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何時頒布
這個東東年年都有,年年差不多,一般高三開學前或開學不多久就會出台下年的高考課程標准。基本沒有什麼大變化。
評價內容 評價要點1 評價要點2
發現問題
是否善於發現和提出地理問題,經常獨立提出問題,具有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問題,能否
補充問題的必須條件;
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價值,即問題是否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是否新穎。
在各項探究活動中是否表現出下列情感與態度:興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意志毅力、創新精神等。
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能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或通過收集相關信
息,將已有的地理知識與問題相聯系,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結論;
能否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方法與途徑;
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與反思的習慣和質疑意識; 能否與他人合作解決地理問題。
表達、交流探究成果
能否條理清晰、完整地表達探究過程與結論; 能否將論據與論點聯系起來,得出基本合理的解
釋;
能否用語言、文字、地理、圖表等多各方式表達學習成果。
案例2:評價學生提出假設的能力
給出泥石流發生地的景觀圖片、泥石流發生地的各種資料,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泥石流?」學生探究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將各種信息加以篩選,並觀察景觀圖片反映的地形條件、植被覆蓋情況,查閱泥石流發生地的降水、地質資料,提出該地發生泥石流的假設原因。評價學生是否能提出假設。 4.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
建議評價時關注學生以下方面的變化與發展:
(1)對地理學科的認識: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地理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能否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是否具有地理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2)科學精神與態度:評價學生在觀察、調查、實驗和報告撰寫中是否精確、嚴謹,是否具有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3)對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的態度和責任感:評價學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是否初步具有了
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感,是否養成了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行為規范。 觀察是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方式。要注意觀察學生在日常行為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收集評價信息,為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提供依據。
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主要採用調查分析法,即在評價理論指導下,通過問卷、訪談、測試等調查手段,收集評價對象的有關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案例:運用多種手段評價學生的環境意識與態度
例如,在評價學生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與態度的過程中,教師給出「世界環境日」的資料:
「1972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決定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確定『世界環境日』的目的在於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改善;呼籲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採取行動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並開展相應的活動,增強公眾熱愛地球的意識,規范保護環境的行為。自1994年以來『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如下:一個地球,一個家庭(1994年);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5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1996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1998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1999年);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0年) 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兩個主題,自由討論,討論後寫一篇小論文。評價者要注意觀察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分析小論文中表述的觀點,以此來評價學生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持的態度。教師再結合觀察的方法,留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5.地理學習評價要注重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
地理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具有現實意義。由於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方式特點不同,各種評價方式的適應范圍不同,因此要求採取多種評價方式。地理學習評價形式,有的適用於評價學生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達標程度,有的適用於評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有的則在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表現與發展狀況等方面有獨到價值。地理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和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以增強評價的針對性,發揮各種評價方式的優勢,克服其局限性。
地理學習評價除了書面測驗、口頭表達、作業、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並分析等常用評價方式外,還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實地觀測、探究等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評價結果建議採用評語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以地理課程標准為依據。為了充分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實現教科書的多樣化,使教科書成為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內容結構
在建立教科書的內容結構和時,需要理解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不同。課程標准給出的是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宏觀框架、必學的內容和學習標准,在此基礎上編寫的教科書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結構是否合理,可以從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是否便於學生學習等方面考慮。
本課程標准將必修部分分為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個模塊,每個模塊相
對獨立。教科書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對模塊的學習順序、模塊中的內容進行組合,並注意體現各模塊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因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以模塊為基礎的,所以編寫教科書時要注意保持每個模塊的相對獨立。 2.選擇聯系學生實際、反映時代特徵的素材
教科書體現「培養現代公民學習民必備的地理素質」的基本理念,可以通過選用聯系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徵的地理問題,對學生發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啟示、有幫助的地理素材等。聯系學生實際還包括編寫教科書時選用與使用對象的地區特點、學習條件相符的素材。
地理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時代性,教科書在選材時應注意體現這種時代性。例如,「桑基魚塘」是與農業有關的經典素材,編入教科書時要考慮「桑基魚塘」模式已經發生的巨大變化。
3.教學內容的組織要為教學提供必要的空間
通過為教學提供必要空間的方法體現「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滿足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的基本理念。例如,適當安排學生的探究活動;課文可不直接提供問題的結論;把部分學生活動設計成學習新內容的過程等。
教學內容的安排應具有層次和一定的彈性。例如,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選學、自學和閱讀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4. 內容的呈現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
教科書是學生的學慣用書,為使教科書具有可讀性、直觀性、實用性,提倡用學生身邊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實引入教學內容;使用通俗、生動的文字;提倡呈現方式和活動設計的多樣化;提倡多使用地圖和主題鮮明的地理圖像。 課程標准規定了三個模塊的必修課程和七個模塊的選修課程,每個模塊的主題鮮明。教科書編寫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使用具有特色的呈現方式。 5.引導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
考慮到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科書的編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以利於教師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等觀念。例如,為學生提供對某個地區發展問題的不同觀點;為某些有爭議的地理問題保留開放式結果,不給出惟一答案;設計一些運用地理原理進行分析、判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等。 6.重視教科書的系列化建設
可以考慮為教科書配備教學參考書、教學地理圖冊,有條件的地區可為教科書配備多媒體教學軟體等。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於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1.積極建設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
通過調查,掌握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情況,分門別類地建立地理課程資源檔案,並逐步建設地理課程資源庫。
教材以及教學所需的掛圖、模型、標本、實驗器材、圖書資料、電教器材、教學實踐場所等都是學校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其中,必需設備和教學用圖有:地球儀、等高線地形模型、幻燈機、投影儀、投影圖片、天文望遠鏡、主要岩石和礦物標本;各種有關的政區圖、自然地理圖、經濟地理圖、專題要素圖、景觀圖等。
此外,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注重地理課程資源的積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學圖書、設備以外,還應自製各種地理教具、學具,開發各種地理教學軟體,不斷擴大地理課程資源庫的容量。在有條件的學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術教學所需的軟硬體設備(空間定位系統接收機、遙感圖像、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相關的硬體設備等),提高地理課程資源庫的質量,以適應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地理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
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以及可用於課堂教學的師生自身的經歷和體驗。
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組織地理興趣小組,開展天文、氣象、地質地貌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地理觀測和觀察活動;學生編輯地理小報、牆報、板報,布置地理櫥窗;學生利用學校廣播站或有線電視網、校園網傳播自編的地理節目。 要加強地理教學設施的建設,要求配置地理專用教室,同時要逐步建立地理實習基地。
應提倡校際間地理課程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3.合理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校外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包括青少年活動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圖書館、科技館、氣象台、天文館、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和主題公園,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政府部門,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信息媒體,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等等。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聯系,尋求多方合作,合理開發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要組織和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邀請有關人士演講和座談。
2.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3. 教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2017年版2020年和實驗版修訂考哪個
隨機的,往年實驗版考的較多。
建議著重復習實驗版。
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對14門學科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於2017年底印發。
實驗版中關於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體現。
2017版是從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等四個角度進行闡述。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高度整合和提煉,並以「地理核心素養」的方式體現出來,實現地理學科塑造品格和提升能力的價值。
4.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性質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前言」部分,開篇有一段沒有標題的導入語 ,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 修訂時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導入語,共分為兩個自然段——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第一個自然段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期望達到的要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第二個自然段闡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課程理應發揮的功能、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意義。修訂以後,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側重從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這次課程標准用了兩個「有助於」的闡述來概括地理課程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從宏觀層面為我們地理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並養成愛護環境、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5. 2020級河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與標準是什麼
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與標准
依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方案》等有關文件精神,依據各學科課程標准對必修內容的基本要求進行命題。
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考查學生靈活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各學科具體考試范圍
1、數學,《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必修「數學1」至「數學5」五個模塊的內容。
2、語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必修「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的內容。
3、思想政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必修1-經濟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與哲學。2021年4月至10月的國內外重大時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4、英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必修「英語1」至「英語5」五個模塊的內容。
5、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必修課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個模塊的內容。
6、歷史,《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必修課程的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塊的內容。
7、化學,《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學分(6學分)規定的學習內容,即必修模塊「化學1」、「化學2」和一個選修模塊。考生須從「選修1:化學與生活」、「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任意選考一個模塊。
8、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學分(6學分)規定的學習內容,即必修模塊「物理1」、「物理2」和一個選修模塊。考生須從「選修1-1」、「選修3-1」中任意選考一個模塊。
9、生物,《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和「生物3:穩態與環境」三個必修模塊的內容。
10、信息技術:《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學分(4學分)規定的學習內容,即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和一個選修模塊。考生須從「選修1:演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3:網路技術應用」和「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中任意選考一個模塊。
6. 高級中學地理教資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考什麼
我的建議是,你最好是買一本小藍本來看看,反正也不是非常貴。需要硬性記住的,比如說:課程性質,理念,四個核心素養(近兩年很火熱)以及水平層級的劃分,問題式教學。其他的個人感覺理解記憶為主。
7. 高中地理必修一(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80頁河流堆積實驗問題~~~
1,有
a.第二題有問「山前洪(沖)積扇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分布」
b.沖積扇---流水在搬運途中,由於流速降低,所挾帶的物質便沉積下來。
山區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形成山麓沖積扇。
沖積扇形成在平原地區。
2.「流水搬運物體的重量與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這我沒有算過,
不過我知道,因為顆粒細的沙質量輕,漂的遠;顆粒粗的沙質量重,漂的近。
所以應該是距山口近的顆粒粗,距山口遠的顆粒細。
3。不能,
因為如果書是流水的山谷,那太平滑了,體現不出「流水作用」
流水侵蝕地貌:山地形成溝谷
流水堆積地貌:山麓形成沖擊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
河口三角洲
4.如何改進嗎,
你把書換成紙,再把它弄皺,最後把細沙換成大小不一的細沙加粗砂。
就行了!!
還有學習加油啊~~~~
8.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共幾本
三本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1)必修
目錄
版權頁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問題研究
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問題研究
為什麼市區氣溫比郊區高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問題研究
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烏地阿拉伯的缺水問題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二節
山嶽的形成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問題研究
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
目錄
版權頁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第三節
城市化
問題研究
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在哪裡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問題研究
家鄉的農業園區會是什麼樣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第二節
工業地域的形成
第三節
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問題研究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第一節
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
第二節
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問題研究
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問題研究
綠色食品知多少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3)
目錄
版權頁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問題研究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林為例
問題研究
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問題研究
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問題研究
我的家鄉怎樣發展
第五章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問題研究
南水北調怎麼調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