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哪一年停止高考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取消了高考。
㈡ 高考是哪一年恢復的
1977年恢復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斷了十餘年的高考將恢復考試。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高考招生,這次高考總共570多萬考生參加了考試,錄取了27.3萬人。
恢復高考帶來了什麼影響:
一是改善社會風氣。恢復高考後,招生採用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使原來盛行「走後門」的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凈化了社會風氣。恢復高考的最大社會意義就是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會風氣,使中國社會從此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從此,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意識,成為中國社會的普遍信念,不僅向整個教育生態系統蔓延,而且逐漸擴展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
二是促進社會流動。表面上看,高考不過是高等學校招生考試,但是,它的社會作用卻遠遠超出考試、招生、教育。就其本質而言,高考是由國家主持的、對年輕一代完成基礎教育任務之後,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基礎性社會分工。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前,凡通過高考進人高等學校的,畢業後即成為腦力勞動者,農民即轉為城市居民,年輕人高中畢業後,高考是他們一生中決定性的第一步。這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高考、每年高考都像盛大節日一樣的根本原因。高考能夠改變命運,使許多人跳出農門,成為「准幹部」身份的大學生。在當時,高考可以改變人的身份和地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功能相當強大。許多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以及在工廠勞動的青年,從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直接上到大學,變化的幅度相當大,畢業後多數走上重要崗位,許多人日後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三是維護社會穩定。恢復高考在當時猶如一聲號令,使全民的精神為之一振,使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它盪滌了「讀書無用論」「唯成分論」的濁流,為百廢待興的中國大地吹來了第一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風。恢復高考是撥亂反正的重要舉措,使中國的人才培養重新走上健康的軌道,在使中國社會由亂而治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廣大青年從迷茫、躁動、灰心轉為積極、冷靜、向上,社會秩序得以恢復,中國社會得以重新走上正軌。從此,高考一直發揮著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功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設置的全國性統一考試,每年6月7日-10日實施。參加考試的對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中國公民。
招生分理工農醫(含體育)、文史(含外語和藝術)兩大類。普通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照招生章程和計劃,德智體美勞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㈢ 我國高考制度在哪個年代改革的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對於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從未停止。
從全國統一試卷到全國多份試卷,從單一選拔到多元錄取,回溯37年間高考制度演變,一直在爭議中變革和前行。隨著《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新世紀高考改革的各項思路已逐漸清晰,一項更為全方位、系統的高考改革正在漸次展開。
1952年,我國的高考制度創立,「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
1977年,在鄧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復。全國570萬考生一起,走進了闊別11年之久的高考考場。當年共錄取了27.297萬人,高考錄取率僅有4.8%。恢復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試辦法,文理分科。在恢復高考的最初幾年,外語在很多省市並未列入總分,而是作為錄取重要參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命題。文理兩類都只考政治、語文、數學,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萬人參加高考,錄取率僅為7%。兩次總計1180餘萬人的招考創下了中國乃至世界考試史上的紀錄。
1979、1980兩年,高考錄取率依然低於10%。直到1981年,高考錄取率才達到11%。
1984年,我國開始保送生的試點,即由中學推薦,高等學校考核同意,免予參加高考,直接進入高校學習。
1984年9月,英語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後的幾十年裡,英語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考試科目。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傳統的考試方法。針對高考傳統的命題方法和考試方式的缺陷,我國從美國引進標准化考試。
1985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8年,這項改革試驗擴大到語文、數學、英語等5個學科,英語科則擴大到全國17個省(市、區),涉及100萬考生,經過由點到面的改革實踐,上海、浙江先行試點普通高中畢業會考。
1989年7月,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試行高中會考制度,並在會考的基礎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當時,教育部門已經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突出,一些學生偏科嚴重,高考客觀上承擔了對高中教育教學有偏頗導向的責任。
1989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在全國推行。
90年代保送計劃實施考試科目多元化
20世紀90年代初,保送生計劃人數曾一度擴大。但保送過程中出現了中學為了提高名牌大學的升學率,「推良不推優」的傾向,出現了申報作假、幹部和教師子女保送比例過高等現象。
1991年,湖南、雲南、海南三省於1991年進行了在高中會考基礎上減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實行了會考後的高考「3+2」科目組設置方案,即語、數、英三科為必考科目,文史類加考政、史;理工類加考理、化,每科滿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規定,全國所有保送生都必須參加綜合能力測試。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後,廣東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選擇1-2科。此後,各省陸續實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少部分省市實施的是「3+大綜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實施,在客觀上改變了以往全國一張試卷、一種高考模式的狀態,多樣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這一改革對考試內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13]
21世紀各地自主命題自主招生開始推廣
2000年,教育部決定實施分省命題,上海、北京率先單獨組織高考命題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區市試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舉行兩次高考,試圖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格局。但改革帶來的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實行春季高考後,由於參與招生的學校和專業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積極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華等22所著名高校擴大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在自主考試與面試的基礎上進行初選,入選考生參加全國統考,成績達到學校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可以由學校決定錄取,招生比例為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
2004年內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後,安徽、北京也相繼選擇退出。與此同時,參與自主命題的省份也在逐年擴大,已有16個省市區全部或部分實現了自主命題。統一考試的格局被打破,統一招生方式也在試圖破冰。在連續兩年多所學校試點的基礎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領導的親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個部委牽頭組織啟動了素質教育大調研。其中,由時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松華牽頭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調研內容,最終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提出:高考改革「應建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分離高考承擔的高中畢業水平考試功能;將社會化的水平考試納入高考體系;建立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社會服務記錄,逐步實行以高考成績為主的多元錄取制度。」並將這一目標最終實現的時間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國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擴大到53所大學。這項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權,擴大了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操作空間,同時對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至此,「統一考試、分省命題,多元錄取」的高考招生考試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擱置
2010年,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布,「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成為高考改革的三大關鍵點,高考改革正式進入「窗口期」。
從2010年底開始,考試招生改革組的專家團隊,先後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個省市進行調研,召開了近百場座談會,內容涵蓋16個議題,包括考試科目、備考選考、異地高考、分省還是統一命題等,並形成了16個專題、共計80萬字的專題報告。專家組在此基礎上又起草了一個高考改革方案,但由於種種原因,方案在教育部黨組會議討論後被擱置,原因在於「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牽頭下,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制訂工作再次開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納入高考成績」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爭論很多,遲遲難以通過。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等多項具體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確被提出。
2014年正式發布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袁貴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見,將力爭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4份重要文件。這次會議也將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提交中央政治局審議,這在中國當代高考史上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過去,考試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牽頭出台,採取單項推進,這次改革註定是一個全方位、系統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
錄取或不分批次按專業
北京教育學會第27次學術年會2014年11月30日在京開幕,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談松華介紹,實行高考改革後,未來高考錄取方向可能會淡化批次,為學生提供雙向多次選擇的機會。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則透露,未來5年國家將拿出2000億元用於義務教育薄弱校的改造。
提供盲文試卷
從2015年高考開始,各級教育考試機構需根據殘疾考生的殘疾情況和需要以及各地實際,對符合高考報名條件、通過報名資格審查的殘疾人考生提供一種或幾種必要條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現行盲文試卷;提供大字型大小試卷;優先進入考點、考場;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如引導輔助人員、手語翻譯人員等)予以協助;考點、考場設置文字指示標識、交流板等;允許視力殘疾考生攜帶答題所需的盲文筆、盲文手寫板、盲文作圖工具、橡膠墊、無存儲功能的盲文打字機、台燈、光學放大鏡、盲杖等輔助器具或設備;允許聽力殘疾考生攜帶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助聽輔聽設備;允許行動不便的殘疾考生使用輪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殘疾考生可以自帶特殊桌椅參加考試;對使用盲文試卷的視力殘疾考生和使用大字型大小試卷、因腦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無法正常書寫或無上肢等書寫特別困難的考生延長考試時間。
此外,針對聽力殘疾考生,經申請批准後可免除外語聽力考試。免除外語聽力考試殘疾考生的外語科成績,按「筆試成績×外語科總分值/筆試部分總分值」計算。
忘帶證件可「刷臉」入場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召開高考考務工作會。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須攜帶准考證和身份證入場,如果考生忘記或者遺失了身份證(或准考證),監考員可以先驗證考生相貌,如果與准考證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進場考試,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試時帶來。
㈣ 高考是什麼時候重新開始的
1952年開始統一高考,1977年再次恢復高考
高考歷史變遷:
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台。
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52年,中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統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
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同年,從美國引進標准化考試,並於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5年以後,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義上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統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試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並軌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同年廣東率先試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開始出現在高考科目中 。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學招生擴大了將近3倍,「大眾化教育」逐漸取代「精英教育」。高校畢業生缺乏技能、就業困難等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擴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我國高考一直實行全國一張卷,從2000年到2004年,全國開始實施「統一高考,分省命題」的組織方式,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題的行列。
2003年,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決定從2003年起將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作為一種新的選才方式,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已有90所;類型逐漸增多,有「自主組織測試」、「校長實名推薦制」、「自主招生聯考」等形式。
2008年,中國開始啟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開徵求意見稿,7月發布經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全文。文件明確提出要逐步形成分類考試、多元錄取、綜合評價的考試招生制度,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陸續出台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效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國有16省市實行分省命題,統一命題的有15個;
2015年,又新增江西、遼寧、山東3省實行高考統一命題,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增至18個。
2016年 安徽、福建等8省份申請2016年起使用全國卷。全國卷使用省份從2014年的15個增加到2016年的26個。
㈤ 高考會取消地理嗎
1、教育部要在今年下半年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全國各個省份隨之也會公布自己的高考改革措施和時間表。
2、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各省份最早在2017年左右實施高考改革。2017年高考之前,保持穩定,除個別省份先行試點外,大部分省份考試科目仍然與以前年份基本相同,考試科目不會變化。
2、高考改革後,會實行文理不分科,英語科目一年兩考,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高考統考科目會減少,估計只會考語文,數學。地理屬於文綜范疇,肯定不會參加高考統考了。減少的科目參加學業水平考試,有可能按照報考科類的不同把某個科目的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㈥ 地理什麼時候被納入高考范圍,曾經在什麼時候中斷過
78年恢復高考就有了啊 曾經在九十年代中期中斷了幾年 但是後來又恢復了
㈦ 中國能在什麼時候取消高考制度
1952年中國施行高考制度,1965年12月廢除,實行了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新招生辦法。由於只片面突出政治.不講文化考查,致使高等教育質量空前下降,造成一個時期我國建設事業人才匱乏.一代人的培養和成長被貽誤。
㈧ 高考取消地理和生物兩科是在哪一年
1966到1976隨高考取消而取消,78年高考恢復後隨之恢復。1990年隨之基礎教育的改革,地理生物又在各地的考試中逐漸被取消,1995年全國統一實行「3+2「,地理完全被取消。99年廣東率先在高考中加入地理。
㈨ 我國地理是從什麼時候恢復高考的
1994年取消,我那年剛好高考,損失慘重啊!最近兩三年開始恢復
㈩ 我國哪一年停止高考,哪一年恢復高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停止高考。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簡稱「高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高考由教育部統一組織調度,教育部考試中心或實行自主命題的 省級教育考試院命制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