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參考如下:
★必修一
【課程標准】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Ⅱ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性質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前言」部分,開篇有一段沒有標題的導入語 ,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 修訂時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導入語,共分為兩個自然段——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第一個自然段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期望達到的要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第二個自然段闡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課程理應發揮的功能、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意義。修訂以後,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側重從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這次課程標准用了兩個「有助於」的闡述來概括地理課程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從宏觀層面為我們地理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並養成愛護環境、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Ⅲ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地球與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的有關內容
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兒,人文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
Ⅳ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培養公民的哪些地理素養
1、掌握地理知識的素養
地理知識素養是指現代公民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現代地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在地理素養中地理知識素養處於基礎地位,是其他相關地理素養形成的基本載體。「課標」中的內容標准要求學生掌握的地理知識既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的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地理技能、過程與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
2、運用地理技能的素養
地理技能是學習地理知識與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地理技能的訓練與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地理教育的兩大方向,地理知識素養的重要性不容質疑,如果擁有熟練的地理技能素養,更能使學生在形成地理知識素養中相得益彰。地理技能素養主要包括:地圖運用技能、地圖分析技能、地理圖表繪制技能、地理觀察與調查技能、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地理觀測儀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學具的使用技能等。
3、獲取地理信息的素養
地理信息素養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素養在現代公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高中地理「課標」十分重視培養高中生獲取地理信息的素養,在「內容標准」中規定了學習「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基本內容。
讓學生通過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運用地理信息
的能力。
4、探索地理問題,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素養認識地理環境,協調人地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究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培養高中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素養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基本途徑。我國高中地理「課標」強調了探究地理問題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要求聯系實際探究地理問題。課標的內容標准要求和活動建議,對培養中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聯系實際探究地理問題,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地球,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世界各國決策和行動的指針,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素養,爭做21世紀合格世界公民,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職責。
5、關愛鄉土、關愛祖國、關愛全球的素養
現代公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建設者。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更加准確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從而激發愛鄉之情。「課標」要求培養學生關愛鄉土的素養。
「有國才有家」。愛國是現代公民的基本職責,公民應具有關愛祖國的素養。愛國需要認識國情,國情教育有其獨特作用。國情地理是反映國情最基礎部分之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地理學習,一定要讓學生能從正態和負態,多角度、多方面地認識國情,培養學生關愛祖國的素養。
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依賴相關地區和相關國家的支持和發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資源問題、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必然影響到相關地區和相關國家,乃至全球。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關愛全球的素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關愛全球的素養有重要意義。
6、學會學習與合作的素養
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於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讓學生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就應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素養。「課標」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並用各種行為動詞描述「過程與方法」的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這些目標既是學習目標,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既是學習方法,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會學習的素養。
Ⅳ 初中地理的課程標准
初中地理的課程標准,地理課程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 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准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教材編寫者和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的順序。
Ⅵ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Ⅶ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一、為什麼要解讀課標?
《課標》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學有方向、有目標、有效益,就必須熟讀課標、研究課標.
有人對教學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教學目標是半徑,無論圓多大,都離不開圓心.課程標准作為實施教學的核心要素,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圓心找不準,我們的教學就談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讀課程標准就是找准圓心,然後通過研讀教材來理解課標,同時用對課標的理解來把握教材.
二.我們如何解讀課標
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Ⅷ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相關博主已經分享了,那我就分享一個關於初中學習的資源網站吧,裡面資源齊全。
初中網路課堂資源較線下來說更豐富,與此同時學生的選擇會更多一些,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提升成績更為方便。
這里推薦幾個查找初中教育資源的方法:
一、到網路知道去搜索相關教育網盤資源,或者懸賞提問。
二、上網搜索免費初中教育資源分享網站,這里推薦學習口袋網。網站擁有豐富的試題、課件、教案等初中教學資源,而且所有的資源均可免費下載。
分享下免費的初中在線教育資源:網路網盤鏈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Ⅸ 從地理學科教育的價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養應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地理核心素養的構成
(一)地圖技能
地圖既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又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現代地圖學知識素養相當豐富,既有傳統的紙質地圖,又有現代的電子地圖。引導學生把握地圖「三要素」,且能從地圖中獲取、整理和運用地圖信息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體任務之一。也就是說,中學地理課程中的識圖、繪圖、用圖能力的培育應是地理素養的關鍵所在。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明確指出:「利用以文字、數據和符號等形式表達的資料,如課文、圖片、圖表、表格、圖解和地圖等;利用信息傳播、思考、實踐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從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規模的地理課題。從而,地理教育在讀寫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計算能力和圖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它也對個人素質和社交能力的發展,特別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度量上和在國際了解上有所幫助。」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年版)》對地圖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確的規定:「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中,對地圖技能的要求更進一步,例如,「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用電子地圖查詢交通、旅遊等信息;學會瀏覽網路GIS地圖,查詢有關信息;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等。
對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歸納的核心素養,地圖技能可歸屬於「能互動地使用工具」這一核心素養的范疇,指向「閱讀理解」維度,即個體藉助地理學習獲得地圖知識,並能正確地閱讀地圖(紙質地圖和電子地圖),通過對地圖信息的獲取、整理和分析,發現並解決地理問題。
(二)空間視角
空間視角是在觀察確定地球表層各種事物空間位置關系、空間展開范圍和空間排列狀態等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學科能力品質,是認識空間位置、空間分布格局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地理是關於人類生存空間的一門學問,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注重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須有助於發展學生解決當前和未來空間組織問題的地理
(三)綜合思維
(四)人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