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一地理上冊經緯度的表示講課視頻
大都是付費的嘛,你自己上課時認真聽聽老師講就OK啦。不會的也可以問老師。
B. 初一地理上冊講解視頻
您好,人教版暫時沒有,我有改革的哦,有的話我會通知您。不過,地理是活的,各教材內容相通,能按知識點學也行,畢竟不像歷史有許多死的,每個教材下的定義都不同筆記。地理是一樣的。知識重點定義其實就在書上。只要認真地琢磨,就能發現了哦。
希望對您有幫助,祝你能夠好好學,加油哦。
C.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
眾所周知,地球是個球體,但是古代人卻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鍋,有"天圓地方"的說法。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過程與 方法 :
用表演的形式模擬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通過對課本的閱讀,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通過自己動手製作地球儀,了解地球的基本構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受到科學史 教育 ,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
通過觀察事物和製作地球模型,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證明地球形狀的證據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
難點:引導學生找出前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的四個關鍵點。
【 教學方法 】
講解法:講解地球和地球儀的區別。
【教學准備】
地球衛星圖片、地球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早上(下午)好!老師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里,我遇見了三個不同的人,他們都分別問了老師不同的問題。第一個人說:「我是從湖南省來的,你是哪來的?」老師回答:「我是從貴州省來的。」第二個人說:「我是從美國來的,你是哪來的?」老師回答:「我是從中國來的。」第三個人很特別,他對老師說:「我是從火星來的,你是哪的啊?」
教師:同學們,老師應該怎麼回答他呢?
學生:地球的。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我們是地球的。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地方。那麼我們對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麼形狀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麼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書: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嗎?
學生:圓的……
教師:指著課前在黑板上准備好的地球衛星照片掛圖。
教師:這是人類進入太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很明顯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狀,可在遠古時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迷,我們的祖先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認識過程。請同學們翻到課本第二頁,看一看圖1、1
教師組織課堂討論:將學生分為四個大組,每一組分別代表對不同時期的探索圖進行討論(1分鍾),然後在各組請出一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板書: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形狀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第一組講述:天圓地方……
教師: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們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學生:不同意。
教師:非常好,古代人完全憑借直覺來認識世界,簡單的認為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國古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第二組講述:後來人們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個球體。
教師: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們能充分地證明地球的形狀嗎?
學生:不能……
教師:下面請第三組的同學講述。
第三組同學朗讀閱讀材料。
總結 :(指著書上的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加以描述。)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球體,那麼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又是怎樣的情況呢?請第四組同學講述。
第四組同學講述
板書:1、對地球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②太陽和月亮→③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④地球衛星圖片
總結:剛才,四組同學精彩的講述了人類認識地球的探索過程,圖1.1①天圓地方→②太陽和月亮→③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④地球衛星圖片四幅圖的順序表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從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覺認知,到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再提升到麥哲倫環球航行實踐,最後憑借人造地球衛星圖片獲得直觀認。可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知過程,是個不斷進行科學探索的過程。那麼,通過學習古人對地球形狀認識漫長的過程,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呢?
學生:…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們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以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細心觀察、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這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二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學科 地理 年級(冊) 七年級(上冊) 章節 第一章 第一節 教材分析 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地球的形狀學生早已熟悉,所以重點不在於讓學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選取了 4 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圓地方 → 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出球體 → 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球體 → 地球衛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達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教材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三個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時,設計了兩個「活動」:「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得到的感悟」,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是縮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與地圖不同,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形狀的變形,其經緯線和地理事物的形狀、方向、相對位置與實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們直觀、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製作簡易的地球儀的活動,主要目的是通過製作地球儀,使學生了解地球儀的基本結構,建立球體的空間概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掌握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過程與方法: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會觀察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並能製作簡易地球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通培養對真理勇於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教學重
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形狀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觀察地球儀的特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找出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中的四個關鍵點。
◇觀察地球儀的特徵。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基本有所了解,引導學生了解人類對地球認識的過程,具體描述要注意准確,對於地球的大小一些具體數據要加強記憶。七年級學生對地球知識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都很少,空間思維能力較弱。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如果不能構建球體的空間概念,就很難理解地球儀的特徵。本節課利用新課程理念開展課堂內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完成知識的教與學,變難為易、變枯燥為趣味。教會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對比知識的 學習方法 。 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還沒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能力,初中學生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針對七年級學生在思維和接觸層面的弱勢和優勢,在教學方法上以實物進行展示,講解以及加上動手製作地球儀,更能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想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根據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如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啟發法、比較法、圖片分析法、演示講解法。
◇學習方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總結規律法 教具 地球儀,多媒體
教學過程:
【情景創設】
多媒體展示航天英雄楊利偉遨遊太空畫面,導入新課。
提問:楊利偉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麼樣的?
總結: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這樣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設計說明】
老師利用貼近本課主題的多媒體圖片的展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課堂活動1 憶歷程──認識地球的形狀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1.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或直接看教材圖)
討論: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天圓地方──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是個球體──球體
直覺 觀察 臆想 證實
【設計說明】
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活動,目的一是觀察圖片和發揮想像,讓學生體驗過去人們是怎樣證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進一步說明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使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你所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說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討論:生活中與地球形狀相關的地理現象。
a.(事例1):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圖「觀測帆船」)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設計說明】
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會用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儀的主要用途,並會製作簡易的地球儀;
知道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並能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視頻、動畫讓學生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地球的大小;
2、通過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感知地球集錦基本結構;
3、通過繪制經緯線,理解經線與經度、緯線與緯度的特點,理解經緯網的意義,以及如何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前人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的勇於探索精神;
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會用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教學難點:
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各自的特點;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情境預設:
播放地球繞日運動的視頻;
播放地球儀與經緯網的視頻。
二、教學《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1、人類是怎麼認識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導讀圖1.1,讓學生口述認識的四個過程;
②、播放人類認識地球的視頻;
③、播放地球形狀的視頻。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導讀圖1.2,讓學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視頻;
③、完成「活動」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學《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活動P5);
2、地球儀的基本結構;
3、地球儀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七年級地理地球公轉說課教案
5. 初一地理地球公轉教案
6.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7. 7年級地理經緯線咋標
8.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9.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D.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一
教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部分 課例背景分析
一、課標及課標解讀
(一)課程標准: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二)課程標准解讀: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同學們通過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圖和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和該過程中人類對於真理的勇於探索和執著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對於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並不要求學生記住,只要求會用這些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這里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地球儀當作一種學習工具來看待,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說出那些事經線,哪些是緯線;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從它開始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各劃分為180°;赤道為0°緯線,從它向北為北緯,向南為南緯,各劃分為90°。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該標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給出某地的經緯度,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該地;二是地球儀上任意一點,都可以用經度和緯度來確定某位置。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必須把東西經和南北緯以及度數講明確。
二、學情分析
①學生年齡特點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在11-12歲左右,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②學生已有知識 經驗 分析: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課,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課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經驗;大多學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學生學習風格分析:此階段學生對於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所以對很多問題敢於大膽猜測和解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課選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升測第一章《地球與地圖》第一節《地球與地球儀》,本節課以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為主線展開,逐步闡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初中學生接觸初中地理課程的第一節課,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節課,對於初中學生樹立地理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知識關聯結構圖
3、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及其劃分、本初子午線的位置和含義、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確立依據:
把上述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依據如下: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識點是地理學科要學會的基本知識或者技能,尤其是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不管是在學習地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為新課程標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理念,更要把它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教學難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難點:
經線和緯線的特徵及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的作用。
確立依據:
A、經線和緯線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而認為製造的概念,是虛擬的,遠遠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遠離實際;B、經緯網確立地理坐標要求學生在熟悉經緯線及經緯度的基礎上運用經緯網圖,本身就具有難度。
4、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開發
詳見多媒體課件
第二部分:教學 實施方案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行星,是人類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③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④掌握經緯度的劃分 方法 ;
⑤記住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
⑥會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是球體、地球衛星照片確證地球是球體)。
2、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海邊看船、月食、地球衛星照片、環球航行、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北半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北極星的高度不同、從歸航的輪船看陸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二)地球儀
1、設計原則。
2、地球儀及作用
3、地球儀上的大致方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為後邊的經緯線指示方向、經緯度的排列規律、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礎鋪墊)。
4、簡易地球儀的製作不做教學要求。
(三)經線和緯線
1、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特殊的經線和緯線(本初子午線、20°W、160°E、180°經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2、經線、緯線的性質(形狀特徵、長度特徵、指示方向、數量特徵)。
3、各條經線、緯線的區別方法—經度和緯度。
①經度、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②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判定)。
③半球的劃分及范圍(判定)。
(四)利用經緯網定位
1、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 2、點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學目標確立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記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2、理解地球儀的設計原則、作用、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能在地球儀上找到特殊的經線和緯線
3、通過觀察地球儀探究得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
4、知道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並能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讀圖探究各半球的范圍,能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
6、知道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點的經緯度位置。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地球儀、經緯網的學習初步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意目標:
1、通過對「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漫長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 教育 。
2、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各半球的范圍。
2、難點: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的判斷和表示。
四、課時劃分:三課時
五、教學用具:地球儀(至少每兩人一個)、多媒體課件。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與地球儀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學理念及 教學方法 :
1、體現地理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體現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達標」 教學理念。
3、體現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的理念。
4、體現張店七中地理組「主題帶動策略下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課題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揭示主題】
導語: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農歷每月15日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什麼樣?我們自己卻看不見。站在地球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的整體面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找到哪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板書課題: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目標認定,板書結構】
1、屏幕出示知識目標,學生朗讀認定。
2、教師敘述,板書一節知識框架,強調重點難點。
SHAPE MERGEFORMAT
【主題帶動,自主合作】
第一課時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部分的教學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總結 升華。
(1)找學生敘述人們對地球是球體的認識過程,教師屏幕出示相關的圖片加以說明。
(2)讓學生就P3-4活動1的(1)、(2)(3)談自己的看法,教師配以圖片說明。對於其他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例子學生和教師相互補充,最終必須明確最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是地球衛星照片。
◆總結升華:讓學生談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麼?(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3)提問:描述地球大小的數據: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承轉:地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都非常想了解認識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還得多運用一下地球儀。
(二)「地球儀」部分的教學
教師講解、演示:
設計原則: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
作用:P4最後一句。
地球儀上的方向:北極豎直朝上,我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承轉:地球儀有好多種類型,不管哪一種都標畫著經線和緯線。
(三)「經線和緯線」的教學(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經緯線、經緯線的性質)
1、自主探究,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1)提問、演示,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要敢於讓學生說,讓學生暴露錯誤,還要注意激勵學生,激發探究的慾望)
經線 緯線 形狀特徵 半圓 圓圈 長度特徵 都相等 ◆教師導撥(教師多方收集學生的觀察結果,要善於因勢利導):「赤道是最長的緯線」、「越往兩極緯線越短,最後成一點」、「不等長」、「有沒有長度相等的緯線」、「長度相等的緯線有什麼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襯的等長」。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數量特徵 無數條 無數條
(2)引導並講解:本初子午線、180°經線、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特殊之處。本初子午線是地球儀上的0°經線;180°經線與本初子午線對著組成一個大的經線圈;赤道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與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為0°緯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這些緯線在第二節學習是會頻繁用到。
(3)教師說明:地球里並不真的有地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
▼承轉並預留伏筆:我們為什麼要在地球儀畫上那麼多經線和緯線呢?到下一節課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課時
(四)「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學。
1、設疑: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線和緯線,怎麼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呢?(標定不同的度數,分別叫做經度和緯度)
2、繼續設疑:經度和緯度是如何讓劃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請同學觀察圖1.10,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內化經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對著的為18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到180度經線為東經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到180度經線為西經度,用w表示。
3、繼續引發探究:請同學觀察圖1.11,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緯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赤道為0°緯線,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最北端為北極點緯度為北緯90°;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最南端為南極點緯度為南緯90°)
(五)「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及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判定」部分的教學。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斷東經度還是西經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0中東西經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經度:首先關注經度的表示方法,如:東經30或者是30°E。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東經度或者是西經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東經度的排列規律: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度數在增大;西經度的排列規律是由本初子午線向西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東經度和西經度的判定方法: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度;向西增大的為西經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斷南緯度還是北緯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1中南北緯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緯度:首先關注緯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緯30°或者是30°N。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南緯度或者是北緯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南緯度的排列規律:從赤道向南度數在增大;北緯度的排列規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南緯度和北緯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度;向北增大的為北緯度。
3、承轉:同學們我們學了緯線、緯度,學習了經線、經度,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現在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緯網?你能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嗎?(有同學會回答「為了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有同學會據電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內找同學的例子,教師肯定、表揚鼓勵)
(六)「經緯網定位」部分教學
1、學生閱讀P8圖文信息,體會點的表示方法,及經緯網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經緯度。
2、做例題,確定點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應用經度、緯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強調描述方法:A點是
東經61°和北緯30°的交叉點,表示為30°N 、61°E
(2)其他各點的經緯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轉:在生活中還經常用到半球來定大致位置,比方說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第三課時
(七) 「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 、「半球的范圍」教學
1、讓學生讀課本P7圖.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赤道和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學生可能的問題①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一條經線②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和180度經線③不太明白為什麼非得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2、讓學生觀察圖1.12和圖1.13,得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范圍(注意規范學生表述的准確性)
(1)南、北半球范圍:(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設計
單位:邢塘街道中心學校
姓名: 宋佩佩
時間: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3)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能力目標: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藉助地球儀,使用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列表比較法等了解經緯線的含義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情感目標: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想像力 、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eq avs4al(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運用圖表分析緯線的特點和緯度的劃分
eq avs4al(教學難點)
學會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地球儀、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准確地說出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家園。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講授新課
1.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有個了解,然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像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像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創新的意識。
[講解]地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即6371千米。
2.地球儀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設計意圖]觀察地球儀時,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然後著重講解地軸的位置作用,如對地軸作用的認識設計了 籃球 與地球儀運動的比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繞地軸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軸在地球儀中的位置,設計動畫演示,使學生既有實踐的應用,又有直觀地觀察;為了將實際的方向與地球儀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讓學生擺放地球儀,將地軸指向北(沖北極星)方,並且互相評判。這一部分主要是將地球的空間方位納入到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另外地軸的指向在將來學習地球公轉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打好基礎。
[講解]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地球儀上有什麼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5. 7年級地理經緯線咋標
6.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7. 初二地理會考知識:地球和地球儀
8. 高中地理地球與地球儀知識點
9.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E. 第2節 初一地理世界的海陸分布 講解視頻
這根本不用記,你多看幾次地圖,就有印象記清楚的了,你只要認真就可以了
F. 有沒有人教版初一地理的教學視頻
《升級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kDxVyr_pFbeRsNdfr_xa6w
升級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電子課本七上地理.pdf|3.4-4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節•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三).rmvb|3.4-3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節•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二).rmvb|3.4-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節•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一)下.rmvb|3.4-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節•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一)上.rmvb|3.3-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3節• 天氣與氣候(二).rmvb|3.3-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3節• 天氣與氣候(一).rmvb|3.2-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2節• 氣溫和降水(二).rmvb|3.2-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2節• 氣溫和降水(一).rmvb|3.1-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1節• 中國的地勢與地形(二).rmvb|3.1-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1節• 中國的地勢與地形(一).rmvb|2.3-1 地理初中1上__第2章第3節• 多民族的國家.rmvb|2.2-1 地理初中1上__第2章第2節• 眾多的人口.rmvb|2.1-1 地理初中1上__第2章第1節• 疆域和行政區劃.rmvb
G. 我想找初一地理下冊日本的教學視頻謝謝
初一地理復習提綱
第六單元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 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亞洲的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② 亞洲的緯度位置:熱帶、溫帶和寒帶。
③ 海陸位置: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
④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⑤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⑥是跨緯度最廠的大洲。
2.地理分區:習慣上把亞洲分為6 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
3.地形:
① 地形特點: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從中部向四周分流。
② 亞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鹹水湖:裏海;
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 陸地表面最低點:死海;
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二、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
②季風氣候顯著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
第七單元——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日本:
1日本的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5、日本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
6、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
7、「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8、是東西方兼容文化的典型。
9、服裝: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
10、日本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東南亞的位置,河流與城市 :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地形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東南亞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
4、東南亞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最大的蕉麻和椰子生產國;馬來西亞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印度自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2、印度的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經濟作物黃麻,棉花。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的結果。
5、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孟買是最大的棉紡織中心,首都是新德里。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
俄羅斯的位置、資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1、位置:俄羅斯緯度較高,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跨亞歐兩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第一長河是伏爾加河
3、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於緯度高,冬季漫長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4、資源:俄羅斯自然資源種類豐齊全,儲量豐富。主要礦產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2、工業:重工業發達,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四大工業區:①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②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交通運輸:主要有西伯利亞大鐵路(亞歐大陸橋)。
亞歐大陸橋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
①南部山區有豐富的礦場資源。
②俄羅斯北部山區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而且安全系數較低。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參崴)、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河河港)。
第八章——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
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熱點問題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的石油,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
①運向日本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②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③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3、匱泛的水資源:中東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終年炎熱乾燥,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4、文化差異: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中東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它宗教。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城。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
歐洲西部:
1.這里大多都是發達國家。
2.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有27個成員國。
3.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是「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國。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非洲是黑種人的故鄉
2.非洲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
3.單一商品經濟
4.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
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亞:
1國徽上有袋鼠和鴯鶓(特有動物:袋鼠、鴯鶓、樹袋熊、鴨嘴獸)
2.「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澳大利亞是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美國:
1.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
2.在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有「唐人街」。
3.五大湖(五大淡水湖,從大到小): 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和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
5. 在美國,被稱為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是位於舊金山東南部的「矽谷」。
6.五大淡水湖中,全部位於美國境內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他四個湖泊是美國與加拿大共有的。
巴西:
1.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城市聖保羅。
2. 拉丁美洲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
4. 亞馬遜流域的熱帶雨林的作用:調節氣候、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的多樣性等。
5. 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是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
6.巴西最大的鐵礦是伊拉比塔鐵礦。
極地地區:
1. 南極有企鵝,北極有北極熊。
2. 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有「冰雪高原」之稱。
① 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圍。
② 在南極看地球是順時針的。
③ 氣候特點:酷寒,乾燥,烈風。
④ 南極的暖季: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
⑤ 喬治王島的長城站、南極大陸上的中山站
⑥ 1959年12月,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我國1983年正式加入。
H. 真心急求名師微課堂中國地理楊曉松初一地理網盤鏈接資源要免費百度雲的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