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學與生活》
前言:
我們生活的地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她神秘的面紗經由地理課本的學習一層層被剝開,而課本上那點地理知識也愈發激起了我的求知慾……
前段時間有幸得到《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頓覺如獲至寶。此書無論從封面設計還是到內容的安排,都令我心儀不已。沒錯,就是她啦,她就是我期待已久的那本書!
《地理學與生活》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美] 阿瑟·格蒂斯 / 朱迪絲·格蒂斯 / 傑爾姆·D·費爾曼。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
本書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每篇集中論述這些地理學觀點的一個方面。
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最後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並通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合。
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節選自《網路詞條》
接下來我談談自己看這本書的直觀感受:
1.知識性強,學術擔當
書中涉及到的專業名詞不計其數。
2.關注點在地理學與生活,責任擔當
圖文並茂,緊密聯系生活。
3.涵蓋面廣,既系統又詳盡
總之,讀完這本書,想必你即將成為「半個專家」喲!
雖然對我來講有點難「啃」,但書的芳香讓我「愛不釋口」!
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
從而更好的面對生活!
㈡ 四大地理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
㈢ 地理學主要學派有哪五個
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各種學術流派,主要有:
①區域學派。代表人物為德國的A.赫特納和美國的R.哈特向,他們主張地理應著重於空間分布體系與區域差異的研究。
②景觀學派。代表人物為德國的O.施呂特爾、S.帕薩爾格、美國的C.O.索爾和前蘇聯的Л.C.貝爾格等,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發生發展與演變規律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宗旨。
③區位空間學派。代表人物有德國的J.H.杜能、A.韋伯、W.克里斯泰勒、A.廖什和美國的W.艾薩德等人。區位空間學派從經濟學原理出發,以研究「成本—利潤」關系的空間效應為中心,注重研究距離衰減和空間相互作用規律。
④環境生態學派。以探討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宗旨。有三種思潮:其一是文明環境思潮,以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法國的孟德斯鳩等人為代表,認為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的形式和發展。其二是進化環境思潮,以德國的F.拉采爾等人為代表,用社會達爾文主義解釋和推論社會發展和環境的關系。其三是發展環境思潮,即地理學中的現代人類生態學思想,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
⑤地緣學派。以英國的H.J.麥德金、美國的I.鮑曼等人為代表,著重研究地域關系對國際政治戰略的影響。
㈣ 通過學習地理知識,我們可在回日常生活中懂得確認什麼,知道什麼,廣泛了解世界
地理學研究什麼
我們對於地理的錯覺,在於覺得地理學就是關於地球,地圖的空間的知識。然而,地理學不僅僅是研究不同的事物處於何種空間,還有空間所容納的事物。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過程。
在1964年5月出版的《地理》雜志中,威廉·D. 帕提森對於地理學的分類做了一個闡釋,提出了四種傳統:地球科學傳統,文化—環境傳統,區位傳統,區域分析傳統。
地球科學傳統,earth science tradition,這個傳統,把地球當作人類的棲息地進行研究的分支,主要研究環境。比如,自然地理學中的地貌,氣候與天氣。
文化—環境傳統,culture-environment tradition,人類是如何感知他們所處的環境,將注意力集中於文化層面。比如,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等。
區位傳統,locational tradition,也會被稱為空間傳統(spatial tradition)。這里有個比喻,如果地質學是岩石,歷史是時間,社會學是人類,那麼,地理學就是地球空間。探索人類與支持人類的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空間格局。比如,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等。
區域分析傳統,area analysis tradition, 地球上很多事物,都具有空間規律性,內在的相似性。傳統的區域,指的是,利用某種指標,在地球表面劃分出一定的范圍的空間單位。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濟的發展,區域不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在相互協作與競爭的動態格局。
㈤ 中國地理學史的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秦至清中葉,公元前3世紀末~公元19世紀中)
中國自秦漢以後,基本上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其間處於分裂的時期不長),經濟上也基本是持續發展的,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漢書·地理志》等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在以後近2000年中,中國傳統地理學主要在疆域地理志、記述和考察國內與域外地理、地圖、方誌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同時,由於傳統地理學的束縛,中國地理學長期停滯在描述的階段,缺乏理論概括。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3世紀末 ~公元6世紀) 戰國之後,中國古代地理知識經過積累形成為一門學科──中國傳統地理學,即明清時候所謂的「方輿之學」。
地理」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候。《周易·系辭》有:「仰以觀於天文,府以察於地理」之句(圖4)。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西漢《淮南子·泰族訓》明確闡述了研究地理的目的:「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飢寒之患。」即根據不同地理環境從事生產,以解決穿衣吃飯問題。
東漢以前,已有兩部區域地理名著問世《尚書·禹貢》和《山海經》。《山海經》中地理價值大的是《山經》部分,其寫作時代是漢代之前。它對黃河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外廣大地區(地域范圍遠比《禹貢》為大)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進行了綜合性記述。《山經》總共記載447座山,先按方位分為中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和東山經五大區,每一區又分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以方向道里把一個個山嶽連接起來,對每一山嶽都記述位置、水系、天然動植物和礦產資源,所記當然不盡正確。《禹貢》和《山經》都是地理著作,但都未以「地理」命名,且體例也不相同。及至東漢班固著《漢書》,其中有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傳統必理學開始形成。這個時期,中國地理學在疆域地理志、地圖、水系、域外地理和方誌等方面取得較大成就。 中國古代地圖學是建立在平面制圖的基礎上的,自戰國到西晉是中國地圖學理論的建樹時期。已發現這一時期的地圖有出自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的《兆域圖》(圖5)、 中國地理學史
出自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的繪在木板上的戰國末期地圖和出自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地形圖(見彩圖)駐軍圖等。在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上,看到深水(今瀟水)及其支流的水道大部分已接近於現在的地圖(見《馬王堆出土西漢地圖》)。西晉裴秀根據前人的實踐總結出繪制地圖的六項原則,即「制圖六體」:「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人行路徑)、「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和「迂直」(迂取直)。這六項原則是中國最早的制圖理論,直到清初都為中國制圖學者所遵循(見地圖學)。水系專著出現 約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中國第一部專記水道的著作──《水經》。《水經》繼承和發展了《禹貢》的「導水」記載,由《禹貢》所記35條河流增加為 137條,大大豐富了中國水系分布的知識,不過內容過於簡略。北魏酈道元為了彌補前人的不足,把實地考察所得和前人著作中的大量有關記載匯集起來為《水經》作注,完成了名著《水經注》。它記述的河流水道共計1252條,對每條河流的源流、脈絡和所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及其歷史事跡,都作了盡量詳細的敘述。不少記載至今還有參考價值。 西漢王朝曾經多次派遣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張騫和他的副使分別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烏孫、安息和身毒等地,了解到今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一帶)、西亞(伊朗高原、兩河流域一帶)和南亞(印度一帶)的地理情況並寫有書面材料。《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就是根據張騫等提供的材料寫成的,它們是記載中亞和西南亞最早的地理專篇,對於西域各國的人口、兵力、風俗、物產、城鎮交通、水文、氣候以及相互間的距離等都有所介紹。
東晉僧人法顯於隆安三年(399)從長安出發,西行越蔥嶺,再南下到印度,在印度居住多年,然後取道海路經師子國(今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回國。《法顯傳》描述了他所到地區的地理情況,是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亞的第一部旅行記。 (隋唐至清初,6~17世紀) 在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隋、唐、宋、元、明和清初時期,中國傳統地理學在實地考察、地圖、方誌和沿革地理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古代地理學在研究方法和內容上出現了新的氣象。
實地考察成果 唐代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時,在今江西省南城縣的麻姑山頂上發現螺蚌殼化石,認為這就是滄桑變化的遺跡,寫了《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北宋沈括在1074年進行察訪時,見到太行山麓有「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於是斷定此處是昔之海濱」。他還進一步指出太行山以東的大陸是由來自黃土高原的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最早對華北平原的形成做出科學的解釋。
關於黃河源的正確認識,是由唐代和元苞的實地考察者奠定的。據《新唐書·吐谷渾傳》記載:唐貞觀九年 (635)侯君集和李道宗曾經到過「星宿川」(今星宿海一帶)「觀覽河流」。元代統一中國後,忽必烈委派女真族人都實考察了河源地區,這次考察的情況在潘昂霄的《河源志》有記載,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一帶。
唐僧玄奘繼法顯等人之後,於貞觀元年(627;一說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西行到印度,遍游印度各地,17年後返回長安。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對於當時中亞和南亞的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地形、氣候物產、交通道路、城邑關防、風土習俗、文化政治等情況和特點都有記述。
南宋范成大在實地考察中記述了桂林的喀斯特洞穴和峨眉山的植物垂直分布等現象,並在《桂海虞衡志》中探討了洞穴的成因。
元代耶律楚材在中亞各地旅行多年,寫成《西遊錄》一書。汪大淵遠游印度洋沿岸的亞非各地,著有《島夷志略》。永樂三年 (1405)以後,鄭和等人7次出使西洋(指今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他們從江蘇太倉出發,向南航行訪問南洋群島諸國,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訪問印度、阿拉伯和東非等地。在《鄭和航海圖》上繪有從長江口出發至非洲東岸沿途觀測到的海岸線、港灣、山脈、島嶼、沙洲、淺灘、珊瑚礁以及所測海洋的深度等,並留下了鄭和等人橫渡印度洋的寶貴記錄。與鄭和一同遠航的馬歡、費信和鞏珍,把沿途所見所聞分別寫在《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3部地理著作中。
地圖成果 唐代地圖學家賈耽繪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縱三丈三尺」,該圖在中國地圖史上開創了以朱、墨兩色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一直為後人所沿用。宋代沈括繪有《天下州郡圖》,南宋黃裳繪有《地理圖》,還有劉豫阜昌七年(即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在石版上所刻的不同方向的《華夷圖》和《禹跡圖》。《禹跡圖》上有畫方,「每方折地百里」。元代朱思本繪的《輿地圖》長寬各7尺,亦有畫方。此法在明、清兩代繪制的輿圖上也常見。畫方遂為中國傳統地圖的特色。 隋、唐時期圖經替代了地記,成為志書的主要形式。已知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圖經是唐代的《沙州都督府圖經》和《西州圖經》(均已殘)。北宋專設機構修志,志書數量大增,撰寫體例定型,由圖經階段進入方誌階段。宋代的代表性方誌有《長安志》、《吳郡志》等。明清兩代是中國修志的繁盛時期,在《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所載8200多種志書中明清時期的佔有7000多種。
沿革地理成就 在這個階段取得較大成果,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所記各州、縣之下,都有沿革地理的內容。宋代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圖6)、 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沿革地理專著。 明代中葉以後,由於資本主義萌芽,一些學者從事地理學研究,敢於突破舊的束縛,重視「經世致用」,自覺深入實際考察研究,使中國地理學前進了一大步,萌發出中國地理學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徐霞客、顧炎武、孫蘭和劉獻廷。
明代徐霞客從21歲開始出遊,30多年的旅行考察取得許多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成就。如他在《溯江紀源》中,以清晰的實測概念為基礎,提出「計其吐納,江倍於河」的論斷,在世界上第一次比較了長江和黃河的流域面積。《溯江紀源》匯集在《徐霞客游記》中。
明末清初顧炎武嚴厲地抨擊地理學研究中不務實際的空談和議論,主張「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撰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等。
孫蘭在《柳庭輿地偶說》中、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都指出過去的地理著作多停留在「記其事」的階段,而缺少成因方面的探討,主張要研究「天地之故」,即大自然的規律;要「說其所以然,又說其所當然」。孫蘭在論述地形變化,劉獻廷在觀察物候方面,都有精闢的分析。 (明中葉至清中葉,16世紀末~19世紀中)從明萬曆十年 (1582)到清乾隆(1736~1795)約200年間,是西方地理知識開始傳入中國的時期。在16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以及C.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和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的推動,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和知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們對於地球形狀、海陸分布以及世圭地理的認識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在歐洲殖民擴張的背景下,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隨之將先進的地理知識也傳到了中國。影響較大的有義大利的利瑪竇、龍華民、艾儒略,比利時的南懷仁,法國的白晉、雷孝思、杜德美和蔣友仁等。
利瑪竇於1582年到達中國,1610年在中國北京去世(圖7)。他先後編繪出《坤輿萬國全圖》(圖8)和《兩儀玄覽圖》等,將西方的地圓說、地圖投影和測量經緯度的方法以及關於五大洲的知識傳入中國。
天啟三年(1623)艾儒略寫成《職方外紀》(5卷),書中附有世界總圖和各大洲分圖,對世界各地的介紹較為詳細,它是最早用中文描述世界地理的著作。同年,龍華民和陽瑪諾合製成保存下來的最早在中國製作的地球儀,其上附註中文說明,彩繪陸地和島嶼的形狀都較好。此地球儀收藏在倫敦的英國圖書館。
康熙十三年(1674)南懷仁撰《坤輿圖說》(2卷)(圖9)。中國地理學史
上卷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和山嶽、江河、潮汐等自然地理知識,下卷介紹世界各大洲和各國情況。所附的地全圖已繪有澳大利亞。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康熙皇帝任命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領中國測繪人員完成《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工作。他們完成的全國性的三角測量,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規定每200里合地球經線一度,每里1800尺,即每尺長度等於經線的百分之一秒,這種以地球的形體來定尺度的方法在世界上是最早的;還發現經線一度的長距不等。
乾隆二十五至三十五年間(1760~1770)蔣友仁等利用了中國學者明安圖、何國宗等在新疆測量的成果和已有的地圖、資料,編繪成《乾隆內府輿圖》。蔣友仁在他編繪的《坤輿全圖》上介紹了哥白尼的地動學說。
㈥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四個維度是什麼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四個維度是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理解和判斷。
學生建立人地協調觀,就能夠正確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不同方式、強度和後果;能夠理解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的階段性表現及其原因;能夠結合現實中出現的人地矛盾的實例,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建議。
地理核心素養的價值
地理學的四個傳統是對千百年來人類地理工作一種概括,有其巧妙的地方,對於把握高三備考時的知識主幹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它們兩者並不矛盾沖突,而是相互依存。通過一些地理核心素養在高中課程中的應用案例,以及對地理核心素養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和要求進行討論。
有利於教學一線的中學地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借鑒應用,有利於高三地理教師和學生的備考工作,明確努力的方向。作為教學一線的地理教師,緊扣地理學四個傳統所體現出來的地理主幹知識,圍繞地理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將高三備考的策略更好地貫徹到地理教學實際中。
㈦ 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㈧ 地理學與生活的介紹
《地理學與生活》是由(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朱迪絲·格蒂斯(Judith Getis)、傑爾姆·D·費爾曼(Jerome D. Fellmann)編寫,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書籍。本書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每篇集中論述這些地理學觀點的一個方面。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最後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並通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合。
㈨ 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主要學什麼
很多對地理感興趣的同學想在大學繼續學習地理相關專業,那麼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有哪些?主要學什麼?我整理了相關信息,來看一下!
地圖與遙感、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鄉規劃、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地理教學論、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
專業實驗
地圖學實驗、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地理科學最初是由美國阿克曼(Edward Ackerman,1911~ )在1965年出版的《地理科學》一書中提出。書中闡述了現代地理學研究的四大課題,即①自然地理學:研究作為人類居住區或環境的地文—生物系統;②文化地理學:探索人類社會與由人類活動所產生或改變了的居住地的特徵之間的相互作用;③政治地理學:研究政治過程與地理區域的相互作用;④位置論(包括傳統的經濟地理、城市地理和運輸地理):通過引用數學方法,深化理論,提高概括水平,把經濟、城市、運輸的研究在一個區域內結合起來。
其內容包括:在一個理論系統中探索空間的性質、把系統方法應用於空間關系的研究、以及3個子系統的一體化等。此外,書後還附有豐富的上述各領域的現代著作目錄。本書的內容和所附書目對於了解現代地理學的成果以及當代地理學發展的前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後地理科學專業出現。詳情參考《世界網路著作辭典》。
㈩ 求《地理學與生活》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地理學與生活》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CDE-B2sgm9JfAUT8LHxj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