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州市古村落保護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古村落的保護,維護古村落傳統風貌,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古村落,是指具備下列條件的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
(一)村落形成於1911年以前,傳統風貌與格局具有特色,傳統街巷及兩側古建築保存較為完整;
(二)文物古跡比較豐富,有10處以上1911年以前形成的民居、祠堂、寺廟、義庄、會館、牌坊、橋梁、駁岸、古井、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及近現代重要史跡、優秀建築;
(三)具有傳統風貌的河道水系、地貌遺跡,古樹名木等;
(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具備前款條件的村落,由市文物、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後,報市人民政府審定並公布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第三條市和縣級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古村落保護,應當將古村落保護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古村落所在地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下同)負責本轄區內的古村落的日常管理和具體保護項目的實施。古村落較多的鎮人民政府應當設立古村落保護管理機構。第四條市和縣級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古村落的文物保護工作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市和縣級市、區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古村落的規劃保護工作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市和縣級市、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古村落的建設保護工作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發展改革、財政、旅遊、園林綠化、水務、國土、環保、公安、城管、工商、房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古村落保護工作。第五條古村落的保護,應當堅持統籌規劃、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第六條古村落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文物、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做好古村落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第七條古村落所在地鎮人民政府應當配合縣級市、區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古村落內文物古跡、古樹名木、河道水系、地貌遺跡等古村落資源的普查工作。普查結果應當登記造冊,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公布,並設立保護標志。第八條古村落所在地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古村落公布後兩年內組織編制完成保護規劃,經市文物、規劃、建設、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納入城鎮總體規劃。
古村落所在地人民政府在實施古村落保護性修復工程前,應當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並進行公示,徵求公眾意見。第九條古村落保護規劃應當明確古村落的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布局各區塊功能,保持古村落的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氣息。
古村落規劃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古村落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條編制古村落保護規劃,應當根據古村落的歷史遺存和現實情況,劃定重點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重點保護區內不得進行與保護無關的建設工程。
古村落內新建建築的高度、形式、體量、色彩等必須與古村落的歷史風貌相協調,建設、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徵求當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古村落的保護內容主要是:
(一)具有特色的整體空間環境和風貌;
(二)傳統的街巷格局和形態;
(三)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建築(構築)物、石刻、近現代優秀建築等;
(四)地下文物埋藏區;
(五)河道水系、地貌遺跡、古樹名木等;
(六)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產業、民風民俗等文化遺產。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專門用於古村落的保護,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
古村落旅遊開發的門票收入和其他旅遊收入中,每年應當安排一定的比例用於古村落的保護。
鎮人民政府應當在土地拍賣所得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古村落的保護。對古村落較多的鎮,市人民政府可以安排專項土地拍賣指標用於古村落保護。第十三條古村落所在村村民委員會負責下列工作:
(一)宣傳古村落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參與制定古村落保護規劃,並監督其實施;
(二)組織制定村規民約,指導、督促村民按照古村落保護要求,合理使用古建築;
(三)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等古村落資源的普查工作;
(四)可以對有意轉讓的古建築進行儲備;
(五)對有損毀危險而無力維修的古建築進行登記,並及時上報;
(六)合理開發利用古村落資源;
(七)組織專兼職消防隊伍,明確消防職責和任務;
(八)對違反古村落保護的行為,進行制止,責令改正,對拒不改正者,及時提請有關部門處理。
2.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該如何進行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綠維創景-指出,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遊開發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1、旅遊開發處於初級階段:古村落的旅遊開發相對較晚,除少數幾個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順應我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而得到開發的,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古村落的民居旅遊點往往都是只經過簡單處理後就開門接客,旅遊經濟效益在部分古村落雖然初見成效,但旅遊開發的帶動作用還不是很明顯,總體來說對飲食、住宿、購物等的發展未帶來很大影響,門票收入是其旅遊收入的主要部分,通過旅遊開發獲得收益的也還只是極少數的村民。
2、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古村落至少是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長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的民俗民風。我們目前所見的古村落跟遺址不同,它是農村鄉土環境的重要活見證,是鄉村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縮影,也是傳統文化的凝固和遺跡。古村落可以使人從現代都市的喧囂中走出來,進入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古老空間,去感受「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恬靜、淳樸、和諧的自然情調,領略東方文化的獨特神韻。濃厚的鄉村文化和古村落建築特色交織在一起,使古村落旅遊具有顯著的吸引力。
3、古村落一般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幽靜,交通不太發達,因此與其他知名度高的人文旅遊勝地相比遊客數量不多,現代社會的喧囂和商業氣息都還沒有進來,古村落里的居民大部分仍照常生活,民俗風情都保留的較為完整。但同時,也由於古村落里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異,基礎設施也不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這些都給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和宣傳帶來困難。
4、古村落旅遊資源的易損性決定了古村落旅遊開發還要注意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古村落對外開放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生活的刺激,古村落的居民也在向現代化生活邁進,這會使古村落發生很大改變。而保護古村落,目的是正為了延續古村落的獨特價值。 古村落的保護應立足於古村落歷史的悠久性,古村落的完整性,建築的鄉土性,環境的協調性和典型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保護,這樣,傳統古村落的價值才不會受很大的影響。「以游興村,以游保村」,旅遊收入的增加,也使當地政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古村落的修繕和環境的整治,這也是古村落旅遊的生命力所在。
3. 開展古村落旅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開展古村落旅遊注意事項
1.古村落一般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幽靜,交通不太發達,因此與其他知名度高的人文旅遊勝地相比遊客數量不多,現代社會的喧囂和商業氣息都還沒有進來,古村落里的居民大部分仍照常生活,民俗風情都保留的較為完整。但同時,也由於古村落里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異,基礎設施也不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這些都給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和宣傳帶來困難。
2.古村落旅遊資源的易損性決定了古村落旅遊開發還要注意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古村落對外開放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生活的刺激,古村落的居民也在向現代化生活邁進,這會使古村落發生很大改變。而保護古村落,目的是正為了延續古村落的獨特價值。 古村落的保護應立足於古村落歷史的悠久性,古村落的完整性,建築的鄉土性,環境的協調性和典型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保護,這樣,傳統古村落的價值才不會受很大的影響。「以游興村,以游保村」,旅遊收入的增加,也使當地政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古村落的修繕和環境的整治,這也是古村落旅遊的生命力所在。
4. 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的措施:
1、落實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並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2、加強執法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立法進程,爭取早日出台。
3、隊伍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重點文化遺產經費投入。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4、加大宣傳
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認真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4)旅遊地理如何保護古村落擴展閱讀:
文化遺產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寶貴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我國是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是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遺產大國和現任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在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後,目前已擁有世界遺產53項。新時代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形勢,形成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發展戰略,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
5. 古民居保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古民居保護的主要措施:
1、成立保護組織。成立民居保護協會,自發參與保護;政府成立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加強宣傳。
2、保護與開發並重。將門票收入作為保護資金;開展認領保護活動,包括認租認購;啟動保護利用工程,探索新模式。
3、完善法律政策。出台規定,為依法管理提供依據;編制方案,明確技術規范和補貼標准。
4、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開展流轉改革,保持原真性,豐富內涵和利用方式;打造精品民宿、文化客棧,發展文化旅遊。
古民居存在的問題:
1、民眾保護修繕意識淡薄。
對於古民居保護中的問題及突發性事件,民眾表現非常冷漠。
2、保護修繕方法有待提高。
古民居本身就具有很長的歷史時間,所以在建築行業及旅遊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文物古民居因受到發展的影響而出現了很多破損,因此,對文物古民居進行有效保護及修繕就極為重要,但目前我國文物古民居保護及修繕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如老城區內街道、建築、景觀的修繕及改造。
不但沒有保護好和修繕好文物古民居,還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文物古民居的完整性,所以文物古民居保護及修繕方法有待提高。
3、古民居整體性遭到破壞。
社會經濟與城市化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很多城市出現了老城區及新城區等多種區域劃分,使城市結構變得復雜多變,並促使社會人文環境復雜化,最終破壞了僅有的、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文物古民居,並使之從城市中減少或消失。
即便還存在一些文物古民居,但因不科學保護與修繕,導致文物古民居失去了原有的韻味。
6. 古村落保護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閱讀《佛山古村落》
6.1佛山古村落保護的現實局限和制約因素
從本書實地調研的95處佛山古村落來看,目前普遍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是空心化和建設性破壞。這其實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對於古村落成者是形式上的整體遺棄,或者是碎片化、零散化的建設性破壞。這兩者在本質上則共同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對古村落至少在當下依然堪稱為主流的態度,反映了古村落居民對古村落資源的價值認識和未來命運之選擇有鑒於此,客觀上可以說古村落的保護、傳承、活化、升級目前尚存在著本質上的主體缺位。而這種主體缺位的背後,則存在著法制、管理、規劃、資金、教育和技術等多種復雜的現實局限和制約因素。
6.1.1法制因素
(1)農村土地政策滯後
佛山市在農村實行「一戶一宅」的國家政策,缺乏基於地方實際的靈活調整機制,「舊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客觀上與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條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客觀上與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條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導致古村落內村民不得不拆舊屋建新房。加上缺乏基於地方實際的靈活調整機制,缺乏對新建建築的層高、外形、體量和色彩等的控制,使得不協調的新樓凸現於許多傳統古村落中,嚴重破壞了古村落的傳統風貌和建築文化藝術氛圍。「一戶一宅」的土地政策給佛山古村落的保護帶來的消極作用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城(鎮)中村和城(鎮)邊村造成的不利影響更為突出。如禪城區石灣鎮灣華村、順德區杏壇鎮髙贊村、南海區九冮鎮煙橋村、三水區白坭鎮祠巷村和高明區楊和鎮豸崗村等,這些村落的格局大部分保存較好,但村民迫於現在的土地政策與居住需求的矛盾,不得不拆掉老房子蓋起現代新樓房,使得村落的傳統風貌遭到較嚴重破壞。
(2)法律法規不完善
佛山古村落具有文物的特徵、屬性和價值,卻又往往介於「文物」與「非文物」之間。國家《文物保護法》僅保護村落中的文物保護單位,未對村落整體納入保護范疇。而對古村落的保護,目前又尚無其他法律可依,佛山市也沒針對古村落出台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因而導致大量未列入或不宜、不能列入文物保護范疇的古村落,正面臨著法律法規缺位,對破壞行為難以進行有效監督和懲罰。這種情況在佛山的古村落隨處可見,如禪城區石灣鎮灣華村南街村4巷3號蚝殼民居和沃秀坊5巷3號中西合璧式民居,歷史價值較高,但由於不是文物建築,導致被遺棄或遭隨意改造,保護前景不容樂觀。
6.1.2管理因素
(1)管理部門間缺乏協調
由於行政區劃調整和山體水系跨界等因素,使得村落周邊環境的管理許可權復雜,各部門間又缺乏常態溝通協作機制,使得保護工作難以推進。如村落周邊河道的環境和水質治理,村落周邊山體的開挖與建設等,往往涉及多個行政主體和管理部門,各部門對古村落這些水系和山體的價值認識不一,缺乏協調,使得破壞行為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監督。如南海區獅山鎮黎邊村,由於文物部門、規劃部門和交通部門前期缺乏很好的協調,使得村落前風水塘被修建的高速公路侵蝕,村落景觀環境和整體格局遭到較大破壞。
(2)管理人員專業知識不足
佛山市鎮村一級的管理人員在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遺產保護相關知識等方面相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遺產保護工作不能更積極有效地開展。對村中一些片面求新,使用與歷史風貌不相符合的新材料、新工藝造成保護性破壞」的現象未能及時干預。如南海區九江鎮煙橋村、三水區西南街道望西村和順德區勒流鎮龍眼村等,當地管理人員對應該保護什麼而不該保護什麼,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甚至有「求新求洋」的心態,而導致對築的保護性破壞。
(3)缺乏保護資金
當前佛山古村落保護資金投入主要依靠國家和地方財政撥款,對社會資的投入缺乏引導和政策激勵,保護資金來源單一,導致不少地區古村落保符資金不足而被擱置,甚至成為當地政府的財政負擔。這是本次調研中每個村都反映出的棘手問題,如南海區獅山鎮黎邊村傳統風貌和格局保存相當完整,區位上也有進行旅遊開發的條件,卻因為保護資金奇缺,基礎設施不完善,空心化十分嚴重,只剩下幾個老人守著古村,村落日趨凋零,正一步步走向消
(4)缺乏保護激勵機制
佛山市在提高民眾保護積極性的激勵機制上還普遍不足,大部分古村落未對傳統民居修繕和活化利用設立激勵機制,對合理保護和活化利用的行為未能給予獎勵,使得村民對民居保護和合理利用缺乏參與熱情,房屋空置破損和不合理使用現象普遍。這種現狀在佛山的古村落保護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在保護利用較好的順德區杏壇鎮逢簡村和北滘鎮碧江村也是如此,村內主要街巷和河涌兩岸表層建築保護利用較好,但街巷內部往往卻是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樓房,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民居保護和活化利用建立一套更為有效的激勵機制
6.1.3規劃因素
(1)保護發展規劃缺失
本次調研中,已經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村落不足10%,大部分古落尚未編制保護規劃,未對村落歷史建築進行認定和登記,使得村落重要建文化遺產不能及時納入到規范保護的范疇中,村落格局和風貌難以保護和控制,存在建設不當而造成破壞的現象。特別是保護價值較高的禪域區南庄鎮羅格孔家村、南海區西樵鎮碧雲村、南海區九江鎮煙橋村和三水區樂平鎮獨樹崗村等,由於缺乏保護發展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使得村落的開發、建設和監督難以有序有效地進行。
(2)傳統建築缺乏保護利用指引
在已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村落中,大部分規劃未能對村落歷史傳統建築提出具體保護利用指引。因而在保護實施過程中,由於多數古村落並未事先制定傳統建築保護利用相關條例進行具體指引和約束,民眾對傳統建築的再利用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造成對歷史真實性的破壞。如順德區杏壇鎮逢簡村沿河涌的部分傳統民居,原有建築出入口在垂直河涌的巷道內或者河涌一側是建築山牆,而村民為了做生意,隨意在河涌一側的牆體開起又寬又大、裝飾不合時宜的店面,這給原有連續寧謐的河涌沿岸景觀環境風貌造成較大的干擾和破壞。
(3)「多頭規劃」
佛山古村落歷史文化保護和鄉村發展涉及眾多管理部門,各部門往往根據自身工作需要出發編制相應的專項規劃,如旅遊規劃、美麗鄉村規劃、名村建設規劃、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等,缺乏統籌安排,造成規劃內容的重復和沖中突,實施中的反復、矛盾,浪費資源的同時對古村落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和損失。如順德區杏壇鎮逢簡村和北溶鎮碧江村均編制了旅遊規劃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但兩個規劃的內容存在不少重復和矛盾沖突,特別是對傳統建築的改造和利用上存在評價認定方式的差異,給管理部門的規劃實施造成一定的困難
6.1.4技術因素
隨著村民用傳統工藝建新房量減少和傳統工匠年齡老化,傳統建築工藝
(1)傳統建造工藝傳承危機和技術面臨嚴重的傳承危機,佛山地區許多村落再難以找到熟悉傳統建築的造技術、材料配方和工藝流程等工匠,這對傳統建築的維護與修繕帶來技術難。如順德區杏壇鎮逢簡村和北滘鎮碧江村均反映傳統工匠過少,傳統建造術面臨消失,使得傳統建築的修繕成本水漲船高,進一步增加了當地政府和芃民保護傳統民居的壓力。
(2)保護利用模式單一
目前佛山許多古村落保護利用目標欠明確,不管村落所處區位的經濟、交通和周邊資源如何不足,均照搬套用其他村落的發展模式,多依賴建立博物館和旅遊開發,商業模式未能貼合村落自身的歷史文化價值特色。模式趨同從而導致特色消失,甚至因過度商業化而使村落歷史信息受到破壞,可持續性保護發展難以為繼。如三水大旗頭村主要依賴博物館式保護,杏壇鎮逢簡村卻主要依靠河涌開發遊船項目和兩岸民居自主經營紀念品、小吃店等,多樣融合並且可持續的利用體系並未形成,對傳統建築保護利用的深度挖掘和探索略顯不足。
6.2保護建議
6.2.1產權改革,完善法規
(1)積極探索傳統民居產權制度改革
鑒於現行農村土地政策與古村落及其文化保護不相適應的矛盾,建議佛山市積極開展古村落土地資源政策和傳統民居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進行傳統民居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鼓勵「村有人居,以人護村」,適當調整古村落中新建房屋的土地政策,從根本上化解受保護傳統建築與農民新建房屋需求間的矛盾。進而局部調整、修正現行土地法規中對保護古村落及其文化不相適應的部分。
(2)出台地方古村落保護法規或條例
鑒於現行的《文物保護法》不能完全涵蓋和適應古村落的保護,建議由佛山市政府主持,佛山市住建局、城鄉規劃局、農業局、國土局、文化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參與,盡快研究制定一部適用於佛山古村落及其文化保護的專門性地方法規,或佛山古村落保護條例等,將佛山古村落的保護,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6.22完善制度,智慧管理
(1)加強組織保障體系建設
建議成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管理委員會,並以委員會為基礎,設立涵蓋領導集體、職能部門、專家團隊、操作主體等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的聯合工作機構,即古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或指揮部。同時,要進一步強調各級政府及文保、規劃、住建、國土、旅遊等部門在古村落保護利用方面的職責明確各部門職能分工,相互協作、條塊結合、整合力量,綜合協調和研究解決推進中的重大問題,切實加強對古村落保護利用的組織實施和日常監督指導將古村落保護利用工作落到實處。
(2)加強古村落保護宣傳教育
開展古村落及其文化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素質,鼓勵市民參與保護。各級政府要對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地域文化歷史教育培訓,增加其保護責任感、使命感和管理能力,並把古村落及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中,使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經濟發展互動共贏。如順德區北鎮碧江村不定期邀請高校、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等各界專業人士在碧江金樓舉行嶺南文化的主題沙龍。
(3)分層分級加強保護利用管理
佛山古村落應堅持把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機結合,在保護為主的基礎上,利用各自獨特的資源,適度開發文化旅遊項目和傳統產業項目,形成保護、整治、開發的良性循環。建議將古村落保護利用根據其發展潛力與保護價值分為個層次,一是潛力較高、價值較大的重點保護的古村落,主要指省政府公有的,包括新評估認定的重點保護村落,建議以形成省域古村落,塑造地域性的古村落保護利用品牌為主要目標,由省和相關市(區)共同組織實施;二是展潛力與價值一般的只需常態保護的古村落,主要指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和特色的古村落,建議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為主要目標,由相關市(區)及鎮政府公同實施保護開發。三是潛力與價值均較低的需活態保護的村落,主要指那些村莊整體肌理與自身建築風格已經鮮有遺存,但在非物質化上還存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地方特色的古村落,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教保護為重點,關注當地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或民間風俗的古村落的傳承和村落的文化記憶延續,激發古村落的生機活力。同時加強旅遊開發管理,建立古村落商業旅遊開發項目的綜合評估和管理體系,明確保護與利用的有效平衡,逐步引導消費型旅遊向保護型旅遊方向發展。
(4)探索多渠道、多類型的資金支持措施
積極探索推動補助、無息貸款、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綜合支持傳統民居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佛山各區人民政府應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向中國傳統村落傾斜,並鼓勵本土鄉賢、企業家回鄉及相關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投資、租賃等多渠道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
(5)完善傳統建築維修管理制度
對傳統建築的維修保護,要充分利用傳統民間建築營造的維修工藝與技術力量,制定出適用於地方古村落和建築維修的工藝技術標准與維修質量控制體制,解決受保護古村落中的部分建築「看著房子爛,沒有資質不準修、沒有資格不能修」的難題。同時建立傳統民居修繕和活化利用激勵機制,對合理保護和活化利用的行為給予獎勵,激發村民參與保護和合理利用民居的熱情。
6.2.3規劃先行,加強銜接
(1)總體規劃,加強銜接
在現有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市規劃部門組織編制市域范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全市傳統村落保護的原則、內容、要求和總體框架,加強規劃控制。建設局、文廣新局等有關部門開展專題研究制定適合本地區傳統村落、傳統建築保護利用的指引,並加快培養專業維修隊伍,實現傳統村落、傳統建築保護的科學化、專業化、特色化。同時各類專項規劃還要加強銜接,以統籌安排各項資金投入,避免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和資源浪費。
(2)落實保護發展規劃編制
積極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編制,構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的保護體系。對新建建築的體量、高度、色彩和形式等進行控制,切開發和建設行為必須符合保護發展規劃的要求。同時,探索更具適合佛山市的保護規劃編制和利用模式,應抓住其個性特色和價值內涵,突出規劃編制的地域和文化適應性,實現「一村一策」保護發展。
6.24系統研究,培育工匠
(1)開展學術研究
建議設置相當數量的古村落研究項目,並充分整合、利用國內相關學科以及邊緣交叉學科的科研資源與力量,進行多學科、多方位、多視角的整體研開拓文化遺產研究新領域,總結古村落文化研究和保護經驗,為佛山古村落有效保護利用提供理論支持。
(2)探索適合當地的保護利用模式
立足佛山古村落本身,結合村落的文化特色、自然環境、區位交通和經濟基礎等條件,選擇合理的保護利用途徑,如村民參與式、博物館式、整合周邊資源。
()3) 培育工匠
7. 加強傳統村落保護,你有什麼感想
1、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糾正無序和盲目建設,禁止大拆大建。
2、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立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協同保護發展機制。
3、建立村民參與機制,在制訂保護發展規劃、實施保護利用等項目時應充分尊重村民意願。
4、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刻不容緩。
8. 古村落保護的目的和意義
一,充分發揮旅遊開發在古村落保護的作用,是讓古村落活起來的重要途徑
在古村落的保護問題上,目前國內不少文化學者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也就如何保護開出來許多富有見地的「葯方」。然而,我卻認為,在古村落的保護中,旅遊開發仍然是不可或缺起著重要作用的。
正如許多文化學者在文章中寫道:走進古村落,一種古典意境的美撲面而來,數百間古樸的古建築群,錯落有致挨在一起,屋頂雕花翹首探頭,街道南北,小巷縱橫,鋪著鵝卵石的路面幾經幾百年的足跡打磨,變的格外圓潤。但這「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榮耀頭銜,仍然阻止不住古村落的慢慢沒落。的確,在許多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量古建築和文化風貌遺存或年久失修或遭到人為破壞。正如專家所描述:雕花的窗欞不見了,屋頂的橫梁不見了,「門當戶對」不見了,祠堂的石鼓不見了,珍貴的木材不見了......這就是古村落的一種現狀,這就是大多數古村落遭遇的同一命運。
毋庸置疑,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因為有了這一頭銜,使得其避免或減緩被破壞的可能。應該說,文化部門設立「文保單位」,使這些文化遺產有了一個「護身符」。這也是保護文化遺產最為重要的途徑和主要手段。如果沒有這樣的「護身符」,不知還有多少文化遺產早就遭受了滅頂之災。與「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不同,古村落的命運就沒那麼幸運。一是因為古村落保護啟動的比較遲,二是古村落保護還沒列入法律的層面,三是由於古村落保護范圍遠比「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得多,保護的力度難度也大的多。所以,也正如專家所描述:走進古村落,只見柴火四處任意堆放,凌亂裸露的舊電線如同蜘蛛網,木柱歪斜,瓦片殘缺,家禽家畜無序放養,刺鼻的味道四處彌漫。一句話,古村落保護難!難!難!
然而我們也欣喜看到,不少古村落在沒有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之前,就因為旅遊提前介入,使得其得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從而也避免出現上述類似的情況。我們是否可以換另一種說法,是旅遊部門最早發現了古村落的價值,並進行開發,使得古村落保護引起世人的日益重視。也許這一說法會引起不少人的質疑,但我們是否可以回到歷史的起點來看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有爭議了。我們就以連城縣的培田和芷溪兩個古村落為例,培田是最早被列為連城縣的旅遊開發點,如今走進培田古村落,只見一幢幢古民居滄桑而不敗落,古樸而不雜亂,整潔的庭院,鳥語花香。鋪就的千年古街,兩邊店鋪不失當年的繁華。古老的戲台,不時傳來漢劇獨特的西皮二黃中州韻。村尾的那座南山書院,依舊傳來朗朗讀書聲。而在芷溪,雖然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最近又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但芷溪因為沒有形成旅遊開發項目,如今芷溪的保護也就出現了與其他地方一樣的狀況。曾經有專家認為,芷溪不論是建築還是文化內涵,都要遠勝於培田,但現在的芷溪不僅建築遭受嚴重破壞,古村落的風貌遭到嚴重的損壞,走進芷溪難以尋覓到歷史的遺存,就連衛生方面也無法讓人接受。芷溪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與早期沒有進行旅遊開發是否有關呢?從目前情況看,雖不敢說是主要的原因,但至少可以說是重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因為作為歷史文化名村,這些年在保護過程中,一是缺少有效的法律效應,缺少規劃的權威。二是缺少保護經費,缺少保護專業人員。三是保護與新農村建設,與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嚴重沖突。也就是說,誰來保護?怎樣保護?一直是困惑古村落保護的最大難題。一邊是群眾要改善居住條件,一邊是保護經費嚴重不足。一邊是群眾看見開發的價值,自發搞農家樂等旅遊開發。一邊是缺少規劃,造成任其無序開發。更為嚴重的是,不少歷史文化名村剛剛評上,由於文物保護管理工作跟不上,結果一夜之間,古村落的大量歷史遺存就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也就出現了開頭不少文化學者所看見的那種讓人傷心的畫面。我們現在且不論這種後果是怎樣造成的,但我們至少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旅遊能夠早些介入開發,或許就不出現如此慘痛的局面。或許也有不少人會拿出當年「水洗三孔」和鳳凰古城承包風波來說事,的確,在旅遊開發中曾經出現過令人難以接受的現實,那種十分粗魯的,不顧文物保護法規,不懂文物保護價值的做法,讓旅遊從此背上了永久的恥辱,也讓旅遊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否認旅遊開發對古村落的保護作用,更不能因此就把旅遊開發排斥在保護的行列。
我們承認旅遊開發對古村落保護的地位和作用,更要看到旅遊開發在讓古村落「活起來」的作用。就目前情況而言,如果只是按文物部門的保護要求,那麼要讓古村落「活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困難。從體制而言,文化和文物部門,他們只承擔古村落的保護工作,而不承擔開發工作。再進一步說,文化和文物部門在保護中更多的是保護建築本體,對「活態文化」的保護只是處在一個規劃之中,更多是由當地老百姓自己承擔。由此就出現了「文化空巢」。所以,當我們說要肯定旅遊在開發保護古村落中的作用時,應該消除曾經的誤會,應該從體制上解決文化與旅遊部門在保護開發古村落中一直存在的「兩張皮」的問題,發揮各自在保護開發中的作用。比如,對於文化文物部門來說,要充分發揮法律的效力,建立起常規的保護機構和組建保護隊伍。同時要做好普查和保護規劃工作,建立起保護檔案。對於旅遊部門來說,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合理開發,有序開發,科學開發。在開發中要從最大限度有利於保護目的出發,從最大限度有利於促進古村落可持續發展出發,實現保護與開發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