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性質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前言」部分,開篇有一段沒有標題的導入語 ,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 修訂時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導入語,共分為兩個自然段——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第一個自然段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期望達到的要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第二個自然段闡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課程理應發揮的功能、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意義。修訂以後,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側重從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這次課程標准用了兩個「有助於」的闡述來概括地理課程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從宏觀層面為我們地理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並養成愛護環境、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❷ 地理學科是學什麼的
地理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交互關系與作用的科學,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上至大氣圈對流層的頂部,下至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是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時間和空間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尺度,即地理科學研究事物或現象的時空變化。
地理科學是一門交叉性十分強的學科,和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計量學乃至心理學等許多學科都有關系。
綜合部分高校的情況,地理科學較為典型的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等。師范類院校還開設有地理教學論等師范類課程。
前景
地理科學專業前景逐漸在變好,隨著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可以說,隨著經濟開發以及環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學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蘊,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日益受到關注。
❸ 世界地理奇觀及其成因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地理奇觀,每一處奇觀的出現都如同大自然丟給人類的謎團。石拱門的出現似乎難以解釋,但是一項最新研究或許已經解開了這些奇特天然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1、石拱門(美國) 科學家似乎已經通過實驗解開了天然拱門的形成之謎,科學家解釋稱,這些令人困惑的石拱門形狀似乎是為了讓岩石承擔來自上方的壓力。 石拱門、石拱橋、石柱以及蘑菇形的柱頂石等神秘的岩石形態存在於世界各地,拱門國家公園 (Arches National Park) 位於美國猶他州東邊,佔地76,519英畝(309.7平方公里),每年約有85萬訪客。地質學家通常認為,這些形態是由風和水的侵蝕,以及鹽和霜的氣候影響形成的。
2、巴姆凱莉(土耳其) 它在土耳其語里的意思是「棉花城堡」,我們能夠一目瞭然的看清楚它名字的來由。如夢似幻,又像是天然棉花鋪就的白色城堡。
3、埃里波斯火山的冰塔(南極洲) 這就是傳說中的冰火兩重天。南極苦寒之地,時有火山噴發,正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川,冰火兩重天,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4、黑岩沙漠間歇噴泉(美國,內華達州) 你在地球上看到了似乎只能在外形或者科幻大片中才能看到的情景,看著非常像夢幻畫面,然而確實真實存在的場景,他在美國內華達州的黑岩沙漠。
5、帳篷式山峰(美國,新墨西哥) 我們只能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所謂造化鍾神秀,面對如此震撼壯美的自然奇跡,我們除了去贊嘆,還能做什麼呢
6、月亮谷(阿根廷) 伊斯奇瓜拉斯托/塔蘭穆帕亞自然公園地處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其中湖泊和沼澤中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一部分已經成為煤層,其他化石則完好的保留了植物原本的形狀、脈絡和紋理,在其他地區這種保存形式並不多見。在沉積物中最常見的是火山岩灰層,伊斯奇瓜拉斯托土地乾燥,表面崎嶇不平,人們稱之為「月亮谷」。
7、丹霞地貌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在中國丹霞地貌中比較典型,是該地區微紅色的岩石被不斷的侵蝕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地貌。
8、石林(中國) 石林是中國卡斯特地貌景觀的另一個稱謂,是石灰岩不斷遭到流水侵蝕而形成的地貌,從明朝起,就已經以「世界第一奇觀」聞名遐邇。
9、五陵岩,湖南(中國) 湖南地區有很多夢幻的地理奇觀,五陵岩就是其中一個,這個地理奇觀由卡斯特地貌的石灰岩組成,那兒還有壯闊的瀑布以及亞洲地區最大的石灰岩洞。
10、烏尤尼鹽沼(玻利維亞) 它被稱為的「天空之鏡」。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滿,形成一個淺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則乾涸,留下一層以鹽為主的礦物硬殼,中部達6米厚。人們可以駕車駛越湖面。尤其是在雨後,湖面像鏡子一樣,反射著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麗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天空之境」。
❹ 世界地理奇觀
東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
由於這條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范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統」。
地球表面最大裂谷的一部分。從約旦向南延伸,穿過非洲,止於莫三比克。總長6,400公里(4,000哩),平均寬度48∼64公里(30∼40哩)。北段有約旦河、死海和亞喀巴(Aqaba)灣。向南沿紅海進入衣索比亞的達納基勒(Danakil)窪地,繼而有肯亞的魯道夫湖、奈瓦沙(Naivasha)湖和馬加迪(Magadi)湖。坦尚尼亞境內一段東緣因受侵蝕已不太明顯。裂谷後經希雷(Shire)谷到達莫三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經過魯誇湖、坦干伊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泊多深而似峽灣,裂谷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谷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面。至谷底平均落差600∼900公尺(2,000∼3,000呎),有些地段達2,700公尺(9,000呎)以上。據推測,裂谷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時伴隨有大規模火山活動,因而形成吉力馬札羅山(5,895公尺〔19,340呎〕)和肯亞山(5,199公尺〔17,058呎〕)等山峰。
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❺ 大學世界地理與人文奇觀屬於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
這個屬於人文科學,一般我們高中的文科都屬於人文科學,理科屬於社會科學。
❻ 世界地理屬於什麼類別網課
文科類。
在高中分文理科時,地理被分為文科。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綜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知識。
❼ 1,為什麼說地理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1.地理學科的自然科學性質側重於提供地理基礎知識和培養地理基本技能
任何自然科學都能夠提供學生需要的一些基礎知識,而地理學科是告訴學生一些日常生活中見過、聽過或涉及過的以及沒見過、沒聽過、沒涉及過的地理現象,引導他們去問「為什麼會有這些地理現象的發生」;是告訴學生我們所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自然圈層組成)是如何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進而引導他們去解決一些「為什麼」,得出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內在規律與結論。
學生在掌握了一些地理基礎知識後,就能夠用學過的知識去對號入座,相應地作出一些反應,去解釋、解決問題,這就是對學生地理基本技能的一種培養,任何學科都具有這樣的相通性,在地理課程標准中體現出來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也就是能夠用所學的書本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基本技能就是用來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工具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地理課程是一門基礎的工具性課程。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呢?如何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工具性的作用呢?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在立足掌握了課本中知識的基礎上去提高自身的發現能力,去發現一些地理現象,發現地理一些隱藏的地理規律,發現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內在本質屬性。這種發現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改變原來的「知識中心」觀,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現能力,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能力後,就能再學習;其次,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譬如,當一次地震發生時,我們的學生能夠較為快速地作出反應,立刻自護自救,並且能夠在災害發生後,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處理一些事情。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注重與生活、生產實際結合,與身邊的事相聯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就是自身「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提高過程。對於學生獲得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的理念。
2.地理學科的社會科學性質側重於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正確的人文觀
社會科學性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文觀」的體現。如果說地理學科的自然科學屬性著重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其社會科學屬性則側重於「精神」領域,是著力培養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生存觀念和價值觀念,而這種良好的生態觀念和價值觀念在地理學科中的結合體現就是人地關系論中的可持續發展觀。一門社會科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是學生實際自我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去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科人文性的功能,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有助於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呢?
首先,教師自己要牢牢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學生是人,教學中注意的是要喚醒,而不是灌輸,學生要在腦海中真正地建立起一種觀念,不是靠生搬硬套,靠死記硬背就能完成的。地理課程的社會科學性質,是一種人文觀的體現,其核心是學生「人文第一精神」的培養,它的教育價值取向,就是讓學生的思想更加健康,章使學生的品質更為高尚,人格更加健全,使學生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愉快地、不自覺地建立起一種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生存觀念和價值觀念,使學生真正在思想上展露、行動中體現可持續論發展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以「人本主義」觀念時刻提醒自己,學會尊重和喚醒,以自身的基本素養,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地理的社會科學特性,才能真正運用好這種人文性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
其次,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中學的各科教學中,地理學科是唯一以人類的生存發展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為基本教學內容的學科,在教育學生關心並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讓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危機,使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例如,在人口問題上,要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的勢頭不減,人口問題越來越嚴重。維持人類生命的四大生物系統的耕地、牧場、森林和海洋生物區遭到過度開發,荒漠化日益擴大。在這些內容上,教師應時刻注意幫助學生去感悟,從中體會人口激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嚴峻形勢,迫使學生去思考,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並領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濟及生態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才能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另外,通過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能使學生從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角度去提高認識地理環境和環境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確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基礎上同時也能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3.地理學科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有助於學生整體科學素養的培養
地理學科是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綜合體,那種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為地割裂開來的做法顯然是不妥的,它只會導致學生社中會視野的主觀性和分析問題的局限性。因此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學地理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綜合影響」。正因如此,在地理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把原來分割過細、缺乏聯系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重組,既要強調知識的基礎性、聯系性和綜合性,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應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觀點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實現地理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❽ 世界地理選修課學什麼
世界地理選修課學的是6大類。
1、世界與中國的城鎮化和面臨的問題;這個課題蘊含了諸多內涵,適合學生在養成世界觀的時候來全面了解。
2、天文理論與觀測我當年初中選修過,超愛。也是當年反響最好的選修課之一。
3、氣象觀測我當年也選修過。可以把各種雲如何識別以及地震雲的釋疑講解一下,還去參觀過市氣象局,和預報員見過面。
4、城市規劃相關對於地理整個學科來說,是與實踐結合比較好的方向,算是可以回擊地理學畢業即失業的一個佐證。
5、人口問題與中國的人口政策蠻有深度、蠻有內涵、蠻有意義。
6、地質相關當年我跟著天文課老師去薊縣觀測流星雨時,順道爬山發現了一些化石,印象深刻。
❾ 世界十大地理奇觀 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鏈接:
世界地理奇觀環游記
❿ 高中地理課程的性質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與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課程。開設高中地理課程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可見,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以提高生命品質為目的,他首次將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品位、精神境界作為教育的目標,是地理教育人性化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