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根據地理環境如何自救論文

根據地理環境如何自救論文

發布時間:2022-12-26 05:14:35

A. 論文:試述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說明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當代環境問題。

人類對環境的依賴性——— 人類通過勞動實現對自然界的作用,引起自然界的變化,改變自然界的面貌。同時人類生活消費著各種資源,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在質和量的方面都極大地增長了,不斷增長的消費又促進了對環境資源開發的加劇。 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對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已遍及整個地球,這對地球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發展增加了巨大的壓力。 人與環境應和諧相處——— 無論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有毒化學品污染,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幾乎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伴生物。單靠科技手段和用工業文明的思維定式去修補環境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必須在各個層次上去調控人類的社會行為和改變支配人類社會行為的思想。環境問題是一個涉及到人類文明的問題,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參考資料: http://www.xj8898.com/SmallC/hbws/2006-5/7/065712105425674.html

B. 跪求一遍地理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800字到1000字

童心暢想——多元化的未來能源

人類的科技正在飛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據科學家推測,再以這樣的速度開採下去,我們最為依靠的能源——石油將在本世紀末徹底枯竭,像石油、天然氣、煤這樣的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少一點,尋找新型能源,已是我們人類迫在眉睫的任務。
讓我們大膽的想像一下,未來世界的人類,使用的能源將會是怎樣的匪夷所思呢?
讓我們在頭腦中構建一個神奇的國度,河上有水車——水能;田野上聳立這無數的巨大風車——風能;城市裡的所有樓房的房頂都是太陽電池板——太陽能;所有的馬路、人行道、走廊的地面,都是一種奇怪的材料鋪成的,把汽車、人、動物運動時產生的電能、熱能收集起來——摩擦能。有一種工廠,用植物生產植物燃料;有一種交通工具,上天下海,遨遊宇宙,無所不能,他的燃料竟是太陽能和生物燃料。有一種燈,只要河流不息,它就可以永遠明亮。
幻想一下未來孩子的生活。陽光灑在小女孩烏黑的頭發上,迎著晨曦,小女孩睜開了眼睛,粉嫩的小手從柔軟的鵝絨被裡探出來,按了一下床頭的第三個紅色按鈕,樓下廚房中,傳送帶從冰箱里取出食材,用電熱爐加熱,送到了餐桌上。這一切都是依靠地面收集來的熱能和電能完成的。
享用完美食,背上書包,坐進了智能××車中,點了一下熒幕學校的位置,××車用早上收集來的太陽能結合了植物燃料的等量,瞬間來到了學校門前……
未來,這個充滿希望的詞語,讓我們無限憧憬,未來,人類會更加輝煌嗎?人類在不斷的前進,未來人類要依靠什麼樣的能源呢?讓我們暢想未來,去發現更多的環保能源來造福世界。

C. 地理論文 自我保護和生存能力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D. 地理論文(100字)題目:如何保護環境,保護自己

100字小論文——如何保護環境,保護自己
從自己身邊的事情做起,注意節能減排,保護我們所處的大氣環境;減少生活垃圾,生產垃圾的排放,保護河流以及地下河的水質;參與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等公益活動,改善周邊的生存環境,進一步保護土壤,避免流失或鹽鹼化,促進林地和草原的生物多樣性;努力建設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地理環境,生活在其中自己獲益,也為子孫後代造福。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訪問留言「網路知道hk的空間」——http://hi..com/hk20012002/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hk原創

E. 求一篇關於地理論文《環境保護》200字左右 初二。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當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由此,必須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新文明。為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平衡,除經濟和法律手段外,還必須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道德規范,有利於形成人們堅定的內心信念,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生態環境道德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該遵循的行為
准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不僅反映了新階段道德建設的客觀實際和規律,也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
境。對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的具體行為要求是: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要努力使保護母親河行動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態環境道德、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載體。
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廣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動、開風氣之先,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
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系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
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
珍愛生靈。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
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等都是珍愛生靈。
節約資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資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
人卻不斷增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紙張,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分類回收廢物,生活簡朴等等,都是節約資源。
植綠護綠。沒有森林和植被等綠色,便沒有人類,沒有地球
上的絕大多數生命。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
抵制污染。不當的生產生活行為,會帶來很大污染。不亂扔
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我們要動員青少年宣傳生態環境道德,用小手牽動社會這個大手。樹立踐行生態環境道德的模範,鼓勵青少年監督、抵制違背生態環境道德的行為。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
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一定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
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F. 求一篇關於地區的自然災害特徵和應對災害的措施的論文

要自己整理下,希望能幫到你

在災難面前,我們必須學會堅強!
我們深知:古往今來,這個世界出現了多少次的危機:隕石撞擊,洪災肆虐,瘟疫橫行,戰火蔓延……人類一次又一次地面臨著挑戰。是屈服還是抗爭?是沉默還是覺醒?一場洪水,可以奪去無數的生命,一場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這些,卻不能令我們失去勇氣,失去對未來的嚮往。
在我們為汶川地震中的逝者唏噓,為廣大軍民堅韌不懈的救援行動欽佩不已之時,我們也應該深思:雖說災難總是突如其來,且在人類面臨死亡威脅的最多因素當中,突發性災難死亡排進了前五位,但掌握一定的應對意外災難的基本知識和技巧,並把它傳授給身邊的每個人,尤其是教會孩子們,無疑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
據調查,意外事件對人造成的傷害性死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傷害導致即刻死亡者不到1/3,這些人來不及醒過味來,就已遭受致命的打擊;但更多的人只是處在傷勢危及生命的狀態,而無自救或他救條件而最終遭致死亡;或者是尚未遭受傷害,只是未能及時採取逃離行為,由於再次遭受嚴重傷害而致傷亡。因此,人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若能懂得些災害應急和自救常識,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及時採取自救行為或逃離現場,常能獲救,或逃出死亡的魔掌!
你有可能遇到的9種自然災害,情況緊急,應如何應對?
1 應對 地震 Earthquake
由於地球及其內部物質的不斷運動,產生巨大的力,導致地下岩層斷裂或錯動,就形成了地震。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小於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有反應;三度在深夜時人會有感覺;四~五度吊燈有輕微搖晃;六度器皿會傾倒,房屋有輕微損壞;七~八度房屋會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九~十度建築倒塌;十一~十二度會造成毀滅性破壞。
[事例]
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建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悲慘的一頁,其強度相當於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殼中猛然爆炸,強烈的搖撼中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間被夷為平地。唐山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
[應急措施]
●發生地震時先不要恐慌。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震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鍾,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應迅速跑到門外空曠處,用被子、枕頭、安全帽護住頭部。如果是樓房,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躲避到衛生間、廚房、儲藏室等狹小空間,或承重牆旁(注意避開外牆)。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公共場所先找藏身處。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不要擁向出口,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空調等懸掛物,以及商店中的玻璃門窗、櫥窗、高大的擺放重物的貨架。
●遠離危險區。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被埋要保存體力。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
[震前預兆·動物篇]
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
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
蜜蜂群遷鬧哄哄,鴿子驚飛不回巢。
2 應對 雷電 Thunder
在雷雨季節里,常會出現強烈的光和聲,這就是人們常見的雷電。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由於雷雲電壓高電量多,並且放電時間很短,放電電流大,因而雷擊電能很大,能把附近空氣加熱至2000℃以上。空氣受熱急劇膨脹,產生爆炸沖擊波並以5000m/s的速度在空氣中傳播,最後衰減為音波。雖然放電作用時間短,但對建築群中高聳的建築物及尖形物、空曠區內孤立物體以及特別潮濕的建築物、屋頂內金屬結構的建築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屬設備等有很大威脅,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
[事例]
2007年1月,馬來西亞當地一名女大學生在雨傘下接聽手機電話時,突遭雷電劈中,她隨即被送院急救,無奈最終回天乏術。此事發生在周四下午3時,當時天空行雷閃電,就讀馬來西亞沙撈越大學的
23歲女學生蔡**(音譯),下課後徒步返回宿舍,與兩個朋友共享一把雨傘擋雨,此時其手機響起,她拿起手機接聽時竟被雷電劈個正著,她們三人均仆倒地上,**的胸部被嚴重燒傷,送往醫院後不久證實傷重不治。
[發生地點]
●高聳或孤立的建築物,或雖有避雷設備但裝備不善的房屋;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潮濕地區的建築物、樹木等;
●建築物上的煙囪、有無線電天線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內部潮濕的建築物;沒有裝設避雷設備或接地不良的易揮發性的地上貯油罐;
●平屋面雷擊部位往往發生在四角上,對有坡度的屋面一般打在屋脊山牆上。[應急措施]
●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間、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桿、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
●不能撐用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操作時,不能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
話題1 應急自救教育,是當務之急!
「如果地震發生了,你只來得及拿起一樣東西,你會選擇什麼?」這是北京一所普通小學「安全教育課」課堂上老師與同學們討論的一個話題。據一位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科學老師介紹,孩子們的選擇非常多樣,選擇錢財、手機、食品的占絕大多數,而選擇「水」這一關鍵答案的人卻微乎其微。
據調查,在北京市的中小學教育中,安全教育多集中在交通安全、意外傷害等方面的教育,關於火災、地震等災害的防範、自救、演習雖有所開展,但多是淺嘗輒止,加之本市關於安全教育的場所並不是很多——揭示和體驗性的場館現只有海淀的公共安全館,除海淀區規定轄區內小學五年級學生必須參觀該館外,其他區縣並沒有相關要求,因此學生們對這些自然災害的認識還多集中在書面上。同時,「安全教育課」的教材也不是一本全面的災害闡述、揭示、應急自救教材,而只是不定期的一些小冊子的發放,多隻對某方面的安全問題做一專題性介紹和說明。
因此,這位科學老師認為:在自然災害教育方面,中小學的教育仍急需進一步加強。在這里,她還特別推薦了由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編寫的《市民公共安全應急指南》一書,該書較全面地介紹了生活中十幾種自然災害、意外傷害、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防範應急措施。
話題2 家庭急救箱,應加緊普及!
由於雪災、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降臨,我們的財產甚至生命都將受到嚴重威脅,與其 源 脅蝗縑嵩綺扇〈朧┰し饋R壞┰幟呀盜伲 遼僖 齙皆詿撕蟮?2小時之內存活下來。在歐美等國,這已成為普及性的災難自救常識。
因此,關於家庭急救箱的概念應加緊普及,「災難自救包」,裡面至少裝四樣物品:干電池收音機、手電筒、干電池、常用葯品(阿司匹林、止疼葯、止瀉葯等)。此外,也可以裝上不容易腐爛變質的罐頭食品、可供3天之需的罐裝水、合適的衣服、毯子、手機、家庭成員信息、書、游戲等物品,還可以裝上保險賬戶和銀行戶頭等。
實踐證明,這種對突發災難有所准備的做法,對抗災自救價值非凡。鑒於此,「災難自救包」及其背後的災難自救理念,需要在我國盡快普及。這樣,一旦發生不可抗性的災難,我們的生命與生活,就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3 應對 火災 Fire
著火失去控制而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等災難性事件,被稱為火災。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最經常、最普遍地威脅公眾安全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火災發生的原因包括:雷擊起火、自燃起火、使用明火不慎以及使用燃氣或電器不當等。80 年代火災年平均損失不到 3.2 億元。進入 90 年代,特別是 1993 年以來,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上升到年均十幾億元,年均死亡2000 多人。
[事例]
1987年5月6日,我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發生特大火災,火災面積100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65萬公頃,燒毀貯木場存材75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
[發生地點]
火災容易發生在乾燥的時節,春季和冬季都是火災的高發季。容易引起火災的有三種火源:
1.明火:如生產生活用的爐火、燈火、焊接火,打火機的火焰、香煙頭火、煙囪火星、撞擊或摩擦產生的火星、燒紅的電熱絲、鐵塊以及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各種家用電熱器的取暖器等。2.電火花:如電器開關、電動機、變壓器等電氣設備產生的電火花,還有靜電火花,這些火花能引起易燃氣體和質地疏鬆、纖細的可燃物質起火。3.雷電火:瞬間的高壓放電,能引起任何可燃物質的燃燒。
[應急措施]
發現初起火災,應立即呼救,撥打119;同時採取措施滅火自救。
家庭失火
●迅速判斷火勢來源。
●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背向煙火方向迅速離開。
●逃生時需要打開門,開門前要檢查門把,如果門把很熱,不要開門,改從窗戶逃生,或到窗口等待救援;如果門把不熱,慢慢開門,並確定火、煙是否阻擋了逃生去路——若阻擋出路,要立即關門並尋找其他逃生路徑;若未阻擋出路,馬上逃生並關上經過的門。
●濃煙彌漫時,用濕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壓低身子,手、肘、膝緊靠地面,沿牆壁邊緣爬行逃生。
●必須經過火焰區時,先弄濕衣服或用濕棉被、毛毯裹住頭和身體,迅速跑過。
●逃生通道被切斷、短時間內無人救援時,應關緊迎火面門窗,用濕毛巾、濕布等堵塞門縫,用水淋濕房門,防止煙火侵入。
●如果酒精火鍋加添酒精時突然起火,千萬不能用嘴吹,可用杯蓋或小碟等蓋在酒精罐上滅火。
共場所失火(如酒店、影院、商場等)
●下榻賓館、酒店或到影院、超市時,應特別留心服務方提供的火災逃生通道,或自行了解安全出口的位置,注意安全門或非常出入口標志。
●發現初起火災,應利用樓層內的消防器材及時撲滅。
●保持頭腦清醒,不要驚慌大聲叫喊。
●火勢蔓延時,應用衣服遮掩口鼻,放低身體姿勢、淺呼吸、快速、有序地向安全出口撤離。
●逃生無路時,應靠近陽台或窗戶,關緊迎火門窗,向外呼救。
●利用建築物陽台、避難層、室內設置的緩降器、救生袋、應急逃生繩等進行逃生,或將被單、檯布結成牢固的繩索,牢系在窗欄上順繩滑至安全樓層。
4 應對 雪災 Blizzard
漫天飛舞的皚皚白雪已經不再是童話世界,它所帶來的災難讓毫無防備能力的人們(尤其是毫無應對寒凍極端天氣經驗的南方地區和城鎮的人們)措手不及。突如其來的寒凍天氣,馬路上的冰層又硬又滑,高壓電線覆冰後結成冰柱,連房屋都被凍成了愛斯基摩人的冰屋。鐵路中斷、航班停飛、高壓線凍壞導致停水停電。
[事例]
2008年1月26日開始,第三次大范圍持續雨雪天氣再次襲擊我國南方。據了解,此次雪災是我國50年以來最嚴重的。
雪災來時正是春節前夕,京廣、滬昆鐵路因斷電運輸受阻,京珠高速公路等「五縱七橫」干線近2萬公里癱瘓,22萬公里普通公路交通受阻,14個民航機場被迫關閉,大批航班取消或延誤,造成幾百萬返鄉旅客滯留車站、機場和鐵路、公路沿線。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
[應急措施]

●保證著裝保暖。防寒服隔熱值高、攜帶方便,既能防風,又能防水,是一種理想的防寒用具。保持服裝的通氣性相當重要。衣服不可穿得過緊,這樣不僅不會使人感到暖和,反而會感到寒冷、難受。穿一件厚衣服不如多穿幾層薄衣服為好,這樣有更多的空氣層,保溫效果更好。要保持服裝的乾燥。淋濕或汗濕的衣服要及時烘乾,衣服上的冰雪要及時抖掉。
●避免寒氣從腳入。在冰雪災害的天氣里,一定要注意腳部的保暖。鞋的材料要選通氣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膠與塑料鞋,腳在出汗以後,易發生凍傷。硬而緊的鞋子妨礙腳部的血液循環,也易發生凍傷。當腳趾有麻木感時,可作踏步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襪子最好是穿棉線襪,因為尼龍襪不吸收水分,不要使襪子皺褶,以免引起腳的損傷,保持乾燥。

●避開大風。突如其來的寒潮、「冷空氣」可以使氣溫驟然下降10多度。而且風速加大,並常常伴有降雨、降雪。為了防止體溫下降,防止凍傷,必須設法維持體溫。首先要避開大風,因為風速每增加1米、氣溫就下降1℃。其次要防止淋濕,潮濕會帶走更多的熱量。萬一淋濕,可以用報紙、地圖等塞進背部、腰部幫助吸干水分。

●注意保暖。必須防止汗濕衣服,應在出汗前就脫掉一些衣服,並在停止活動時,擦乾汗水立即穿上衣服。休息時不能直接坐在地上,應墊上些樹葉、乾草或書本等。為防止凍傷,還可以在足踝、足跟處塗上肥皂或滑石粉,可以將手、腳放進背包里取暖,可以在手套和襪子里放些辣椒,可以塗一些凍瘡膏。

●經常活動按摩。要盡量減少皮膚暴露部位,對易於發生凍瘡的部位,有必要經常活動或按摩。避免接觸導熱快的物品。如金屬與赤手或雪與臀部的接觸,可使熱量加速喪失,引起局部凍傷。體溫過低加重時,身體就難以再次自我加熱,因此須從體外加熱。如進行體外快速加熱會促使冰冷的血液流入體內,進一步加重病情。可將熱體放在以下部位:腰背部、胃部、腋窩、後頸、腕部、襠部,這些部位血流接近體表,可以攜帶熱量進入體內。

●及時補充能量。可以喝一點熱湯,或喝甜飲料,因為糖能夠提供熱能。寒冷時絕對不要飲酒,飲酒雖然暫時可以造成身體發熱的感覺,但實際上酒精使血管膨脹,增加了身體的散熱,導致體力衰弱。

5 應對 泥石流 Debris Flow

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強烈的地震造成多處山體滑坡,加上大雨天氣,泥石流頻繁出現,造成嚴重災害,並給抗震救災工作帶來諸多難度。

據了解,泥石流的危害方式主要有沖刷、淤埋、沖擊、磨蝕和堵塞等。快速流動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動能,能撞毀橋梁、堤壩、房屋等建築物;泥石流中的泥沙在通過排導溝和壩體時,可將其表面嚴重磨蝕。此外,泥石流中含大量泥沙、石塊,甚至漂木,極易堵塞涵洞、橋梁,形成漫流改道,造成災害。當支溝泥石流規模很大時,還可能堵塞主河道,形成堰塞湖,使主河上游水位增高,淹沒沿河兩岸,堰塞湖一旦潰決,將造成更大災害。

[事例] 據史料記載,四川是一個泥石流多發的區域。如1981年四川是豐水年,盆地西北部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並多以暴雨或大暴雨出現,造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川 「八·一七」特大洪災,在當年7月一次特大暴雨中,盆地西北部山區10個縣共發生崩塌、滑坡68000處,泥石流1000多處。泥石流活動明顯滯後於地震活動周期。如20世紀70年代,四川地震活躍,多次發生6級以上強震。到80年代,四川泥石流災害才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時期。另外,1997年6月5日,美姑縣樂約鄉發生特大山體滑坡,並轉化為泥石流,造成3人死亡,147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523萬元。2003年7月12日凌晨1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巴底鄉邛山溝突發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51人失蹤和死亡。

[應急措施] 地震後,常常伴隨著次生災害發生,泥石流、塌方、滑坡就是較為常見的次生災害。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處境惡化,遭受新的傷害。那麼,泥石流、塌方、滑坡發生時,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據地震專家介紹,如果身邊發生泥石流、塌方、滑坡,不要驚慌,趕快到堅硬的大岩石塊下蹲著,因為大岩石塊會擋住從山上滾下的碎石,不至於被砸傷。或者躲避在樹林密集的地方,因為碎石滾落遇樹就會減速,這樣傷害會減小。此外,就是設法脫離險境。如果不幸受傷,找不到脫離險境的好辦法,就要盡量保存體力,不要亂動,以免使骨頭錯位,影響下一步治療。最實用的方法是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碰到因遭受泥石流、塌方、滑坡導致受傷的人,首先要將其受傷的部位固定下來,不要發生晃動,其次就是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還要快速求援。

話題3 北京的避難場所在哪兒?

如果不是受到地震情緒的影響,恐怕沒有幾個市民會注意到這塊綠色指示牌上的六個大字「應急避難場所」。周一,當記者來到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幾個市民正在討論這六個字的涵義。

a:「以前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這塊牌子,應急避難場所什麼時候用怎麼用呀?」

b:「北京這么多的人,這才能裝下幾個。」

c反駁:「北京好像不止這一個避難場所,皇城根兒也有一個!」

G. 「保護環境」的地理論文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節能減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人們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像……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
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於無霜狀態。夏季天氣不算十分炎熱時,最好用扇子或電風扇代替空調。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節約水資源。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節約用紙。紙張的循環再利用,可以避免從垃圾填埋地釋放出來的沼氣,還能少砍伐樹木。據統計,回收一噸廢紙能產生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環境。
四、減少廢氣排放。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或計程車,還可以騎自行車,盡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里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彌漫在城市裡。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裡可以准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全球變暖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地球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讓我們行動起來,節能減排,挽救地球家園的命運,維護人類的一個繼續生存的未來。
塗的人類啊,趕快醒悟吧!地球正在哭泣,正在呻吟,正在求助我們人類,現在補救也許還來得及,大家一起植樹造林,一起來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吧!否則,我們將是在給自己自掘墳墓!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0262961.html?si=1

H. 初中地理論文 防災避險,從我做起

其實,有些災害是可以預防的。地震發生前,會有些預兆。比如馬等牲畜會掙脫韁繩,並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湧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地震發生了並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場。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櫃,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災害不像地震一樣不可避免,有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跡,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可見,酸雨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大!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層中有氣體吸收紅外線,導致氣溫升高的一種效應。它的危害也不小,會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並會造成乾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
還有許多自然災害,其中有許多是人類自己的「傑作」。所以,我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災害,還有人造災害。如火災、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類自己砍伐樹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我倡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1、 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 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 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 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 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 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I. 高中地理環境小論文800字左右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原創哈~~~~· 24 回答者: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閱讀全文

與根據地理環境如何自救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