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地理描述產業結構特點從那幾個角度來說,有什麼特定的詞來描述比如內部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單一等
特徵
編輯
1、條件制約性
區域經濟條件影響,制約區域產業結構,表現為對產業的類型和演化的影響。如:東部沿海地區由於能源、原材料的限制,就決定了它的產業不能發展或少發展那些高耗能和高耗材的產業部門;老少邊窮地區的條件決定了它不能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當然有些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條件的變化可以促使產業結構的變化。
2、部門結構與空間結構的區域統一性
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是不同的,不同的產業結構也可以反映產業結構的階段性,不同的產業空間結構可以反映產業結構的空間特徵,產業部門結構與產業空間結構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前者是後者的內容,後者是前者的空間表現形式,它們在區域上得以統一。
3、多樣性
區域條件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多樣性。由於各區域所處地理位置、資源狀況及經濟發展階段等不同,所以產業結構的類型和層次總是多樣的。任何地區的產業結構層次都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向高層次變化,從區域空間結構上看也是在不斷的變化的,也是多種多樣的。
4、開放性
區域產業結構形成和演變,也受到區外環境的影響,與區外不斷進行著物質、技術、信息,人才和資金的交流。現代區域產業的發展絕不是封閉的,總是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在勞動地域分工中擔當不同的角色。區域產業結構的開放性要求我們在分析,確定產業結構時,不能就區域論區域,要從大區、全國及至世界的全局著眼。
❷ 地理:求各個產業的特點,發展條件等內容
水田種植業:特點:精耕細作;發展條件:熱帶或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勞動力也要充足。
旱地耕作業:特點:機械化程度高;發展條件:地形平坦,科技發達,人煙稀少。
❸ 地理:不同類型工業的特點
(1)
資源密集型——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電力、采礦業、農業
(2)
勞動密集型——對勞動力依賴性較高,傳統紡織業、食品加工、鋼鐵、造船等。
(3)
資本密集型——大量資本購買原材料鋼鐵、冶金、化工
(4)
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對知識(研究單位、大學的知識、科研突破)、技術(靠大
量技術的投入、掌握復雜的技術的勞動者)依賴性較高,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信息產業、生物工程、遺傳工程、激光等)
(1)原料導向型工業——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貨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
(2)市場導向型工業——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貨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
(3)能量導向型工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
(4)勞動力導向型工業——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5)技術導向型工業——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望採納。。。。。。。。。。。。
❹ 地理除高新技術產業三大特點,還有什麼特點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特點: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不同地理位置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我國形成了以深圳高新區為中心的東南沿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上海高新區為中心的沿長江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中心的環渤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西安-楊凌高新區為中心的沿亞歐大陸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四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故答案為:大分散、小集中;以深圳高新區為中心的東南沿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上海高新區為中心的沿長江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中心的環渤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西安-楊凌高新區為中心的沿亞歐大陸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❺ 請問高考地理中 產業類型 ,產業結構 ,工業結構 ,工業類型 應如何區分作答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分工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一般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產業類型: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氣、衛生部門;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業、運輸、通訊業、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工業結構指各工業部門組成及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常指部門結構、輕重工業結構和採掘—原材料—製造工業結構三種。工業類型
概念:工業戰略產業——指在今後一段時間中要求優先發展的產業類型。
❻ 關於產業結構的地理題
類似的表格比較的題目,大致可從三方面回答:
一、縱列 如題可首先明確四個國家可按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兩類:發達和發展中。日本是發達國家,其他為發展中國家。這樣就提煉出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二、橫向 如題比較各國家的三大產業的比重構成。如日本第三產業佔主導地位,第一產業的比重最小。
三、綜合信息 綜合以上信息可得出結論:經濟水平發展高的國家,其第三產業比重越高;第一產業所佔也就越低。(以日本和緬甸為例即可說明)
❼ 地理題關於地理位置的特點和農業生產的特點類型題怎麼答
1選c
梯田應該在坡度較緩的山坡上修建,而且還有一定的降水要求,我們國家如北方,西北這樣的地方都不可以,只有在東南沿海可以,所以a錯;我國西北地區降水極少,農業用水不夠,所以應該發展畜牧業,所以b錯;雖然我國耕地面積不多,但是圍湖造田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環境,湖體對水的控制能力會下降等等,所以不可以圍湖造田,所以d也錯。
2選d
這道題我也不大確定,第四個選項肯定有,那麼只剩下c和d其中一個,選項一我可以提出疑點,因為我國的地形應該是以山地為主,我國山地佔33.3%,高原26%,盆地18.8%,丘陵9.9%,而平原只有12%。所以我認為選d
3選a
我記得老師講過的,有點印象。
4選a
本人覺得這道題題目有點問題,當然這只是個人感覺,也許題目沒錯
首先,華南雙季稻的原因肯定是熱量,因為緯度夠低,所以才可以種雙季,這樣就可以確定是a了,然後給你解釋後面的,上海的乳畜業和美國東北部老工業區的一樣,都是由於市場需求才形成的,寧夏的水稻,水稻要求雨熱同期,本來在西北部已經沒什麼降水了,但是寧夏那邊是黃河流經,可以進行灌溉,所以可以發展水稻。
現在講我認為錯的地方,我如果沒記錯吐魯番的瓜果應該是由於熱量因素的,不過因為其它三個都確定是a了,所以我還是選擇了a
自己寫的,答得不好,希望能幫上你
❽ 高考地理關於產業結構的
1:如何承接產業結構轉移?
1、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欠發達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首先,應確定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方向的主導產業;其次,優先承接有利於主導產業發展的產業轉移,並對不同產業承接產業轉移制定相應的產業准入政策;再次,鼓勵欠發達區域已有的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新增投資向高新技術環節和新興產業發展。
2、承接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區域統籌發展相結合。根據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制定針對性措施承接不同類型的產業,將培育主導產業集群和彌補產業結構缺口同時考慮。因此,對不發達地區需要同時承接來自國外和國內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主要通過提高項目效率和質量等方式來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承接方式的多樣化,欠發達區域應根據產業轉移方式變化的特徵和趨勢,堅持直接引資與間接引資並重,實現產業接納方式的多樣化,如BOT融資、項目融資等。
3、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企業的發展相結合。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積極培育企業集團發展區域經營,利用產業轉移帶動其轉型升級,在與大型公司的合作、競爭中促進欠發達區域企業規模向大型化、集團化發展。將承接技術轉移與企業自主研發創新相結合,在承接產業轉移技術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總之,欠發達區域要認識到產業轉移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承接產業轉移是發展經濟的正確選擇。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都是涉及各地經濟發展的大問題,能否做好產業承接,主要取決於層次間的協調和結合的緊密度。
2:如何進行產業升級?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我國在「十一五」期間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任務和關鍵。指出:「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2005年12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發布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原則、方向和重點,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自然災害包含哪幾種?
我國災害可按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按災害的成因可將災害分成:自然災害,即由自然現象產生的事件,如地震、火山暴發、乾旱、台風等;人為災害,即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事件,如大氣污染、工業化學事件、武裝沖突、核事件、原油泄漏、沙漠化等。另一種分類是按災害源地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行的,可分為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暴發、滑坡、洪水等)、生態災害(如乾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壞等)。
關於產業結構轉移的內容:(基本上很全了,都在裡面)
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7.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於轉移地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於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可經使各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產業的分工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地理景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往往由鄉村地區變為高度工業化地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也往往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產業轉移地往往會出現就業機會減少,出現失業人口增加的現象;而對於產業承接地則可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