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題如何講解視頻

高中地理題如何講解視頻

發布時間:2022-12-23 17:32:17

㈠ 高三地理怎麼復習

高三地理復習通常採用三輪復習。三輪復習法將高三的復習時間大致分為三段,每段時間里的復習目標各有側重,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輪復習從進入高三開始到次年二月底,主要目標是基礎能力過關;第二輪復習從二月底到四月底,主要目標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三輪復習從五月初到五月底,主要目標是提高應試能力。精華在線老師說根據復習內容的不同,也應選擇不同的方法:自然地理宜採用理科的學習方法,因為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規律的運用,要求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人文地理強調宏觀整體分析,因為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觀點、方法的運用,要求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區域地理重點採用以圖表為載體的學習方法,因為區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圖表的判讀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運用。
1、一輪復習:第一輪復習是一次對知識的重新學習,所以,對於很多在高一、高二沒有學好地理的同學來說,這是一次大好機會,只要按部就班,認真復習,一樣可以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
第一輪復習應選擇一本欄目設計新穎的參考資料。不要盲目地追求參考書的數量,因為每本參考書的編寫都是依據教材,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如果參考書過多,反而會使知識失去系統性。
第一輪復習要嚴格按照教學要求,加強對主幹知識的梳理,對概念、原理等要准確地理解其內涵和外延。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路圖。復習時不僅要依靠老師的引導,更要自我消化,圍繞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整理、歸納,並通過適當的課時練習進行鞏固,分階段進行單元綜合檢測。
為了更好地鞏固自己的復習成果,在復習過程中,不妨將要求掌握的知識分成幾大塊和若干小塊,並設計一個簡單的統計表,每周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做一份綜合模擬試卷,雖然剛開始可能得分不高,但隨著復習內容的增加,成績會逐步攀升;每份綜合模擬卷做完後,要結合參考答案認真分析,將自己出錯的知識點標注在統計表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統計,不難發現自己在知識的掌握上還存在什麼問題。要特別關注已經復習過的章節,對常錯的知識點要認真剖析,這種積累也會為二輪復習提供較好的參考依據。
2、二輪復習:通過第一輪復習,多數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網路已基本形成,學科能力有所提高,常規的解題技巧已基本掌握,但與理想的成績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精華在線老師告訴你第二輪復習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順序和模架結構,優化組合教材知識,選擇最能體現該知識運用的角度,跨節、章甚至跨知識體系地進行復習。在復習方法上更強調從整體出發,立足專題,著眼全局。
首先,第二輪復習應該是「重點突破」,要抓住主幹知識作必要的總結,加以細化和深化。通過細化、深化,將零散的知識編織成網,構建起自已的知識網路。對於知識網路的構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方面,注重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並能將理論地理知識與區域地理知識有機融合;另一方面,把握高考知識點之間、各個知識專題之間、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以學科核心概念和主幹知識為基點,點線面體相結合的知識能力架構。本輪復習要盡可能多地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對已學知識進行加工、重組,這樣在遇到新問題時,才能提取應用。舊知識在新的指導思想下,經過重新組合、歸納、聯系、遷移,就成為「有組織的」新知識。
其次,重視圖表資料的解讀和運用。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經常是試題的切入點。因此,二輪復習盡可能地進行圖文結合,圖圖疊加,圖像變式。要掌握閱讀各類圖表的基本方法,善於分析各種地理信息與題目要求之間的聯系,尋找答題的共性、規律與策略,通過圖表現象、直觀構建知識的前後聯系、相互關系。
再次,正確對待「熱點」,重視鄉土地理復習的與時俱進。高考會體現時代性,試題具有一定的「熱點」趨向,平時復習時要經常留意當前國內外和現實生活中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紀念活動、生態敏感區、地緣政治敏感區等方面的熱點、焦點。但根本沒有必要去記憶熱點材料,應該關注這些「熱點」產生的背景、成因及其影響,重點是能夠應用所學的學科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最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重視運用知識分析、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進行集中式的能力訓練。通過分析每個專題內的重點知識和方法,找出答題中存在的問題。如果問題比較嚴重,可回歸課本復習相關內容,並通過練習進行強化,或換個角度進行學習,最終達到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問題建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三輪復習:這是高考的最後沖刺了,此時要注意精力的調適,要把最好的狀態調整到高考期間,使自己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一方面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另一方面也能通過運動來放鬆大腦,緩解緊張和疲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習方面要注意回歸課本。對有些原理概念理解不透的,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掌握不準的,要通過讀課本、地圖來加以鞏固,或者咨詢精華地理老師來幫你解答問題,但這並是要通讀課本,自已覺得不熟悉的、不能夠理解的內容、平時遺漏的知識、不被重視的知識,要認真看書加以記憶和理解。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定量的習題進行訓練,主要針對自身的薄弱之處,這不僅可以消除薄弱環節,也可以及時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審題的技能,強化答題的技巧,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等。
第三階段的復習,通常要進行一些綜合模擬訓練。這些模擬試題的綜合性要強,要具有一定的預測性,同學們要對模擬試題中的一些錯誤進行深入分析,剖析命題意圖、確定解題思路與關鍵,掌握一些應考策略,總結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

高中地理計算題的解題技巧

地理中的計算題可謂難倒 理性思維 較為差的同學,但是不要認為就挽救不了,有 方法 可循的,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計算題的解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計算題的解題技巧

1.經緯度計算:經度差與地方時差算經度——地方時每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緯差法與正午太陽高度算緯度——正午太陽相差多小,緯度相差多少;北極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於當地地理緯度;經緯線上長度算經緯度——1°經線長111km,1°緯線長111cosфkm(ф為緯度)。

2.比例尺計算: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海拔和相對高度的計算:等高線圖上任意兩地相對高度的計算可根據(n-1)d≤⊿h<(n+1)d (其中n表示兩地間不同等高線的條數, 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積的計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線即山脊線,由分水嶺所圍的區域即為流域的范圍;因圖形不規范,計算時一般算出圖幅面積後,再分析流域面積占圖幅面積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關時間計算:①某地時區數=該地經度÷15,對商取整數部分,尾數部分四捨五入;②根據各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即為本時區區時,相鄰的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即求某地區區時=已知地區時±兩地時區,注意東加西減; ③根據東早西晚,經度每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求某地地方時=已知某地地方時±(兩地經度差×4分鍾/1°),注意東加西減;④日期界線有兩條,自然界線即地方時0:00經線,以東早一天,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為舊的一天;人為界線即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就是180°經線(但兩者並不完全重合),規定日界線以東晚一天,為舊的一天,以西早一天,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圍即從地方時0:00經線向東到180°經線的范圍;新的一天的范圍=180°經線的地方時×15。⑤日照圖上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晨昏線與某緯線的切點所在經線為0:00(切點為極晝)或12:00(切點為極夜)。

6.地球自轉速度計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極點外, 其它 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時15°;②地球上赤道處線速度最大,南北極點為0,任意緯線上線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上除極點外的任一點都相等,線速度比對應地面上的點大。

7.太陽高度及正午太陽高度計算:

①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h=90°)向四周以同心圓的形式遞減,到晨昏上為0,晝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題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陽高度線圖轉化為日照圖,關鍵是注意中心點或為太陽直射點,或為夜半球中點。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計算時一般採用緯差法,即兩地緯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陽高度也相差多少。

8.晝夜長短計算:某地晝長等於該地所在緯線圈晝弧度數除以15°;日出時刻=12-晝長/2=夜長/2;日落時刻=12+晝長/2=24-夜長/2;極晝區晝長為24小時,極夜區晝長為0小時,赤道上各地晝長永遠是12小時,兩分日全球各地晝長均為12小時;緯度相同,晝夜長短相等,日出日落時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緯度的兩地晝夜長短相反,即某地晝長=對應另一半球相同緯度大小地的夜長。

9.太陽直射點的確定:①直射點經度即太陽高度最大(太陽上中天)的經線,地方時12:00的經線;②直射點緯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的緯線,直射點的緯度大小與極晝或極夜出現的最低緯度大小互余,直射點緯度大小等於極晝的極點的太陽高度(或正午太陽高度)大小。

10.溫度計算:①對流層氣溫垂直遞減率為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②焚風效應氣溫垂直遞增率,每下沉100m,氣溫增加1℃;③常溫層以下地溫垂直遞增率,每往下100m,地溫增加3℃。

11.氣壓梯度計算: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即為氣壓梯度,計算公式為△P/△d

12.河流徑流量的計算:徑流量=降水量一蒸發量

13.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自然增長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計算:人口密度=人口總量/分布面積

15.城市化水平的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該地區人口總數

16.運動器感覺晝夜更替周期的計算:T=360°/(地球自轉角速度±運動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減)。

高中地理的復習要具備的能力

一、進一步深化統整地理知識的能力

在第一階段復習時,知識點落實到章節,用的時間較長,是以單元為單位重點講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第二階復習時,應重點復習地理學科的 主幹知 識,加強知識的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意知識之間內在聯系。針對復習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應該在精 讀課本的基礎上多換角度思考,多藉助幾個載體來整合知識,從而掌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速度。如氣候知識,就可根據氣候的具體分 布、氣候的主要特點、影響氣候的成因、各種氣候類型的判斷、氣候對工農業的影響、氣候資源的利用與評價這一線索進行知識串聯;也可利用區域圖對中國各分區 之間、中國某區域與世界某區域之間氣候資源的利用等進行對比聯系;還可對各大洲相同的氣候類型進行影響因素的逐一對比等。還要注意知識歸類。在回歸課本防 止知識遺忘的同時,應該做好知識的整理和歸類工作,對高中地理重點和主幹知識進行歸類,可得出幾種類型。

(1)影響因素類。如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影響等溫線彎曲變化的因素、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區位因素類。如工農業的區位因素、人口分布和遷移的區位因素、交通(鐵路、港口等)建設的區位因素等。

(3) 措施 和意義類。如減少水土流失的措施、減少土壤次生鹽鹼化的措施、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鐵路的作用和意義、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的作用和意義等。

二、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也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絕大部分高考題都以地圖為載體考查考生從圖中提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命題的圖像 多種多樣,而且多數是課本中圖的變形或創新。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試題中,地理部分出現較多的圖形類型有:日照圖、模式圖、等值線圖、地理數據統計圖(表)或 區域地圖等等。雖然種類繁多,變化各異,但其本質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間變化、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數量關系、邏輯關系等),因此在復習時應注 意對圖表進行分類整理,抓住其共性, 總結 讀圖規律,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一)掌握好讀圖的基本步驟

(1)先看所給地圖的圖名。圖名是一幅地圖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圖所示的區域和主題內容。例如「中國工業布局的變化圖」,不僅表明了地圖所示區域是中國,還表明了地圖所示內容是中國工業布局的時空變化。

(2)細辨圖中圖例。當地圖上出現多項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首先可從圖例中找出各項地理事物的名稱,然後分門別類地分辨識別它們的分布特點。

(3)重視圖中分界線。地理分界線是判斷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據,如洲界線、國界線、日界線、晨昏線等。

(4)注意空間位置或形象特徵。可通過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徵來認識其分布。如深圳位於珠江口東岸,而珠海位於西岸;法國的輪廓近似「六邊 形」,智利的輪廓像「長劍」。通過閱讀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義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鐵路、公路、河流等,然後再沿某一方向順序去讀圖。

(5)分析判斷。在地圖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點時,可以從整體到局部作層層分析,找出規律,最後作進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輔圖。有些地圖配有輔圖,如課本中的洋流圖,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輔圖,我國的地圖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諸島的輔圖。輔圖有時有很重要的信息,讀圖時更需注意主圖與輔圖的關系及相對應的位置,不可忽視。

(二)判讀不同類型的地圖應有所側重

如判讀等值線圖要「五讀一分析」,即讀數值范圍、讀極值、讀疏密程度、讀彎曲方向、讀局部小范圍閉合等值線,分析成因。判讀曲線圖,應先看清縱 坐標和橫坐標的含義,再認清各種圖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後去讀圖、析圖。注意利用曲線圖的連續性,向兩邊進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現 象的時空分布規律,進而說明各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從而去解決問題。又如分析統計圖表時,要按下面步驟進行:一讀圖名、圖例,二讀坐標、數據,三讀整體特 征和變化趨勢,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關問題分析作答。

(三)應加強圖圖、圖文轉換訓練

要讓學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識都可在圖上直觀地反映出來,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系在圖上可以顯示得更為緊密和清晰。復習時要堅 持圖文結合的原則,並加上圖文轉化、圖圖轉化訓練。如將局部圖轉化為全部圖,將從某一角度繪制的圖轉換成從一個比較熟悉的角度去看,將試題中的圖轉化為課 本上的圖或文字等,使之轉換到自己比較熟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方便解題。也可以根據課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將其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圖表,以了解圖像是如何演變 而來的,增強自己的判讀能力和繪制圖表的能力。

三、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對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弄清自然地理環境中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 等及其相互聯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內涵,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系等。對於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識注意進行對比分析:可縱向對比分析,如按時間順序比較三次 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工業布局的影響。也可以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如比較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氣候特徵、地區分布;再如比較幾種農業地域類型 的發展條件、主要特徵等,可採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過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等等。認清相似問題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明確知識間的聯系,有利於掌握概念的實質內 容,排除干擾因素,形成正確概念。

要多角度進行訓練,促進知識遷移。對於一些可從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問題,要整體把握,注意 發散思維 的訓練。學習中注重加強對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問題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訓練解題思路,提高解題的應變能力,研究各種可能造成知識負遷移的因素,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如給出一組等值線 圖,可以從多個方面變換條件進行 思維訓練 :如假定為等高線圖,判斷山脊、山谷;如假定為等壓線圖,判斷高壓脊、低壓槽;如假定為等溫線圖,判斷是何種洋流 影響所致,或是何種地形影響所致等。

要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高考試題的 一大特點就是注重聯系實際,把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巧妙地與當前 熱點 、焦點問題聯系起來,以考查學生 運用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平時要關注熱點和重大問題,如全球變暖、北京奧運會、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問題、能源的開發利用、新農 村建設、建設節約型社會、生態文明等。但不應盲目追逐熱點,要善於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問題,從中發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規律。這樣不僅使地理學習在深度和廣度上 得到了擴展,而且有助於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高審題、答題的能力

審題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試題的數量和分數的分配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2)要確實弄清楚每道題的題意,搞清楚題目所給予的條件和問題,明確題目要求,因為考試要求可能與自己習慣的答題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 題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認真解讀試題中的每一幅圖、每一句話、每個數字、符號,搞清楚設問與所給材料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多地從題干、設問和圖表上提取有效信 息,進行信息間關系的判斷,互相論證或排除錯誤判斷。更要注意那些關鍵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則就可能造成誤答或答不全。

(3)對於有些「似曾相識」的題目,更不可掉以輕心,不能憑「想當然」作答。要將考題與平時做過的題目進行對比,看看是否有「細枝末節」上的區別。如有,把這些「區別」看出來,就可避免失誤。

在准確審題後,解題的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答題思路,靈活地調動和運用平時積累的知識儲備,綜合分析,將所學知識與試題要 求成功「對接」來解答。針 對不同的題型,應採取不同的解題方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試題基本上是兩種類型,即選擇題和綜合題。對選擇題來說,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關系,試題往往要求 以果推因,有時則是以因推果;二是採取排除法,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有時這樣解題會更快一點。綜合題的解答時要有整體性思維,因為綜合題的設計往往以 區域地理為載體,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從不同側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層面來設問,因此必須用區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圍繞著「在哪裡?」「有什麼?」「為什 么?」「怎麼做?」這一思路,去綜合分析解答問題,即從自然地理環境的內涵(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內涵 (資源、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治、經濟、 文化 等),以及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系、影響等方面入手,找出優勢條件或限制性因素,綜合分析,提出 發展方向或解決措施。如分析沙塵暴的危害、產生原因和對策時,從危害來說,就必須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對人類生產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從原因來說,必須考 慮自然原因,如大氣運動、大氣環流的穩定性、氣溫的變化、地表的植被狀況等;而人文原因則要考慮人類對地表的各種破壞,以及造成這種破壞的背景因素,如人 口的增長導致對自然資源掠奪性的開發而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等。


高中地理計算題的解題技巧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題答題技巧及解題方法

★ 地理計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計算題的解題方法

★ 高中地理命題規律與綜合題答題技巧

★ 做地理練習題的技巧

★ 高考地理選擇題解題方法整理

★ 高三地理得分技巧

★ 高考地理選擇題滿分答題技巧

★ 地理計算方法有哪些,25個地理計算公式

★ 高中地理的學習技巧

★ 高考各科答題技巧

㈢ 求地理高考真題。。。包括題目,解析,過程,答案(要求為文本。。。。詳細者必採納)

高考真題太多,這兒圖片也沒辦法粘貼,你要的話給你一個連接,自己去看!
2014年高考文綜真題(新課標卷Ⅰ)word解析
文科綜合地理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題前,考生務必在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上無效。
3. 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卸載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 考試結束,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太陽能光熱電站(圖1)通過數以十萬計的反光版聚焦太陽能,給高塔頂端的鍋爐加熱,產生蒸汽,驅動發電機發電。據此完成1-3題。 圖1
1.我國下列地區中,資源條件最適宜建太陽能光熱電站的是:
A.柴達木盆地 B.黃土高原 C.山東半島 D.東南丘陵
2.太陽能光熱電站可能會:
A.提升地表溫度 B.干擾飛機電子導航 C.誤傷途徑飛鳥 D.提高作物產量
3.若在北回歸線上建一太陽能光熱電站,其高塔正午影長於塔高的比值為P,則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
【答案】1、A 2、C 3、D
【解析】1、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虛弱少,太陽輻射強,太陽能資源豐富。其它三地位於季風區,降水多、陰天多,太陽輻射較少,所以A對。
2、光熱電站是依靠光能集聚產生熱能製造蒸汽,來推動發動機運轉,強光、高熱能可能會誤傷途徑的飛鳥,所以選C。
3、在北回歸線上建一太陽能光熱電站,二分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為66.5°,影子不為0,影長與塔高比重P不等於0,A錯;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為90°,影長為0,P=0,B錯。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43°,影長大於塔高,P>1,D對。
20世紀50年代,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我國修建了蘭新鐵路。蘭新鐵路在新疆吐魯番附近的線路如圖2所示。讀圖2,完成4-6題。 圖2
4、推測外國專家在圖示區域鐵路選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5、後來,我國專家認為,蘭新鐵路在該區域的選線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線路過長 B距城鎮過遠
C、易受洪水威脅 D、工程量過大
6、50多年來,蘭新鐵路並沒有改變該區域城鎮的分布,是因為該區域的城鎮分布受控於
A、地形分布 B、綠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答案】4.D 5.B 6.B
【解析】
4.該地位於西北地區,鐵路的建設會選擇在海拔低的山谷附近,所以結合這個角度,答案也是地形。選D。
5.從圖中可以看出,吐魯番為盆地內部,而蘭新線位於盆地邊緣,所以最可能是距離城鎮遠。該地位於西北,降水少,所以洪水災害威脅小。從圖中看出,該鐵路線沒有穿越等高線,所以工程量不大。B對
6.該地區的城鎮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地區。所以選B。
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含氮化合物濃度增加,產生沉降,是新出現的令人擔憂的全球變化問題。一科研小組選擇受人類干擾較小的某地,實驗模擬大氣氮沉降初期對植被的影響。實驗地植被以灌木植物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數據為實驗地以2009年為基數,2010-2013年實驗中植被的變化值(測量時間為每年9月30日)。據此完成7-9題。
表1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數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7、實驗期間植被變化表現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變 ④植被分布改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實驗期間大氣氮沉降導致灌木、草本兩類植物出現此消彼長競爭的是
A植株數量 B、總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9.根據實驗結果推測,隨著大氣氮沉降的持續,植被未來變化趨勢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縮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縮 D.灌木植物萎縮、草本植物茂盛
【答案】7.A 8.D 9.D
【解析】
7.生物量等於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隨著時間發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減少,其他都是增加,簡單計算可知,生物量為增加,即①對。柱物密度即植株數量,從表中可知,數量呈遞增趨勢,即密度增加,即③對。
8.從表直接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發展,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減少,但是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題目此消彼長的設問。
9.從表中可以看出,地上和地下的灌木植被相加呈減少趨勢,草本植被呈增加趨勢。
圖3顯示某國移民人數及其占總人口比例的變化。讀圖3,完成10-11題。 圖3
10.圖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圖中,符合該國人口增長特點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11.該國人口增長數量最多的時段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 1950-1970年 D. 1970-1990年
【答案】10.A 11.C
【解析】
10.由圖可知移民人數/總人口=移民人口比例,可以推導出移民人數/移民人口比例=總人口,該國雖然移民數量發生多少變化,但是整體來看總量是在增加,即可得①圖符合,選A。
11.該國人口呈增加趨勢,1950—1970遷移下降,所以增加最多,C對。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題-第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2題-第48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需求做答。
36.(2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6所示區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大於等於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圍內。 圖6
(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6分)
(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7分)
(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止措施(6分)
【答案】
(1)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節河流水位低,何談泥沙裸露;錯那湖水位。(因河口外湖區水深較淺)出爐的湖灘泥沙面價較大。
(2)冬春季氣候乾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
(3)(鐵路路基較高)風沙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侵蝕路基(和路肩);損害機車車輛和同新、信號燈,加大鋼軌、車輪等設別的磨損;影響運行列車安全。
(4)(阻沙措施)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牆(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
(1)—(2)春季多風沙參考沙塵暴,即風源和沙源。。
(3)從材料可知,該地位於青藏高原,風沙多,且風沙大,可能會掩埋鐵路,影響鐵路運行;另,該地區風力侵蝕作用強烈,可能會對鐵路基礎設施等造成危害。(該題答案語言不太好組織,應該是失分較多的一題)
(4)為了應對風沙危害,就需要提高植被覆蓋率、修草方格沙障(寧夏沙坡頭最典型)
37.(22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烏地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於在沿海和內陸綠洲地區,21世紀初,該國甲地發現便於開采,儲量豐富的優質磷酸鹽礦,位置見圖7,初期開採的礦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該國在甲地附近籌建了磷酸鹽工業城,使其成為集開采,加工為一體的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
圖7
(1)分析沙烏地阿拉伯建設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的優勢條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設磷酸鹽工業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條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都會造成污染。有觀點認為「與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較輕」。你是否贊同這種觀點?請通過對甲、乙兩地的對比分析,闡述理由。(6分)
【答案】
(1)沙烏地阿拉伯(靠近亞洲、非洲、歐洲市場),瀕臨海洋,產品運輸方便;磷酸鹽礦品位高,儲量大,易開采;油氣資源豐富,能源成本低,資金雄厚。
(2)高溫乾燥,淡水資源短缺,施工環境差;地處偏遠地區,人口稀少,勞動力缺乏;地區開發歷史短,工業基礎設施薄弱。
(3)贊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納更多污染物;經濟活動密集,對污染更敏感;位於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對:甲地生態環境更脆弱(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環境保護設施較完備,污染物處理技術較成熟。
【解析】
(1)工業區位優勢考查。
(2)該地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建設工業城淡水缺乏、溫度高、乾旱;位於內陸,對外聯系不便;以及該國人口少,勞動力短缺。
(3)開放性試題,挑一種觀點說出合適的理由即可。

請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題地理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子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塗黑。
42.(10分)旅遊地理
今年來,一種不同於傳統觀光游的「深度游」悄然興起,深度游是指旅遊者通過徒步、自駕等方式,圍繞某一特定主題獲得深刻體驗的旅遊活動,有3位旅遊者結伴擬於4月下旬自駕前往圖8所示區域(湖面高程3196米),進行以觀鳥為主題的深度游。 圖8
指出為應對旅遊地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他們需要攜帶的生活用品,並說明理由。
【答案】海拔較高(3000米以上),氧氣含量偏低,需帶氧氣帶(瓶),抗缺氧葯品等;空氣較稀薄,太陽輻射強,需帶防曬物品;氣溫偏低,晝夜溫差大,續備防寒衣物;此該區域多大風,需備防寒帳篷燈等。
【解析】根據經緯度可以推斷,該地區為青藏高原。該地區空氣稀薄(缺氧),光照強(防曬),溫度低且晝夜溫差大(禦寒),大風天氣比較多(防風)等。
43,(10分)自然災害與防治
圖9所示區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里發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出現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後,圖示區域發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圖9
說明本次地震後圖示區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
【答案】圖示區域(地處斷裂帶)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岩石松動、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泥石流。
【解析】材料所示,該地區位於斷裂帶,即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岩石整體性易遭破壞;又該地區多暴雨,所以易誘發滑坡、泥石流。
44,(10分)環境保護
坡耕地上的切溝由流水侵蝕而成,圖10為切溝景觀
指出切溝對坡耕地的危害,並提出防止措施。
【答案】
危害:切溝分割土地,破壞耕地,妨礙耕作。(嚴重時課阻斷交通);加大土壤侵蝕量(切溝形成後,水流集中,沖刷能力增強,水土流失加劇)。
防治措施:調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間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措施(如修建排水溝等);(在水流集中區域)設置障礙(如草地、灌叢等);在切溝中修建攔水壩(谷坊);切溝填埋。
【解析】該題具體參考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相關問題進行作答。

㈣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要點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於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於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徵,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徵、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後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二、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7.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於轉移地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於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可經使各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產業的分工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地理景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往往由鄉村地區變為高度工業化地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也往往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產業轉移地往往會出現就業機會減少,出現失業人口增加的現象;而對於產業承接地則可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3、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確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護坡、打壩淤泥等工程措施;③進行小流域治理。

◆對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關閉污染較重的小工業;②對工農業及生活污水進行治理;③減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調整生產過程,適當在洪水期排污。

◆對生物資源破壞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適當遷出保護區內的居民;③調整農業結構,控制人類活動(如交通建設);④宣傳教育。

●區域經濟發展——農業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或圖示信息,弄清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根據與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程度,從光熱、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農產品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評價其農業區位條件。

2、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分析:

區域農業布局體現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以適應為主。農業生產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否則,會陷入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不同自然因素對農業布局有不同影響,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氣候。

地形:從宏觀看(大區域圖)——山區適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濕地(湖區、庫區等)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從微觀看(小區域,通常為等高線圖)——坡度較大的山地適宜營造水土保持林,較緩處可發展經濟林木(如茶葉、果樹等)或修築水平梯田,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可發展種植業,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業。
氣候:熱量——不同熱量帶有各自的典型農作物品種。水分——不同的干濕狀況決定不同的用地類型:濕潤地區—水田,半濕潤地區—旱地,半乾旱乾旱地區—草地。

3、區域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總體認識:

區域農業發展通常以中國地區為例,可遷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其它地區。中國農業發展總體和實現兩個轉變,即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轉變。因此首先要明確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區別。對落後地區的農業發展來說,傳統農業的特點就是其面臨的問題,現代農業的特點大致即其發展的方向:

產業結構

農業投入

農業技術

經營方式

農產品商品率

農民收入

增收措施

農業生態

傳統農業

中國農業大多為傳統混合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結構單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產品多樣而缺乏優勢。

低。

勞動密集

手工勞動為主(精耕細作),

粗放





擴大生產規模(墾荒、擴大載畜量等),外延式擴大再生產

人地關系緊張,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災害)

現代農業

選擇具有區域優勢的一種或幾種農畜產品,集中生產。特色突出,優勢明顯。

高。

資金技術密集

生物技術、機械化程度高

集約





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改良品種等),內涵式擴大再生產

能源消耗大(農業污染較重)

問題總結:

對區域農業發展現狀的評價通常要從上表所列諸方面著手,結合區域實際,選擇最符合當地情況的項目展開分析或論述。生態惡化區的農業發展還要結合可持續發展思想,圍繞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有關理論分析闡述。

4、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農業發展的條件、歷史、現狀、特點不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就不同。答題時應結合區域實際,從以下項目中選擇符合題目要求的條目作答。

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牧民生活條件;營造水土保持林、防護林,恢復生態;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災減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變種植業為主為多業並舉,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商品農業、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商品率,提高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㈤ 高中地理怎麼才能學好

高中地理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學習:

1、多刷地理考試真題,尤其是選擇題。

只有見過足夠多題型,才能總結出相應的規律,同時各種變化多端的圖只有在刷題中不斷接觸和鞏固,鍛煉出快速看圖分析的邏輯能力,才能夠在看到陌生圖片時臨危不懼。

2、多背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洋流圖等。

我們可以根據圖片所給的信息來判斷這個圖形的地理位置是哪裡,我們也可以根據圖片給的地理位置來判斷這個地理方位的氣候特點以及地形情況等。

3、總結主觀題框架,分類歸納。

地理主觀題的答題並不是十分難,只要掌握好答題的邏輯方法總結好,主觀題的答題框架按步驟進行作答地理主觀題就能拿到一個很穩定的分數。

學好高中地理的方法技巧:

1、前綴記憶。這種方法可以簡化知識,增強記憶。

2、綜合法。在大多數情況下,理解地理特徵的過程應該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整合。

3、地理制圖方法。充分利用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當教師用圖片教學時,學生必須注意圖片,不要自己看書或做其他事情。老師參考圖表講課,事先准備充分。他將圖表中的知識引導給學生,以避免學生費時費力地自行尋找。

4、同音記憶。那就是把無聊的數據變成有趣的單詞來記憶。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題如何講解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