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地理位置和環境意義是什麼中國環境的基本特點有哪些我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的地理意義
地理位置:
從世界上看——位於從東西半球來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她位於北半球;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為止關系看,她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終年冰雪帶。
地理環境: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冬季南方比北方溫暖.
全國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南方地區:全年溫暖濕潤
西北地區:乾旱
青藏地區:高寒
環境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3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4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階梯分布地理意義:
一、有利:
1、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攜帶大量的水汽,深入到內陸較遠處,改善了農作物、林木、牧草生長的水分條件。
2、向海傾斜的地勢,使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河從西向東流向海洋,不僅溝通了東西交通,也溝通了南北方沿海、遠洋航運與內河航運之間的聯系。
3、在地勢高一級與低一級階梯的交界處,形成河流的多級落差,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
4、復雜多樣的地形,有利於發展多種產業和農業生產各部門的綜合發展。
5、東部大平原大體連成一片,大多是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有利於耕作業等生產的發展,成為我國開發程度高、經濟文化發達、人口稠密、城鎮密集的地區。
6、有很多重要的旅遊資源。
二、不利:
階梯狀分布的地勢,使我國東西氣候等自然條件差異增大。海洋的暖濕氣流不能到達青藏高原內部及其以北的塔里木盆地等地,降水稀少,水資源貧乏,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2. 鄰國眾多的地理位置對新疆的發展有哪些重要的影響
1、好的方面
(1)領國眾多,有利於發展邊境貿易,促進雙方經濟往來,促進新疆經濟增長;
(2)有利於雙方的文化的交流,吸收借鑒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3)加強科技文化交流,促進科學技術發展。
2、差的方面
(1)政局的不穩定,影響外來投資;
(2)文化的沖突,造成恐怖主義泛濫。
(2)鄰國多少的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新疆古稱西域,西域一詞特指新疆地域范圍從古代一直延續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統治時期。
清軍入關以前,所統轄的疆域僅限於中國東北地區。入關後,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復之後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國的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
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時,清政府的政令終於可以施行於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乾隆皇帝將最後由自己所確立的清政府統治的地區稱為新疆。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後,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
新疆這個名稱,有另外一層意思。繼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之後,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歸還了伊犁地區。於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摺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
於是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即新疆自古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但因為是新從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復的失地,故以新疆定為省名,有「故土新歸」之意。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從口頭傳統上已經成為特指西域地區名詞「新疆」一詞正式成為特指中國西域地區的專用名詞,沿用至今。
3. 中國南北什麼差異顯著疆界長,鄰國多,有利於什麼發展
疆界長,鄰國多,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人文交流,旅遊發展等。
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1、氣候差異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2、人文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3、工業差異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中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4、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5、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6、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7、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米飯,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8、體質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中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中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4. 與中國陸上相鄰的14個國家
中國在陸地方面相鄰有14個鄰國,分別是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蒙古、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
此外在海洋方面,中國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六個鄰國,而越南與朝鮮則在海陸兩方面與中國互為鄰國。
2003年以前我國鄰國為15個國家,現在14個。因為錫金已完全被印度吞並,2003年10月中國將錫金從其外交部網站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名單中拿掉,藉此默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4)鄰國多少的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俄羅斯與中國相鄰的省、區有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朝鮮與中國相鄰的省、區有遼寧省、吉林省;蒙古與中國相鄰的省、區有內蒙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均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
印度與中國相鄰的省、區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尼泊爾與不丹中國西藏自治區相鄰;緬甸與中國相鄰的省、區有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寮國與中國相鄰的省、區有雲南省;越南與中國相鄰的省、區有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消失的鄰國——錫金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是個內陸國家。北部和東部同中國相連,東南部和不丹交界,南與印度毗鄰,西與尼泊爾接壤。面積7200平方公里,人口75%為尼泊爾族,其餘為菩提亞族和雷布查族(又稱錫金族)等。通用菩提亞語和尼泊爾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教,世襲君主國。17世紀建立錫金王國,1890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49年印度派兵進駐,1950年12月印錫簽約,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1974年印度宣布錫金為印度的「聯系邦」,1975年印度議會通過決議。將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