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藏高原的顯著自然特徵是
青藏高原最顯著的自然特徵是高寒。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地勢高,氣溫低,氣候寒冷。
由於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乾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於其地形的復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高原上降雨比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
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半球的水汽通過索馬里急流到達北半球之後產生繞流和爬坡的現象,一部分水汽繞
流至東亞地區產生東亞雨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熱力泵作用下匯聚到高原東南側產生降水。
B. 青藏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徵
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是高寒。青藏冬季嚴寒,夏季溫暖,全年乾旱少雨,輻射強烈,植被較少。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青藏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的自然特徵是「寒」,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雪山連綿。山峰之間高差不大,地形相對山區較為平坦,「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C. 青藏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特徵是() A.高、寒 B.乾旱 C.濕潤 D.炎
依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國劃分了四大地理區域,由於四區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呈現了不同的自然特徵,青藏地區地勢高、氣溫低,形成了「高、寒」的地理特徵. 故選:A. |
D. 高寒是青藏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自然景觀的形成
青藏地區由於地勢高,氣溫低,形成高、寒為主的自然特徵,由於高寒,地表形成了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的自然景觀,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導致太陽能十分豐富,由於海拔高城鎮人口多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而地熱資源是源於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蛻高寒是青藏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自然景觀的形成
E. 青藏地區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
簡 稱: 川或蜀
面 積: 約48萬平方千米
人 口: 8323萬
省 會: 成都
民 族: 有漢、藏、回、羌等民族
地 形: 本省東部為海拔約5OO米的四川盆地,這里有富饒的成都平原。四川西部為高原山地,屬青藏高原東緣,海拔3000-4000米。邛崍山、岷山一帶設有卧龍等自然保護區多處。氣候:復雜多樣,盆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長。西南山區干濕度分明。川西北高原長冬無夏,較為干寒。年降水量約一千毫米
工 業: 四川省是我國內地綜合性工業基地。成都電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鋼鐵、川中油氣田、自貢鹽化工、內江製糖、瀘州和宜賓等地的釀酒工業等都很有名
農 業: 四川農業發達,號稱"天府之國"。是我國水稻、小麥、油菜籽、甘蔗、黃紅麻、桑蠶、茶葉、水果的重要產區。川西高原、山地分別為本省重要牧區和林區
地理位置: 地處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宋置川陝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為四川省
管轄范圍: 設重慶直轄市後四川省轄12地級市、4地區、3自治州,18縣級市、124縣、3自治縣。其中有50餘個市縣對外開放
F. 青藏地區的地理特徵
(1)西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青藏地區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2)西藏地區主要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谷地、柴達木盆地、雅魯藏布江、湟水和青海湖。
(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於海拔每升高1000米,溫度降低6.0℃,青藏高原的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約低20℃
(1)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相比,地理位置的相似之處表現在緯度位置相似
(2)青藏地區由於地勢高,對青藏地區的氣溫影響: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氣候冬令夏涼,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
(3)青藏地區的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干濕季明顯。每年的4-9月為雨季,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是由東南向西北高原內部逐漸減少,青藏地區的降水主要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並順著橫斷山區的峽谷北上.
(4)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青藏高原為我國的高寒牧區,主要有氂牛、藏綿羊、藏山羊等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特殊環境的牲畜。青藏地區雖然海拔高,氣溫較低,但是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適宜耐溫涼的青稞、小麥和豌豆等作物的生長,並且單位面積產量高。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主要的農業區.
(5)青藏地區具有豐富的太陽能和地熱能,青藏地區海拔高,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拉薩因晴天多,陽光燦爛,有「日光城」之稱;青藏地區位於板塊的交接地帶,地殼活躍,地熱資源也十分豐富。拉薩以北的羊八井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地熱蒸汽田.
(6)青藏地區獨特的地勢特徵和氣候特徵,導致青藏地區交通十分不便。
1.以拉薩為中心的主要公路線: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等。
2.鐵路:青藏鐵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
3.青藏地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公路和航空
4.青藏地區主要的城市:拉薩、格爾木、西寧。
G. 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
特徵包括:地勢高亢、歷史年輕、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高原動植物地理和生態適應現象、垂直變化普遍並與水平地帶緊密結合等。
我國的青藏地區自然環境復雜,氣候惡劣,有部分地區不適合人居住,那麼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都有哪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地勢高亢、歷史年輕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地球上最近一次強烈的、大規模的地殼變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密切相關,表現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且有許多超過雪線、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在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總輪廓中有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級地勢階梯,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由此向東逐級下降,最後經由我國東部低地及淺海大陸架沒入太平洋海盆。
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
空氣稀薄、大氣干潔的青藏高原上,太陽總輻射高達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緯低海拔地區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導致的相對低溫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0——15℃,與我國溫帶地區大體相當。暖季,我國東部夏季風盛行,最熱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30℃之間,且南北差異不大,唯獨青藏高原成為全國最涼的地區。
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於冰川、凍土的發育和獨特的冰緣與寒凍風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現代冰川發育,佔全國冰川面積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廣布於極高山區周圍,部分地區還成為景觀的重要要素。凍土在高原上廣泛發育,其中多年凍土連續分布於高原中北部,厚達80—120米,成為中低緯巨大的凍土島。
高原動植物地理和生態適應現象
青藏高原上動植物區系分屬於不同的系統,動物方面高原內部屬古北界區系,東南部屬於東洋界區系;植物方面相應地分屬於泛北極區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即歷史古老的喜暖濕成分佔據東南部,而較年輕的耐寒旱種類則分布於高原內部。
垂直變化普遍並與水平地帶緊密結合
青藏高原不僅邊緣高山環繞、高差懸殊,而且高原內部也廣布許多山脈,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帶普遍發育,可以歸納為海洋性系統與大陸性系統兩類性質不同的帶譜。另一方面,范圍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勢結構和大氣環流特點的制約,形成了自東南向西北由暖濕至寒旱的水平分異梯度,表現為從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帶性變化。
H. 青藏高原的主要的自然特徵有哪些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約300~400萬年內,青藏地區大面積大幅度地抬升至現在的高度,經歷了由低海拔熱帶、亞熱帶環境向高寒環境發展的劇烈演變,除受到全球性冰期與間冰期氣候冷暖波動的影響外,海拔高度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也起著主導的作用。因而,在我國形成了青藏高原區、西北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並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徵方面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差異。
(一)地勢高亢、歷史年輕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地球上最近一次強烈的、大規模的地殼變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密切相關,表現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且有許多超過雪線、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在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總輪廓中有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級地勢階梯,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由此向東逐級下降,最後經由我國東部低地及淺海大陸架沒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強烈,高原南部及東南部是頻繁的地震區,又是強大的地熱帶,抬升運動一直延續至今。在高原邊緣普遍存在著地勢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縱剖面有幾個顯著的裂點與谷中谷的形態。其它如寒旱化趨勢增強、湖泊消退、水系變遷、內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簡單、礦物風化程度淺等都顯示出高原自然地理過程的年輕性。
(二)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
空氣稀薄、大氣干潔的青藏高原上,太陽總輻射高達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緯低海拔地區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導致的相對低溫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0~~15℃,與我國溫帶地區大體相當。暖季,我國東部夏季風盛行,最熱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30℃之間,且南北差異不大,唯獨青藏高原成為全國最涼的地區,7月平均氣溫竟與南嶺以南的1月平均氣溫相當,比同緯低地降低15~20℃。與同緯低地相比,高原上氣溫日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與高山的特色。因受強烈大陸性氣候的影響,氣溫年較差也不小,或與我國同緯低地接近,表明它與熱帶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溫度特點。因此,盡管氣溫較低、氣候寒冷,但由於形成低溫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陽輻射強和顯著的熱力作用,高原上的溫度條件對自然地理過程及植物生長發育而言,和高緯低海拔區域的相同氣溫數值有著不同的意義。
(三)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於冰川、凍土的發育和獨特的冰緣與寒凍風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現代冰川發育,佔全國冰川面積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廣布於極高山區周圍,部分地區還成為景觀的重要要素。凍土在高原上廣泛發育,其中多年凍土連續分布於高原中北部,厚達80~120米,成為中低緯巨大的凍土島。據研究,這里的凍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氣候的產物。因此,從冰川凍土發育的角度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沒有脫離冰期。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迅速,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正負溫度的交替變化。因而,冰緣融凍作用及寒凍風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過程中有重要意義。
西南部最高的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 m,從高原往北和鳥瞰青藏高原往東地勢急劇下降,往北到國境,往東到大興安嶺、太行山、伏牛山、武當山、武陵山一線等廣大地區。除少數山地外,地勢降到3000 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 m左右,再往東地勢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與台灣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 m以下,東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 m,向海延伸到淺海大陸架。這種地貌分布特徵除與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強烈隆升有關外,每個地貌台階的邊坡常是一些新構造斷裂分布位置,許多延綿千里的高大山脈的走向受斷裂構造線的控制。 青藏高原外圍經常發生嚴重地震。這個高原在印度於五千萬年前開始推擠歐亞大陸時隆起,喜瑪拉雅山脈就是在這個強大的推力之下形成。這座山脈在不穩定的結構地形推擠下,到現在仍在往上升。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青藏高原是亞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都發源於這里。
山脈
昆侖山脈、 喀喇昆侖山脈、 唐古拉山脈 、橫斷山脈、 岡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 、喜馬拉雅山脈
冰川
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蓋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80%以上。 喜馬拉雅現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現代冰川、 昆侖山現代冰川、 喀拉昆侖山現代冰川 、橫斷山現代冰川、 唐古山現代冰川、 岡底斯山現代冰川 、羌唐高原現代冰川 、祁連山現代冰川。
河流
有黃河、 長江(金沙江)、 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 、印度河 。
湖泊
有班公錯、郭扎錯、 魯瑪江冬錯、 拉昂錯 、瑪旁雍錯、昂拉仁錯、 扎布耶茶錯、塔若錯、 扎日南木錯 、當惹雍錯、昂孜錯、 格仁錯 、錯鄂、 阿牙克庫木湖 、色林錯 、烏蘭烏拉湖、納木錯、普莫雍錯、 羊卓雍錯 。
青藏高原[1]高原周圍大山環繞,南有喜馬拉雅山,北有昆侖山和祁連山,西為喀喇昆侖山,東為橫斷山脈。高原內還有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這些山脈海拔大多超過6,000米,喜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過8,000米。高原內部被山脈分隔成許多盆地、寬谷。湖泊眾多,青海湖、納木湖等都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下游為湄公河)、怒江(下游稱薩爾溫江)、森格藏布河(又稱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雅魯藏布江(下游稱布拉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
I. 青藏高原地區的自然環境具有什麼特徵
青藏高原氣候總體特徵: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氣候和自身地形地勢的影響。除東南部降水豐富外,內陸區的河流補給,主要依靠冰川或積雪的融化。
青藏高原的水資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種水體形式存在,並以河川徑流為主體。
青藏高原土地資源地域分布明顯,數量構成極不平衡。宜牧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53.9%,宜林土地佔10.7%,宜農土地佔0.9%,暫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積佔34.5%。
地熱資源:
青藏高原的地熱資源特點是熱田多、分布廣、熱儲量高。青藏高原的溫泉多達600多處,其中許多都是高溫沸泉,溫度超過了當地的沸點,特別是藏南沿雅魯藏布江及其兩側,大量的高溫沸泉、間歇泉和噴氣孔廣泛分布。
水土流失:
據200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8.2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國土面積的49.1%,並且每年還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大。
J. 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徵是什麼
第三紀以來的地殼運動使青藏高原下的古地中海撤出,喜馬拉雅山崛起抬升。在上新世時(距今約300~400萬年),青藏地區平均海拔約1000米左右,具有熱帶——亞熱帶森林和草原的自然景觀,後來整個地區大幅度地、有差別地強烈隆起,揭開了青藏高原形成歷史的重要篇章。 由於其高亢的海拔、巨大的面積、年輕的歷史和獨特的位置,青藏高原有一系列獨具的自然特徵,在全球的高原高山區域佔有重要的席位,有人稱它為地球的「第三極」。 青藏高原被視作地球的「第三極」主要是指它高峻的海拔及與之相聯系的寒冷氣候。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地區佔西藏自治區土地面積的45.6%。四周環繞著高大山系,高原上又綿延橫亘著許多高山。如此挺拔的地勢加上以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為代表的雪峰林立,成為舉世無雙的山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平均氣溫在0℃以下,有大片面積最暖月平均氣溫低於10℃,這樣寒冷的氣候也只有地球的南北兩極地區可以相比。因此,「第三極」的稱號青藏高原是受之無愧的。 由於青藏高原所處的中、低緯度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完全不同於南、北極地區的溫度和水分條件組合,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山地的自然景觀,如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座墊植被等,而有別於南、北極地區景色單調的冰雪世界。 西藏自治區約有4/5以上的土地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地面積這么巨大,使它完全不同於中低緯地區那些孤立的山峰或范圍比較狹窄的山脈。後者受所在地區水平自然地帶的影響強烈,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垂直分帶的變化;而高原則形成與眾不同的自然區域,其內部有著獨特的地域分異規律,體現出垂直自然帶和水平地帶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