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地理的重要分界線
中國地理的重要分界線是以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線。
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與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大約重合。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4)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
人口密度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地勢階梯:
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它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溫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或三熟的分界線、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地形較完整(平原、高原為主)與地形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為主)的分界線、河流汛期長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線。
世界各大洲分界線:
(1)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2)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5)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6)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7)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
⑵ 水系與水文地理區劃
1.水系
研究區在地理位置上位於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唐古拉山脈群山起伏近東西向橫貫於研究區南部,由於這一特有的地理位置,使研究區面貌總體呈南高北低,並使本區的主要河流均表現為由南向北流動,河流主體南北向分布。研究區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主要由呈南北向的布曲、冬曲和當曲等河流及支流所盤踞,幹流兩側發育次級支流多為樹枝狀水系,總體向北流。圖幅北部地區,主要由呈東西向的尕爾曲幹流組成,布曲作為尕爾曲的一條支流在青藏公路線的通天河沿(地名)東側交匯於尕爾曲,尕爾曲向東流至企日將瑪以北交匯於南來的當曲,當曲向北東流出圖幅。
2.水文地理區劃
按全國自然區劃系統,本區屬於全國一級區劃中的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區。根據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和水系分布特點等,將溫泉兵站幅劃分為長江源區和高原內陸湖盆區兩個大區,其中高原內陸湖盆區分布於圖幅的西南部,面積很小,為唐古拉山南緣內陸湖盆區。長江源區進一步劃分為當曲流域和沱沱河流域兩個次級單元,其中沱沱河流域分布於圖幅的西北部,面積很小,為沱沱河南部支流區的訥德曲流域。研究區內面積分布最大的是長江源區的當曲流域,由於區內除了呈樹枝狀分布的河流外,還分布有相對獨立的並與河流沒有直接關系的湖泊分布區,因此當曲流域可按四條主要河流分布特點,以各河流水系的分水嶺為界進一步劃分為尕爾曲河湖區、布曲河湖區、冬曲河湖區和當曲河湖區四個次級單元(分區),每個分區又由南向北大致按三個高程階梯進一步劃分為次一級的上、中、下游三個亞區或相應的流域、湖盆域(表5-4)。
表5-4 溫泉兵站幅水文地理區劃表
續表
⑶ 地理小問題 ①區位是什麼 ②水文是什麼
1、「區位」源於德語「standort」,英文譯為「location」。區位是人類活動所佔有的場所,理論限定於研究人類為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活動。主要指某地域事物所佔有的場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關系等方面意義。
2、水文,原指自然界水的運動、變化等各種現象,現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的一門邊緣學科。
⑷ 什麼是水文線
在降水之前,河流流量 discharge 一般維持在最低點,水流由地下水供給,是為基本徑流 base flow。
開始降雨時,雨水先被地面物質吸收,或滲潤土層、石層,所以流量未見增加。隨著雨水越來越多,地表物質又接近飽和,地面徑流 surface runoff 不斷增加,並開始匯進河道,河流流量也就開始明顯地上升。
由於地面流水仍在匯集及流入河道,同時又因地下水也增加了,流量仍是可以保持上升的走勢。
到了降水停止後一段時間,地面徑流明顯減少,河流流量才開始下降,但減少速度較上升時為慢,而降至穩定流量時的流量,亦比降雨前的流量為高;這是因為地下水已大幅度增加。
每次降水所帶來的最大流量即為洪峰 peak discharge,而洪峰出現的時間,一般比最大雨量出現的時間為晚,兩者的相差時間稱為時距 time lag;這是由於地面流水匯集和流入河道,都需要一段時間。
若洪峰流量大,水位急升,水力作用強烈,或溢出河道,或沖毀河岸,都同樣帶來氾濫。當然,若果洪峰流量較小,洪峰便會安然順著河道前進,不會帶來災害。
活動 水文過程線圖的理解
⑸ 高中地理什麼叫水文條件 例如長江水系的水文條件
水文特徵一般包括含沙量(取決於植被狀況,流速),流量(取決於降水量,月大於80可稱為大),流速(取決於等高線密集程度),水位變化(取決於降水季節變化),冰期凌汛(取決於溫度),補給類型,內流河外流河等。
水文條件往往是指河流及水源為工農業發展提供的區位,如長江水系的水文條件往往可以從提供水源(農業灌溉用水,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提供便捷的交通(水運)等方面去回答。
沒有見到具體題目,所以也不好針對回答,一般地理題都是讀圖讀材料獲取答案。
⑹ 地理必修3什麼是幹流,支流分水領,流域
幹流(main stream)亦稱「主流」,幹流是水系中主要的或最大的、匯集全流域徑流,注入另一水體(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水道。是由兩條以上大小不等的河流以不同形式匯合,構成一個河道體系。
支流通常指直接或間接流入幹流的河流。在水文學上指匯入另一條河流(或其他水體)而不直接入海的河流。
分水嶺是指分隔相鄰兩個流域的山嶺或高地。在自然界中,分水嶺較多的是山嶺、高原。分水嶺的脊線叫分水線
流域,指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分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兩類。如果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相重合,稱為閉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則稱為非閉合流域。
⑺ 高中地理總知識點
可以參考我上傳的網路文庫里的地理基礎教材。畫線部分是考試重點。
自然地理(大氣,水文,地形,土壤,植被)(重點把握氣候分析因素,水文地形分析)
大氣:(自然地理重點難點,把握分析因素等)
1,氣候特徵: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氣溫降水特徵:總量,季節分配,空間分布。
氣候分析因素:大范圍(緯度,季風,風帶氣壓帶),小范圍(地形,洋流,人為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緯度(緯度低氣溫高,0°附近多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回歸線到30°大陸西岸多熱帶沙漠氣候,30°-40°大陸西岸多地中海氣候,40°-60°大陸西岸多溫帶海洋氣候),大氣環流(低壓帶,西風帶多降雨),地形(地勢高氣溫低,地勢低氣溫高,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海陸(距海近多降水,距海遠降水少),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下墊面(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水源地綠地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小於裸地),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年較差日較差比雲雨少的地方小),人類活動(熱島效應,不合理利用導致沙化等).
2,太陽輻射與氣溫,影響太陽輻射總量的因素:緯度,地勢高低,天氣狀況,空氣密度。氣溫,日變化大陸性>海洋性,平原>山峰,晴天>陰天,最低溫日出前後,最高溫14點左右;年變化大陸性>海洋性,高緯度>低緯度。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北方受冬季風影響,太陽高度角小且日照時間短)夏季普遍高溫。
降水,類型:地形雨(迎風坡),對流雨(赤道或午後),鋒面雨(冷暖鋒交匯),台風雨。雪線高度:溫度(雪線高度由低緯向高緯降低,同一山地陽坡高陰坡低),降水(雪線高度與降水反比,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地表起伏(平坦緩坡雪線易遭風吹而抬高,陡坡往往發生雪線而使雪線下降)。
3,①熱力環流,氣壓高低指同一平面,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高於高空。影響氣壓的因素(海拔越高氣壓越低,近地面溫度越高氣壓越低,氣流上升導致氣壓較低,氣流下沉導致氣壓較高).
應用於海陸風(冬夏,夜晝),山谷風(夜山風,晝谷風),城市風。
②氣壓帶風帶南北移動,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印度洋環流流向,印度西南澳大利亞西北冬夏風向變化。
副極地副熱帶是動力原因,極地高壓赤道低壓熱力原因,東亞季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南亞季風海陸熱力性質氣壓帶風帶南北移動。副熱帶高壓帶與赤道低壓帶是無風帶。
③常見天氣系統,冷暖鋒:判斷理由(高低壓中心,冷氣團有無後退,月份,圖標,看雨區范圍及位置,看坡度),天氣變化(氣溫,氣壓,降水,風力風向)
冷鋒,春季沙塵暴,夏季暴雨,一場秋雨一場寒;暖鋒,春暖多晴,春雨一場暖一場;准靜止鋒,6月初江淮梅雨,昆明凍雨雲南晴朗溫暖,天山冬季暴雨雪。
低壓,夏秋季台風;高壓夏季長江伏旱,秋季北方秋高氣爽,冬季北方乾冷。
4,氣候類型判讀①根據氣溫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溫度帶(最冷月>15°熱帶,最冷月0-15°亞熱帶或者溫帶海洋性,最冷月-15°-0溫帶,最熱月<15°寒帶。③確定具體氣候類型:多雨型年>2000熱雨,年>700溫海;夏雨型年>1500熱季,年750-1000亞熱季,年500-800溫季;冬雨型年300-1000地中海,少雨型<250熱沙,溫大陸,極地氣候。
氣候類型分布,只分布於北半球:熱季,溫季,亞寒帶大陸性,苔原;只在大陸東岸:熱季,亞熱季,溫季;只在大陸西岸:熱沙,地中海,溫海;受單一氣壓帶影響:熱雨,熱沙,冰原;受單一風帶:溫海;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熱草,地中海,熱季,亞熱季,溫季。
獨特性: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巴西高原東南,中美洲東北形成熱雨(迎風坡地形抬升與暖流影響);東非高原赤道地區熱草(海拔高,氣溫低形不成對流雨);巴塔哥尼亞高原因安第斯山阻擋西風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南美西海岸阿塔卡瑪,索馬里熱沙主要因為寒流影響,中亞及我國西北因深居內陸,撒哈拉澳大利亞西亞因副高,信風帶形成熱沙。
7, 補充:氣候與生活:街道方向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便於採光),北方降水少屋脊線平緩南方陡,大陸性氣候越強牆壁越厚。交通建設要考慮暴雨泥石流強度,雲霧等。低溫時農業採取間作套種,塑料大棚,立體農業等。樹樁年輪越疏代表這年份氣溫降水越豐富。樹冠延伸方向代表風向。春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
8, 補充:中國雨季4,5月份華南雨季,6月長江雨季(6月初梅雨,6月中下旬伏旱),7,8月份華北東北雨季,9月南撤至長江以南,10月份消失。夏季風強盛來得早退得晚北澇南旱;夏季風弱,來得晚退得早,南澇北旱(我國鋒面雨帶位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以北5-8°)。
9, 補充:風壓定律:高空,在地轉偏向力和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平行於等壓線,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方,低壓在左方,南半球反之.近地面,若考慮摩擦力作用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斜穿等壓線,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後方,低壓在左前方,南半球反之.等壓線疏密一致時,風速在近地面受摩擦力影響,風速小,高空摩擦力小或者沒有摩擦力,風速大.
8, 補充:氣象災害,①全球變暖,影響使海平面上升,使乾旱洪澇更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導致生態系統調整,改變農作物制度,改變水循環。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全球合作,植樹造林,開發清潔能源。②逆溫,海拔上升氣溫下降幅度小於0.6°C或氣溫升高,往往出現在地面氣溫較低時,因地面輻射冷卻,空氣平流,空氣下沉,鋒面活動。影響,光化學污染,污染不易擴散。③暴雨,日降水50mm以上。措施,監測預警,應急撤離計劃,防洪保險,修堤壩,整治河道,修水庫,分洪區,洪泛區管理。④乾旱,措施,改善農林牧農業結構,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建設,改進耕作制度,營造防護林。⑤酸雨(多發於冬季,因冬季燒煤取暖),危害,河湖酸化魚類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農作物,腐蝕建築危及人體。措施,減少人為硫氮氧化物排放,開展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利用,潔凈煤技術和清潔燃料技術,植樹造林。
8, 補充:北半球等溫線較曲折,南半球等溫線平直,因為南半球海洋廣闊.影響陸地等溫線分布主要因素:緯度位置(緯度低氣溫高,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海陸分布(夏季內陸增溫快,氣溫高,等溫線向高緯方向凸出,等溫線大致與海岸平行),地形起伏(地勢高,氣溫低,等溫線向高溫方向凸出,等溫線大致與等高線平行),洋流性質(暖流影響氣溫高,等溫線彎曲程度略有不同),下墊面(水面比熱容大,植被其次,裸地比熱容小),其他(比如熱島效應).
9, 補充:對流雨強度大,伴有雷電暴風,多出現在赤道地區,其他地區夏季午後,鋒面雨多出現在溫帶地區,台風雨多出現在副熱帶海域西部的夏秋季節.
水文:(自然地理重點,河流,洋流,水資源)
1, 河流:①水文特徵:含沙量(取決於植被覆蓋率),水位變化(取決於補給類型及水利工程及湖泊調節),東北春汛夏汛,澳大利亞東南冬汛夏汛),流量(取決於降水及流域面積),水能(取決於落差,流速,冰期,凌汛(低緯流向高緯,高緯河段結冰,即中國東北及黃河兩段),補給類型,內外流河。②水系特徵:流程,流向,支流,流域,彎曲平直度,河床平整度(落差),水系形狀。③河流開發方向:中上游淡水供給,發電,旅遊,中下游淡水養殖,航運。④水能開發條件:水文條件(流量大,流速快,匯水面積大,多峽谷地貌狹窄河段)地質條件(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經濟條件(資本,技術,市場,交通,考慮是否需要移民減少移民)。⑤河流航運價值:自然(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流量大水深,寬闊平直)人文(資源眾多,經濟發達,人物流量大,合理布局交通網,連通四方)。⑥河流補給類型:濕潤地區雨水補給,夏汛或冬汛;高緯地區雪水融水,春汛;乾旱半乾旱地區高山冰雪融水,夏汛;地下水則在全球普遍,黃河下游,長江荊江河段地上懸河都只存在河水補給地下水。⑦河流地貌與聚落:高原地區河流V形河谷,聚落呈帶狀分布於深切河谷兩岸,狹窄河漫灘平原;山區山前洪積扇沖積扇兩岸河漫灘平原,聚落呈帶狀或蜿蜒分布於山前或沿江河流兩岸;平原沿河或沿海岸分布。
河流洪澇災害成因:水系特徵:流域廣,支流多;含沙量大;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河流河流的治理原則,上游:調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2, 洋流:①海水鹽度由副高向兩側遞減,波羅的海最低(淡水注入,降水多蒸發少,封閉海灣),紅海最高。影響鹽度因素(氣候降水蒸發,洋流暖流高寒流低,淡水注入,封閉度,結冰高融冰低,60°N比60°S低因為60°N陸地淡水注入多。②鹽場:降水少蒸發大,日照時間長,多風;平坦廣闊海灘,淤泥質沙灘。③漁場:寒暖流交匯或者上升流將營養鹽帶到表層,大陸架地區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河流注入帶來豐富營養鹽,海水溫度適宜,海岸線曲折多港灣。④港口:水域條件(港闊水深,不凍不淤,封閉海灣),築港條件(地質地形,坡度適當),經濟腹地,城市依託(交通便利),政策條件。⑤赤潮:5-10月溫暖,洋流緩慢,封閉海灣,營養鹽豐富。危害水產養殖業和捕撈業,損害海洋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旅遊業。⑥洋流判斷:根據等溫線確定南北半球,高高低低。⑦洋流對環境的影響:水熱平衡,對氣候(熱沙,熱雨,溫海),海洋生物(漁場),海運(順逆流),海港(摩爾曼斯克不凍港),環境(加快凈化,擴大污染)。⑧洋流流向:直布羅陀海峽表層大西洋→地中海,底層地中海→大西洋;曼德海峽表層印度洋→紅海,底層紅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夏季印度洋→南海,冬季南海→印度洋;卡特加特海峽海水由波羅的海→北海。
3, 缺水原因:降水少,蒸發大,季節分配不均;地表徑流流量小;人口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費嚴重。
水資源合理利用(解決缺水問題),開源(人工降雨,海水淡化,開發地下水,修水庫,跨區域調水),節流(宣傳教育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治理污染,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進行水價調節)。
水庫作用: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利於發展旅遊業,防洪作用,發電價值,灌溉功能,提高航運價值。
4, 補充:潛水(第一個隔水層之上)埋藏淺,水位受氣候影響大,易受污染過度使用會導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區,沿海海水倒灌,地面下陷,灌溉不當地下水上升易鹽鹼化,承壓水(兩個隔水層之間)水量穩定,不易受污染水質好,過度使用或者污染則恢復困難。陸地水循環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海陸間循環使陸地水不斷補充更新,海上循環規模最大但是不能補給陸地水體.海洋中緯度平均降水遠小於蒸發,呈負值,高緯地區蒸發很少,呈正值,陸地各地平均降水大於蒸發,呈正值.
5, 補充:中緯地區表層洋流以副熱帶為中心,呈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中高緯海區呈氣旋型大洋環流.厄爾尼諾現象是聖誕前後赤道太平洋東部海域異常升溫,暴雨洪澇,太平洋西部異常低溫,多旱災森林大火.拉尼娜相反,發生時我國夏季風增強,北方多降水,台風增多.
6, 補充:重要的海峽運河,台灣海峽,朝鮮海峽,馬六甲,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莫三比克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麥哲倫海峽,白令海峽,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
7, 補充:海洋資源,礦產,生物,化學,能源,空間資源.海水性質包括鹽度和溫度.
地形(土壤,植被):(了解地形分析)
1, 地形地勢特徵:地形類型(及集中分布),地勢(高低趨勢),地表狀況,地貌,平均海拔,海岸線。
地形形成:內力(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火山斷層褶皺);外力(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褶皺:背斜(中間老兩邊新,岩層上拱,儲油儲氣,打隧道,易侵蝕成谷地);向斜(中間新兩邊老,地下水,儲煤鐵,易建大壩,因岩性堅硬易成山)。
斷層:一側上升如華山,廬山,泰山,一側下降如汾河渭河谷地;大斷層如東非大裂谷。
流水作用:①侵蝕,形成V形谷,紅色沙漠,石漠化。②溶蝕作用,形成漏斗,暗河,溶洞,石林,峰林如桂林,路南石林,雲貴喀斯特地貌。③搬運作用,泥沙俱下。④沉積作用,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山前洪積沖積平原,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土壤深厚肥沃不旱不澇,屬高產田;中下遊河漫灘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但易澇易旱;入海口海濱地區多呈三角形,河網稠密,易鹽鹼化,堆積作用,海水頂托作用)。
風力作用:①侵蝕,戈壁,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城堡,在乾旱半乾旱地區。②搬運,飛沙走石。③堆積,沙丘,黃土高原(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後沉積)。
冰川作用:①侵蝕,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窪地,如五大湖,芬蘭,挪威峽灣。
2, 地形判斷:根據水系,向心狀水系為盆地,輻射狀水系為山頂;等溫線,閉合,中心低為山頂,中心高為盆地。
3, 補充:地形與生活:與聚落,北方平原多組團式,南方丘陵為分散疏鬆式;與交通,在山區則多選擇和緩地帶如河谷,山間盆地,線路短且要穿過盡量多的居民點,少佔農田;與航天,航天發射基地,低緯高海拔,多晴天,交通便利,返回基地,地勢平坦開闊,人煙稀少,無大河大湖。
4, 自然帶發育,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多;垂直自然帶陽坡高陰坡低;陽坡自然帶數多於陰坡;同一自然帶隨緯度增加而分布高度降低。
5, 補充:植物與環境:酸性土壤,鐵芒萁,馬尾松,杉木,油茶,茶樹,油桐,漆樹,毛竹,樟樹;鹼性土壤,鹼蓬;濕性環境,蘆葦,葉片大柔嫩根系不發達;乾旱環境,駱駝刺,葉小有蠟質,成針狀葉,根系發達;SO2污染,矮牽牛花葉出現斑點;樹樁年輪疏說明降水大且向陽溫度高;旗狀樹冠延伸方向代表風向。
6, 補充:開發喀斯特地貌地區注意,發展農業注意保護水源合理利用地下水,開采礦產修道路時認真勘探防止坍塌,興修水利攔水建壩防止滲漏,開發旅遊資源時注意保護環境防止水污染和破壞溶洞植被.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重點把握工業農業區位分析理論)
人口:(注意選擇題題型)
1, 人口增長模式: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過渡型(出生率大量減少),現代型(低低低);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低(經濟發達,良好的福利,受教育水平高),發展中國家自然增長率高(經濟落後,福利差,養兒防老)。
人口年齡結構:65歲以上大於7﹪或老年人大於10﹪為老齡化,老年人少於4﹪或者少兒超過40﹪則為過渡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為過渡型,發達國家多為現代型。
人口問題:過度增長(發展中國家,需控制人口增長,計劃生育),老齡化(發達國家,需推遲退休,吸納移民,鼓勵生育),人口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合理規劃,使經濟發展與環境,社會相協調)。
2, 人口數量變化:包括自然增長或人口遷移,人口自然增長決定人口變動,人口機械增長由人口遷移引起,對全球總人口並無影響。
環境人口容量影響因素:資源,科技,人口消費水平,對外開放程度。
我國人口線:騰沖-黑河一線,蘇魯豫台是人口密集區。
3, 人口遷移原因:①自然(氣候,水源,土壤,礦產),②人文(就業,收入,教育,醫療,政策,戰爭,政治中心的轉移)。
人口遷移方向:①二戰前,舊大陸→新大陸,已開發→未開發,如歐非→美洲,中日印→東南亞,美洲;二戰後,發展中→發達,如亞非拉→北美,西歐或石油產區;阿拉伯,科威特等國外來人口超過本國人口。②中國,鄉村→城市,內陸→沿海。③美國,東北→南部,西部(因為南部西部地區為陽光地帶,環境優美)。
人口遷移影響:①對遷入地,提供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公共設施負擔,城市管理難度。②對遷出地,加強聯系,發展經濟,緩解人地矛盾,開發土地資源,導致人才外流,勞動力不足。
4, 補充:影響人口出生率(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術,社會風氣),死亡率(自然災害,惡劣氣候,疾病,醫療).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國,奈及利亞,墨西哥.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省份:江蘇,山東,河南,台灣,京津滬.人口稀疏省份: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城市:(注意城市化問題及應對及城市合理規劃)
1, 城市化特點:①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80%),發展均衡,逆城市化。②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不均衡,水平低(40%),速度快。
城市化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失業增加,社會治安差;措施:合理規劃,布置綠化帶,建設新城區,拓展交通,新建商品房,搞好社會治安。
城市化意義:利於人口轉化,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改善產業結構,提高工業生產效率,推進科技進步信息化,提高整體發展水平。
2, 城市合理規劃:①城市總體布局形態(山區或河流分散疏鬆式,平原集中組團式),②功能區合理布置(便利的交通,留有發展餘地,保護歷史名城;合理安排工業區: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有綠化帶,向市外移動,沿交通干線分布;住宅區:用地達,高級低級分化;商業區:位於市中心或交通干線,下層多為零售,上層為辦公,建築高大稠密,人口數量晝夜變化大。)
農業:(人文地理重點,把握農業區位分析模塊)
1, 農業區位:①自然,氣候,水源,地形,土壤,②人文,技術,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地價,工業基礎。
限制性因素:低溫(高緯地區,高海拔地區,需溫室大棚,耐寒作物,地膜覆蓋,增大水體面積),乾旱(乾旱半乾旱地區,需滴灌,耐旱作物),鹽鹼化(黃淮海及低窪沿海,需合理排灌),肥力低(紅壤地區,需種綠肥),地形限制(山區,需發展梯田)。
氣候:橡膠高溫多雨,水稻雨熱同期,小麥大陸性半濕潤半乾旱,棉花光熱充足,玉米生長期長,甘蔗高溫多雨,甜菜溫涼,蘋果梨暖溫帶。土壤:茶,柑橘,油菜,杉樹,鐵芒萁酸性土壤;甜菜,沙棘,枸杞,鹼蓬鹼性土壤。
2, 粗放農業(擴大生產規模來提高產量),集約農業(投入更多資本,技術,勞動力來提高產量)。
農業地域類型:①季風水田農業,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南亞;區位,氣候,勞動力,人們喜好;生產特點,小農經營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適度擴大規模。②大牧場放牧業,分布於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區位,草場豐富,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措施,改善交通,培育良種,開辟水源,種飼料。③商品穀物農業,分布於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區位,自然條件好,交通便利,地廣人稀,工業先進,科技發達;特點,商品率高,規模大,機械化,農業一體化;問題,成本高,能耗大。④混合農業,分布於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區位,自然條件好,地廣人稀,政策支持,技術先進,市場廣大;特點,良性生態系統,有效利用時間,靈活安排生產,市場適應性強。⑤種植園農業,分布於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區位,高溫多雨,海運便利;特點,單一的經濟作物,大規模密集農場;措施,加強自主性,減少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賴。⑥乳畜業(奶牛黑白相間,肉牛單一顏色),分布於北美五大湖,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大城市周圍;區位,市場,飼料,交通,科技,水源,政策。
3, 區域農業發展方向:原則(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措施(農林牧副漁,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工業:(人文地理重點,把握工業區位分析模塊)
1, 工業區位:地理位置,資源(土地,水源,氣候),農業基礎,交通,市場,科技,勞動力,政策,工業基礎,管理,資本,社會協作,環境,軍事因素及個人偏好。
按主導區位因素劃分,原料導向型(製糖廠,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廠),市場導向型(啤酒,傢具,瓶裝飲料廠,印刷廠),動力導向型(冶金,煉鋁),勞動力導向型(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制傘),技術(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市場,勞動力素質,通信網路影響上升,交通原料影響下降。
2, 工廠選址:環境因素(大氣污染工廠建在盛行風下風向/最小風頻上風向,盛行風垂直郊外;水污染工廠建在河流下游或者遠離水源;固體廢棄物污染工廠建在遠離農田和居民區)。(合理布置綠化帶)。經濟因素(交通,市場,原料,勞動力)。社會因素(國防,民族團結,為城市發展留有餘地,保護老城區)。
3, 工業聚集:加強信息交流協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工業分散:發揮各地優勢區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工業發展方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工業,優化產業結構,拓展產業鏈;自主創新,創自主品牌,增加核心競爭力,增加附加值;加強管理,加強分工協作。
5, 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①傳統工業區,分布於德國魯爾,中國遼中南,美國東北,英國中部;特點,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鐵機械化工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區位,資源,水源,交通,市場;問題,生產結構單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沖擊,環境污染嚴重,用地緊張,交通擁堵;措施,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布局,降低成本,因地制宜開發各地資源;拓展交通;發展科教;加強規劃,美化環境。②新興工業區,分布於義大利東北和中部,美國矽谷,印度班加羅爾,日本九州島,築波,英國蘇格蘭,德國慕尼黑,台灣新竹科技園。義大利(區位,無傳統工業基礎,廉價勞動力,發達銀行信貸,經濟高度開放,政府支持;特點,以中小企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低,工業分散在小城鎮;措施,專業分工協作,形成完整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美國(區位,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創新文化,高等院校,便捷交通,軍事訂貨;特點,從業人員水平高,發展快,研發費用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問題,土地緊缺,勞動力價格高;措施,把工廠遷移至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區建廠)。
交通:(了解交通選擇及選址)
1, 交通方式的選擇:水路(運量大,運價低,運速慢,靈活性連續性差,成本低,多運輸大宗遠程貨物),鐵路(運量較大,運價較低,運速較快,靈活性差但連續性好,所需投資大,常用於遠程量大的貨物),公路(運量較小,遠程運價教高,運速較慢,靈活性連續性好,用於短途鮮貨運輸),航空(運量小,運價高,運速快,靈活性連續性差,投資大,用於貴重急需量小貨物),管道(損耗小,平衡安全,管理方便,靈活性差,連續性好,成本大,用於流體的運輸)。
2, 交通發展條件評價:①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地形條件,氣候條件,資源條件),②經濟社會條件,科學技術條件,③區位條件(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戰略地位)。發展交通的作用:社會(保障國家統一與安全,提高綜合國力,完善交通網),經濟(促進科技文化交流,加強工農城鄉聯系,加快區域開發資源利用,促進生產規模市場擴大)。
3, 交通點的選址條件:港口(水域條件:不凍不淤,港闊水深,封閉海灣;陸域條件:平坦開闊,築港條件好;社會經濟條件:廣闊腹地,交通發達,完善的配套設施,高效的運作機制)。航空港(平坦開闊,坡度適當,地質良好,少暴風狂風,能見度好,與城市有一定距離且有交通干線連接,人物流量大,科技雄厚)。
人地關系:(了解世界重要環境問題及解決措施)
1, 環境問題:產生原因(人口壓力,資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表現①資源短缺,②環境污染(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噪音,放射性,海洋),③生態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植被破壞,鹽鹼化,濕地破壞,石漠化,臭氧層破壞)。
⑻ 中國地理各分界線標志
3.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6.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7.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8.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9.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C積溫32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11.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