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特色是什麼意思
我國地理特色闡述如下:
中國土地資源有兩個顯著的地理特色:一是海拔較高、起伏較大的山地所佔的面積超過平地;二是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但土地資源具有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難利用土地比例大以及水土流失嚴重的特點。
中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林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地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中國的草原面積約4億公頃,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5000米的高原上,屬於溫帶半乾旱地區。
中國草原從東北到西南,綿延3000多千米,分布著許多畜牧業基地。
㈡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哪些內容
1.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2.氣候(氣候類型、氣溫、降水);3.地形(地形類型、海拔、地貌);4.水文(流量、汛期、結冰期、含沙量、水系發育);5.土壤(種類、肥力);6.植被(種類、分布狀況)。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地理學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復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復雜鏈條。
使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
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㈢ 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地理環境是由地球表層各種有機物、無機物和能量構成,具有本身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支配和控制的環境系統。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多個自然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並相互作用的,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明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整體性就是指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如果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就會影響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是歐亞大陸中心的一部分,由於離海洋遠,海洋潮濕氣流很難到達,又處於中緯度高空西風帶下沉氣流的控制之下,因此氣候乾旱、降水少、地表水嚴重缺乏、化學風化作用微弱,但是日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烈、風蝕作用盛行,因而岩石易崩解碎裂,形成大片的戈壁灘、岩漠和沙漠。由於降水少,蒸發強烈,促使地下鹽分通過毛細管作用而在地表積聚,導致動植物數量少、種類貧乏。由此可見,地理環境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系統,其中一個要素的改變就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結果使環境整體發生變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不等於均一性。整個地球的地理環境由無數個小的地理環境所組成,這樣就出現了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即差異性。出現差異性的原因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在時空分布上的不均一性造成的,並由於組成要素的不均一而使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體在空間分布上也發生有規律的分異。例如,氣候要素分布的不均一,在赤道地區全年高溫多雨、植物生長茂盛、動植物資源都很豐富,形成熱帶雨林環境;而兩極地區終年低溫嚴寒,生物種類很少,形成凍原環境。
(二)地域分異的規律性
地域分異是指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即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地理坐標方向或者其他一定方向,分異成相互有一定差別的不同等級單元的現象。自然綜合體是地理環境的各種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並有規律地結合成具有內部相對一致性的整體。
地域分異規律的根據是以太陽能為主的外動力分布的地帶性和與地球內動力作用的規律性。地域分異的空間區域具有四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全球規模的地理帶;二是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地理帶;三是區域性的地理帶;四是地方性的地域分異。
1.全球性地域分異
全球性地域分異有兩種,即熱力分帶性和海陸對比性。由於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的改變而有規律地變化,因此,地球表層由赤道向兩極分異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這種熱力分帶性在大陸和海洋都有明顯表現。海陸對比性是海陸的分異造成的。地球表面分成四個大洋和六個大陸,構成陸地和海洋的兩種不同地理環境,海洋和陸地在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形成明顯不同的兩大自然綜合體。
2.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地域分異
大陸的地域分異包括緯度地帶性分異和干濕度地帶性分異。緯度地帶性規律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自然綜合體大體按緯線方向延伸並按緯度方向有規律地變化。它是太陽能按緯度呈帶狀分布所引起的溫度、降水、蒸發、氣候、風化、成土過程和植被等呈帶狀分布的結果。干濕度地帶性是指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所形成的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大陸內部和海岸植被類型以及地貌景觀(即自然綜合體)干濕度等方面的差異。在緯度地帶性和干濕度地帶性的共同作用下,在全球大陸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平自然地帶。由於植被類型最能表現自然地帶性的特徵,因而陸地上的各個自然地帶常以植被類型命名。可以劃分出11個大陸水平自然地帶,即熱帶雨林地帶、熱帶稀樹草原地帶、熱帶及亞熱帶荒漠地帶、亞熱帶荒漠草原地帶、亞熱帶森林地帶、溫帶荒漠地帶、溫帶草原地帶、溫帶闊葉林地帶、亞寒帶針葉林地帶、苔原地帶和冰原地帶。
大洋的地域分異是貫穿整個大洋的,按形成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洋表層緯向自然帶,這主要是太陽能按緯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洋的溫度、鹽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應的區別,從而引起大洋表層自然綜合體沿緯線延伸、按緯度有規律地變化。另一類是大洋底層自然區域,它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觸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綜合體。水下自然綜合體隨海底地形、深度及距岸遠近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3.區域性地域分異
區域性地域分異主要包括大地構造-地貌分異和垂直帶性分異。大地構造-地貌分異是指與一定大地構造單位相對應的區域地貌分異,表現為大規模的山脈、高原、平原或者中小規模的山脈、高原、平原的一定組合。垂直帶性分異是指達到一定高度的山體,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水分狀況也發生變化,從而使自然環境及其成分如植被、土壤等發生變化。垂直帶隨高度的變化和更替很快,如珠穆朗瑪峰南坡在海拔1600 m以下為熱帶山地雨林帶,往上變為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寒帶、寒凍帶,至5500 m以上成為高山冰雪帶。
4.地方性地域分異
地方性地域分異是在自然地帶內部,由於地方地形、基岩和地面組成物質以及地方氣候的影響,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自然綜合體的局部分異現象。
(三)自然區劃
為了掌握自然條件的分布規律,分析地域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通常需要根據地域分異規律對自然區域進行劃分。把具有顯著變化的界線確定出來,從而將地域劃分為內部自然條件相似性最大、差異性最小,而與外部相似性最小、差異性最大的區域,並按區域等級的從屬關系,得出一定的區劃等級系統,這項工作稱為自然區劃。簡單地說,自然區劃就是根據地理環境或其中某一成分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地域劃分為若干區域單位,並探討和研究其特徵及發生、發展、分布的規律,以便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合理地進行生產布局和採取適當的措施改造自然。
自然區劃有一定的等級系統。大陸內部綜合自然區劃較通用的等級系統由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主要有熱量帶和大自然區、地區及亞地區、地帶及亞地帶等。熱量帶主要與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有關;大自然區為最大一級的大地構造-地貌分異單位;地區、亞地區是熱量帶內的濕潤分異單位,主要根據乾燥度差異劃分;地帶、亞地帶是地區內的地帶性分異,主要根據土壤和植被類型的地帶性分異來劃分。例如,我國可劃分為三個大自然區:東部季風森林區、西北乾旱荒漠草原區和青藏高寒草甸草原區。其中,東部又可劃分為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華中-華南濕潤亞熱帶地區和華南濕潤熱帶地區等。
㈣ 地理特徵包括什麼
主要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主要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文地理主要有人口,交通,經濟,周邊城市發展情況,國家政策等等,解大題目的時候用的到的,一個個望題目上面套就可以了
㈤ 區域地理特徵包括哪些
區域地理特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的經、緯度地理坐標;
——2、區域的地形、地貌概述;
——3、區域的海拔等高線意示;
——4、區域的氣候概述;
——5、區域的江、河、湖、海等水利資源概述;
——6、區域的道路、交通概述;
——7、區域的自然資源(森林植被、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狀況概述。
㈥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哪些
概括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主要有以下因素:氣候、水文、地形、植被和土壤等因素。以東南沿海為例:我國東南沿海以季風氣候為主,北部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山地,河流較多,流速較快,植被主要是落葉和常綠闊葉林,土壤為棕壤紅壤、黃壤或者磚紅壤性紅壤。東部季風區季風氣候明顯,氣溫變化小於中西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㈦ 世界地理特點
世界海陸分布
1.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亞洲、非洲、 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積最大的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是北冰洋。
2. 大洲分界線:
3.大洋分界線:
①印度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通過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角(屬南非)的20°E經線。②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通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146°51′E經線。③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通過南美洲火地島(屬阿根廷)南端合恩角的67°16′W經線。④北冰洋與太平洋、大西洋的分界線大致位於66°34′N(北極圈)以北。
4.分布規律:
①從全球來看,地球表面積的71%為海洋,29%為陸地,即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②從半球來看,陸地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和東半球,海洋相反。
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陸地的五種主要地形類型
2.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徵
3.海底地形類型與特徵
4.板塊構造
(1)六大板塊:A南極洲板塊;B印度洋板塊,C美洲板塊,D非洲板塊,E太平洋板塊,F亞歐板塊。
(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交界處地殼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3)兩大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㈧ 地理特徵有哪些
主要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主要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文地理主要有人口,交通,經濟,周邊城市發展情況,國家政策等等,
望採納。
㈨ 中國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中國的地理特徵為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
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中國地理特徵: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眾多高大雄偉的山脈按照不同走向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並形成許多山系。中國著名的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