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現在屬於什麼時期地理

現在屬於什麼時期地理

發布時間:2022-12-26 04:03:30

㈠ 齊魯大地,燕趙大地,荊楚之地,三凈之地,三秦之地,瀟湘之地一次是現在的什麼,什

齊魯大地,燕趙大地,荊州之地,3晉之地,3晉之地,瀟湘之地,依次是現在的什麼地址和什麼位置?

這些都是中國現在的一些地理位置,在遠古時期也可以說是在三國時期,我只是在歷朝歷代和中國時期都是有一些固定的位置,可以寫其他的一些小的諸侯國。

其中中的齊魯大地指的就是現在的山東。

一般所說的燕趙大地,一般來說現在指的是河北地區。

而荊州之地指的是現在的湖北和浙江一帶。

瀟湘一般來說,現在的是湖南1~1左右。

㈡ 戰國時期魏國蔡國鄭國宋國分別是哪幾個現在的哪幾個省

戰國時期,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上述各國的大致地理位置與現今省份對應:
魏國: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蔡國:曾被兩次滅國、兩次被迫遷都,其勢力范圍在今河南和安徽交界一帶。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所滅。因此,戰國時期並沒有蔡國。
鄭國:主要版圖位於今河南鄭州一帶。戰國初年,被韓國滅亡。
宋國:宋國版圖曾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國都商丘。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國、楚國、魏國瓜分。

㈢ 從地球形成到現在,一共有幾紀現在是哪一紀

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古代的無頜類,都是些體外披著硬骨片的"甲胄魚".古代的無頜類,從奧陶紀出現以後,在志留紀很繁盛.但因為無頜,生活方式落後,僅能以流入中內的水中夾雜的食物為食,所以在生存斗爭中,它們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而日趨衰落了.
泥盆紀(4.1億年前到3.6億年前) 魚類的時代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4.1億年,延續了約5500萬年.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腕足類在泥盆紀發展迅速,志留紀開始出現的石燕貝目成為泥盆紀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在劃分和對比泥盆紀地層中也極為重要.
泡沫型和雙帶型四射珊瑚相當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泥盆世以雙帶型珊瑚佔主要地位.
鸚鵡螺類大大減少,菊石中的棱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起來.
正筆石類大部分絕滅,早泥盆世殘存少量單筆石科的代表.
竹節石類始於奧陶紀,泥盆紀一度達到最盛,泥盆紀末期絕滅.其中以薄殼型的塔節石類最繁盛,光殼節石類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紀又進入一個發展高峰,這個時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現為特徵.
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的時代」.早泥盆世以無頜類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魚相當繁盛,它們已具有原始的顎,偶鰭發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較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類植物,多為形態簡單、個體不大的草本類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優勢,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發達,出現了原始的楔葉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來時,裸蕨植物瀕於滅亡,石松類繼續繁盛,節蕨類、原始楔葉植物獲得發展,新的真蕨類和種子蕨類開始出現.
進入 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 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石炭紀又是地殼運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著極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氣候分異現象又十分明顯,北方古大陸為溫暖潮濕的聚煤區,岡瓦納大陸卻為寒冷的大陸冰川沉積環境.氣候分帶導致了動、植物地理分區的形成.
石炭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與泥盆紀比較起來,有了顯著的變化.淺海底棲動物中仍以珊瑚、腕足類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動物中,出現了新興的筳類,菊石類仍然繁盛,三葉蟲到石炭紀已經大部分絕滅,只剩下幾個屬種.
最早發現於泥盆紀的昆蟲類,在石炭紀得到進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疊紀的昆蟲就達1300種以上.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早石炭世一開始,兩棲動物蓬勃發展,主要出現了堅頭類(也稱迷齒類),同時繁盛的還有殼椎類.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與晚泥盆世相似,古蕨類植物延續生長,但只能適應於濱海低地的環境;晚石炭世植物進一步發展,除了節蕨類和石松類外,真蕨類和種子蕨類也開始迅速發展.裸子植物中的苛達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成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疊紀 重要的成煤期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筳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
脊椎動物在二疊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發展,軟骨魚類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中龍類游泳於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於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世界各地皆有發現.
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帶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結束.中生代開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三疊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生物變革方面,陸生爬行動物比二疊紀有了明顯的發展.古老類型的代表(如無孔亞綱和下孔亞綱)基本絕滅,新類型大量出現,並有一部分轉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動物在三疊紀末期也出現了.由於陸地面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面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典型的早期槽齒類表現出許多原始的特點,且僅限於三疊紀,其總體結構是後來主要的爬行動物以至於鳥類的祖先模式;恐龍類最早出現於晚三疊世,有兩個主要類型:較古老的蜥臀類和較進化的鳥臀類.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由於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於陸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於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
三疊紀時,晚二疊世倖存的齒菊石類大量繁盛起來,中、晚三疊世的大部分菊石有發達的紋飾,有許多科是三疊紀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為劃分和對比地層創造了極重要的條件.
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繼續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並且數量相當繁多.尤其在晚三疊世,一些種屬的結構類型變得復雜,個體也往往比較大.由於三疊紀的環境與古生代不同,非海相雙殼類逐漸繁盛起來.
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於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開始有了發展,但並不佔重要地位.二疊紀的乾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朱羅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始於距今2.03億年,結束於1.35億年,共經歷了6800萬年.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佔領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復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松柏類也佔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堊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由極盛走向衰滅
白堊紀(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5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
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導致了白堊紀生物界的巨大變化,中生代許多盛行和占優勢的門類(如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菊石和箭石等)後期相繼衰落和絕滅,新興的被子植物、鳥類、哺乳動物及腹足類、雙殼類等都有所發展,預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階段——新生代的來臨.
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繼續佔領著海、陸、空.鳥類繼續進化,其特徵不斷接近現代鳥類.哺乳類略有發展,出現了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的真獸類.魚類已完全的以真骨魚類為主.
白堊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最重要的門類仍為菊石綱,菊石在殼體大小、殼形、殼飾和縫合線類型上遠較侏羅紀多樣.海生的雙殼類、六射珊瑚、有孔蟲等也比較繁盛.淡水無脊椎動物以軟體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和節肢動物的介形類、葉肢介類為主.
早白堊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本內蘇鐵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為主,真蕨類仍然繁盛.從早白堊世晚期興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堊世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b2]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 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 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新生代開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的時代!
第三紀 被子植物的時代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 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 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第四紀 勞動創造了人類
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始於距今175萬年.第四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兩個階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為標志,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
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於現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現與進化則更是第四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動物在第四紀期間的進化主要表現在屬種而不是大的類別更新上.第四紀前一階段——更新世早期哺乳類仍以偶蹄類、長鼻類與新食肉類等的繁盛、發展為特徵,與第三紀的區別在於出現了真象、真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的一些類別和不少屬種相繼衰亡或滅絕.到了第四紀的後一階段——全新世,哺乳動物的面貌已和現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資料證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與最早的人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製造工具,特別是製造石器.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勞動使人類根本區別於其它一切動物,勞動創造了人類.另一個主要特點是人能直立行走.從古猿開始向人的方向發展的時間,一般認為至少在1000?萬年以前.
第四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小型有孔蟲、六射珊瑚等佔主要地位.陸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其它脊椎動物中真骨魚類和鳥類繼續繁盛,兩棲類和爬行類變化不大.
高等陸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紀中期以後已與現代基本一致.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變化,逐漸形成今天的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群.微體和超微的浮游鈣藻對海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萬年以來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圖的時期,哺乳動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發展,其中就有大量發展起來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質基礎. 最早的有胎盤哺乳動物是食蟲類.它們大都是些以昆蟲為食的小動物,現代的刺蝟是它們的後裔.它們在不同的自然環境里曾先後幾次"趨異"進化,發展成20多個不同的類群,形成了有胎盤哺乳動物的大繁榮.
新生代詳細劃分(單位:百萬年)
第三紀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漸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紀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現代
地球上的地殼發展階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殼薄弱活動;海洋沉積占絕對優勢;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塊.
2
震旦紀
海洋沉積占優勢;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
加里東運動, 海洋沉積仍占優勢;末期,加里東地槽褶皺隆起.
4
泥盆紀―石炭紀―二迭紀
海西運動,陸相對擴大;末期許多地槽隆起,北大陸聯合,南大陸開始解體.
5
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
燕山運動,南大陸解體,北大陸普遍活動;環太平洋地槽內帶隆起成山.
6
第三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古地台、古褶皺普遍活動;古地中海帶及環太平洋外帶,隆起成山.
7
第四紀更新世、全新世―新構造期
差異升降顯著,冰川廣布.
地球上的動物界發展階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產生
2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
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
3泥盆紀
魚時代
4石炭紀―二迭紀
兩棲動物時代
5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
爬行動物時代
6第三紀
哺乳動物時代
7第四紀
人類時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發展階段
1太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產生
2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早期
海生藻類時代
3奧陶紀早期―石炭紀―二迭紀早期
陸生孢子植物時代
4二迭紀早期―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中期
裸子植物時代
5白堊紀中期―第三紀―第四紀
被子植物時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時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紀
藻類、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紀
藻類、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紀
藻類、海棉、腕足動物、海林檎、三葉蟲、
奧陶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
志留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鸚鵡螺、
泥盆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鱗木、鸚鵡螺、
石炭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沙魚、鱗木、鸚鵡螺、
二迭紀:藻類、海棉、珊瑚、海百合、三葉蟲、沙魚、鱗木、鸚鵡螺
5中生代

㈣ 新時期地理學的內涵及特徵是什麼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及區域。新時期地理學的內涵及特徵是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及區域。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㈤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屬於什麼朝代

現在我們已經不說是朝代,是按公元紀年。勉強的話,應該就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或者說是現代

㈥ 地理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

地理一詞早在我國商代就出現了,但若考慮世界因素且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地理大發現則更重要,而地理大發現是15世紀開始的。

㈦ 先秦時期屬於地理時期的哪一期

這個問題有點偏,地理時期(准確的說應該是地質時期吧)是個很大的概念,如果非要說,它是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11500年前至現在)。一般沒有拿地質時期定位夏朝以後的時代的。

㈧ 小V小V現在是什麼季節

現在是春季。
小V小V是vivo手機的助手。
季節,是指每年循環出現的地理景觀相差比較大的幾個時間段。在不同的地區,其季節的劃分也是不同的。對於中國的氣候而言,一年分為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季節轉換時,中國南方地區的降雨量、風暴、干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中國傳統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的起點。西方以二分二至為劃分四季的起點。
季節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軌道平面不垂直,偏離的角度是23度26分(黃赤交角)。在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陽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變換。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則為過渡季節,當太陽直射點接近赤道時,兩個半球的日照情況相當,但是季節發展的趨勢卻還是相反--當南半球是秋季時,北半球是春季。
全年皆夏(全年各月平均氣溫都在22°C以上,主要分布於赤道附近地區);全年皆冬(全年各月平均氣溫都在10°C以下,主要分布於兩極地區);長夏無冬(全年不存在平均氣溫在10°C以下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長冬無夏(全年不存在平均氣溫在22°C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附近);四季分明(主要分布於中緯度地區的大陸上,以中國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最為典型);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氣溫都在10~22°C之間,主要分布於低緯度的高原地區,以及中緯度地區的海洋上)。現今通用以天文季節與氣候季節相結合來劃分四季。即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㈨ 現在屬於什麼世紀

紀,地質學上是一個地質年代單位。
利用地質學方法,對全世界地層進行對比研究,綜合考慮到生物演化階段、地層形成順序、構造運動及古地理特徵等因素,把地質歷史化分為四大階段,每個大階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宙以下為代。太古宙分為古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元古宙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分為紀,如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紀以下分為世,每個紀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世,但震旦紀、石炭紀、二疊紀、白堊紀按早晚二分。最小的地質年代單位是期。宙、代、紀、世、期是國際上統一規定的相對地質年代單位。每個年代單位有相應的時間地層單位,表示一定年代中形成的地層。地質年代單位與時間地層單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地質年代單位 時間地層單位
宙(eon) 宇(eonothem)
代(era) 界(arethem)
紀(period) 系(system)
世(epoch) 統(series)
地質年代單位紀共有: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又分早第三紀、晚第三紀)、第四紀。

㈩ 戰國時期七國地理位置各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以下這些資料相信對您也許也有用處,可以做個參考:

燕:
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
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齊:
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
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
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
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
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並,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里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占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 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里,秦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於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

閱讀全文

與現在屬於什麼時期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