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什麼

地理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4 15:23:37

A.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背後隱藏著人文地理學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講,為我們揭示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先說帽子、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 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 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地理環境影響人類食物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鈣太多,食入過量的鈣,易得膽結石等疾病,因而人們就選擇了醋來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雲貴高原。那裡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較多的鈣,所以要用酸來中和。顯而易見,是地理環境導致了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人特別愛吃醋。中國有個順口溜,講「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見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實辣是 潮濕氣候的產物。過度的潮濕,毛孔閉合,人體內需要排泄的物質難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緒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鍋,冒一身大汗,身體和情緒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氣候過度潮濕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較少,人們需要補充糖分;北方的氣候導致蔬菜較少,要多放些鹽來彌補蔬菜的匱乏。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心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十分廣泛。農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撲克、搓麻將,還有傳統游戲擊 鼓傳花都是逆時針轉圈。體育運動如跑步、賽車、賽馬也是逆時針運動。我們用右手夾食物往嘴裡送同樣是逆針向運動,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針向向上生長,老柏 樹的扭曲也是逆針向等等。其實,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地球的自轉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針向的,那麼地球上的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是在地球這個搖籃中逐步被「搖」大的,人類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吻合了逆時針向的運動。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有應用價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廟,為了滿足遊人購物的需求,孔廟在前半部東 西對應的兩個小房間內開設了商店。有意思的是,東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孔廟後按照逆針向運動,先到達了東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對著車站、影劇院、體育場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古代的陣法、迷宮,都是利用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它們的 共同特徵是,一會兒順針向轉,一會兒逆針向轉,干擾你的神經系統,使你暈頭轉向

B. 地理與人類生活有哪些關系

舉例說一些吧
下面,我就從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歷程產生什麼楊的制約作用,以及制約強度的大小進行評述.
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的制約表現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的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能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現差異.這是因為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本來就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當然要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初期,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和方式,固有農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區別,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腓尼基人,則因其自然環境,在主要從事農業的同時,商業,航海,殖民則較為發達.
馬克思的以上論述表明,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這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並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就使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產生許多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下,基本上是「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這就不能不帶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徵的社會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地理環境學說就與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形成了較大區別.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關於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則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不在於地理環境是否決定著人類的生活,而在於前者怎樣決定後者.孟德斯鳩認識不到物質生產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而不適當地強調人的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地理環境決定論」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科學的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那麼,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心理狀態、氣質性格就沒有任何影響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某個人類共同體從事於何種物質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平原地帶的人們多過著農耕生活.而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造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正是這種由某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某個民族才形成具體的,具有某種特點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此外,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的形成,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響.但是,這些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於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發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聯系.地理環境作為生產過程之一的勞動對象,在人類文明初期,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並通過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學說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實際情況的,是唯物史觀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問題上的科學表述,這也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C.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一)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1.地理環境是人類出現、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人類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對人類出現和生存適宜的地理環境,就沒有人類。地球具有太陽系其他星體所沒有的適合於生物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地球上之所以有人類出現,人類之所以能夠繼續生存、繁衍,地理環境是根本的前提。

地理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適當的氣候條件。地球總面積為5.1×108 km2,其中海洋為3.61×108 km2,陸地為1.49×108 km2,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場所。盡管世界人口已達60億,盡管在一部分地區由於人類不適當的經濟活動而使地理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目前地球上仍有大片的陸地沒有人類居住。地理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居住空間,而且還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各種能源資源等。這些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條件。

2.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形式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分為兩種形式,即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1)地理環境的直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社會的直接影響在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城市和區域發展、工農業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是山地環境對四川交通的直接影響。重疊的險峰、陡峻的峭壁、兇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是古代交通巨大的障礙。山區和平原修建運力相同的鐵路,造價相差三倍以上。甘泉釀美酒,名酒產地大都有優質水源。由於油田自然狀況的差別,長慶、四川、延長和江漢油田的開采成本等於大慶油田的兩倍以上。京漢鐵路沿線位於太行山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豐富,地表有一定坡度,可灌可排,歷史上一直是我國政治和經濟活躍的地區。

(2)地理環境的間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多數影響是間接的,通過媒介來體現。第一類間接影響是「自然—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型連鎖反應。我國東南沿海盛產柑橘、菠蘿等水果和水產,罐頭工業原料豐富,成為我國罐頭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美國芝加哥在附近農牧業基礎上,發展肉類加工工業、食品工業和農業機械製造業。它們的背景都是適宜的農業地理環境。第二類間接影響是「自然—上層建築—經濟」型連鎖反應。地理環境通過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要素對經濟活動產生間接反應,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實際上這類間接影響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在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不少國界與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體一致。如以山為界的有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等,以河為界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等,以湖為界的有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四個大湖等。這些自然體,一旦成為政治邊界,對於邊界兩側的社會經濟分異就會產生間接影響。

3.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階段性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斷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1)採集和狩獵經濟階段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人類的衣食住行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較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自然界的氣候、地形和動植物分布的制約。只有在少數動、植物資源豐盛的地區,人類的生息才比較活躍。

(2)農業社會階段

在該階段,栽培的作物、馴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的生活來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供灌溉的河水、溫暖的氣溫、充足的日照,這些是農業社會的自然基礎。亞熱帶和暖溫帶中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如我國的黃河與長江、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與印度河。

(3)工業社會階段

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鐵礦、銅礦等金屬資源,航道、港口等交通要道,是傳統工業和商品貿易的基礎。地理環境包含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自然條件可以從經濟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豐富的生活資料自然資源,如肥沃的土地、富有魚類的水等;另一類是豐富的勞動手段自然資源,如可航行的河道、樹木、金屬、煤炭等。在人類文化初期即相當於農業社會階段,前一類自然資源有決定作用;在較高的發展階段即工業社會階段,後一類自然資源起決定作用。

(4)後工業化階段

新技術產業興起,自然資源對社會的整體影響相對下降,環境質量對社會的整體影響上升。新技術產業區主要在環境質量優異的地區落腳,如日本九州、德國南部都是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新技術產業區必然是知識密集區,優異的環境才能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此外,環境優異有利於提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

(二)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程度是有明顯差異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日益密切,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規模越來越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刻,特別是對環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

在人類誕生以後的漫長歲月中,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類僅僅是為了生存而適應和利用環境,進行採集和狩獵,很少有意識地改造環境。在長期的實踐中,人類學會了栽種植物和馴化動物,從而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集市貿易、城鎮和手工業。人類利用自然的規模有所擴大,程度逐步加深,改造環境的作用日趨明顯。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類以利用自然資源和條件為主,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大,生產方式原始、落後,生產工具簡單,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由於人類生產活動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對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而沒有考慮對它們的保護,從而產生了較多的環境問題。大量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盲目興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鹽鹼化和沼澤化。這些都會促使土地退化,甚至產生荒漠化。有些古代經濟、文化很發達的地區也因此而淪為廢墟或荒漠。

從18世紀中葉開始,出現了現代化工業,人與環境的關系從此進入了新的階段。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在生產中,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人口迅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消耗劇增,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類通過工農業活動,使環境的組成和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人類活動范圍明顯擴大,食品和其他物品的消費快速增長。現代化工業的生產主要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礦產資源與能源以空前的規模被開采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和廢料等「三廢」又以空前的規模被排放出去,主要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空中煙霧籠罩,地面污水橫流,工業垃圾和廢物堆積如山,工廠和交通運輸產生的噪音在空中回響。有些「三廢」對生物和人類有很大的毒性,給人們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甚至常常造成人員死亡。

20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繼續加劇。人類更大規模地開采和耗用自然資源,發明並大量使用內燃機,大規模地發展有機化學工業,這些都使環境污染變得更加嚴重。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新技術和交通運輸工業的發展,地球上過去未受嚴重污染的區域也受到很大影響。世界上發生了許多致使人員傷亡的事件,如著名的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因吸入含SO3 和H2 SO4 的氣體,導致5天內4000人死亡。眾多巨型油輪在海洋上航行,海上鑽井設施投入普遍使用,使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高空大氣的污染日益加劇。就連人跡罕至的高寒山區和兩極地區,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地球上已經很難發現潔凈的、未受污染的地區。

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和能源是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最強烈的影響形式之一。其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有以下幾種形式:①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把可燃性礦物轉變為CO2和碳酸鹽類,消耗、分散經地質作用積聚而形成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形成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新的地理環境;②通過挖掘和堆積作用而破壞土地,在露天或井下開采礦石、建築材料和煤,會造成大量的地表堆積物和許多地下空洞;③岩土體的平衡狀態受到破壞,容易誘發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④影響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降低地下水位,改變水文網狀態,影響河流的侵蝕與沉積作用;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⑥污染大氣,在開采和堆積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塵埃,在加工冶煉礦石(特別是含硫化物礦石)和燒燃料時都會對大氣產生污染;⑦含硫和其他元素的重金屬礦周圍的土地極易受到污染;⑧海洋受到污染,運輸石油、礦石,從海底開采礦產(特別是石油),從陸地向海洋排放礦渣,這些活動都會造成海洋污染。此外,開采和加工礦石有時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如礦井塌方造成的傷亡事故、吸入粉塵導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等。

D. 從歷史角度分析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起重要影響

地理環境(也稱自然環境)是指與人類生活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物質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等。

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物質前提,它對社會存在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第一,地理環境提供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來源。

人類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通過勞動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勞動而沒有勞動對象,沒有地理環境,也不能創造出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以,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

第二,地理環境通過對社會生產的不同影響,對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者延緩的影響作用。

一般說來,在其它條件大體相同而地理環境不同的情況下,地理環境優越的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例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視頻資料:中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地理環境能夠影響生產部門的布局、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發展方向。

例如,森林資源豐富的加拿大,木材工業就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草原遼闊的澳大利亞,畜牧業就特別發達;而國土狹小、資源缺短缺的日本,則憑借自己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和高科技,從國外輸入原材料進行精加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加工工業。

第四,地理環境的生態環境平衡系統維持如何,也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如果各種生態要素之間能夠進行正常的物質和能量,自然生態要素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能夠保持協調發展,則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反之,如果生態平衡系統遭到破壞,則會造成嚴重的惡果從而阻礙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這是因為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面貌,不能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E. 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有什麼作用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
1、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2、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制約社會的發展。首先,地理環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其次,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部門的分布。再次,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最後,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前景。

F. 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___.(判斷對錯)

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如我國的北方地區降水較少,耕地類型主要是旱地,南方地區降水較多,耕地類型主要是水田.
故答案為:√.

G.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具有哪些影響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而我們所謂的「牽一發動全身」就是整體性的最好體現,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而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其後果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化,並危害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類所生活的城市中,由於人類過度的開發,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協調好這一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把自然地理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自然環境破壞後的修復所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發展都要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基礎。

H. 區域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

區域內,地形、土壤、水源等,影響農業的發展。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們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點三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P16-22)
課程標准: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學習要求:1、運用案例,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響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基礎知識
1.衡量指標:常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種產業的產值比重等
綜合指標: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等
2.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
①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②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③區域內經濟差異小,交通通達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對外貿易規模小
3.工業化階段:
①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加速民展,勞動力由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
②相繼出現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交通逐步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①第三產業比重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占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區域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工製造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②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到比較高的水平,區域內的差異逐步縮小,區域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加強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國的匹茲堡
(1)初期階段:
特點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單一
人地關系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鋼都」匹茲堡興起的條件(或區位因素)
開發煤炭資源

運入鐵礦石

(2)成長階段:
特點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人地關系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主要問題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 方法技巧
生產規
模擴大
企業和城
鎮增多
自然資源被大量開采
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排放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大量排放
資源面臨枯竭
地價上漲
環境污染加重



→ -→



(3)轉型階段:
特點
區域原有優勢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主要問題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發展要求
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體表現
生產結構單一
工業生產集中在鋼鐵、機械等少數重工業部門,缺少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優勢資源是煤炭,但隨著石油、天然氣廣泛應用,煤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新技術煉鋼耗煤輛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增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及鋼鐵產品的替代產品廣泛應用
新技術革命沖擊
新技術革命產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但由於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原因,新興企業不願來此落戶

※方法技巧
資源開發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復雜
區域經濟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
初期階段
成長階段
轉型階段
再生階段

※活動參與:
美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
大量人口從東北部的「冷凍地帶」(又稱「冰雪地帶」「銹蝕帶」)向西部、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
原因: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區周圍資源枯竭,地價上漲,環境污染加重,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西部、南部陽光充足,環境優美,又發現了新的資源,新興產業和旅遊業迅速發展。
(4)再生階段:
特點
「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區域發展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如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減少無增長潛力的產業部門,大力發展增長潛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業部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區投資環境
人地關系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慶的發展(P20)
(1)初期階段:
大慶地區荒地較多,人煙稀少,發現了油田,並開始開發,該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2)成長階段:
大慶市區面積增大,人口增多,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油城,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3)轉型階段:
大慶油田資源面臨枯竭,經濟體制以國有計劃經濟為主,經濟結構單一,使大慶市的發展面臨困境;

(4)再生階段:
大慶市實行二次創業,發展後續產業,經濟得到好轉,力爭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逐步走向協調。

※ 建議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引進高科技人才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城市的美化與綠化。這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同大慶一樣,隨著資源開采量的不斷增加,最終都要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為了避免礦竭城衰的命運,必須「未雨綢繆」,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項目
內容
區位優勢
煤、鐵、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海陸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歷史地位
曾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面臨問題
經濟體制落後,生產結構單一,礦產資源枯竭,生產設備老化,技術落後,就業矛盾突出,環境嚴重污染
振興措施
改變原有計劃體制,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引進技術和人才,美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

3.案例三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後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社會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1)開發早期:水系稠密成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成長階段: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強,稠密的水系成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技術改良土壤發展水稻生產,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棉花生產基地;
(3)後期階段: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小,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下降。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值的農產品;
②發展科技,提高單產等。
體驗收獲:
1.「鋼都」匹茲堡興起的優勢區位條件有(雙項) ( AB )
A.豐富的煤炭資源 B.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
C.豐富的水能資源 D.優美的環境條件
2.有關區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
A.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多 B.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C.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復雜 D.區域內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3.將德國魯爾區和美國五大湖區工業發展相關內容填入下圖相應的方框中(填代號)
A.資源型 B.煤鐵資源豐富 C.水陸運輸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豐富,鐵礦石短缺 F.水資源豐富

4.關於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產業結構日趨復雜,產業由擴散走向集聚
B. 區域內人地關系仍然基本協調
C.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有些區域形成城市群或工業帶
D.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5.下列工業區中,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是 (D )
A.德國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業地帶
C.「矽谷」高技術工業區 D.美國東北部地區
6.有關區域發展的轉型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A.區域原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區域經濟呈現萎縮、衰敗狀態
B.區域發展面臨失業率高、人口增多等嚴重問題
C.經濟增長加快,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D.人地關系以趨緩和
7.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人口大量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遷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凍地帶」的工業衰退,失業率升高 ②「陽光地帶」建立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 ③「陽光地帶」發展了旅遊業 ④「陽光地帶」陽光充足
⑤「陽光地帶」離海洋近,水資源豐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關區域發展的再生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雙項) (CD )A.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解決大量工人失業問題
B.集中力量發展原有的傳統工業,突出主導產業的龍頭地位
C.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D.人地關系逐步由緊張走向協調
9.為促進區域經濟復甦,匹茲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A )
A.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方向發展
B.由鋼鐵工業向汽車工業方向發展
C.由資源密集型工業向勞動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D.進一步突出鋼鐵工業的主導地位
10.讀五大湖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有「汽車城」之稱的是底特律,享有「鋼都」之稱的是匹茲堡。
(2)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改種工業布局的方式屬資源型,發展改種工業的有利條件是:資源條件是煤鐵資源豐富,交通條件是五大湖和運河廉價的水運,農業條件是農業基礎好,歷史條件是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I. 試舉一例具體說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一個古老而又常青的論題。只要人類社會的運行沒有終止,人類就不可避免地同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發生復雜的交互作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的論題,可以說是一個「無可迴避的主題」。中外先哲們曾對這個切關宏旨的問題作過深沉的思考。如中國先秦諸子百家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種種見解,便顯示出高度的智慧,至今仍能給我們以啟迪。
近代以來,隨著人類向自然界的深度與廣度進軍的過程中,自然界的鐵腕也日益強勁地回敬人類。1998年發生長江全流域特大洪水就是有力的佐證,原因就是長江流域人們圍湖造田,填湖造田的惡果,也是多年沿岸人不重視植樹造林的後果。

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也更加深切地引起人們的注目。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載體,是社會發展的背景與舞台。社會的進程不能脫離人類在時空上所處的特定的地理條件,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地理環境之中進行。正是由於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的影響與制約,人類在地理環境這個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異彩紛呈、有聲有色的話劇。地理環境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已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和地理學家所認識。
【如需事例再詳細的解釋,請追問++】

閱讀全文

與地理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