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意義是什麼呢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1、 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區分界線——從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脈(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農區,以西為牧區
(2)水田區與旱作區的界線:秦嶺~淮河。
(3)冬小麥和春小麥種植地區分界線:大致長城—線
2、 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3、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4、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淮河一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 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⑤ 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⑥ 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2.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中國人口密度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線。
中國的一、二級階梯界線是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北段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為界,南段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
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綜合地理界線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包括南北方分界線,800mm等降水量,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界限,旱作水田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1月平均氣溫0°C等溫線等。
400mm等降水量線還為半濕潤半乾旱、農耕畜牧、暖溫帶中溫帶、森林草原、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分界線。
中文名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數量
八大條
常用
四大主要地理區域界線
所屬學科
地理學
快速
3. 人口地理分界線兩邊的人口分布有什麼不同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指黑河-騰沖一線,該線以東以南面積佔全國43%,人口佔全國94%,人口稠密;該線以西以北面積佔全國57%,人口僅佔全國6%,人口稀疏。
1935年,在中國的自然地圖上,出現了一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瑗琿—騰沖線。這條線是當時著名的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在創制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的同時考定的。它是一條在地圖上看得見,但在當地考察時卻找不到的線,但實際上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分水嶺。
首先,它是一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瑗琿(今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此線為界,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42.9%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57.1%的西北部地區。
其次,它是一條自然地理的分界線。它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再次,它是歷史地理分界線。從歷史上看,這條線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還是中國歷史地理分界線。從這條線的周邊,可以清晰尋找中國的疆域、今天我們稱之為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如何從中原地帶,一點點拓展到西部與北部的蹤跡。
4. 中國4大地理分界線的意義是什麼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4.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6.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7.自然地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8.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水田區與早作區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9.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10.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5. 人口地理界線對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的影響
1.使我國東西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2.造成東部承載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社會保障壓力!
3.給東部地區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
4.為東部地區帶來大量勞動力,有利於促進東部製造業經濟的發展!
5.使西部大量土地資源荒蕪!造成進一步的資源分配不均!
人口分布地地理界線
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縣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漸減少,兩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漸拉開距離,隨著國家近幾年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使西部地區人口逐年增加。
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一般比內陸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等如:海河、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會更大,這些地方商業比較發達,人流量大,氣候適宜。
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疏,大體有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昆侖山脈、青藏高原北部,這些地方有的事常年乾旱,有些是終年積雪,環境相對比較惡劣。
6. 人口地理界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黑河騰沖線是中國人口線 西側地廣人稀 東側人多地少 是因為東部平原,地域寬廣,氣候溫和,適合人類居住發展,自古以來是經濟發展中心!
按屬性可分為:①自然地理界線 。如土壤界線 、植被界線、自然區劃界線等。
②社會經濟地理界線。如行政區界線、經濟區界線等。由於地表地域分異現象多為漸變的,故大多數地理界線具有模糊性,常表現為具有一定寬度的界帶,僅少數是清晰的,如行政區界、流域界線、斷層構造線等。
按屬性分為自然地理界線和社會經濟地理界線兩大類。前者如土壤界線、景觀地球化學界線、自然區劃界線等。後者如行政區、經濟區、文化區、大都市區的界線等。因地域分異現象大多為連續漸變的,只是分異梯度各處不一。故地理界線除少數(如行政區界線、流域界線、斷層等構造地貌界線)較為清晰外,大多數具有過渡性和模糊性。通常在不同地域單位之間的轉換和過渡地帶,地域分異梯度最大,這些轉換或過渡帶實際上即為相鄰地域單位的分界。故嚴格講地理界線不是一條把相鄰地域單位截然分開、「非此即彼」的線,只是有時根據科學認識和應用目的的需要,把過渡帶上變化梯度最大的點的連線作為界線。地理界線也是動態變化的,隨著自然環境的演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消失或在空間上擺動。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地理界線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斷拓寬,由地域(空間)界線拓廣到非地域(空間)界線,蘇聯地理學家羅德曼(B. B. Rodoman)等人提出時間界線、分類界線、倫理和法律界線等新的概念。客觀地認識和劃定地理界線,是地理學揭示地理環境時空有序性規律的重要途徑,在應用上也具有很大價值,如確定作物種植界線。
7. 我國人口分布的分界線是什麼,為什麼將其作為分界線
黑河---騰沖一線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分界線,該線東側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側人口密度小,人口少。黑河--騰沖一線以東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43%,而人口且占總人口的94%以上
8. 初中地理:求助中國地理人口分界線、400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比較重要的等溫線及其他分界線
人口地理分界線: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的的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
400毫米: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800毫米、1月0度等溫線:沿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9.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2.9%,人口佔94.4%,西北半壁佔57.1%,而人口僅佔5.6%。黑河──騰沖線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分界線。
胡煥庸首次創造性地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存在著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愛輝(今黑河)-騰沖線,這條被國內外學者名之為「胡煥庸線」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時至今日不僅基本穩定存在,而且被發現對其他人文地理景觀也很適用,具有廣泛的科學價值,對於我國現階段的西部大開發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0. 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43%國土居住著94%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這條人口分割線與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域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以及民族界線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王錚向《科學時報》記者表示,現在認為胡煥庸線是我國東南季風的影響范圍,由此時期開始,各種旱澇災害特別是大洪澇災害空間頻率分布的走向與胡煥庸線日趨吻合,越到近代越明顯。所以說,胡煥庸線表現出中國的現代氣候特徵。受氣候變化影響,中國人口分布也逐漸形成沿一定界限流動遷徙的特徵。
胡煥庸線以西是唐代邊塞詩描寫的景象,那裡是游牧民族粗獷、豪邁、遼遠的風情;以東則是農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瓏、秀美細膩和略顯局促的景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將胡煥庸線看作是中國景觀的一個分界線。由景觀聯繫到歷史文化,似乎可以發現,這條線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
因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潛力波動,人口則因農業產出的區域不同作相應變化,從而形成了後來胡煥庸所發現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 近代發現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氣候與人口密度的高度相關性.
胡煥庸線不僅是人口界線,同時為一條中國生態環境界線,即在胡煥庸線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災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黃土高原在內的重點產沙區,黃河的泥沙多源於此。 胡煥庸線是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界線,其兩側還是農牧交錯帶和眾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種植帶的西北邊界。同時,中國的貧困縣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兩側。
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線東南方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