是以太陽升起時,不同時間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圖表現的時下半個月的月相狀況。

(板書)2.月相變化對地球的意義

【設計思想】本節教材主要由兩個重點知識,一個是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另一個是太陽活動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對於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注意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難點知識是月相的變化,通過多媒體手段的輔助,創建學生的學習過程,完成由形象思維想向 抽象思維 的過渡。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

2.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外部大氣結構

由內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2.太陽活動及其主要類型

①太陽活動的概念

②主要類型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3.對地球的影響

干擾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

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變化的周期規律

2.月相變化對地球的意義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5篇相關 文章 :

★ 地理教師教學工作心得總結最新範文5篇

★ 2020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最新5篇

★ 2019高三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五篇】

★ 地理教學計劃總結集錦5篇

★ 地理教學工作心得總結最新範文5篇

★ 地理教師工作心得總結範文5篇

★ 地理老師教學工作心得總結最新範文5篇

★ 關於地理教師心得體會5篇優秀範本1200字大全

★ 地理計劃5篇範文合集大全

★ 高一地理老師教學反思範文

I. 初中教師資格面試:初中地理教案怎麼寫

特為考生獻上初中地理教師資格面試《不同的人種》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三類人種的劃分依據,能夠根據不同的外貌特徵識別不同的人種。說出三大人種的分布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地圖和圖片,學習從地圖中獲取有用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對待人種的態度,感知平等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

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區別。

三、教學難點:

樹立正確的人種觀念,懂得平等和尊重他人。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指環王》攻城片段,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上的人種多樣性,進入本課。

(二)新授教學

1.探索人種特點:

展示圖片:分別白、黑、黃三種人圖片,學生觀察圖片討論下列問題:

①這三種人種分別有哪些特點?

②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他們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

③猜猜人種劃分的依據有哪些?

學生先觀察圖片獨立思考,然後再四人位一組討論上述三個問題,最後小組代表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填寫下表,並總結人種劃分依據和結果

2.探索人種分布:

展示「世界人種的分布」圖,學生讀圖思考:

①我們讀圖的一般步驟有哪些?

②指出三種人種的分布的地區?

③總結人種在全球分布的特點。

學生先觀察圖片獨立思考,然後再四人位一組討論上述三個問題,最後小組代表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人種的分布特點:三大人種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分布區,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

閱讀全文

與地理手工教案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