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組成環境的各個要素,總是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4、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變化共同組成的。
5、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相應改變。
㈡ 如何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體征
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目的主要為我們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服務,即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城市區位、交通區位等條件分析。【整體性原理】: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 交換進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某一要素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某一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必然通過四大循環引起其他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㈢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是什麼
1、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⑴、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
⑵、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
⑶、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
地理環境差異性
從總體上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在這個整體的不同地區,卻經常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在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我們每個人卻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從旅行過程中獲得對地域差異現象的感性認識。
從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顯著差異。
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氣候,又產生了與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理環境
㈣ 高中地理怎樣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答題
從內在的相互聯系來答。與區域的整體性和開放性有所相似但不同。
如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氣候(氣溫、降水)洋流、漁場,
青藏高原隆起的地理影響---氣候、地形等等。
㈤ 地理環境 整體性原理
所謂整體性,就是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它有兩種表現:①陸地環境各要素的關聯性。環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各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的。②陸地環境各要素的制約性。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變化,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各地區內環境要素之間有一種協調或平衡,如果某個要素的變化超過了其限度,就會導致彼此間的不協調,或不平衡,有時甚至帶來環境災害。
例如人類大面積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導致土地荒漠化面積日益增加,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盛行,水旱災害增多,氣候惡化等。
㈥ 地理:什麼是環境整體性原理詳細解釋,舉例!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⑴、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
⑵、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
⑶、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
[承轉] 地理環境整體性是地球各圈層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圈層相互作用主要是通過圈層間的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來實現的。其中,能量是維持地表系統正常運行的動力,也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的橋梁和紐帶。
舉例
1、(正常年份,由於東南信風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向西流動,秘魯沿岸海區上升流強烈,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魯漁場)
[歸納] 秘魯漁場的形成?
秘魯漁場的形成反映出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生物、水文、氣候)之間的密切聯系,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它們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2、 厄爾尼諾現象對當地地理環境有何影響?
(反常年份,東南信風減弱,赤道表層海水由西向東倒流,秘魯附近海區上升流減弱,營養物質減少,魚類大量死亡,數以萬計的海鳥因失去食物而餓死。與此同時,秘魯沿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洪水泛濫。
[歸納]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3、 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其它地區的地理環境有何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世界許多地區都會出現氣候異常,甚至發生自然災害。如赤道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出現乾旱少雨等。我國的氣候與厄爾尼諾現象也有關系)
[歸納] 地理環境整體性還體現在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
㈦ 如何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體征
一般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地理位置和范圍;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二是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等。
三是人文地理特徵:包括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可持續發展等
㈧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舉例說明
(1)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組成,各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組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8分)
(2)舉例: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氣候極其乾燥(氣候)。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很少或全無(水文),風化作用強烈,形成大片沙漠(地貌、土壤),動植物極少(生物)。(12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㈨ 如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從以下4方面理解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3.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體現為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區域。
4、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能產生新功能,即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並不是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如生產功能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再如平衡功能,大氣本身不具備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