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先師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過猶不及」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所寫的《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翻譯: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足。」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1)如何辨正地理解過猶不及擴展閱讀:
論語·先進篇出自《論語》,共有26章,主要說明了「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與日後做官的關系,以及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態度。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2. 過猶不及是什麼意思
成語 過猶不及
發音 guò yóu bù jí
解釋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示例 清《誦讀教學》:「前者歪曲了白話文,後者也歪曲了白話文,所謂~。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近義詞 過為己甚
反義詞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3. 用唯物辯證主義辨析「過猶不及」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人們正確把握度,掌握適度,才能恰到好處。否則將一事無成。真理超越一步,便成為謬誤。量變與質變相互區別的根本標志就在於: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要把度和關節點、臨界點區分開來。
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掌握適度的原則,要學會把握分寸、火候,防止過猶不及"。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它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
(3)如何辨正地理解過猶不及擴展閱讀:
在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上,辯證唯物論批判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觀點和方法,以辯證的理論思維方式發展了唯物論,既承認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也承認了意識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辯證唯物論科學的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人們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不符合事實本質規律的錯誤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它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一起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個別企業的高度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織布工人起義。
工人階級已經迫切要求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工具,以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增強自身解放斗爭的自覺性。當時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觀世界的唯物辯證的本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的尖銳化使階級關系明朗化、簡單化,並清楚地暴露了階級矛盾和物質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系。
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打破了國家間、民族間和地區間的隔絕孤立的狀態,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
同時,自然科學中的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C·R·達爾文的進化論等三大發現,以及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也提供了關於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及其過程之間聯系的清晰的圖畫。這一切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客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