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農牧交錯帶劃分的地理依據是什麼

農牧交錯帶劃分的地理依據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6 17:31:31

㈠ 南方農牧交錯帶位於哪個地方

農牧交錯帶劃定范圍,即從內蒙古高原東南緣,經遼西、冀北晉陝和寧夏中部,在甘青交界處轉而南北走向,經川西、滇西北,包括南北兩段,即北方農牧交錯帶和南方農牧交錯區

㈡ 農牧交錯帶是指以草地和農田大面積交錯分布為特點的生態系統,我國農牧交錯帶面積達81萬平方千米,主要分


小題1:B
小題2:C
小題3:A

㈢ 農牧過渡帶變化

我國農牧過渡帶演變過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氣候演變
從北魏平城遷都、元朝中葉嶺北地區移民、 1 2世紀初科爾沁沙地演變、明初兀良哈三衛南遷等四個歷史實例出發 ,討論了氣候變冷變干時 ,農牧過渡帶變化以及相應的社會變化現象。可以肯定 ,氣候變化對歷史上農牧過渡帶變遷的影響是存在的。同時氣候變化對農牧過渡帶的影響是通過人類社會系統起作用的 ,不同的社會狀態和組合會產生不同的農牧過渡帶實況和相應的社會問題。當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在農牧過渡帶附近對峙時 ,氣候向寒冷方向的變化常常成為社會動盪的觸發因素 ,極端情況下可以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地球獲得的大部分熱能是太陽能(日照量),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中有太陽活動和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而大量的合成化合物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等也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影響。

另外,由於荒漠化,荒廢的地面將進一步促進氣候乾旱化這種惡性循環。因荒漠化而裸露的地面引起日照反射率的增加;氣溫由於日照吸收量減少而下降;下沉氣流增強從而雨水變少。事實上荒漠化的確給圍繞該地區的氣候環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

二、人為因素
原過渡帶是指修建長城時及其以後一段時間為農牧業的過渡地帶;「可能變動帶」指再後來(近300年)因為戰爭、不合理經濟活動、農牧業之間頻繁更替,使半乾旱與半濕潤、草原與森林、農與牧的界線在此間變動。
有3點須講清:
1,在西北風的作用下,荒漠帶向東南推進;(前面已提到)
2,產生原因:人類活動之不合理經濟活動;
3,嚴重地區的分布(典型地區):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
到1931年,內蒙古地區的農墾規模基本已與現在類似。在內蒙古地區東南部形成了一條廣闊的農牧過渡地帶,它將秦漢到明代長期形成的農牧界線。
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往往使得本該進行放牧的地區進行農耕,這樣就會使得農耕范圍擴大,從而使得農牧交錯帶向西部地區或北方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移動,這樣就導致了人地關系矛盾,新開墾的農田由於地表植被的變化,以及降水較少,從而導致沙漠化的發生。
(1)牧畜(游牧,放牧)
家畜消費的植物量超過植物生長量的界限時,即過度放牧,將超過植被破壞,加快地表面的裸露而成為風蝕或雨蝕的原因。當降雨豐富,植被繁茂時,家畜數量迅速增加,但其後如果發生乾旱,植被衰退時,就必然要調整家畜數量。然而,實際上這種適應是相當難的,多數情況會引起荒漠化。而且,近年在各地推行游牧民的定居政策,但在限定地區進行放牧引起家畜的集中化,為了獲得燃料採伐周圍樹木等,很多情況對植被管理帶來不好的結果。

由於牧畜需要大面積的草原,在荒漠化面積形成的各種原因中,過度放牧所佔的比例最大,所以在確定與植被相平衡家畜頭數的同時,正在尋求改善放牧方式。
2)乾式農耕(依賴降雨型農業)

用僅依賴自然降雨的農作法,在很多冬雨型降雨量為250~500mm的地區和夏雨型年降雨量400~600mm的地區,大量栽培小麥和高粱等穀物。

為了利用土壤中貧乏的水分,必須至少停種休耕1~2年,然後利用其間畜積在土地中的水分進行耕作。所以,在休耕期間,旱季易引起風蝕,雨季易引起水蝕,特別是因乾旱年和糧食不足不得已縮短土地裸露化,引起土壤侵蝕。另外,為了現金收入的經濟作物栽培也引起土地的過度使用和耕地過度擴大。同時,耕地內的放牧、燒荒耕種等也是土壤侵蝕的重要原因。
(3)灌溉農業(綠洲農業)

乾旱地區的灌溉農業其生產量的比例高於其他農作法,而且由於生產穩定,今後會進一步加快開發。但是,引起水資源枯竭和土壤鹽鹼化(鹽類蓄積),則是灌溉農業的最後結局。

由於連續的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使存在於土壤中的無機鹽類溶於水,通過毛細管作用向上輸送,故地面附近土壤的鹽分濃度將會增高。而且,由於水的蒸發,在地面只有鹽類殘留蓄積,這就是所謂的土壤鹽鹼化。由此會阻礙植物生長發育,使其枯死。

㈣ 地理農牧林復合含義

地理農牧林復合指農業區與牧業區之間所存在的一個農牧過渡地帶,在這個過渡帶內種植業和草地畜牧業在空間上交錯分布,時間上相互霞疊,一種生產經營方式逐步被另一種生產經營方式所替代。
農牧交錯帶作為兩種主要生產方式的分界線,是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界瓦動發展的結果,其界限隨著人類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自然環境的變遷而不斷變動.農牧交錯帶作為我國東西部之間的過渡帶、國家生態安全帶、能源礦產基地帶、農林牧系統最佳耦合帶以及經濟發展的第二條黃金帶,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的農牧交錯帶分布范圍廣泛,大致延胡煥庸、趙松喬兩先生指出的方向與區域分布,涉及黑、吉、遼、內蒙古、冀、晉、陝、寧、甘、青、川、滇、藏等13個省( 區) 的234個縣( 市、旗) ,總面積約為813 459.060 km 2.農牧交錯帶在我國北方是半濕潤農區與乾旱、半乾旱牧區接壤的過渡地帶;在南方,這種過渡多表現為垂直分布形態,在過渡地帶的種植業同林、牧用地鑲嵌分布;在農業區劃上則被定義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產值大體相等的「 半農半牧區」。

㈤ 川滇農牧交錯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沙漠化及人類活動之不合理經濟活動。
農牧交錯帶的氣候特點:干濕波動明顯.反映了東亞季風氣候的獨特性。干濕波動幅度大於溫度變化幅度。干濕條件成為本區農牧業生產的限制因子。年平均降水量380mm,降水變率在百分之25以上。
植被特點:植被類型取決於本區氣候、土壤條件,主要為半濕潤,—半乾旱,乾旱條件下森林草原甸草原植被景觀。
各類植被響應氣候變化敏感程度不一樣。因此不同程度的氣候變化在交界地帶植被第一性生產力有不同的響應。隨水分帶的全面擺動,植被呈現明顯的地帶擺動現象。

㈥ 農牧交錯帶的簡介

我國農業生產大體以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通遼、張北、榆林、蘭州、玉樹至拉薩附近)為界,可分為兩大區:以東、以南是種植業為主的農區,以西、以北是畜牧業為主的牧區。這兩大區之間實際上還存在著一條沿東北西南向展布,空間上農牧並存,時間上農牧交替的所謂農牧過渡帶或農牧交錯帶(transition zone between cropping area and nomadic area)。
我國農牧交錯帶北起大興安嶺西麓的呼倫貝爾,向西南延伸,經內蒙東南、冀北、晉北直到鄂爾多斯陝北.它位於華北與內蒙的交界區上,向西已涉及西北區,是從半乾旱向乾旱區過渡的廣闊地帶。

㈦ 農牧交錯帶的介紹

農牧交錯帶指我國東部農耕區與西部草原牧區相連接的半乾旱生態過渡帶稱,系農業生產邊際地帶。是生態脆弱帶。

㈧ 中國歷史上農業和牧業的分界線大致在

農牧界線是劃分農區和牧區的地理界線。中國農、牧區大致的地理分界線是從東北斜貫西南,即東北大興安嶺東麓—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脈(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此線東南部由農牧交錯區逐漸向以農為主或農業區過渡,此線西北部由農牧交錯區逐漸向以牧為主或純牧區過渡。此線兩側為農牧交錯的過渡地帶,即半農半牧區。

㈨ 為什麼黃河上中游交匯地區是我國農牧交錯地帶

因為黃河上中游交匯區的氣候影響。
農牧交錯帶的東北段、華北段和西北段的西側,是年降雨量低於300毫米的乾旱區,東側是年降雨量為500毫米以上的濕潤區。這就是說農牧交錯帶的東北、華北、西北三段,屬於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

高中地理,東北地區西部農牧爭地為什麼能影響該地的生態環境

農牧交錯帶,正好是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半乾旱和半濕潤區的過度地帶,環境非常脆弱。農作侵入牧區,大片的草地將變成旱地,這樣使得草場面積縮小,在原有牲畜量不減少的情況下,會產生所剩牧場的超載,超載的牧場會逐步衰退,為了牲畜的發展又可能將牧場轉移到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環境的退化勢必日益加重。由草地開墾出來的旱地,在沒有植被的保護下,極易遭受風蝕,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最終造成棄荒,形成沙荒地。因此,農牧爭地,會導致該地區的生態退化,荒漠化進程加快。

與農牧交錯帶劃分的地理依據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
© Arrange www.upscalepup.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