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
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1)經濟地理三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地理環境的研究目的:
經濟地理學研究任何一個地區,不論其地域范圍的大小,都要考察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周圍地區的相互聯系,和在總體中的位置。重點是結合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來研究它與周圍地區在原材料供應、生產協作、產品市場、金融信貸、客貨運輸、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聯系,具體地闡明它在地區經濟聯系中的地位。
與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緊密相關的經濟聯系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以外,該地區在政治、軍事、文化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對經濟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需要考慮的內容。
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內容和地區范圍亦將有所不同。例如,中國沈陽市可以作為省會來研究它在遼寧省的經濟地理位置,也可以作為地區經濟中心來研究它在東北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同一個研究對象放在不同的地域范圍之內,闡明其經濟地理位置時所包含的內容則不相同。
經濟地理位置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要和地區經濟發展歷史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上海的經濟地理位置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幾百年前只是長江口附近的一個漁村,現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此外,自然資源的重大發現、生產力分布的變革、新的交通干線的建成、國際形勢的演變等,都會使一些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相應地發生變化。
Ⅱ 地圖三要素包括什麼作用
地圖的三要素指的是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有關地圖三要素的具體內容。
1、圖形要素:是地圖根據制圖的要求所表達的內容。包括注記、地學基礎。
2、數學要素:用來確定地學要素的空間相關位置,起著地圖內容「骨架」的要素。
3、輔助要素:說明地圖編制狀況及為方便地圖應用所必須提供的內容。
4、補充說明:以地圖、統計圖表、剖面圖、照片、文字等形式,對主題圖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補充。可根據需要配置在主要圖面的適當位置。
1、由特殊的數學法則產生的可量測性。特殊的數學法則包含地圖投影、地圖比例尺和地圖定向三個方面。
2、由使用地圖語言表示事物所產生的直觀性。地圖上表示各種復雜的自然和人文事物都是通過地圖語言來實現的。地圖語言包括地圖符號和地圖注記兩部分。
3、由實施制圖綜合產生的一覽性。
4、地圖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法則。
地圖是繪制在平面上的,必須准確地反映它與客觀實體在位置、屬性等要素之間的關系。
5、地圖必須經過科學概括。
縮小了的地圖不可能容納地面所有的現象。
6、地圖具有完整的符號系統。
地圖表現的客體主要是地球。地球上具有數量極其龐大的,包括自然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信息。只有透過完整的符號系統,才能准確的表達這種現象。
7、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
地圖容納和儲存了數量巨大的信息,而作為信息的載體,可以是傳統概念上的紙質地圖、實體模型、可以是各種可視化屏幕影像、聲像地圖,也可以是觸覺地圖。
Ⅲ 地理地圖的三要素是什麼啊
地圖要素
構成地圖的基本內容,叫做地圖要素.它包括數學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飾要素(亦稱輔助要素),所以又通稱地圖「三要素」.
(l)數學要素,指構成地圖的數學基礎.例如地圖投影、比例尺、控制點、坐標網、高程系、地圖分幅等.這些內容是決定地圖圖幅范圍、位置,以及控制其它內容的基礎.它保證地圖的精確性,作為在圖上量取點位、高程、長度、面積的可靠依據,在大范圍內保證多幅圖的拼接使用.數學要素,對軍事和經濟建設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2)地理要素,是指地圖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點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因此,又可分為自然要素(如水文、地貌、土質、植被)和社會經濟要素(如居民地、交通線、行政境界等).
(3)整飾要素,主要指便於讀圖和用圖的某些內容.例如:圖名、圖號、圖例和地圖資料說明,以及圖內各種文字、數字注記等.
我參考別人的~不過也能幫你 下次記得看那些同樣問題的回答哦!
Ⅳ 經濟地理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上個學期剛學完,雖然可能每個學校版本不一樣,但內容應該差不多的。
緒論就只是介紹一下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整個的體系與其他學科的大概聯系。
然後學習經濟活動區位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本身也是一個概念,然後結合經濟與地理區位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資源等)、交通、整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還會介紹經典的經濟學和地理學上的著名區位論,比如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等,也會講一下關於多部門企業和跨國公司區位。
接著就是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分析區域的結構組織、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產業集群和經濟地域綜合體等,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這些,主要就是圍繞經濟與區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點學習的內容,
當然也會學到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那些趨勢還有經典的行業案例比如汽車製造、服裝加工,也會提到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問題。
最後就會介紹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進展什麼的,其實就是講講經典的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還有目前經濟學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啦。
Ⅳ 地理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
從地理角度上來看,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力(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科技發展水平;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電力設施等);資源(包括原料和能源);科技(包括信息通信);市場;交通;當地政府的相關政策等。
社會經濟要素(或稱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經濟、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居民地、交通網、行政境界線、人口、歷史、文化、政治、軍事、企事業單位、工農業產值、商務、貿易、通信、電力、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疾病與防治、旅遊設施,等等。社會經濟要素的狀況深刻地反映了該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的程度。
自然資源: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臨近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工、農業基礎:本地工、農業基礎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政治、宗教、軍事中心②是旅遊、科技中心(新因素)。
Ⅵ 剛進初一,問地理三要素是什麼,注意是地理。求好心人解答,謝謝!
學術上沒有地理三要素的叫法,但就我學地理的,可以總結給你:自然條件、政治經濟條件、各種圖,這三個牢記於胸,很多題目都能引刃而解。
Ⅶ 請問地圖的三要素是什麼
地圖的三要素是比例尺,圖例,指向標。
1、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和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2、圖例: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他們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
3、指向標,指示地圖上的方向。
地圖構成要素
1、圖形要素:是地圖根據制圖的要求所表達的內容。包括注記、地學基礎。
2、數學要素:用來確定地學要素的空間相關位置,起著地圖內容「骨架」的要素。
3、輔助要素:說明地圖編制狀況及為方便地圖應用所必須提供的內容。
4、補充說明:以地圖、統計圖表、剖面圖、照片、文字等形式,對主題圖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補充。可根據需要配置在主要圖面的適當位置。
(7)經濟地理三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圖的基本功能:
1、地圖信息傳輸功能。
地圖是 空間信息的圖形傳遞形式,是信息傳輸工具之一。編圖者須充分掌握原始信息,研究制圖對象,結合用圖要求, 合理使用地圖語言,將信息准確地傳遞給用圖者。用圖者須熟悉地圖語言,深入閱讀分析地圖信息,形成對制圖對象正確而深刻的認識。
2、地圖信息載負功能。
地圖是信息的載體,可容納大量信息。
3、地圖模擬功能。
地圖作為再現客觀世界的形象符號模型,不僅能反映制圖對象 空間結構特徵,還可反映時間系列的變化,並可根據需要,通過建立數學模式、 圖形數字化與數字模型,經計算機處理完成各種評價、預測、規劃與決策。
4、地圖認識功能。
包括通過圖解分析可獲取制圖對象空間結構與時間過程變化的認識;通過地圖量算分析可獲得制圖對象的各種數量指標;通過 數理統計分析可獲得制圖對象的各種變數及其變化規律;通過地圖上相應要素的 對比分析可認識各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不同時期地圖的對比分析,可認識制圖對象的演變和發展。
發揮地圖認識功能,就要充分發揮地圖在分析規律、綜合評價、預測預報、決策對策、 規劃設計、指揮管理中的作用。
Ⅷ 世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三大要素是什麼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把土地、勞動、資本看作生產的三要素。
生產要素(又稱:生產因素),指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後者是生產的物質條件。
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進行社會勞動生產所必需具備的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進行勞動,使勞動對象發生預期的變化。生產過程結束時,勞動和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對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適合人們需要的產品。如果整個過程從結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
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生產要素的內涵日益豐富,不斷的有新的生產要素如,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進入生產過程,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而生產力越發達,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Ⅸ 西方經濟學三要素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中的要素 :
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社會根據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和貢獻對投入主體進行的報酬返還。
生產要素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
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范疇。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也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
生產要素包含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生產的一般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但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會有新的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要素將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
生產過程三要素:
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
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
勞動資料:也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按生產要素分配,這是憑借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取得個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我國現階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形式的多種多樣的。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大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割則要麼被忽視了,要麼重視不夠,因而一直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
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在我國,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有或集體所有,它們的免費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它們的收益被少數人侵佔了。這也是我國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資源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時應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
Ⅹ 西方傳統的經濟學生產的三要素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的三要素:土地,資本,勞動。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
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資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問題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