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選大學的地理位置
長三角好一點,我覺得珠三角現在是飽和狀態,長三角這幾年發展的比較好比較快,重慶成都的話其實物價也不低,總覺得有點遠現階段的發展關注度沒有長三角的高
② 孩子大學報考該不該考慮地域問題
孩子大學報考一定要考慮地域問題,從實際上來說,地域因素的影響其實不比學校和專業差,甚至在有些時候,它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相同層次院校不同地域錄取差距大。很多考生非常看重大學所在的地理位置,一些地處沿海地區、發達城市的大學,往往成為很多考生的首選。但考生必須清楚地知道,就同等辦學層次的學校而言,地處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錄取分數線一般都要比中西部地區大學高,對於分數超出某批次控制分數線不多或根本就沒有成績優勢的考生來講,報考地域較偏的院校錄取幾率更大。
其次,熱門專業不同地域錄取分數相差大。以近年來最熱專業之一的醫學類專業為例。一般來說,處於西北、東北地區院校的醫學類專業錄取分數就比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院校醫學類專業低,有的不同院校相同專業的錄取分數差值甚至達到了幾十分之多。
再次,不同地域院校各有所長須綜合考慮。從高校辦學特點上講,不同地域高校,辦學特色也比較鮮明,即使是相對地域偏些的高校,不少學校也有自己的優勢學科和專業,而不能僅以學校所處地域作為判斷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依據。
最後,對分數相對較低考生來說,選擇學校更要注重地域的豐富性。如果考生都往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擠,則容易造成志願扎堆人為「提高」分數,從而使得競爭更加激烈,尤其是對於那些分數比較「尷尬」的考生,如果把選擇的覆蓋面放大些,多關注地域較偏的學校,錄取幾率則可能更大。
因此,考生選擇學校時,首先應看自己是否適合這所學校(專業),而不要太看重這所學校所處的地域位置。只有在淡化了地域因素之後,選擇面才會更加廣闊,尤其在選報徵集志願的院校時,地域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更為重要。
③ 大學的地理位置一定是在郊區嗎
這肯定不是的,大多數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是相當不錯的,有的甚至是大學城,周圍的商業開發度並不低,而且交通便利。以我們學校為例,由於附近大學較多,因此商業街、小吃街,商場都是有的,而且出門打滴滴等候時間基本不超過兩分鍾,到地鐵站也只需步行十分鍾,交通十分便利。當然不同的學校實際情況是各自不同的,這還是要實際看了才知道。
無論學校是否處於郊區,個人認為影響並不是太大,因為處於郊區的學校對於自己的不足自然是會有相應的處理與改善,這方面每個學校都是會去做的。
④ 大學在哪個城市讀比較好上大學城市真的很重要嗎(2021志願參考)
眾所周知,在高考報志願中,「大學和專業哪個更重要」歷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城市」也逐漸成為了升學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那麼,大學在哪個城市讀比較好?上大學城市真的很重要嗎?
二、上大學城市真的很重要嗎?
重要。
至於跟大學還有專業哪個更重要,那就因人而異了。在好的城市上大學,可以充分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更有利於拓展個人的朋友圈子,積累發展資源。同時,在好的城市上大學對於個人未來的就業前景也更為有利,比如:
1、對在當地就業有利
無論什麼時候,大學畢業後留在當地就業都是最為適合的。一方面,大學期間積累的人脈和資源等更容易用得上,在熟悉的城市裡工作也能更加順風順水;另一方面,很多城市一般都想要留住人才,為此可能會對當地大學生有不少照顧政策,促使學生們畢業後留在當地任職。
2、對回本地就業有利(部分情況)
另一種情況,如果老家是在二三線甚至更低的城市,那麼去一線城市上大學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本地再就業一般會更容易受到當地用人單位的青睞。畢竟,大城市給人帶來的資源、眼界等,都是小城市無法比擬的。
關於「上大學的城市」的話題就暫且討論到這里,相信各位考生和家長也都意識到了「城市」在報志願中的重要性了。最後,預祝所有考生2021年高考都能圓夢成功!
⑤ 讀大學,首選哪些城市
得看你選哪個專業了。一般來說北京、上海是綜合類的。選經濟類專業的話最好選南方或沿海城市,比如武漢、海南、青島、重慶等。如果選采礦等與地理比較密切的專業就去東北、內蒙。首選南方吧。 1、北京市(87所)北京,我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 來到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不僅是古老帝都的雄偉庄嚴、厚重滄桑,還有現代大都市的時尚繁華、高速便捷,濃重的現代化氣息在剛踏進北京城市就已撲面而來了,伴隨著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舉行,北京將再一次將她迷人的魅力展現在全世界人面前。北京的高校很多,光普通高校就達到了87所,其中"211工程"就有22所,還真算牛的,不過,好歹是個首都嘛? 2、武漢市(69所)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立體交通樞紐,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國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系四方的作用。獨特的區位優勢造就了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武漢是國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擁有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69 所普通高校, 100多萬在校大學生。 3、廣州市(58所)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八大古代遺跡及四大佛教叢林見證了廣州燦爛而古老的歷史。廣州素以歷史悠久、人文鼎盛而著稱,曾在明清時代遍布廣州城內的書院祠堂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佐證,又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八大近代史跡記錄了洪秀全、孫中山、很多偉人在這里創下的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悠久的人文底蘊使得這里教育發展的迅猛。 4、南京市(55所)南京這個古老的城市,既有自然山水之勝,又有歷史文物之雅,其城市綠化為全國之冠,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今日的南京不僅是江蘇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華東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和通訊樞紐之一,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僅次於上海的國際性大商埠,也是我國教育的重點城市之一。 5、天津市(52所)天津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又是連接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還是北方十幾個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擁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條海上航線通往300多個國際港口,是從太平洋彼岸到歐亞內陸的主要通道和歐亞大陸橋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區位具顯著優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該市的教育發展水平發展的好,有52所普通高校,周總理就是從這里的南開大學畢業的。 6、西安市(50所)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是文明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長安是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起點,人文薈萃,交通發達,在中國古代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這里的高等教育在全國也首屈一指。 7、上海市(49所)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一座美麗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國際大都市。它不僅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而且還是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經濟和貿易港口,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繁華、最具經濟活力的大城市之一。這里的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普通高校的"門"越開越大,在18至22周歲同齡人口中,接受各類高等教育的比例已達42%,標志著上海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8、長沙市(46所)長沙歷史悠久,素有"楚漢名城"之稱;長沙風景秀麗,素有"山水名郡"之稱;長沙人文薈萃,素有"瀟湘洙泗"之稱。長沙是湖南科技教育的龍頭。長沙的科教優勢概括起來是"四多兩發達":一是科技人員多。二是科研院所多。三是科技成果多。四是大專院校多。五是教育事業發達。六是信息事業發達。 9、沈陽市(42所)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各方面都冠絕東北三省,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里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國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全國最高等級的"一環五射"高速公路網。它的教育綜合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文化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不斷深化,文化事業取得新發展,報業、書業等四大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10、南昌市(40所)歷史上,南昌曾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盛譽,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自古以來就是鍾靈毓秀之地、文化禮儀之鄉。南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傳承,遺留下眾多珍貴的人文印記。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早已是南昌古城之驕傲,江南勝跡之翹楚,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流連忘返,吟誦出篇篇千古佳句。現在的南昌人傳承了歷史文化,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另世人刮目相看。
⑥ 選一所大學 地理位置重不重要
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好好考慮一下地理位置的。
第一呢,比如氣候問題。南方偏濕熱,北方乾燥,有些人就不適應變化太大的環境。
第二,生活便利性。需要好好考察一下學校的具體位置,不然有些新校區會在郊區,比較偏僻,雖然學校里超市什麼的也都有,但是逛街什麼的就比較麻煩了。
第三,就是考慮其他因素了,看個人喜好,有喜歡文化風景風俗美食之類的,選擇也都不盡相同,當然還是要優先考慮學業的。
⑦ 地理位置方面選大學
1、飲食習慣。我選大學那陣根本沒把飲食當回事,來大學了才注意到飲食文化的差異性。看你是屬於沿海、內陸、還是西部,南北差異性也很大。
2、一般的大學都有好幾個校區,可能你最終去的校區和你在網上到的校區相差甚遠。
3、郊區與市區。我個人建議最好還是選市區的學校。那裡有更多的信息與機會,上大學是為了前程,為以後的就業鋪路,至於環境的問題只能算是次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