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大洲的形狀
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亞洲:輪廓像只雞;
北美洲:輪廓像只飛翔中的鳥,而且明顯的c字型(墨西哥灣);
南極洲:像只大象 ;
歐洲:有隻高跟鞋(義大利), 左上角像猛虎(挪威瑞典和芬蘭)撲兔(英國);
大洋洲:石頭上有隻小烏龜(巴布亞紐幾內亞);
南美洲和非洲有點像三角形,區別在於右下角的島的大小,小島(群島)的是南美洲,大島(馬達加斯加)的是非洲。
(1)地理形狀有哪些擴展閱讀:
最大的一塊大陸(亞歐大陸),左邊是歐洲,右邊是亞洲。亞洲的2個哥們:左邊(西邊)是歐洲,左下(西南)是非洲;亞洲右邊(東邊)是2個兄弟,北美洲和南美洲。最南邊是南極洲。
七大洲指地球陸地分成的七大陸地部分,即亞洲(全稱亞細亞洲)、歐洲(全稱歐羅巴洲 )、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大洋洲與南極洲。
Ⅱ 新疆主要地理形態有哪些
新疆地形可以描述為「三山夾兩盆」,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和昆侖山--阿爾金山。
Ⅲ 地形類型有哪些
從地形角度來看,我國的「地形特徵」可以描述為「我國地形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高原地形為主,山區(丘陵、山地以及崎嶇的高原)面積廣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從地形單元來看,我國主要的高原地形區包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主要的盆地地形區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主要的平原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丘陵地形區包括山東丘陵、遼東丘陵和東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兩廣丘陵和浙閩丘陵)。
我國是一個山地分布十分廣泛的國家,從山地走向來看,我國主要山地的走向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東西走向的山脈,包括北列的天山和陰山,中列的昆侖山和秦嶺,南列的南嶺;第二類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包括西列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中列的長白山和武夷山,東列的台灣山脈。此外,我國還包括南北走向的山脈,如橫斷山脈、賀蘭山和六盤山等;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如阿爾泰山、祁連山、小興安嶺和大別山等;還有巨大的弧形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
我國主要山脈分布圖
地貌是指地表的「面貌」,是具有特定特徵的地表形態,我國從低緯到高緯,從沿海到內陸,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巨大,擁有多種地貌類型。首先是「黃土地貌」,分布在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地表呈現千溝萬壑、溝壑縱深的特徵,是深厚黃土層受到長期強烈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的,是我國特有的地貌類型。其次我國主要的地貌類型還有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的「雅丹地貌」、分布在我國南方濕潤地區的「丹霞地貌」。
黃土地貌
此外,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這里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並且分布著大量的高大山脈,是我國山嶽冰川分布數量最多的地區,從而形成了許多「冰川地貌」,包括角峰、U形谷和冰斗等。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這里分布著許多的「海岸地貌」,包括海岸沉積和海岸侵蝕地貌兩類。我國擁有許多的大江大河,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比如在長江、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分布著大量的「流水沉積地貌」,在河流入海口還分布有「三角洲地貌」。我國地貌類型十分復雜多樣,不過也有一些地貌類型在我國基本沒有分布,比如「峽灣地貌」在我國就沒有分布。
Ⅳ 地理中的地貌,地勢,地形分別指的是什麼!
1.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叫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2.
地勢是指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與險峻的態勢。包括地表形態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差或坡度的陡緩程度
3.
地形【topography】指的是地物形狀和地貌的總稱,具體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地形與地貌不完全一樣,地形偏向於局部,地貌則一定是整體特徵。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1)
[land
forms;physical
contours;general
configur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topographic]
;
(2)
包括地勢與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內的地表形態;
(3)
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統稱。
Ⅳ 地理:地形形態的種類(如山脊、山頂……)
五大地形類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上的主要地形種類:山脊、山頂、盆地、窪地、山谷、鞍部、緩坡、陡坡、陡崖、峽谷等。
Ⅵ 地理地球的形狀
你好,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橢圓球體。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地球表面面積約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Ⅶ 地理中的地貌,地勢,地形分別指的是什麼!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能稱為地形。地地貌形態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組成和年齡,還有平面形態、垂直剖面形態以及縱剖面形態。平面形態是地貌形態在平面坐標繫上投影的形狀,常以直徑、扁率、長軸長度、短軸長度、面積、彎曲系數等參數表示。其中,彎曲系數為δ = L' / L,L'為曲線長度,L為直線長度。垂直剖面形態,又稱橫剖面形態,包括坡形、坡面長、坡度等。縱剖面形態,包括起伏特徵、大小等。
按照地貌形態的空間規模差異,可以把地貌形態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空間單元。
1、星體地貌形態:佔有整個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態,包括大陸和海洋兩個單元。
2、巨地貌形態:佔有數萬到數十萬平方公裡面積,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單元,比如喜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3、大地貌形態:佔有數百至數千平方公裡面積,包括單獨的山脈和盆地。
4、中地貌形態:佔有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比如獨立的山峰。
5、小地貌形態:佔有數平方公里到數十平方公里,比如溝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6、微地貌形態:從數平方厘米到數平方公里,是復雜地貌形態的最小單元,比如窪地、淺溝等。
微地貌形態和小地貌形態可以稱為單獨形態,整體地貌形態、巨地貌形態、大地貌形態和中地貌形態則可稱為復雜形態,由單獨形態構成。而在實際上,各個地貌形態之間沒有嚴格確定的界限。
地勢,是指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與險峻的態勢。包括地表形態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差或坡度的陡緩程度。
地形是指地物形狀和地貌的總稱,具體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體所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地形與地勢地貌不全一樣,五種突出地形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除高原之外,其它四種地形都有不同的級別這些地形有一級類型與二級類型之別,它們在相鄰的同級形態上是彼此不同的,相鄰的含義本身就排斥包容。
Ⅷ 地理問題:地域形態分哪幾種各是什麼樣的
城市地域形態類型
城市地域形態大體上可以歸納成五種類型,它們成為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態的代表模式。
(一)團塊狀城市
這是在城市對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城市地域形態。城市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區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圓狀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態呈團塊狀,一般為單中心城市。即使有一些伸展軸也較短,與城市地域半徑的比值小於1.0。這種城市布局緊湊,有利於生產部門的協作和管理,節省用地,也使市政設施更加經濟。
但團塊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一系列弊病。隨著城市地域呈同心圓狀向外擴展,往往造成工業區和生活區層層包圍城市,這在我國一些大城市工業布局中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團塊狀城市是平原地區一種較常見的城市地域形態。如中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堪薩斯城等。團塊狀城市如果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只向一側延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態。合肥市城市地域以老城為中心向外擴展,除了在東北面鐵路外側,城市規劃中有意識保留其間農田和菜地,其餘三個方向都有延伸,形成新的建成區。
(二)帶狀城市
主要是在沿交通線發展的軸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城市地域形態,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生活和生產活動總有對交通條件的依存性,城市發展沿交通線(鐵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擴展,最終形成條帶狀城市地域。此時,這些交通線便成為城市的發展軸。帶狀城市的外部形態是有兩個相反方向的超長軸,與城市半徑之比值大於1.6。我國南方河網地區以及沿鐵路線的中小城市中,不少具有帶狀的地域形態,如常州、西寧、沙市等。日本築波科學城的帶狀地域形態,該城為70年代規劃建設的科學城,一條長達9公里的南北中軸決定了城市地域形態為帶狀,平行南北主軸,有兩條高速幹道,與境外高速公路接軌。
(三)星狀城市
當城市的發展軸並非一條或平行的若干條,而是由3條以上相互交叉的軸線構成時,城市在沿交通線的軸向力和對磁心的向心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有3個或3個以上的超長伸展軸的星狀地域形態。星狀城市具有明顯的向心性和離心性。我國的鄭州、秦皇島、嘉興等為星狀城市。嘉興市星狀地域示意圖,嘉興城在唐宋時建成的城區為團塊狀地域形態,明清時期,由於城區河道淤塞,不能通行漕運大船,城市沿環城河道向東、北兩個方向伸展。1909年滬杭鐵路通車,城市沿鐵路迅速延展。解放初期,由於陸路交通發展緩慢,城市仍以沿河伸展為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工業發展迅猛,在城市外圍形成大片工業飛地,城市地域呈鬆散狀態。60年代以後,城市地域擴散進入相對穩定階段,主要是以填充軸間空地為主。70年代後期,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城市開始轉向沿路發展,以老城區為中心,沿四條對外公路及大運河伸展,各方向伸展長度為2.5~4.3公里,城市地域演變為星狀。
(四)組團式城市
城市由於受自然條件因素(如用地、河流阻隔等)的影響或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主要是規劃和控制),建成區以河流、農田或綠地為間隔、形成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眾多團塊狀城市地域形態,稱為組團式城市。如我國重慶市市區,由於受山地地形和河流的制約,形成了有機疏散成組成團的地域形態。市區分解成市中區、江北、南岸、沙坪壩、大渡口、九龍口6個組團,它們之間以河流、山嶺、沖溝、農田等自然物間隔,各自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就近生產生活,成為我國自然形成的組團式布局的典型實例。國外一些大中城市規劃,採取有機疏散成組成團的思想,將城市市區分解成若干相對獨立的、有一定功能的組團(或小城市),組團之間留有綠地相隔,形成多中心、開敞式的地域形態。如赫爾辛基市、科隆市、杜塞爾多夫新區等。
其中科隆市市界內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 97萬人,分成9個區,綠地面積占市區總面積的56.5%。這種有機疏散、開敞式的地域形態是改變我國一些大城市團塊狀、攤大餅式發展方式的一種有效的模式。
(五)一城多鎮
大城市周圍客觀上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城市或城鎮,它們之間自然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吸引與被吸引關系,但這種關系並不是有機的有組織有秩序,不同於人為建設的衛星城或一城多鎮的布局形態。一城多鎮的布局形態是在城市的對外部吸引力或離心力的作用下,或是通過人為的規劃和建設而形成的,較多地表現為大城市和周圍的衛星城,中心城與衛星城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有的甚至為依存關系。在我國,衛星城的建設絕大多數是適應工業生產的發展而建立的。例如,上海市中心城周圍的閔行、吳涇、松江、嘉定、安亭、金山衛和吳淞等衛星城(其中,閔行、吳淞已劃入市區),是解放後隨著上海工業發展和中心城工業疏解而逐步建立的。從「二五」開始,為了解決一些規模較大、用地較多、運輸量較大、「三廢」較嚴重的冶金、化工、大型機電及有特殊要求的儀表工業的發展問題,陸續開辟了閔行、吳涇、嘉定、安亭、吳淞等衛星城鎮;「四五」期間,為配合引進國外石油化工、合成纖維等先進技術與裝備,發展石化工業,在杭州灣北岸金山衛一帶圍海造地,建設了金山石化衛星城;「五五」期間,為發展大型現代化鋼鐵工業,在長江口沿岸建設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壯大了吳淞衛星城的規模。各衛星城鎮均以較便捷的交通線路與上海中心城聯系,加上縣城和重要的集鎮,形成上海一城多鎮的布局形態。
以上5種類型是對城市地域形態的抽象概括,可以認為是城市地域形態的一般理論模式。根據這些模式所開展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實踐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結合各城市的特點和條件,規劃師和建設者在改善城市地域形態、建設理想新市區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如根據有機疏散成組成團思想改造大城市中心區,根據一城多鎮模式建立衛星城鎮甚或平衡都市,根據城市發展軸理論提出建立城市發展走廊和發展軸等等,這其中不乏有成功的實例。
參考資料:楊萬鍾主編《經濟地理學導論》
Ⅸ 中國八大地貌類型及代表地是什麼
具體如下:
1、黃土地貌是以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獨特的溝壑縱深,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而命名的,大量縱橫交錯的溝壑,使得黃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這些溝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區域甚至超過150米,主要是流水侵蝕的結果。黃土高原覆蓋的深厚、疏鬆的黃土層,是形成黃土地貌的重要原因。
2、丹霞地貌以廣東的丹霞山而得名,在我國的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貴州等南方省份廣泛分布,是一種垂直節理發育的紅色砂岩或礫岩,在流水或者風力的侵蝕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類型,我國南方地區最為典型。丹霞地貌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也有分布,比如甘肅的張掖。
3、雅丹地貌是新疆羅布泊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地貌形態,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乾旱地區風力的侵蝕下,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風蝕柱等各種形態各異的地貌形態,我國柴達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長的雅丹地貌群。
4、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蝕能力)對於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態的總稱,最早發現與喀斯特高原。
我國的雲貴高原廣泛的分布有石灰岩,加上氣候濕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擁有包括溶洞、窪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各種地表形態。比如雲南路南石林、貴州雙溶洞、重慶小寨天坑、廣西桂林山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相關信息:
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