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六界及其代表動物
六界有病毒界,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
⑵ 我國各動物地理區的主要特徵及代表動物有哪些
1.東北區 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長白山地、 松遼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爾泰山地。本區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北部的漠 河地區素有我國北極之稱,夏季短促而潮濕。植被主要由雲杉、冷杉、松、 落葉松等組成針葉林帶,或與樺樹、山楊、蒙古櫟、槭樹、椴樹等共同構 成針闊混交林。林冠濃密郁閉,林下陰濕,遍布苔蘚和地衣,層次結構簡 單。分布於本區的為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主要由耐寒性和適應林中生活 的種類組成,典型的代表動物有哺乳綱偶蹄目的麝、馬鹿、駝鹿、馴鹿、、 野豬;嚙齒目的灰鼠、棕背、紅背、小飛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 雷鳥,雀形目的、戴菊鶯、交嘴雀、星鴉;爬行綱的極北蝰、棕黑錦蛇、 胎生蜥;兩棲綱的極北小鯢、爪鯢、史氏蟾蜍、東方鈴蟾、黑龍江林蛙等。 其中,號稱林中巨人的駝鹿、森林之舟的馴鹿、百獸之王的東北虎,以及 狼貛、林旅鼠、河狸、雪兔、松雞、榛雞、黑啄木鳥、胎生蜥、黑龍江草 蜥、東北小鯢和爪鯢等均為本區的特有動物。 針葉林動物群的生態特點是:在林內的分布很不均衡,常聚集於長有 喬木的河岸、次生林灌和林間的沼澤地區。分布的垂直結構主要分配在樹 頂層和地面層內,小型鳥類和灰鼠一般選擇在枝葉繁茂的樹上、樹洞內營 巢,大型松雞科鳥類則築巢於地面或在雪窩中棲身,地棲鼠類的挖掘活動 能力不強,洞系離地表很淺,甚至就在雪下生活。林內食源單一,球果、 漿果、真菌、樹葉、嫩枝等是動物的主食或基本食物,這些食源,尤其是 球果具有周期性的豐歉變化規律,常是導致有關動物數量波動的直接原因。 動物的晝夜相活動表現得不明顯,典型的夜行性種類不多。冬季酷寒,地 表積雪深,枝頭覆冰厚,許多動物發展了各種特殊的適應結構,例如轉變 深色或帶斑的鳥羽、獸毛成白色(雪兔、白鼬、伶鼬、雷鳥等),有利於 隱匿自身或接近捕獵對象;駝鹿和馴鹿的腿長,腳蹄寬大,每個趾瓣均能 張開與地面接觸,可避免在冰雪上跑動時摔跤或陷入松軟的雪中;榛雞的 趾緣鑲有尖長的角刺,能有效地握牢樹枝,不致因覆冰溜滑而墜地。 2.華北區 北鄰東北區和蒙新區,往南延伸至秦嶺、淮河,東臨渤海及 黃海,西止甘肅的蘭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黃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東 部的黃淮平原。本區位於暖溫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植物落葉或枯萎, 夏季高溫多雨,植物生長繁盛。區內廣大地區已被開墾為農田,僅殘留部 分森林零星分布於太行山、燕山、秦嶺、子午嶺和隴山等地,現在的植被 主要為草地和灌叢。華北區的動物種類比較貧乏,特有種類少,分布於本 區以及東北針葉林地帶以南地區的是溫帶森林-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 華北區動物區系的特點是原有的森林動物群趨於貧乏化,且其生態習 性也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以適應森林面積不斷縮小和草原、草甸環境 的日益擴展。因此,東北森林中常見的馬鹿、梅花鹿、黑熊、小飛鼠、棕 背、紅背等在本區的山林地區已甚罕見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區(如黃淮平原 的東方鈴蟾、黃脊游蛇等),但出現了一些與南方共有的種類,如岩松鼠、 社鼠、復齒鼯鼠、溝牙飛鼠等。本區農業開發的歷史極為悠久,具有大片 農耕景觀,野生麋鹿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於19世紀中葉絕滅的,然而棲息於 農田、荒山溝谷和黃土之間的小型獸類卻得到很大發展,最普遍的有麝鼴、 大倉鼠、北方田鼠、長尾倉鼠、黑線倉鼠、原鼢鼠、草兔、巢鼠等。許多 鼠類不但以作物為食,並且還盜藏大量穀物越冬,對農業危害十分嚴重。 廣泛分布的食肉目動物有狐、黃鼬、果子狸、狗獾、豬貛和貉等。四季分 明的季節變化,對動物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影響,每當春末夏初和秋季, 許多廣適性鳥類在本區常形成季節性高峰,到冬季則大多遷往南方越冬, 森林鳥類中的優勢種有三道眉草鵐、灰喜鵲、大山雀、紅尾伯勞、黑枕黃 鸝、山斑鳩、岩鴿、綉眼鳥、黑卷尾、山噪鶥、石雞等。農田區的常見鳥 類是金腰燕、家燕、白鶺鴒、喜鵲、麻雀以及在高層古建築物上群居的雨 燕等。兩棲爬行動物中以虎斑頸槽蛇、紅點錦蛇、赤鏈蛇、白條錦蛇、蝮 蛇、麗斑麻蜥、山地麻蜥、無蹼壁虎、藍尾石龍子、北草蜥、大蟾蜍、花 背蟾蜍、中國林蛙、金線蛙、北方狹口蛙等北方廣布種較為常見,此外, 烏龜和鱉在本區也有廣泛的分布。一般認為,黑卷尾、山噪鶥、石雞、大 倉鼠、北方田鼠、原鼢鼠、麝鼴、無蹼壁虎、山地麻蜥、北方狹口蛙等是 本區的代表性動物,而褐馬雞及復齒鼯鼠則為華北區的特有種類。 3.蒙新區 本區的范圍東起大興安嶺西麓,往西沿燕山,陰山山脈、黃 土高原北部、甘肅祁連山、新疆昆侖山一線,直至新疆西緣國境線。包括 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境內大部分地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 屬草原和荒漠生態環境。寒暑變化大,晝夜和季節溫差劇烈,雨量少而干 旱,土質貧瘠,致使森林不能生長,缺乏高大的喬木,耐乾旱的草本植物 十分繁盛。夏天和植物生長期短,動物的食源有周期性的豐歉變動;冬季 漫長,積雪深厚,地表封凍期可長達5個月,絕對溫度可降至-30℃以下。 這些自然條件對本區動物區系的組成及其生態特徵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蒙新區分為東部草原和西部荒漠兩個地帶,兩者大致以集(寧)二(連) 鐵路至鄂爾多斯西南部一線為分界線。本區東部為乾草原及草甸草原,其 動物區系由典型的溫帶草原動物群組成,代表動物有黃羊、達烏爾黃鼠、 草原旱獺、五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草原田鼠、狹顱田鼠、草原鼢鼠、 草原鼠兔、背紋毛足鼠、長爪沙鼠、蒙古百靈、沙百靈、雲雀、沙、穗、 地鴉、毛腿沙雞、大鴇、蓑羽鶴、灰伯勞、草原沙蜥和麗斑麻蜥等。草原 動物的生態特點是:以草本植物綠色部分為食的嚙齒動物特別繁盛,在景 色開闊的草原上集群而居,並發展了地下洞穴生活、貯藏糧食或蟄眠越冬 能力,對草場的破壞嚴重;中小型食肉目動物較多,常見種類有黃鼬、香 鼬、艾鼬、雪鼬、伶鼬、石貂、黃喉貂、狐等,是嚙齒目的主要天敵;黃 羊的奔跑能力強,數量甚多,蘊藏量約有百萬頭,是內蒙古的重要狩獵對 象。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可直接影響到產草量的豐歉,也是導致鼠類數 量波動大起大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地棲性的雀形目鳥類繁多,少數種類因 有利用鼠洞棲居的習性而出現「鳥鼠同穴」現象。 蒙新區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帶包括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西 部、青海柴達木盆地、寧夏、甘肅北部的河西走廓及新疆地區。境內戈壁 和沙丘廣布,植被稀疏,主要生長著白刺、瑣瑣、駱駝刺、檉柳、紅砂、 沙拐棗等旱生植物,動物區系由溫帶荒漠-半荒漠動物群組成,而在種類和 數量上均占絕對優勢的嚙齒目、有蹄類動物、鳥類中的百靈科和蜥蜴目中 的沙生種類是構成動物群的主體。代表性動物及其優勢種有各種跳鼠(五 趾心顱跳鼠、三趾心顱跳鼠、長耳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地兔、羽尾跳鼠 等)、沙鼠(檉柳沙鼠、紅尾沙鼠、大沙鼠、短耳沙鼠等)、長尾黃鼠、 兔尾鼠、小黃鼠、赤頰黃鼠、塔里木兔、荒漠貓、虎鼬、鵝喉羚、岩羊、 原羚、懸羊、雙峰野駱駝、蒙驢、蒙古野馬、鳳頭百靈、角百靈、漠、白 尾地鴉、黑腹沙雞、紫翅椋鳥、巨嘴沙雀、原鴿、紅沙蟒、花條蛇、草原 蝰、沙虎、漠虎、長裸趾虎、沙蜥(大耳沙蜥、白條沙蜥、旱地沙蜥、南 疆沙蜥等)和麻蜥(荒漠麻蜥、敏麻蜥、快步麻蜥、網紋麻蜥)等。兩棲 動物少,僅新疆北鯢、綠蟾蜍、湖蛙和中國林蛙等。 由於生活環境比草原差,因此動物的棲息地較為分散,各種環境中往 往只為少數種類所佔據,只有在局部水草豐盛的「綠洲」才可能成為多種 動物的聚集處;荒漠動物為適應極端乾旱的自然條件,它們的穴居生活、 蟄眠、貯藏冬糧或擅於賓士的習性,較之草原動物有進一步的發展。小型 動物的耐旱力強,能從植物中直接攝取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謝方式,獲得 所需的水分,並在節縮水分的消耗方面具有一系列生理生態適應機制。 4.青藏區 本區包括青海(柴達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川西北部,是 東由橫斷山脈、南由喜馬拉雅山脈、北由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等所 圍繞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氣候是冬 季長而無夏天的高寒類型,原有的森林植被逐漸消失而代之以高山草甸、 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動物區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 群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綱中的白唇鹿、野氂牛、藏羚、藏盤羊、 藏驢、喜馬拉雅旱獺、白尾松田鼠、根田鼠、藏倉鼠、高原和各種鼠兔; 鳥綱中的雪雞、雪鴿、黑頸鶴、藏馬雞、藍馬雞、西藏沙雞、雪鶉、虹雉、 雉鶉、高原山鶉、嶺雀,以及經常出入於旱獺和鼠兔洞並形成高原上鳥鼠 同穴現象的棕頸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鴉、藏雀等;兩棲爬 行動物中的溫泉蛇、高原蝮、西藏竹葉青、喜山鬣蜥、紅尾沙蜥、高山蛙、 倭蛙和西藏蟾蜍等。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形成,從地質時間上來看是短促的,盡管現今的自 然條件與蒙新區的差別相當明顯,但是從動物區系的組成上分析,仍不難 看出兩者存在著密切而深遠的淵源關系,兩區親緣關系相近的動物其分化 程度只達到種或亞種上的差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區多鼠兔種類,且大多為僅見於青藏高原的特有種, 可認為是鼠兔種、屬的分布中心。 5.西南區 包括四川西部、貴州西緣和昌都地區東部,北起青海和甘肅 的南緣,南抵雲南北部,即橫斷山脈部分,往西包括喜馬拉雅山南坡針葉 林以下的山地。境內多高山峽谷,橫斷山脈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 海拔高度在1600m~4000m之間,自然條件的垂直差異顯著。與此相適應的 是,動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變化為特徵。組成動物區系的動物群有兩大 類:一類是分布於橫斷山脈等高山帶的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 群、代表動物有鼠兔、林跳鼠、喜馬拉雅旱獺、斑尾榛雞、戴菊鶯、旋木 雀和青海沙蜥等古北界種類;另一類是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中、低山帶 的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這個動物群的種類幾乎全是東洋界的成 分,如靈貓、竹鼠、獼猴、黑麂、鸚鵡、太陽鳥和啄花鳥等,而最具代表 性的動物則為塔爾羊、長尾葉猴、紅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雉、南亞鬣蜥、 喜山小頭蛇、喜山蟾蜍、齒突蟾,以及世界珍奇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 羚和小熊貓等。大熊貓和牛羚是哺乳動物中的殘存種,在地質歷史時期曾 有過廣泛的分布區;金絲猴是猴類中的稀有種,主要產於我國的西南區; 小熊貓是浣熊科中唯一分布在東半球的種類,無疑是由於地理隔離所保存 至今的孑遺種,也是動物地理中動物不連續分布的一個例證。 橫斷山脈在更新世時,未曾發生過廣泛的冰蓋,自然景觀的變遷相對 地比較穩定,大致與現代類似。高山垂直帶為各類動物提供了不同的棲息 環境,縱向平行的峽谷既有利於古北界動物的南伸和東洋界熱帶動物北上, 也為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相對隔離環境,這些對大熊貓、牛羚、分類上屬於 單型種的鼴鼠類等古老動物種的保存,以及絨鼠屬、雉科、畫眉亞科、湍 蛙屬動物在此地形成分化中心都是極其有利的。 古北界和東洋界在橫斷山脈地區的分界線,大體位於北緯30°,由若 爾蓋經黑水、馬爾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線,但仍普遍地存在著兩界動 物過渡交錯現象。 6.華中區 本區相當於四川盆地以東的長江流域地區。西半部北起秦 嶺,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 以上,氣候較干寒,森林、灌叢常與農田交錯。東半部為長江中、下游流 域,並包括東南沿海丘陵地區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大別山、黃山、 武夷山和武功山等散布其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緩,平原廣闊, 河道和湖泊密布,農業發達,素稱「魚米之鄉」。分布在本區的動物群與 西南區的中、低山帶同屬於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 總的說來,華中區的主體動物是東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種 類參與組成動物區系。東洋界的代表動物有紅面猴、大靈貓、食蟹獴、豪 豬、穿山甲(鯪鯉)、毛冠鹿、鬣羚、華南兔、黃嘴白鷺、牛背鷺、白頸 長尾雉、火赤鏈、眼鏡蛇、尖吻蝮、竹葉青、王錦蛇、玉斑錦蛇、細痣疣 螈、多疣壁虎、斑腿樹蛙等,滲入本區的古北界動物大多是廣布於我國東 部的種類,如狗獾、黃喉貂、日本雨蛙等。本區的特有動物是大伏翼、獐、 黑麂、白鰭豚、灰胸竹雞、白頸長尾雉、揚子鱷、大頭平胸龜、隆肛蛙、 東方蠑螈、中國雨蛙等。森林面積小,林棲動物僅赤腹松鼠、長吻松鼠、 小麂、毛冠鹿、林麝和野豬等。居民點及廣大農耕地區以黑線姬鼠、黃胸 鼠、褐家鼠、鼷鼠、金腰燕、白鶺鴒、棕頭鴉雀、珠頸斑鳩、畫眉、大山 雀、臘嘴雀、白頭鵯、澤蛙、飾紋姬蛙、日本林蛙、紅點錦蛇、烏梢蛇、、 烏龜等較為普通。 7.華南區 本區地處我國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包括雲南及兩廣的 南部、福建東南沿海一帶,以及台灣、海南島和南海各群島。自然環境復 雜,氣候炎熱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以上。植物生長繁茂而多層次, 屬熱帶雨林和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森林已所剩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 芒草坡和農田,動物種類繁多,然而單位面積內每個種的絕對數量較少, 組成動物區系的是熱帶森林-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華南區是我國動物 區系中熱帶-亞熱帶動物最集中的區域,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西部的滇南山 地,不僅具有鸚鵡、蟆口鴟、犀鳥、闊嘴鳥、懶猴、長臂猿、印度象、鼷 鹿、原雞、綠孔雀、綠鳩、飛蜥、蛤蚧、蟒蛇、魚螈、滇螈、黑蹼樹蛙等 典型的熱帶動物,而且還是全國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有「動物王國」之 稱。此外,特有動物有:閩廣沿海地區的黑葉猴、筆尾樹鼠、果蝠、白額 山鷓鴣、花頭鸚鵡、鵲色黃鸝、鱷蜥、崇安地蜥、無顳鱗游蛇、紅吸盤小 樹蛙、瑤山樹蛙;海南島有黑長臂猴、白臀葉猴、海南坡鹿、孔雀雉、原 雞、海南兔、低泡飛鼠、海南閉殼龜、粉鏈蛇、海南湍蛙、海南樹蛙等; 台灣有台灣梅花鹿、台灣鬣羚、台灣獼猴、藍鷳、黑長尾雉、高雄盲蛇、 台灣小鯢等,但也有黃鼬、黑線姬鼠、、鷦鷯、蝮蛇等古北界的成分,可 以推測台灣在地質歷史時期曾與大陸的北方動物區系有過一定聯系;南海 諸島有紅腳鰹鳥、烏燕鷗、白頂海鷗及可能由人類攜帶遷至西沙群島的緬 鼠和黃胸鼠等。野豬、獼猴和麂類是常見的大型獸類,主要農田害鼠為黃 毛鼠、黃胸鼠、板齒鼠、青毛鼠、白腹鼠、褐家鼠,麻雀、白腰文鳥、八 哥、各種畫眉、鴉類和太陽鳥則是常見鳥類。
⑶ 包括地理歷史生物的資料有哪些
建議去買2種資料1.新概念 2.新網路 都是復習書
⑷ 12生肖中,有什麼動物通曉地理的
你好!有三種:
1.馬,老馬識途嗎!
不管走多遠
都能找到家!
2.老鼠
它是住在地下的,所以通曉「地理」
3.
龍!
能上天,能下海,能呼風喚雨,可謂「精通」地理!
⑸ 喜歡在西南生活的動物
西南地區,中國地理分區之一,東臨中南地區,北依西北地區,包括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共五個省市區。雲南省是中國物種最豐富的省份,素以「動植物王國」著稱,有高等植物約17000種,佔全國的57%,已知有陸生野生動物1366種,佔全國的58%。四川省有維管束植物9254種,其中喬木約1000多種,佔全國總數的一半;脊椎動物1259種,佔全國總數的40%以上西南地區是中國現生獼猴屬種類最多的地區,除台灣獼猴之外,其餘5種獼猴屬都有所分布,並且這一帶依然是獼猴分布比較密集的地區。為仰鼻猴分布的重要地區之一,殘存有多種長臂猿,同時也是是古今大熊貓分布的主要地區之一。
西南地區受保護級別的野生脊椎動物物種總數為2426種,在中國西南地區自然保護區中,得到保護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共119種,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總數的46.13%,其中一級保護動物42種,二級保護動物77種。
⑹ 七大洲都有什麼典型的動物,速回
亞洲有:草原動物群(steppe fauna)
指溫帶草原地帶的動物群。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的溫帶,南半球僅在南美和非洲南部有小片分布。溫帶草原介於溫帶森林和荒漠之間,夏暖冬寒降水量較少,不宜喬木生長,草本植物生長旺盛,植被季相變化明顯。
草原地帶動物種類較森林地帶貧乏,但個體數量很多。獸類中草食性的嚙齒類和有蹄類最為繁盛。昆蟲的數量很多,以蝗蟲、蟻為優勢,蜂以及依賴有蹄類糞便、屍體為生的糞食甲蟲和屍食甲蟲數量也很可觀。兩棲類和爬行類較為貧乏。由於開闊的草原缺乏天然隱蔽所,為逃避食肉類等天敵的襲擊,有蹄類發展了迅速奔跑能力、集群的生活方式、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嚙齒類具有很強的挖掘能力,過著穴居生活或完全的地下生活,如中國草原地帶的鼢鼠。草原動物生命活動的季相變化明顯,冬季有蹄類需長途跋涉到雪少地區覓食;爬行動物和多數嚙齒動物進入冬眠或貯藏食物越冬;大多數鳥類向南遷移。由於氣候原因,造成草原產草量的年變化大,導致嚙齒動物的年變化明顯,並間接影響以嚙齒類為生的食肉獸數量。
代表性動物:哺乳類,在歐亞大陸有黃羊、高鼻羚羊、旱獺、黃鼠,北美有美洲野牛、叉角羚羊、美洲黃鼠等。鳥類,歐亞大陸有大鴇、雲雀等,北美有草原榛雞。爬行類,歐亞大陸有蝮蛇等,北美有箱龜、響尾蛇等。兩棲類,歐亞大陸有花背蟾蜍,分布較廣。
草原動物除大型有蹄類曾遭大規模捕獵外,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大。草原地帶大部分地區以放牧為主,但過度放牧可引起嚙齒動物和昆蟲組成及數量上的局部變化,草原上嚙齒動物和蝗蟲的大量產生往往形成災害。
苔原動物群(tundra fauna)
分布於針葉林帶以北苔原地區的動物群,又稱凍原動物群。分布區包括歐亞大陸北部、北美及北冰洋各島嶼,在北半球樹線以上的高山也有局部出現,稱高山苔原動物。這些地區,夏季短暫,冬季嚴寒而漫長,年均溫在0℃以下,有永久凍土層,主要生長苔蘚、地衣和矮小灌木(見凍原植被,動物生存條件極為不利。動物種類貧乏,缺少兩棲類和爬行類。
苔原動物一般具有較高繁殖力,如鳥類產卵的數目較其他地區多,並且在長晝無夜的夏季,可晝夜不停地尋食和育雛;旅鼠在雪下也能繁殖。苔原動物生命活動的季相變化顯著,冬季由於白晝短暫,氣溫寒冷,絕大多數鳥類遷往溫暖地方過冬,較大型獸類如馴鹿遷到針葉林帶。有些動物冬季體毛變白,例如北極狐、白鼬、雪兔、雷鳥等。由於苔原生態系統及氣候條件的變化,許多種類數量變動常具有周期性,如雷鳥、雪兔、旅鼠以及以它們為食的北極狐等,每隔3~4年或9~10年數量波動一次。苔原在第四紀冰期分布較廣,現在處於明顯衰退階段,動物群落對人類干擾異常敏感。
代表性動物:哺乳類有馴鹿、北極狐、白鼬、雪兔和北極兔、旅鼠以及生活在冰原的麝牛(現僅生存於格陵蘭和加拿大)、北極熊。鳥類有濱鷸、雷鳥、白額雁等。昆蟲種類很少,但在苔原大片的窪地和沼澤中,蠓蟲(雙翅目)數量驚人,雌蟲可依賴植物汁為生。高山苔原動物多數與苔原及北方針葉林帶動物相似,稱「北方-高山種」。西藏高原及附近高山有一些特有種,如獸類中的氂牛、藏羚、雪豹和鳥類中的雪雞、雪鴿、雪雀等。
荒漠動物群(desert fauna)
荒漠地帶的動物群。分布地區包括中國西北、蒙古、蘇聯中亞、阿拉伯、北非撒哈拉、北美西部和澳大利亞中部等。這些地區氣候乾燥炎熱,植被生長稀疏,有大片流沙和礫質荒漠(戈壁),缺少食物、水源和隱蔽條件,生態環境惡劣。
荒漠地帶動物群種類和數量均貧乏,脊椎動物中以嚙齒類和有蹄類為主。鳥類很貧乏,以地棲種類為多。爬行類中特別適於沙漠、戈壁環境的蜥蜴等種類較多。兩棲類的種類和數量極少。它們具有對乾旱的適應性:許多小型動物(包括昆蟲)可從食物中通過分子轉換取得水分,並能形成一系列減少水分耗失的適應機制。如有些哺乳類沒有□腺;昆蟲、爬行類、鳥類和嚙齒類有夏眠習性,降水時才蘇醒;有蹄類(如駱駝)不僅耐渴、耐飢,還具有遠距離尋找水源的能力。它們還具有對開闊景觀的適應性:大、中型動物具有迅速奔跑或跳躍的能力,如野驢、鵝喉羚、羚羊、更格蘆鼠。嚙齒類、爬行類和許多昆蟲則營洞穴生活,如沙鼠和跳鼠;小型食肉獸和鳥類常利用嚙齒類的廢洞生活;北美西部巨仙人掌粗莖是荒漠鳥類挖洞營巢的地方。沙地生活的動物可迅速遁入沙層以逃避敵人,如北美科羅拉多荒漠的鬣蜥、中亞的沙蜥等。此外,荒漠動物具有與周圍環境一致的沙土色,如沙鼠、跳鼠等。對高溫的適應表現為,多數動物具有夏眠和夜出習性。因晨昏與夜間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大,它們(例如亞非兩洲的沙鼠、跳鼠和美洲的更格蘆鼠)均夜間活動。荒漠動物生物學現象的季相變化,不如草原動物群明顯,典型的荒漠鳥類都是留鳥。
非洲有:非洲大陸地質構造比較古老,在動植物區繫上,撒哈拉沙漠以南屬比較古老的古熱帶區,動植物的種類很多,而且還保留有許多特有種。比較典型的植物在熱帶雨林地區有名貴的烏木、紫檀、桃花心木等樹木及油棕、咖啡、可可、三葉橡膠、香蕉等經濟林木;動物有狓、水鹿、野豬、水牛、河馬、非洲象、野貓、豹、胡狼、靈貓、豪豬、鼯鼠、長尾猴、狒狒、山魈、黑猩猩、大猩猩及鸚鵡等。在熱帶稀樹草原區,有波巴布樹、棕櫚;動物有羚羊、角馬、長頸鹿、斑馬、獅、豹、象、犀牛、河馬、胡狼、獵豹、靈貓、白蟻、珠雞、文鳥、食蛇鷲、牛啄鳥、萃萃蠅等。在荒漠地區動植物貧乏,北非綠洲中有海棗,西南非洲沙漠中有百歲蘭;動物有單峰駝、狷羚、曼台斯野牛、扁角鹿、胡狼、沙漠狐、眼睛蛇、鴕鳥等。在北部地中海沿岸有栓皮櫟、無花果、油橄欖等,南端開普區有銀樹、水仙、洋海棠、百合花等觀賞植物。馬達加斯加島上有旅人蕉和狐猴、森得蝟等特有動植物。加那利群島上還有特有的龍血樹等。
大洋洲有: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帶,不過在白堊紀晚期及第三紀早期的時候,可能遍布於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它們是哺乳類中一個古老的類群,隨著高等哺乳動物—真獸類的興起,在生存競爭上處於劣勢,特別是成為食肉類動物的捕食對象,使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相繼絕跡。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經與其他大陸分離開來,形成一個「世外桃源」,孤立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不僅食肉類等高等哺乳動物未能侵入,而且氣候環境等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使得有袋類動物能夠幸運地生存至今,並且由於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了類似於高等哺乳動物的各種生態類群,如生活方式類似於狼、鼬等食肉類動物的袋狼、袋鼬;生活方式類似於鹿、羊和羚羊等食草類動物的袋鼠;生活方式類似於旱獺、松鼠、野兔等嚙齒類或兔類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為研究動物的適應輻射和進化趨同的重要地區,並被稱為「活化石的博物館」。
美洲有:美洲羚羊,或稱叉角羚,是該大陸典型的草原動物
歐洲有:蜥蜴目(Lacertiformes)
有鱗總目的1目。大多具附肢2對。有的種類1對或2對均退化消失,但體內有肢帶的殘余。世界已知約3000種。大都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但在歐洲有進入北極圈的。一般體形較小,最長(如科莫多巨蜥)可達4米。一般具外耳孔,鼓膜位於表面或深陷。眼具活動的眼瞼和瞬膜(第3眼瞼)。舌發達,多扁平而富肌肉。下頜骨左右兩半靠骨縫牢固相聯,口的張大有限。許多種蜥蜴的每一尾椎都被橫隔分成前後兩半。肌肉強烈收縮可使尾自該處斷掉(「自截」),這是一種保護性或防衛性的機制。斷下的尾部有力地猛烈跳動,以迷惑敵害的注意力,蜥蜴卻趁機逃走。以後可再生一新尾,但比原尾短小,顏色也較淺,其中僅有軟骨棒而無尾椎。蜥蜴類與蛇類內部結構的區別是:蜥蜴體內有前肢帶和胸骨,蛇則絕無。蛇類的最後1~2對肋骨分叉,蜥蜴則絕無分叉的肋骨。蛇的腎臟靠體前方,右腎比左腎更靠前,蜥蜴的腎臟則後伸,甚至超過泄殖肛腔的水平,而且兩側對稱排列。蜥蜴多以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蠕蟲等為食。有些種類兼吃植物,也有專吃植物的。卵生或卵胎生。現今的分類系統將蜥蜴目分為5個亞目18科。
壁虎亞目 分4科,即四肢發達的壁虎科、前肢退化而後肢鱗瓣狀的鱗腳蜥科、夜蜥科、有活動眼瞼的瞼虎科
鬣蜥亞目 分3科,即美洲鬣蜥科、鬣蜥科和避役科
蛇蜥亞目 分6科,即蛇蜥科、異蜥科、鱷蜥科、巨蜥科、毒蜥科和婆羅蜥科
雙足蜥亞目 僅雙足蜥科一科
石龍子亞目 分4科,即非洲蜥蜴科、蜥蜴科、石龍子科和美洲蜥蜴科
⑺ 地球上哪種動物生活在最冷的地方
南極帝企鵝,可經受零下五六十度低溫並同時孵卵
南極陸地動物雖有150餘種,但其中多為海鳥和海獸身上的寄生蟲,並非真正的陸地動物。真正的南極陸地動物有昆蟲和蜘蛛類,它們是在南極大陸土生土長的土著居民,如蜱、蟎、尖尾蟲和蠓。
蟎也叫無翅南極蠅,是南極大陸最大的陸地動物,體長僅2.5~3毫米。它分布於南極半島兩側南緯64°~65°30′之間的狹窄地帶,靠食苔蘚和地衣及其他碎屑生活。
尖尾蟲(也叫彈尾蟲)和蟎在南極大陸分布最廣,從海岸到海拔2000米的高原,甚至遠到內陸南緯84°的地區都有分布。尖尾蟲多見於生長地衣的岩石表面上,常和地衣生活在一起,有時在岩石下或小碎石縫中也有發現,但不常見。蟎多見於岩石下,少見於岩石表面,主要與苔蘚生活在一起。蟎能忍受較低溫的環境。隱爪蟎科的鐮螫蟎是與藻類生活在一起的南極蟎類,以藻類為食,能在凍沙中生活。
此外,南極洲的淡水塘、溪流和湖泊中生長著種類稀少的扁蟲、圓生和其他甲殼類動物如水蚤等。在長滿苔蘚的淺灘沼地和淡水塘中有緩步類動物,其體長僅有0.1~0.8毫米,呈紅棕色,身披角質層,有觸須,腿短,卵生,以苔蘚和藍綠藻為食。
南極的主要動物有:企鵝、海豹、海狗、磷蝦、鯨、鳥類和一些昆蟲
中國生物學家在中國南極長城站附近的岩石縫里或岩石底下,發現了一種蜘蛛類動物,其體長有數毫米,呈粉紅色,身體柔軟、透明,一碰就碎,它通常生長在長有地衣的岩石上,可能以地衣為生。
⑻ 大地的動物有哪些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
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動物的分類動物學根據自然界動物的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發育的特點、生理習性、生活的地理環境等特徵,將特徵相同或相似的動物歸為同一類。
⑼ 珍稀動物及主要生活地區
1、西伯利亞虎:又稱東北虎,是虎的亞種之一。是現存體重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其中雄性體長可達3米左右,尾長約1米,體重達到350千克左右。
野生西伯利亞虎體色夏毛棕黃色,冬毛淡黃色。背部和體側具有多條橫列黑色窄條紋,通常2條靠近呈柳葉狀。頭大而圓,前額上的數條黑色橫紋,中間常被串通,極似「王」字,故有「叢林之王」之美稱。
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即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由於棲息地被破壞與偷獵,至2015年初統計,世界上僅存野生西伯利亞虎僅500頭之內。
⑽ 地理自然帶的代表植物和動物
熱帶雨林帶 大象猩猩
熱帶草原帶 長頸鹿 獅子 斑馬
熱帶沙漠帶 雙峰駝 鴕鳥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椰棗 油棕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竹子 大熊貓 金絲猴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東北虎 梅花鹿 狍子
溫帶荒漠帶 子午鼠 單峰駝 胡楊林
溫帶草原帶 雕 蒙古馬 冬蟲夏草
亞寒帶針葉林帶 狗熊
苔原帶 馴鹿 北極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