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地理是文科還是理科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范疇下的一個亞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滲透、轉變關系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屬於文科類。
理科學習的地理學是研究地質、環境、大氣運動等等的學科。
地理,在高考時是屬於文科的。歷史,地理,政治是一張綜合卷。進入大學後,就會分化成文科專業、理科專業不同的學習內容。
B.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紹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全書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語言、文學、藝術、戲曲、飲食、建築、園林、人才等領域的地理特點。下篇與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專家協作闡述全國分區的文化狀況。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C. 文化地理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文化地理學五大核心理論舉例分析
00926038亓明文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對象也即其五大核心理論:文化景觀,文化起源與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空間相互作用,文化區。
一、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由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
文化景觀也是以某個區域為研究對象,我就已北大為研究對象說說自己的理解。北大以圖書館以及化學樓和文史樓等和二教三教四教以及新建樓群等為代表的兼具古典風格和現代氣息的建築群,還有以未名湖和博雅塔以及校園北部的鏡春園、朗潤園、鳴鶴園為主的自然風光,以及錯綜復雜的道路,各個宿舍樓以及數以萬計的學生以及大量的自行車等,這些都是物質實在。除物質實在以外還有精神的東西,那就是作為一所大學的學術氛圍以及道德風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其他一些其他事物有機結合的復合體。這就是我的理解。
二、文化起源與擴散
文化源地:人類重要的思想和行為最先形成的地方稱為文化源地。一個文化源地形成若干個文化復合體,往往超出該文化區而傳布到的其他文化區。
文化擴散:又稱文化傳播,是指思想觀念、經驗技藝和其他文化特質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的過程。
以中華文明為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由於其比較適宜的自然環境,導致古人類在這兩地大量聚集、繁衍,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兩河流域就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伴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由於人的行動范圍的擴大而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影響范圍。在文化的碰撞中,文化逐漸融合,成為一體。這中間不僅有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也有來自南亞、來自中亞、來自西亞、來自東南亞的文化的融入,同時又有對東亞其他國家的文化輸出。尤以朝鮮、韓國和日本最為突出。在上述三國,有很多建築、民俗、藝術形式、價值觀、倫理道德等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這就驗證了文化的擴散。另外,現在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也體現文化擴散,而已經為全世界人所接受的西方的體制和思想也體現了文化的擴散乃至侵略。
三、文化生態學
所謂文化生態學,按照《中國大網路全書》里的定義,是指用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理論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社會分支
D. 中國文化地理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中國文化地理的專著。它不僅全面探討了中國文化在太平洋西岸這一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和文化中心轉移的過程與規律,從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研究的角度,闡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諸多疑案,而且首次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區,一一展現了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風貌。最後研究了中國文化在時間一空間方面的傳播與輻射過程,討論了漢文化圈的形成,闡明了中國文化何以成為東方文明的靈魂。
E. 中國文化與地理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四、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數千年,歷史悠悠不絕,不僅包含豐富的內容,覆蓋了遼闊的國土,還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現實生活。現在,在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新形勢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努力建設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結合自己的國情,引進一切優秀的、有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善於吸收外來的新鮮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發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長期延續,並用其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弊病,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證,並使各國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貢獻。
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意義,在於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價值思想,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強化對文化環境的熱愛和保護,在強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區域文化的建設與協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於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經而且必將在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個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F. 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特徵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中國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平原,其地理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水資源豐富,瓜果蔬菜產量多。
2.疆域遼闊完整,中華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
3.外部封閉隔絕——封閉內斂的大陸型文化
4.多樣的地形氣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復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G. 文化地理學的中國文化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在與西方文化地理學的交流中,中國文化地理學逐漸復興。與之相較,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此時已步入學術正規。代表性的著作有兩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鶴先生與游汝傑先生合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其二是盧雲先生在1988年寫就,1991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漢晉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語言和宗教是兩個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國,由於民眾宗教觀念淡漠,政治對宗教的強勢控制,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區域差異並不顯著,故語言研究就顯得頗為重要。
正如薩皮爾—沃爾夫假設(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論,世界是通過由語言產生的概念而得到過濾的,而且對於特殊語言慣常的、規則化的使用,產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習慣化的思維模式。所以選擇語言來研究中國文化地理,實際上是切中了中國文化研究的關鍵。《方言與中國文化》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漢語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來的文化現象。第一個問題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地理學問題,作者主要通過「移民與方言」、「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和「歷史方言地理的擬測及其文化背景」三個專題來論證。作者把移民史和歷史政區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決了許多重要語言地理問題,例如我國七大方言的淵源關系和地理格局,正是藉助了移民史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決。
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界開始著手以省區為范圍的區域性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一是,從現在還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論來看,一個行政區就是一個機能文化區,因為行政機能的作用,使得一個行政區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礎,而且有的省區已經出現基能文化與形式文化區重合的現象。二是,行政區有明確的邊界,便於將研究限制在確定的范圍內。」這樣的研究取向也與東、西方史學界自20世紀70年代重視中國區域社會研究的學術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紀的《廣東文化地理》、張偉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鶴的《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藍勇的《西南歷史文化地理》、張曉虹的《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劉影的《皇權旁的山西》和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等。
H. 中國文化地理的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文化與地理環境
一、文化的內涵
二、地理環境及其與文化形成的關系
第二節 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一、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二、中國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第一章 在中國文明的故鄉
第一節 創世紀的苦難歷程
第二節 春光明媚的大好時機
第三節 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
第四節 中國文明發祥的區域
第五節 文明搖籃的地理背景
一、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
二、得天獨厚的自然富源
第二章 中國本土文化的形成
第一節 雙源並出
一、中原華夏文化的發展壯大
二、南方楚文化的蓬勃興起
第二節 合而為一
一、兼並戰爭與文化大融合
二、統一中國與文化大一統
第三章 中原農業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之間的碰撞一融合
第一節 亞歐大陸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和對抗
一、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
第二節 氣候變化的波動性與文化碰撞一融合的周期性
第三節 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文化的沖擊
一、第一次沖擊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晶——盛唐文化
三、第二次沖擊
四、第三次沖擊
第四章 中國國內文化中心的轉移
第一節 關於文化中心轉移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中原文化軸心時代
一、政治中心:緩緩向東遷移
二、經濟重心:從穩定、傾斜到基本轉向江南
三、文化中心:在搖籃中徘徊
第三節 江浙人文淵藪時代
一、政治中心:從吳越到燕趙
二、經濟重心:穩定在江南
三、文化中心:江浙匯成人文淵藪
四、近百年來: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初步形成
第五章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風貌
第一節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
一、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
三、條件優越的農耕世界
四、幅員遼闊的文化領地
第二節 地理環境影響下的中國古代文化風貌
一、中國文化的氣質——內向型
二、中國文化的風格——和諧型
三、中國文化的內核——倫理型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延續性——不廢江河萬古流
一、中國傳統文化從未出現斷層
二、中國地理環境的保護性反應機制
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內聚力
第六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區域分異
第一節 中國文化地理區的劃分
第二節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
一、關東文化副區
二、燕趙文化副區
三、黃土高原文化副區
四、中原文化副區
五、齊魯文化副區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區
七、巴蜀文化副區
八、荊湘文化副區
九、鄱陽文化副區
十、吳越文化副區
十一、嶺南文化副區
十二、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
第三節 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
第四節 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亞區
一、內蒙古文化副區
二、北疆文化副區
三、南疆文化副區
第五節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
第七章 漢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概念
第二節 漢文化向東亞的播揚
一、中國文化對朝鮮的影響
二、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第三節 漢文化向東南亞的輻射
一、中國文化的蹤跡
二、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
三、新加坡華人與中國文化
第四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沉思
一、唐代是漢文化圈形成的關鍵時期
二、東亞比東南亞更徹底地接受了漢文化
附錄 東亞經濟發展的文化地理學分析
I. 中國文化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對中國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
說這個話題,也許我會被罵!認了!
1、生存環境決定生存方式
2、不同的生存方式產生不同的文明:中原的農耕文明和草原的游牧文明
3、我們今天的文化、文明、疆域,等等這些和我們過去幾千年的有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是56個民族以及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那些民族或部族共同創造的。
4、我從不認為一個民族在其足夠強大的情況下,會不對外發動戰爭。
5、縱觀,幾千年來,多是北部游牧民族南侵,少有農耕文明的向北進攻——極少數的幾次也是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
6、從總體上講,中國文化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
基於以上6點:
1、由於中國的地理情況:東、南為海;北部為高寒地區、西部多高山和高原。
都為不適合耕種的地方。所以農耕文明失去了對外擴張的動因。
2、根據歷史氣候的變遷(有興趣可以看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從戰國時期開始騷擾中原的匈奴,到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再到宋朝所面對的塞北三國和蒙古帝國,都是處於寒冷時期。
這一點很重要——大雪封山十幾天,家裡沒米沒柴,實在揭不開鍋了!
游牧民族南侵——戰死也是死,餓死、凍死也是死,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農耕文明的北部地區,日子也不好過——災年啊,何況還要面對受忍飢挨凍的——已經拚命地游牧民族——向南退退天氣還能好點——最主要的是不用拚命啊。
所以在寒冷期,多是游牧民族南侵。
3、但是到了溫暖期,被人趕跑了畢竟太沒面子了——天氣好了,糧草充足——打回去。同樣,游牧民族的生存壓力減小,沒必要死磕,退回草原活的也挺滋潤,那就撤唄!
4、就是這種不斷地拉鋸式的戰爭和民族融合,為我們的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一部分動力。
這里有些詞語,不是很正規,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
但我絕沒有對我們的先人們的任何不敬。
對於歷史,我是敬仰的。對於民族,我是感恩的。對於文明,我是自豪的。
過去的種種,時時令我神往!
至於 「對中國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不做評說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這片土地所承載的!
J. 中國文化地理的介紹
《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中國文化地理》是王會昌編著的一本圖書,該書體系新穎、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文筆流暢,不僅適合高等院校地理、旅遊專業師生選用,而且對文、理各類專業師生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