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北人的飲食有什麼特殊么
1、西北一帶的飲食風俗顯得古樸、粗獷、自然、厚實。
2、其主食是玉米與小麥並重,也吃其它雜糧,小米飯香甜,油茶膾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與黃桂柿子饃更獨具風情,牛羊肉泡饃名聞全國。
3、家常食饌多為湯面輔以蒸饃、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樣繁多,農婦們也有「一面百樣吃」、「七十二餐飯食天天新」的本領。
4、受氣候環境和耕作習慣限制,食用青菜甚少,農家用膳常是飯碗大而菜碟小。
著名食物
1、秦鎮涼皮已有2000餘年歷史,秦鎮本地傳說在秦始皇時期已經開始有涼皮,為皇朝供物。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主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成糊狀,平鋪在多層竹籠內,旺為蒸熟,做出的涼皮筋、薄、細、軟,具有獨特風味。
2、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
3、鍋盔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
⑵ 為什麼普遍意義上來說東北人吃豬肉、西北人吃羊肉、西方人吃牛肉
關於這個問題既有必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必然因素
其實在南宋之前,羊肉一直是宮廷和民間的主要肉食,食用比例遠高於豬肉。史書就曾記載唐太宗長子李承乾效突厥人將白水將羊肉煮熟後用佩刀割著吃。武則天也曾在品嘗羊肉美味後稱贊道:“珍郎殺身以奉國”。“珍郎”代指山珍海味中的佳品,足見女皇大人的喜愛程度。
至於西方,其實肉食一直也是稀缺品,一直到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開辟了大量殖民地,獲得了巨額財富,以及後來工業革命的興起,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連帶著肉食生產效率也迅速提高。
這個時候,適合圈養的牛開始成為歐洲人的主要肉食。除此之外,美國、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本身就是地廣人稀方便放牧,同時發達的國際貿易,也讓歐美人可以用更為低廉的成本吃到阿根廷等國家的牛肉
當然,這一現象在現如今的中國也變得越來越多了。
⑶ 西北地區合青藏地區的人為什麼愛吃牛羊肉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使得只有幾種動物如氂牛等動物能夠生存,並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因為氂牛能夠適應這種高寒,低壓,少食的環境,他具有宜於爬山的四肢和似馬蹄鐵樣硬質蹄殼,隨處都可攀登自如。
其次,這些動物得飲食來源是由於獨特的高寒草原。 我國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等地,這就為氂牛等提供了飲食來源。
還有因為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氣溫低,許多農作物不能在青藏地區種植,只有河谷有限的地區能夠種植青稞等作物,產量小,因此以牛羊肉為主。
(3)西北為什麼吃牛羊肉地理差異擴展閱讀
飲食風俗
西北一帶的飲食風俗顯得古樸、粗獷、自然、厚實。其主食是玉米與小麥並重,也吃其它雜糧,小米飯香甜,油茶膾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與黃桂柿子饃更獨具風情,牛羊肉泡饃名聞全國。家常食饌多為湯面輔以蒸饃、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樣繁多,農婦們也有「一面百樣吃」、「七十二餐飯食天天新」的本領。
受氣候環境和耕作習慣限制,食用青菜甚少,農家用膳常是飯碗大而菜碟小,一年四季有油潑辣子、細鹽、漿水(用老菜葉泡製的醋汁)和蒜瓣亦足矣。如有客人造訪或宰羊,或殺雞,或炒幾碟肉絲、雞蛋、苜蓿,擀細面,蒸白饃,也相當豐盛。
⑷ 為什麼南方人喜歡吃禽類肉,而北方人喜歡牛羊肉
說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愛吃羊肉,是因為地域差異,這個觀點沒有錯。
從地域來看,北方人確實比南方人更愛吃羊肉,也會吃羊肉。西北五省以及內蒙這幾個地區的老百姓,每年的羊肉消耗量非常大,並且,這些地區的羊肉非常有名,做法也很豐富,是當地響當當的飲食文化名片。
北方人之所以愛吃羊肉,脫離不了這幾個主要原因。
其一,受地域環境和飲食文化的影響。
相對於南方,北方氣溫低,尤其在冬季,氣溫往往要降到0度以下,在這樣寒冷的氣候里,身體必須擁有足夠熱量才能保證不會經受寒氣的傷害。
羊肉屬於高熱、滋補的肉類,是驅寒的好食物,其它肉類食物未必能給身體提供這么多所需的能量,因此,北方人會對羊肉獨有情鍾。
另外,國內大牧場都位於西北地區及內蒙一帶,這里水草豐茂,能給羊提供豐富的草食,適合規模化養羊,因此,自古以來,這些地區展現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養羊是這里的優良傳統。
養殖規模大,羊肉來源自然就很豐富,人們經常有羊肉吃,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飲食文化,一直傳承了下來。
其二,由於水土和氣候的原因,北方羊肉肉質好,沒有膻味,吃起來更好吃,面對身邊的美食,人們自然不會錯過。
北方四季分明,平均氣溫低出南方不少,羊的長速比較緩慢,能長出細密結實的肉質,從口感上要遠遠超過南方的羊肉。
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區的草原,山坡,荒野等地方,生長有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名叫地椒草,羊長期食用它後,能去除羊身上的膻味,讓肉質更美味,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