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湖北的地理情況人文和特點
楚風遺韻湖北是先秦時期楚國的地域,與中原文化並列為華夏文明二大源頭的楚文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早在先秦時期,這里的文明已經相當繁榮,楚地製作的青銅器、絲織與刺綉、漆器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帶有鮮明楚文化特點的哲學、藝術以及宗教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備。現今,湖北存留的大量文物和遺跡都足以標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所創造的文化高度。一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藝術仍帶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它與嚴肅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它是張揚而絢爛的。名城荊州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人們時常說的俗語「大意失荊州」,出典就在這里。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存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荊州古城,該城保存完整,裡面有玄妙觀、關帝廟及鐵女寺等,在荊州,有許多古跡都是跟三國志有關的;城北5公里處的紀南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得也較好。作為楚文化的發源中心之一,荊州古城的周圍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屬於國寶級文物的有西漢古屍、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等。此外,荊州還是一個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松滋風景區內湖山掩映、溶洞成群,還有一些旅遊休閑項目。交通:荊州的交通條件比較好,距武漢市179公里,有高速公路連接;沙市港是客輪的重要停泊站,交通便利;鐵路通達全國;沙市機場有到達全國部分大中城市的航班。隨州曾候乙墓1978年,湖北隨州一公里處發現了一座戰國前期的大型陵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樂器、禮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以及漆木竹器,另外還有一些竹簡,共計一萬五千件。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古墓出土了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候乙編鍾(現藏武漢市的湖北省博物館),這套編鍾為青銅鑄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設計精巧,造型壯觀。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質還是很好。編鍾的出土令世界震驚,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曾候乙編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優秀結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在考古學、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後,隨州也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古樂之鄉」。目前,當地政府已成立了隨州市博物館,復原曾侯乙墓址,建立編鍾陳列館,還組織了「隨州市古樂隊」,為各地來的遊客用編鍾復製品演奏古樂,來此的遊客可以一飽耳福,傾聽古代文明的悠遠回響。交通:武漢與隨州之間有316國道相通,可坐長途客車前往。
『貳』 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徵
對樓上的補充湖北省簡稱鄂,位於中國的中部,因地處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稱為湖北。湖北全省設有12個省轄市(武漢、宜昌、黃石、十堰、荊州、襄樊、鄂州、荊門、孝感、黃岡、咸寧、隨州),3個省直管市(仙桃、天門、潛江)、恩施自治州和神農架林區,還有市轄區(縣級)35個,市轄縣(市)63個,省會設在武漢市。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有「火爐」之稱,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時,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叄』 分別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描述湖北省的自然特徵
湖北省位於我國中部內陸地區,秦嶺淮河以南。地形以平原(江漢平原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和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西高東低。湖北省的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乾燥。河流水量比較大,冬季不結冰。
『肆』 有關湖北省的歷史地理知識有哪些
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夏季氣溫高,有「火爐」之稱。
『伍』 湖北地理條件及氣候如何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編輯本段]湖北氣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有「火爐」之稱,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時,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陸』 湖北的地理知識
湖北、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與江西省相接,南鄰湖南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交界。因地處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中國湖北。古稱:荊楚。
湖北省國土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嶺、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區域。
『柒』 湖北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湖北省,簡稱「鄂」,又稱「千湖之省」。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東連安徽,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省會是武漢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宜昌市、襄陽市,黃石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漢江自西北向東南,匯入長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漢平原。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文化沉澱豐厚、文物古跡眾多。全省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5萬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4處。有武漢、荊州、襄陽、隨州、鍾祥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於秭歸縣;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鍾出土於隨州擂鼓墩,堪稱古代青銅冶煉技術頂峰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商代的盤龍城就出土於荊楚大地;工藝精湛的漆繪、木雕製品和古代絲綢大都出土於荊州江陵。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故里、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及武術,漢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還有以荊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陽古隆中、當陽長坂坡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根基厚實
提起湖北的歷史名人,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惟楚有才」這個典故。湖北位於祖國中部,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素有重教興學、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在鍾靈毓秀的荊山楚水之間,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捌』 湖北的地理環境
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佔56%,丘陵佔24%,平原湖區佔20%。
山地
湖北省山地大致分為四大塊。西北山地為秦嶺東延部分和大巴山的東段。秦嶺東延部分稱武當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嶺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為武當山天柱峰,海拔1621米。大巴山東段由神農架、荊山、巫山組成。神農架最高峰為神農頂,海拔3105米,素有「華中第一峰」之稱,是湖北省的最高峰。荊山呈北西~南東走向,其地勢向南趨降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帶。巫山地質復雜,水流侵蝕作用強烈,一般相對高度在700~1500米之間,局部達2000餘米。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其間,形成長江三峽,水利資源極其豐富。西南山地為雲貴高原的東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婁山和武陵山,呈北東~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處獅子堖海拔2152米。東北山地為綿亘於豫、鄂、皖邊境的桐柏山、大別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大別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東南山地為蜿蜒於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脈,略呈西南~東北走向,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米。
丘陵
湖北省丘陵主要分布在兩大區域,一為鄂中丘陵,一為鄂東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荊山與大別山之間的江漢河谷丘陵,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的水流域丘陵。鄂東北丘陵以低丘為主,地勢起伏較小,丘間溝谷開闊,土層較厚,宜農宜林。
平原
湖北省內主要平原為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平原。江漢平原由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沖積而成,是比較典型的河積湖積平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整個地勢由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網交織。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東沿江平原也是江湖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魚至黃梅沿長江一帶,為長江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
日照
湖北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
氣溫
湖北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
降水
湖北省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除長江、漢江幹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從西向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鯿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
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水、沮水、漳水、清江、東荊河、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漢水為長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由陝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公里, 全長1532公里,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至武漢匯入長江,流域面積6.24萬平方公里。
『玖』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國大陸(含港澳)目前有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兩個城市),283個地級市和374個縣級市,一共有661個城市。台灣地區有2個院轄市,5個省轄市和31個縣轄市,共計38個城市。
『拾』 湖北的地理環境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東經108°21ˊ~116°07ˊ,北緯29°05ˊ~33°20ˊ之間。
湖北東連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與重慶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陝西毗鄰,東西長約740.6公里,南北寬約470.2公里,版圖面積約18.5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95%。湖北地處中國地貌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為西高東低,西、北、東三面環山,外高、內低,向南敞開,形成一個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脈在本省境內的最高峰—神農頂的海拔3105.4米,為華中最高峰,有「華中屋脊」之稱。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根據海拔高度、形態特徵,全省地貌可劃分為平原、崗地、丘陵、山地4種類型,分別佔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辦公室,1998)。湖北省地處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北段,北部接近我國北亞熱帶的北界,南跨越中亞熱帶的北界。處於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等特點。由於境內地形結構復雜,導致地區氣候差異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點的小氣候區域(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1995)。
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屬於濕潤帶,局部地區甚至屬於多雨地帶。因而河流水源補給充足,境內以長江、漢江為骨幹,接納了省內干余條中小河流。長江從重慶巫山縣入境,浩盪東流,橫貫全省,至黃梅縣出境長達1061公里。漢江自陝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省內,於漢口匯入長江,省境長878公里,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內河長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130公里,通航里程10000餘公里。全省水資源數量較為富裕,但因受水氣來源和地形條件的影響,地區分布不均,各地豐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氣候條件復雜、成土母質多種多樣,因而土壤類型繁多,表現出南北過渡地區特徵。全省土壤分可分為11個土類,土屬137個,土種455個。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全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