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地理學的生態地理學目的和意義
可持續發展已經變成未來的最優選擇〔11〕。而可持續發展的執行,必然落到一個特定的空間,這就是通常所謂的區域,它們均表現為一個由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緊密耦合的綜合體。我們現在進行生態地理區劃目標有兩個,一是為全球變化,二是為可持續發展。這兩個目標不完全一樣,針對可持續發展,內容要比全球變化多得多(註:1997年10月18日黃秉維院士關於「新時期區劃工作」的講話。)。進行生態地理區域的劃分與合並,建立完善的等級系統,可以更好地認識中國陸地自然界的特徵,認識其在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下所作出的響應,為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奠定基礎。
在充分認識中國陸地生態地理區域等級系統的基礎上,運用地域空間結構方法,可以較好地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納入到統一的系統中。將地域結構優化與持續發展結合起來,通過近、中、遠期地域結構的優化調整,逐步實現初、中、高級的區域持續發展〔12〕。同時,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的建立,有益於探討全球環境變化對我國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可能影響;提高我國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作用;有助於尋找應對策略和途徑,達到預警、調節和減少不良影響的效果。
2. 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生態環境包含哪些內容
地理學中講生態環境,通常說的景觀生態環境,也就是說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生物與環境的空間格局\過程\等級與尺度存在的規律。
3. 國家對生態發展指的是什麼
國家級生態縣是踐行科學發展的品牌象徵。所謂國家級生態縣,是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各個領域基本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縣級行政區域。
1、國家級生態縣是一個生態品牌,[1] 它代表著某縣(或縣級市)在生態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種榮譽。
國家級生態縣-江蘇省江陰市
從這一概念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既要求生態保護,也要求經濟發展,是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協調發展。這種發展是建立在生態得到有效建設、[1] 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基礎上的發展,是充分體現發展第一要務、以人為本的發展,是一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是一個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反映一個縣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的金字招牌。簡單地說,國家能夠授予你國家級生態縣這塊牌子,那就說明在某種程序上也認同或肯定了你這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子,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發展了經濟,而且是在各個領域基本上符合了可持續發展,[1] 而這也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含義。[2]
2、國家級生態縣是綜合實力提升的榮譽獎章。
國家級生態縣-浙江省安吉縣
根據《全國生態縣、生態市創建工作考核方案》,生態縣考核指標包括5項基本條件和22項建設指標,涵蓋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的方方面面,而且每項指標都有量化分值,比如對欠發達地區,要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低於4500元,森林覆蓋率不低於75%,環境保護投資佔GDP的比重不低於3.5%,等等。因此,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是經濟、社會、生態等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綜合檢驗,是授予一個地區綜合實力提升的榮譽獎章。從在2006年第35個世界環境日表彰大會上,安吉被命名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縣」。各縣市特別是有條件的縣市都在積極努力地爭取。
國家級生態縣-浙江省天台縣 (3張)
3、國家級生態縣是正確政績觀的綠色獎杯。從國家級生態縣建設的考核要求看,5項基本條件全部是對一個地區生態環境工作上的要求,22項指標中,涉及環境保護的19條,佔86%。這些考核指標的設置,充分表明了這種考核的重點導向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4. 從地理角度 解釋生態就是資源
生態
生態一詞,現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5. 生態環境是什麼意思
「生態環境」的意思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繫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
生態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五大類)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當代環境概念泛指地理環境,是圍繞人類的自然現象總體,可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當代環境科學是研究環境及其與人類的相互關系的綜合性科學。生態與環境雖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但兩者又緊密聯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織,因而出現了「生態環境」這個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是一個大系統,是由生態系統和環境系統中的各個「元素」共同組成。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
6. 什麼是生態
生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那麼你對生態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生態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是通過能量和物質的交換與其生存的環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著,共同形成一種統一的整體,這樣的整體就是生態系統。換句話說,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地區內,生物和它們的非生物環境(物理環境)之間進行著連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所形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按照生態系統的上述定義,我們既可以從類型上去理解,例如森林、草原、荒漠、凍原、沼澤、河流、海洋、湖泊、農田和城市等;也可以從區域上理解它,例如分布有森林、灌叢、草地和溪流的一個山地地區或是包含著農田、人工林、草地、河流、池塘和村落與城鎮的一片平原地區都是生態系統。整個地理殼便是由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鑲嵌而成。生態系統是地理殼的基本組成單位,它的面積大小很懸殊,其中最大的生態系統就是生物圈,它實質上等於地理殼。
任何一個能夠維持其機能正常運轉的生態系統必須依賴外界環境提供輸入(太陽輻射能和營養物質)和接受輸出(熱、排泄物等),其行為經常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所以它是一個開放系統。但是生態系統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即在一定限度內,其本身都具有反饋機能,使它能夠自動調節,逐漸修復與調整因外界干擾而受到的損傷,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其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它又是一個控制系統或反饋系統。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使我們對生命自然界的認識提到了更高一級水平。它的研究為我們觀察分析復雜的自然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並且成為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重大問題的理論基礎之一。
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徵:
1.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2.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
3.生態系統中營養級數目一般不會超過4~5個。
4.生態系統是一個半開放的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演變過程,其早期階段和晚期階段具有不同特性。
(二)生態系統中的三大功能類群
生態系統是一個多成分的極其復雜的大系統。一個完全的生態系統由四類成分構成,即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有機體因獲取能量的方式與所起作用不同而劃分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類群。
1.非生物成分
包括太陽輻射能、H2O、CO2、O2、N2、礦物鹽類以及其他元素和化合物。它們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的源泉,並共同組成大氣、水和土壤環境,成為生物活動的場所。
2.生產者
有機體包括所有的綠色植物。它們通過葉綠素吸收太陽光能進行光合作用,把從環境中攝取的無機物質合成為有機物質,並將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質中,為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提供得以生存的食物。它們是有機物質的最初製造者,是自養的。
3.消費者
有機體消費者有機體指動物。它們不能自己生產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利用植物所製造的現成有機物,取得營養物質和能量,維持其生存。所以是異養的消費者。根據其食性不同又分為:
(1)植食動物 直接採食植物以獲得能量的動物,如牛、馬、羊、象、食草昆蟲和嚙齒類等,是第一性消費者。
(2)肉食動物 以捕捉動物為主要食物的動物叫做肉食動物。其中捕食植食動物者,是第一級肉食動物、第二性消費者。如蛙、蝙蝠、某些鳥類等。以第一級肉食動物為食物的動物,如狐、狼等,是第二級肉食動物、第三性消費者,這些動物一般體軀較大而強壯,數量較少。獅、虎、鷹等兇猛動物主要以第二級肉食動物和植食動物為生,是第三級肉食動物或第四性消費者,有時它們被稱為頂部肉食動物,其數量更少。有些動物的食性並無嚴格限定,它們是既食動物又吃植物的雜食性動物,如某些鳥類、鯉魚等。
4.分解者
有機體主要指細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動物。它們依靠分解動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有機殘體取得能量和營養物質,同時把復雜的有機物降解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或元素,歸還到環境中,被生產者有機體再次利用,所以它們又稱為還原者有機體。分解者有機體廣泛分布於生態系統中,時刻不停地促使自然界的物質發生循環。
在自然界,每一個生態系統一般都具有上述四種組分。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只要有非生物物質、吸收外界能量的自養生產者和能使自養生物死亡之後進行腐爛的分解者這些基本成分就夠了,消費者有機體並不是必要成分。它們的存在只不過使生態系統更為豐富多彩而已。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過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我們把生物之間存在的這種單方向營養和能量傳遞關系稱為食物鏈。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分為牧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後者是動植物死亡後被細菌和真菌所分解,能量直接自生產者或死亡的動物殘體流向分解者。在熱帶雨林和淺水生態系統中該類食物鏈佔有重要地位。在牧食食物鏈中,包括有各種消費者動物,它是通過活的有機體以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建立的,能量沿著生產者到各級消費者的途徑流動。一般說來,生態系統中能量在沿著牧食食物鏈傳遞時,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能量大約要損失90%。
食物網:在生態系統的生物之間存在著一種遠比食物鏈更錯綜復雜的普遍聯系,像一個無形的食物網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內,使它們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這就是食物網。
(四)營養級和生態金字塔
營養級:指處於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全部生物種的總和,因此營養級之間的關系是指一類生物和處於不同營養層次上另一類生物之間的關系。綠色植物首先固定了太陽能和製造有機物質,供本身和其他消費者有機體利用,它們屬第一營養級。第一性消費者植食動物是第二營養級,蚱蜢和牛都是植食動物,處於同一營養級。螳螂吃蚱蜢,貓頭鷹吃田鼠,這兩種捕食者動物都是第二性消費者,占據第三營養級。吃螳螂的鳥和吃貓頭鷹的貂是第三性消費者,占第四營養級。還可以有第四性消費者和第五營養級。不同的生態系統往往具有不同數目的營養級,一般為3—5個營養級。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不同營養級的組合就是營養結構
生態金字塔:指各個營養級之間某種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可採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或個體數量單位,採用這些單位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分別稱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
(五)生態效率
生態效率:指各種能流參數在各營養級之間和內部的比值關系。
(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常常趨向於達到一種穩態或平衡狀態,這種穩態是靠自我調節過程來實現的。調節主要是通過反饋進行的。
反饋:當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發生變化時,它必然會引起其他成分的出現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使其變化減弱或增強,這種過程就叫反饋。負反饋能夠使生態系統趨於平衡或穩態。
生態系統中的反饋現象十分復雜,既表現在生物組分與環境之間,也表現於生物各組分之間和結構與功能之間,等等。前者在第三節種群部分已有敘述。生物組分之間的反饋現象。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當被捕食者動物數量很多時,捕食者動物因獲得充足食物而大量發展;捕食者數量增多後,被捕食者數量又減少;接著,捕食者動物由於得不到足夠食物,數量自然減少。二者互為因果,彼此消長,維持著個體數量的大致平衡。這僅是以兩個種群數量的相互制約關系的簡單例子。說明在無外力干擾下,反饋機制和自我調節的作用,而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所以當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破壞時,只要不過分嚴重,一般都可通過自我調節使系統得到修復,維持其穩定與平衡。
但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界壓力很大,使系統的變化超過了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即“生態閾限”時,它的自我調節能力隨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時,系統結構被破壞,功能受阻,以致整個系統受到傷害甚至崩潰,此即通常所說的生態平衡失調。
(七)生態平衡
象自然界任何事物一樣,生態系統也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實際上它是一種動態系統。大量事實證明,只要給以足夠的時間和在外部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生態系統總是按照一定規律向著組成、結構和功能更加復雜化的方向演進的。在發展的早期階段,系統的生物種類成分少,結構簡單,食物鏈短,對外界干擾反應敏感,抵禦能力小,所以是比較脆弱而不穩定的。當生態系統逐漸演替進入到成熟時期,生物種類多,食物鏈較長,結構復雜,功能效率高,對外界的干擾壓力有較強的抗禦能力,因而穩定程度高。這是由於系統經過長期的演化,通過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各種生物都占據有一定的生態位,彼此間關系比較協調而依賴緊密,並與非生物環境共同形成結構較為完整、功能比較完善的自然整體,外來生物種的侵入比較困難;此時,還由於復雜的食物網結構使能量和物質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流動,一個環節或途徑發生了損傷或中斷,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調節所抵消或得到緩沖,不致使整個系統受到傷害。所以,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網和營養結構越復雜便越穩定。即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與系統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相聯系的。
當生態系統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時,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出現高度的相互適應,種群結構與數量比例持久地沒有明顯的變動,生產與消費和分解之間,即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之間接近平衡,以及結構與功能之間相互適應並獲得最優化的協調關系,這種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或自然界的平衡。當然這種平衡是動態平衡。
7. 生態學發展的四個時期及其特點
應該是三個時期
生態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萌芽期、形成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
萌芽期
古人在長期的農牧漁獵生產中積累了樸素的生態學知識,諸如作物生長與季 生態環境
節氣候及土壤水分的關系、常見動物的物候習性等.如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動物的不同類型的棲居地,還按動物活動的環境類型將其分為陸棲和水棲兩類,按其食性分為肉食、草食、雜食和特殊食性等類.
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三世紀的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後出現的介紹農牧漁獵知識的專著,如古羅馬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紀中國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均記述了素樸的生態學觀點.
形成期
大約從15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15世紀以後,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考察積累了不少宏觀生態學資料.19世紀初葉,現代生態學的輪廓開始出現.如雷奧米爾的6卷昆蟲學著作中就有許多昆蟲生態學方面的記述.瑞典生態學學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學、生態學和地理學觀點結合起來,綜合描述外界環境條件對動物和植物的影響.法國博物學家布豐強調生物變異基於環境的影響.德國植物地理學家人洪堡)創造性地結合氣候與地理因子的影響來描述物種的分布規律.
19世紀,生態學進一步發展.這一方面是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促使人們開展了環境因子對作物和家畜生理影響的實驗研究.例如,在這一時期中確定了五攝氏度為一般植物的發育起點溫度,繪制了動物的溫度發育曲線,提出了用光照時間與平均溫度的乘積作為比較光化作用的「光時度」指標以及植物營養的最低量律和光譜結構對於動植物發育的效應等.
另一方面,馬爾薩斯於1798年發表的《人口論》一書造成了廣泛的影響.費爾許爾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邏輯斯諦曲線描述人口增長速度與人口密度的關系,把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生態學.19世紀後期開展的對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經以統計學原理為基礎.1851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強調生物進化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引起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重視,更促進了生態學的發展.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葉,人類所關心的農業、漁貓和直接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環境衛生等問題,推動了農業生態學、野生動物種群生態學和媒介昆蟲傳病行為的研究.由於當時組織的遠洋考察中都重視了對生物資源的調查,從而也豐富了水生生物學和水域生態學的內容.
到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系統等.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
發展期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數理化方法、精密靈敏的儀器和電了計算機的應用,使生態學工作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基礎,對復雜的生態現象進行定量分析;整體概念的發展,產生出系統生態學等若干新分支,初步建立了生態學理論體系.由於世界上的生態系統大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產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系統.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工業化的高速度發展,自然資源、人口、糧食和環境等一系列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依據和有效措施,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制定了「國際生物計劃」(IBP),對陸地和水域生物群系進行生態學研究.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繼IBP之後,設立了人與生物圈(MAB)國際組織,制定「人與生物圈」規劃,組織各參加國開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態系統與人類活動關系以及農業、城市、污染等有關的科學研究.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機構.
發展趨勢和許多自然科學一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是: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與其他某些學科的交叉研究日益顯著.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生態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匯點;在方法學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離不開生理學方法,離不開物理學和化學技術,而且群體調查和系統分析更離不開數學的方法和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代謝和自穩態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學,而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則可說是由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生態學和社會經濟學等共同發展出的研究體系.
8. 高三地理 發展林業的生態意義和經濟意義
發展林業的生態經濟意義:首先,我國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要特別注意發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轍」。這方面我們過去是有深刻教訓的。同時也要避免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有增長無發展的消極發展模式。實踐證明這種傳統的模式是難以為繼甚至是危險的。我們應當自覺地走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其次,經濟增長是有代價的。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生態經濟方式。否則,即使有了高的經濟增長,如果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種增長的代價也是極其高昂的。最後,我國的發展要發揮後發優勢,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認識和發揮生態經濟的裂變效應。它會帶來工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清潔生產;它會帶來農業的新的生產方式,即生態農業;它還會帶來服務業的新的增長方式。
9. 什麼是生態什麼又叫做生態景觀
生態,漢語詞語,拼音是shēng tài,意思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
生態景觀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生態學給生態學帶來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城市生態
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其中,包含各種構成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人居環境,而一個人居環境舒適的城市,其生態景觀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和諧性;即結構與功能,內環境與外環境,形與神,客觀實體與主觀感受,物理聯系與生態關系的和諧程度。
反映在人與自然統一體的各組成部分間,如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人與社會、社會各群體、人的精神等方面,其中人與自然共生、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人與社會上。和諧性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整體性:生態城市是兼顧不同時間、空間的人類住區,合理配置資源,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具有地理、水文、生態系統及文化傳統的空間及時間連續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協調發展與限制,發展與公平的關系,強調人類與自然系統在一定時空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10. 生態與發展是什麼意思
不僅僅是保護環境,生態與發展,顧名思義,是生態,發展兩方面的問題,個人意見,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