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自然地理概況如何編寫

自然地理概況如何編寫

發布時間:2022-12-26 16:51:18

⑴  自然地理概況

合肥盆地是中國東部目前勘探程度最低的一個大型盆地,位於安徽省中部,介於大別山、張八嶺、鳳陽山區和四十里長山之間,東西長約200km,南北寬約150km,面積2.3×104km2(以龍-梅斷裂為界),是一個整體呈似長方形的、大型的中—新生界陸相盆地,沉積岩最大厚度超過10000m,最薄處厚度不足1000m。地理坐標為:東經116°~118°、北緯31020′~32°40′。盆地周邊為山系和丘陵所環繞。盆地地跨合肥、六安、潁上、霍邱、壽縣、定遠、肥西、肥東、舒城、金寨、霍山等十餘縣市(圖1-1),地表大部分為薄層第四系所覆蓋。

圖1-1合肥盆地地理位置

1.地形

合肥盆地被大別山、張八嶺、鳳陽山區和四十里長山所包圍。盆地南部地處大別山余脈,海拔100m以上;東南部的巢湖一帶地勢較低,海拔20m左右;盆地東部及北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40~100m之間;盆地內主要以低山丘陵及波狀平原為主,呈現崗凹相間、頂圓坡緩的地貌形態。僅在盆地的東南部肥西縣防虎山一帶有低山存在,海拔高程在100m以下,整體呈EW走向。盆地西部整體表現為南高北低的特點;東部則以防虎山為分水嶺,呈兩低夾一高的地理格局。

2.河流

合肥盆地地處江淮分水嶺,河流、湖泊較為發育。碧波盪漾的巢湖如明珠般鑲嵌在盆地的東南角,還有城東湖、瓦埠湖、董鋪水庫、謝塘水庫、眾興水庫、磨墩水庫等點綴於盆地各處。淮河流經盆地北緣,此外還有發源於大別山區的眾多的淮河支流,由南向北流經盆地西部,補給淮河,使淮河湍流不息地東流注入洪澤湖。盆地中—東部以防虎山為分水嶺,防虎山北坡河流由南向北流入淮河;防虎山以南自北向南流的水系,與發源於大別山區自南向北流的水系匯聚於杭埠河,向東流入巢湖。

3.氣候

淮河幹流是我國地理上亞熱帶濕潤地區與暖溫帶半濕潤地區的重要分界線,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長江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合肥盆地地處淮河與長江兩大水系之間,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6℃,其中最冷月(一月)平均-3~3℃,最熱月(七月)平均27~28℃,全年無霜期20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溫和濕潤的氣候和其他自然條件,對農業發展極為有利。

4.交通

合肥盆地地處安徽省中部,城鎮遍及盆地各處,是安徽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安徽省省會合肥市是全省最大的城市,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盆地內的公路、鐵路及航空運輸相對比較發達。鐵路有安慶—蚌埠線以及京九鐵路從盆地經過;公路則以合肥市、六安市和壽縣為中心,形成輻射各地的公路網。目前有合肥至南京、合肥至徐州、合肥至銅陵、合肥至蕪湖的高速公路從盆地內通過;另有合肥至六安、合肥至黃梅的高速公路即將建成通車,這些大型公路網的建成,對大型石油勘探及鑽探設備的運輸較為便利,但盆地內縣鄉之間、鄉鄉之間、鄉村之間和村村之間尚未形成公路網路,對野外施工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⑵ 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

一、地形、地貌

華北平原位於我國東部地區,北靠燕山,南抵黃河,西依太行山,東瀕渤海,為我國三大沖積平原之一。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0'~119°30',北緯34°46'~40°25'總面積140683km2

華北平原地勢自北、西、南三個方向向渤海灣傾斜,按成因和形態特徵可將其劃分為: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中東部沖積湖積平原,黃河沖積扇及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區位於平原西部的太行山和北部的燕山山前大致呈帶狀分布,由一系列發育的沖積、洪積扇裙組成的傾斜平原,它是華北平原的最高地形部分,海拔高度100m左右,地面坡降較大,一般為1/200~1/500。組成岩性多為粗砂、卵礫石等較粗顆粒物質。中東部沖積湖積平原區主要由海河、灤河及古黃河等水系的沖積物組成。區內地勢較低,海拔高度多低於50m。北部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至天津附近地勢最低,海拔高度僅3m左右。區域地勢低窪,河道迂迴曲折,形成半封閉的湖沼窪地、積水窪淀等。組成岩性的顆粒很細,以黏性土為主。黃河沖洪積扇由黃河沖積、洪積而成,以黃河大沖積扇為其主體。地勢沿黃河流向自西南向東北微傾斜,坡度0.1‰~0.2‰。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形成一些窪地、坡地、崗地等微地貌景觀。黃河由西向東橫穿華北平原南部,由於黃河是世界著名的「地上懸河」,寬闊的河道高出兩岸堤外平原3~8m,成為淮河和海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區大體沿渤海灣分布,呈半環狀分布於滄州地區東部和唐山地區南部等地。區內地勢低平,海拔多在4m以下,為沖積海積平原。第四紀海水曾多次入侵,是全新世晚期形成的陸地。多為地勢低窪的鹽鹼地,高出地面2~3m。有一系列窪地,由於排水不暢,多形成泥沼、窪地和沙堤。可分為濱海低平原區、沿海塗灘窪地區。

在平緩傾斜的大平原上,多種復雜的大地貌和小型地貌交錯重疊,有大型沖積扇、扇間窪地、河道帶、河間帶,也有河口三角洲、崗地、淺碟狀窪地和條狀背河窪地等。主要大型窪地有白洋淀、永年窪、大陸澤、寧晉泊、大浪淀、東淀等。上述特有的地形地貌對地表徑流、地下水的運動和富集、地下鹹水的形成與賦存、鹽鹼地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控製作用。

二、水文、氣象

華北平原屬海河、灤河及黃河流域,此外還有徒駭河、馬頰河、河北沿海諸河等直接入海的小河流,共有大小河流近60條。

華北平原屬歐亞大陸東岸暖溫帶半乾旱季風型氣候區,冬春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500~600mm,濱海地區降水量較多,約600~650mm。冀中平原辛集、南宮、衡水一帶受泰山、沂蒙山雨影和北來氣流下沉作用的影響,降水量減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mm,為平原區降水低值區。全區降水量在年內分配不均勻,全年降水量80%集中在汛期6~9月份,往往春旱秋澇。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少雨年份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400mm,多雨年份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多於800mm。年平均氣溫10℃~15℃,全年一月份溫度最低為-1.8℃~1.0℃,七月份溫度最高,在26℃~32℃之間,最高氣溫在40℃以上。全年日照時數為2400~3100h。無霜期在200d以上。水面蒸發量為900~1400mm。

三、地質、構造

華北平原在大地構造分區隸屬中朝准地台的華北斷拗。其中又分布著冀中坳陷、滄州隆起、黃驊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次一級構造單元。

華北平原是一個大型中新生代的沉積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和下元古界經過褶皺變質形成的一套復雜變質岩系組成,蓋層由中上元古界、下元古界和新生界兩套沉積層組成,前者為海相碳酸鹽岩,後者為陸相碎屑岩。區內上奧陶至下石炭統普遍缺失。

華北平原震旦紀時是準平原,寒武紀、奧陶紀時是穩定的陸緣海,中奧陶世後整體上升,直到中石炭世再度下陷接受沉積。此期間構造運動以升降運動為主,岩漿活動比較微弱。晚三疊世的印支運動後該區進入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階段,燕山運動使其蓋層遭受強烈的褶皺和斷裂變動,並伴隨有大規模的中酸性為主的火山噴發和花崗岩漿侵入,使原有構造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形成了一系列北北東和北東向排列的隆起和坳陷相間的次級構造和深大斷裂,成為目前該區隆起坳陷構造格局的皺形。燕山運動晚期以來,華北平原繼承性活動且以強烈升降運動為主,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的沉積。第四紀本區新構造運動仍然很活躍,並伴有火山活動和地震活動。在東部沿海地區曾發生多次海侵活動。第四紀以來,曾多次出現冷暖交替的氣候變化。太行山東麓及燕山南麓有過多次冰川活動,致使第四紀沉積物具有明顯的冰川、冰水活動特徵,這對於本區地下水含水層的劃分和鹹水體的形成有直接關系。

新生界地層在平原中廣泛分布,一般厚度為1000~3500m,最厚達5000m。其中以古近-新近系沉積最厚,基本構成了平原基底。第四系沉積物的成因及厚度明顯地受基底構造控制,並受古氣候、古地理環境制約。坳陷區第四系最大厚度可達600m以上,在隆起區及平原南部厚度變小,約200m。

⑶ 自然地理概況

黑河流域位於祁連山及河西走廊中段(北緯37°45′~42°40′,東經96°42′~102°04′),東起山丹縣的大黃山,西至嘉峪關的黑山,南起祁連縣境內的祁連山分水嶺,北至額濟納旗的居延海,總面積12.8×104km2,東、西分別與石羊河及疏勒河流域相鄰,是我國西北乾旱地區較大的內陸河流域之一。流域跨青海省海北自治州、甘肅省的張掖、酒泉、嘉峪關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西部,計三省、11市縣(旗)。流域內地貌景觀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南部為祁連山區,平均海拔在3600m以上;中部是以斷陷盆地為特徵的走廊平原,海拔高度1100~1300m;西北部為中低山山地(海拔1400~2800m);東北部為黑河古沖積平原(海拔高度1200~1000m),部分與巴丹吉林大沙漠相鄰。

(一)氣象

本區位於大陸腹地,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主要受中高緯度的西風帶環流控制和極地冷氣團影響,氣候乾燥,降水稀少而集中,多大風,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區內氣候變化明顯受緯度和地形影響,具明顯的分帶性,南部祁連山區地勢高亢,氣溫低、寒冷,年均氣溫為3.6~-3.1℃,相對濕度大,約為60%,為高山濕寒氣候。降水相對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超過 300 mm,最大可達 500 mm,降水量由東向西,從340.8 mm遞減到238.8 mm,雪線高度由東向西逐漸升高。中部走廊地區氣候乾燥,為溫帶乾旱亞區,年平均氣溫5~10℃,無霜期較長,熱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達3000~4000h,多年平均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張掖年降水量為193.3mm,到西部的酒泉降水量為73.5 mm,而蒸發量則由東向西遞增,自1324.6 mm增至1704.8 mm。下游地區,由南向北,氣候逐漸變得更加乾燥,降水十分稀少,中游地區的張掖、酒泉年降水量分別為193.3 mm和 72.5 mm,金塔縣年降水量降低至 54.5 mm,到額濟納旗年降水量僅為40.76 mm。見表9-1。

表9-1 黑河流域氣象要素特徵

(二)水文

1.河流

流域內共有35條獨立河流,絕大部分發源於南部的祁連山區,流經走廊平原,匯入黑河後,向北徑流,最終,注入居延海。匯水面積大於100km2的河流有17條,其中,匯水面積最大的是東部的黑河及西部的討賴河。1960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發展,人口增加,需水量與日俱增,各河流均被引流灌溉,或在其上修建水庫,使得匯入黑河的水量減少,到了80年代,大部分河流均已無水匯入黑河,東部的馬營河(山丹)、洪水河(民樂)、梨園河等大部分河水被引去灌溉,只有在洪水期,才有部分洪水注入黑河;走廊平原中部的馬營河(酒泉)、豐樂河等河流消失在肅南與高台間的鹽池——明花盆地,不再有水匯入黑河;西部酒泉地區的討賴河、洪水河(酒泉)注入金塔南的鴛鴦池水庫,由灌渠將水引到金塔進行灌溉,使之與黑河聯系基本斷絕,只有在大洪水時,才有水經鼎新流入黑河。

黑河是流域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南部的祁連山區,源頭由俄博河與野牛溝兩條支流組成,俄博河,源於俄博的錦陽嶺,流長80km;野牛溝,發源於鐵里干山,流長流190km;兩河在藏黃寺匯合,向北徑流,於鶯落峽出山,進入張掖山前斷陷盆地,先後匯集山丹河、民樂洪水河、梨園河及擺浪河等諸河,穿正義峽,進入金塔———鼎新盆地,繼續向北徑流,過地灣東墚、狼心山,最終,注入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居延海,徑流總長821 km,流域面積 128283.4 km2。黑河水量較為豐富,多來自上游,鶯落峽以上河長303km,流域面積10009km2 ,據鶯落峽水文站實測資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98×108 m3

2.冰川

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研究表明,黑河流域祁連山區發育有冰川1078條,總面積420.55km2,估計冰儲量136.7×108m3,年補給河流的冰川融水量2.98×108m3,占河流徑流總量的8%(楊針娘,1991)。「七一」冰川1975年比1956年最大退縮距離為40m,平均每年退縮2m。

3.湖泊

黑河流域天然湖泊較少,多為位於內蒙古境內的黑河沖積扇前緣的尾閭湖,古尾閭湖有古日乃湖、土素進海子、居延澤等,由於黑河河道歷經變遷,這些湖泊相繼乾涸。現僅存位於額濟納旗境內的現代黑河尾閭湖西居延海(嘎順淖爾)和東居延海(索果淖爾),但也無法擺脫乾涸的命運,西居延海於1961乾涸至今,湖底留下白色的鹽殼;東居延海1958年時湖面積有35.5km2,此後,逐年萎縮,到20世紀80年代湖面萎縮到23.6km2,至90年代初乾涸,2002年湖面積曾一度恢復到12km2 左右,但到年底又復乾涸。

黑河流域內因氣候具有明顯的垂向和水平分帶性,上、中、下游的氣候、地質、地貌以及水文地質特徵有著明顯的不同,使得它們的水環境差異較大,有各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徑流、排泄模式。目前,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劃分的通行做法是,將祁連山區定為上游地區;中游地區由張掖、酒泉、山丹盆地組成;黑河的正義峽、北大河的佳山峽則是中游地區與下游地區的分界;下游地區包括金塔、鼎新和額濟納旗盆地。

⑷ 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語,意為「金山」,因山中蘊藏豐富的金礦資源而得名。阿勒泰72條溝,溝溝有黃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北部有宏偉的阿爾泰山,西南部為薩吾爾山,南部是准噶爾盆地,西部比較開闊,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區總的地貌特徵是: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從北部阿爾泰山脊線到南部丘陵平原層層下降,具有明顯的階梯狀地形特點。

全地區山區占總面積的32%,丘陵河谷平原佔22%,戈壁荒漠佔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誼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蘊縣三個泉窪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構成了本區復雜而獨特的地貌景觀。

阿勒泰地區山地主要包括阿爾泰山地和薩吾爾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爾盆地北部及東部、木乎爾台山間盆地和薩吾爾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爾泰山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中游沖積平原、烏倫古河以南剝蝕平原。阿勒泰地區發育有古爾班通古特和額爾齊斯河谷兩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爾盆地及西部的阿爾泰與薩吾爾山之間的額爾齊斯河谷一帶,總面積8371平方千米,約佔地區總面積的7.11%。

二、氣候特點

阿勒泰地區所處位置緯度較高,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寒冷氣候,除薩吾爾山區和阿爾泰山區屬溫帶山地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典型的溫帶荒漠草原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多風,夏短酷熱,冬長嚴寒,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風。年均氣溫0.7℃~4.9℃,極端最低溫度 47.7℃,極端最高溫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發量1397.3~2140.4mm,全年實際日照時數2870~3180小時,無霜期123~152天。

從全球風帶和大氣環流形勢看,阿勒泰地區處於西風帶。冬季,北冰洋氣團控制時間長;夏季,溫暖氣團活躍期短。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水氣來源少。

阿勒泰地區的夏季高空處於西伯利亞低壓槽。在低壓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響,並在南支鋒區低壓槽南來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陸熱低壓相應相北發展的影響,促使該地區夏季多雷暴、冰雹、驟雨等陣型大氣出現。阿勒泰地區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淺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積雪以下無明顯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兩季之別。

阿勒泰地區,春季升溫快,乾旱多風,溫度不穩定,晝暖夜涼,晝夜正常與異常氣溫變化懸殊。夏季,山區涼爽,無穩定明顯大於20℃的氣溫。春夏之交,平原溫暖乾燥、多陣雨,除烏倫古河以南沙漠地區外,其他地區很少有炎熱酷暑天氣。

秋季,多晴朗天氣,降溫急劇,山區7月底即有初霜出現,平原地區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現;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現,9月下旬至11月由阿爾泰山區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後土地結凍。冬季,漫長嚴寒,多大風和寒潮天氣。阿爾泰山區南麓,向南至薩吾爾山區和福海縣一帶,從10~12月上旬,先後形成積雪,河流、湖沼結冰封凍。

日照。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日照數為2743~3158小時,5~8月,農作物生長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均超過300小時。4~9月,農作物生長季節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和達1630~1920小時。

光能。阿勒泰地區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境域雖然緯度偏高,太陽高度角低,單位時間獲得的輻射量少,但由於陰雨天氣少,大氣透明度好,太陽輻射能量較高。丘陵、平原地區全面總輻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氣溫。阿勒泰地區地形復雜,氣溫隨地勢呈帶狀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氣溫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無霜期。阿勒泰地區的無霜期短,頂山年平均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為153.5天,薩吾爾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區的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山區多,平原、丘陵少,准噶爾盆地更少,地區性差異性大。阿爾泰山區是境內最大的降水帶,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約700毫米,最少年份為620毫米。布爾津縣北部山區年均降水量達1065.4毫米。薩吾爾山區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為60毫米。

降雪量。阿爾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數為92天,吉木乃縣為48天,福海縣為29天,其他各地約35天。阿爾泰山區,年均降雪量為26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40%。吉木乃縣和近山丘陵區年平均降雪量為50~7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24%~31%。

蒸發量。阿勒泰地區除阿爾泰山和薩吾爾山區外,其他地區均為半乾旱、乾旱區,自然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平原地區、薩吾爾山山前地帶累年平均蒸發量為1475.5毫米。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和布爾津河相鄰地區,其年均蒸發量相對較小。

三、自然資源概況

阿勒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資源等(表5-1)。

土地資源。2010年農用地面積14519.36萬畝,建設用地面積497.92萬畝,未利用地面積2639.15萬畝。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區共有耕地375.16萬畝,其中地方304.49萬畝,佔比81.16%;兵團農十師70.67萬畝。

林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有林地面積2341萬畝,其中山區林地980萬畝,佔比近42%。森林覆蓋率13.2%。

牧草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牧草地面積12661.69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0859萬畝,佔比86%。

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在第六章中詳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區主要自然資源

資料來源:阿勒泰地區統計局,阿勒泰地區統計年鑒(2011)。

⑸ 自然地理概述

一、地勢

雲台山位於河南省距省會鄭州西北70km的焦作市修武縣境內,總面積190km2,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青龍峽、峰林峽共11個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嶽豐富的水景為特色,以峽谷類地質地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於一身的科普生態旅遊精品景區。

雲台山是河南惟一一家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稱號於一身的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位於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過渡帶上,縱觀全區的地形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往南可分3個部分,即山西高原、太行山東南側斜坡山地、山前平原(圖1)。

晉城、陵川等地屬山西高原,地形顯示出高原特徵,地面高程為800~1000m,東部和南部太行山脈為1000~1400m;往南東從地形分水嶺到山前平原分界線,為峽谷及中低山丘陵,地面高程為200~700m;山前傾斜平原,高程為80~200m。

二、氣候

研究區內,山西高原屬暖溫帶、半乾旱-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乾燥度在1.5以上。而太行山南東側屬暖溫帶、亞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乾燥度在1~1.5之間,其共同特徵是季節性顯著、降水量少而集中。

區內降水量時空變化較大,高原地區多年平均為606.7mm(1952~1987年),最大為1010.1mm(1956年),最小為295.6mm(1965年),多集中在6~8月,計3個月,約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中低山丘陵地區降水量多年平均為700mm(1952~1988年),最大為1190mm(1963年),最小為411.1mm(1965年),多集中在7,8兩個月,占年降水量50%左右。山前平原地區,多年平均為595.4mm(1952~1988年),最大為921.6mm(1965年),最小為289.4mm(1981年),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0%。綜觀全區,暴雨中心集中在廟嶺(玄壇廟)—金嶺坡—西寨山一線。山西及平原區歷年降水量變化見圖2。

高原地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0.7℃,平原地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4.9℃。高原地區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800mm,平原地區為2023.5mm。

圖1 研究區地勢水系分布圖

1—山西高原;2—斜坡山地;3—山前平原;4—地勢界線;5—研究區界線;6—重點研究區界線

三、水文

本區河流分屬黃河、海河兩大流域。黃河水系的丹河、海河水系的峪河為常年性河流,其他均為季節性河流。流量變化大,漲落極為迅速。河床漏失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1982年、1988年洪水流出山口外,一般情況下,河水主要在山口以上5~10km內全部漏失。本區河流基本情況見表1。

雲台山主要景區位於子房溝,發源於雙頭泉,沿河有多處泉水補給。流域面積255km2,最大流量69.7m3/s(1957年),平均流量0.20m3/s,在岸上村潛入河床以下。雲台山景區處於子房溝中上游,流域面積90km2

圖2 焦作地區歷年降水量直方圖

表1 雲台地區河流基本情況一覽表

⑹ 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石家莊平原區從西部太行山前至東部平原邊界,地勢逐漸降低,海拔由山前的100m左右逐漸下降到東界的30m左右。以京廣鐵路為界,以西地面的坡度在1.6‰~2.5‰之間,以東在1‰~0.5‰之間。地貌形態為山前沖積平原作用而成的大小不等的沖洪積扇群組成的山前傾斜平原,山前黃土沖溝發育,平原地勢寬闊平坦。

二、氣象水文

1.氣象

石家莊平原區氣候區劃屬於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夏季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多年平均氣溫約為13℃,多年平均風速約1.8m/s。全年無霜期180~210d。最大積雪深度為190mm。全年日照時數2737.8h。凍土深度一般為0.5m。多年平均(1991~2011年)降水量約為514.9mm,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其中6~9月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年際間降水量差異巨大,最大年降水量為1996年的1097.1mm,最小年降水量為1972年的226.1mm(表2-1)。日最大降水量為280.2mm,一小時最大降水量92.9mm。經驗頻率值為25%時年降水量為595.9mm,經驗頻率值為50%時年降水量為492mm,經驗頻率值為75%時年降水量為399.4mm。在1919年至2011年的93a的降水中,年降水量大於1000mm的極端降水出現的年份分別是1932年、1963年和1996年。

在空間分布上,石家莊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明顯小於周邊地區,俗稱「旱庄」,是華北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小的地區。

表2-1 石家莊地區降水量統計表

續表

註:表中數據源自中國地質調查工作項目「石家莊-西柏坡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和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http://cdc.cma.gov.cn/home.do。

2.水文

研究區屬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區內自北向南分布有5條河流,分別是沙河、磁河、滹沱河、小洨河和民心河等。主要水利工程有崗南水庫、黃壁庄水庫、石津渠、源泉渠等。

磁河發源於河北省靈壽縣五嶽寨北麓,河長179km,流域面積2100km2,河道總高差1706m,上游建有橫山嶺等大中型水庫,河道時常斷流,為季節性河流。

滹沱河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由滹沱河與滏陽河兩大支流組成,發源於山西繁峙縣泰戲山西麓馬跑泉河、橋兒溝一帶,向西流經山西省代縣、原平市至忻府區,在忻口受金山所阻,急轉東流,經定襄縣、五台縣至盂縣活川口下游進入河北省境內,之後經過崗南水庫和黃壁庄水庫兩座大型水庫調蓄,向東穿越正定和莫城縣等四縣進入衡水市境內。滹沱河幹流全長605km(河北省境內長286km),流域面積25168km2(河北省境內6312km2),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13.9億m3,特別是崗南水庫和黃壁庄水庫攔蓄了山區大部分出山徑流,使得平原區河段除豐水年外常年乾涸。

洨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滏陽河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於河北省鹿泉市五峰山,流經石家莊市的鹿泉、欒城、趙縣、寧晉,入寧晉縣後與沙河會合後入滏陽河,全長85km,為季節性河流,枯水期絕大部分河段乾涸,汛期排水不暢。

崗南水庫位於滹沱河中游的平山縣境內,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59萬km2,總庫容達15.71億m3,工程任務以防洪為主,同時兼顧供水及發電的大型水庫。擔負著下遊河北平原、石家莊市區、華北油田及眾多公路、鐵路的防洪保安任務,同時向該地區生活及工、農業供水。崗南水庫的修建攔蓄了出山口地表徑流,使平原區河段徑流急劇減少,河道滲漏量減少。

黃壁庄水庫壩址位於鹿泉市黃壁庄村的滹沱河幹流上,壩址以上流域面積達2.34萬km2,總庫容12.1億m3,工程任務為防洪、供水、灌溉,同時兼顧發電,是石家莊市區及下游工農業的重要供水水源。水庫副壩及主要附屬建築物坐落在第四紀厚度約40m的滹沱河古河床上,主要顆粒成分為砂礫卵石和中粗砂,其側向滲漏量是下游石家莊市區地下水的重要補給量,多年平均為7500萬m3/a,2000年黃壁庄水庫的修建特別是副壩截滲工程完成後,滹沱河下遊河道徑流量急劇減少,除少數豐水年外,常年處於斷流乾涸狀態。

石津渠原為石津運河,1958年對運河進行改擴建後稱為石津渠。除市區段外沒有進行防滲措施,橫穿石家莊市區、正定縣和藁城縣,全長134km,輸水能力達100m3/s,工程任務主要為邢台、石家莊、衡水等地區農田灌溉輸水。

源泉渠是鹿泉境內較長的渠系,全長45km。引冶河和崗南水庫水。擔負鹿泉市東部平原、西部丘陵地帶農田灌溉輸水任務。

⑺ 如何描述一個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地形地貌,平原、山區、沙漠、深林、草原、濕地、戈壁、丘陵、高原等等;
河流、山川 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及山川;
氣候 常年氣候狀況,降雨、降雪、溫度情況、氣候特點等等;

⑻ 自然地理條件概述

一、地形地貌

(一)地形

山東省域位於我國地勢劃分中的第三大階梯的東緣,海拔和相對高差均不大。全省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以魯中南山地最高,向四周經低山丘陵逐漸過渡到山前平原和黃泛平原。丘陵區切割強烈,有「山東破碎丘陵」之稱。平原區平坦廣闊,崗、坡、窪相間,微地形比較復雜。

全省地勢以泰、魯、沂山地為中心,向四周逐漸低下,泰山主峰為山東最高點,海拔1545m,魯山海拔1108m,沂山海拔1032m,三山構成山東中部山地的一條東西向地表分水嶺,分水嶺北側,低山丘陵,海拔500~200m,逐漸過渡到廣闊的黃泛平原;分水嶺南側,山地丘陵海拔從1000m下降到160m左右,到沂沭平原為60m左右;魯中山地西側從魯西湖帶過渡到黃河沖積扇,海拔50m左右;東側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渤海中,海岸線長3024km,半島山地海拔一般500~700m,嶗山頂峰最高1133m,平原地區海拔一般5~50m;另有諸島嶼分布在沿海地帶。

(二)地貌

山東地貌類型比較齊全,按地貌形態及成因類型,可將全省劃分為魯中南以構造侵蝕為主的中低山丘陵、魯東以剝蝕構造為主低山丘陵和魯西北堆積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圖2-1)。

魯中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單元:該地貌單元位於本省的中部,東以昌邑-大店斷裂為界與魯東低山丘陵相鄰,北西以濰坊—淄博—濟南—平陰—東平—鄒城—薛城連線與魯西北堆積平原接壤。該單元呈一向北展布的扇形山地,長期緩慢上升,以構造侵蝕為主,地貌與構造、地層具有明顯的一致性。中山區侵蝕切割強烈,山勢險峻,峰頂海拔超過1000m,最高為泰山主峰,海拔1545m,切割深度大於400m;低山丘陵區,谷淺坡緩,切割深度小於400m;該單元還有由碳酸鹽岩地層構成的侵蝕溶蝕或剝蝕溶蝕形成的低山丘陵,谷坡陡峭,地表岩溶發育;此外,該地貌單元還發育有剝蝕山間平原和山間河谷盆地。

魯東低山丘陵地貌單元:該單元分布於山東省的東及東南部。低山區位於嶗山一帶,最高為嶗山主峰,海拔1133m,切割深度多大於500m,低山丘陵多分布在單元西北部的大澤山一帶,最高海拔737m,低山區山坡陡峻,溝谷發育,且多呈「V」字形,單元內丘陵廣布,地面標高多為100~300m,地形起伏平緩,切割微弱,河谷多呈「U」字形。此外,該單元沿海還發育有海蝕台地和濱海堆積灘地。

圖2-1 山東省地貌略圖

魯西北堆積平原:分布於本省的西北部,屬黃河沖積扇的下游。按地貌成因形態特徵分為黃泛沖積平原,地形廣闊坦盪,略有起伏,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標高一般為75~25m,尚具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特徵;黃河河口三角洲平原,分布於利津以東,呈扇形,地面標高15~3m,坡降0.1‰~0.12‰;海積沖積平原,分布於渤海灣、萊州灣沿海一帶,屬海陸交互相沉積而成,地形平坦,地面標高7~3m,分布有沼澤地及新月形沙丘;沖湖積低窪平原,分布於低窪的湖區,周邊微向湖區傾斜,地面標高40~34m,局部地區有沼澤地及窪地;沖洪積山前平原,分布於沿膠濟鐵路以北及津浦鐵路以西,地形較平坦,標高80~40m,坡降6‰~0.3‰;此外,在嘉祥縣以南,金鄉縣以北零星分布有殘山丘陵,多由碳酸鹽岩構成,溶蝕作用強烈,呈孤島狀,殘山標高一般為160~200m。

二、氣象條件

山東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風,炎熱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春季多風沙,乾旱少雨;秋季,天氣晴爽,冷暖適中,素用「秋高氣爽」來贊譽。

全省平均氣溫11.4~14.7℃,呈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的分布規律。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4~27℃,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1~-4℃。無霜期200d左右。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80mm左右;其時空分布規律大致是:大氣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歷年最大降水量達1169.3mm(1964年),最小僅445.5mm(1981年),豐枯之比高達2.62倍;年內降水量的季節分布也很不均勻,一年中有56%~71%的大氣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的降水量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3%~7%(表2-1)。同時大氣降水的地域分布規律也比較明顯,總的趨勢是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圖2-2)。以日照—棗庄一帶降水量最大,在900mm左右,濱州市以東的黃河口地帶和莘縣—平原—河口以北地帶為最小,僅600mm左右。年平均蒸發量為1100~2200mm,分布規律是由西北向東南遞減。

表2-1 山東省四季降水量分配比例統計表(1971~2006年)

注:據《山東省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

圖2-2 山東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區圖

三、水文與水資源

1.水文

山東河流水系比較發育,除黃河橫貫東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全省平均河網密度為0.24km/km2,幹流長度大於10km的河流共計1552條,各地域河流分布特徵是:在魯中南地區以泰沂山脈為中心,形成向四周分流的輻射狀水系。南流河流主要是沂河和沭河,均經江蘇入海;北流河流主要有濰河、彌河、白浪河及小清河的支流淄河、孝婦河和綉江河等;西流河流主要有大汶河,經東平湖匯入黃河;其他還有泗河、城河、白馬河、十字河、洸府河、界河、泉河等,均匯入南四湖。東流河流均很小,如付疃河、潮河、吉利河、洋河、王戈庄河等,集水面積均在500km2以下。膠東半島由昆嵛山、艾山和大澤山等構成一近東西向天然分水嶺,形成南北分流的不對稱水系;南流入黃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河、五龍河、母豬河、乳山河等;北流入黃海、渤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夾河、王河、黃水河、沁河、新安河等,但都源短流急,匯水面積不大。在魯北平原區,除衛運河與漳衛新河穿過冀魯邊界外,主要有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均為排洪河流,匯集平原大部分地表徑流流入渤海。在魯西平原區主要有洙趙新河、萬福河和東魚河,均自西向東匯入南四湖。

本省河流分屬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陡駭河、馬頰河水系屬海河流域;大汶河、玉符河及南、北沙河等屬黃河流域;沂沭河、南四湖水系及中運河水系,屬淮河流域。其他膠東半島沿海諸河均獨流入海。

最大的湖泊為南四湖,由微山、昭陽、獨山、南陽4個湖泊連接而成,南北長126km,東西最寬處25km。1958年在湖腰建成二級壩樞紐工程,將全湖分為上、下兩段。允許最高水位時總庫容47.3億m3,調節興利庫容17億m3。在南四湖以北原為北五湖,現除東平湖外,其他均已淤廢。東平湖上承大汶河來水,南與運河相接,北與黃河溝通。湖區最高水位44.5m時,相應庫容為30.4億m3。該湖主要以泄洪為主,對黃河洪水和凌汛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小清河幹流上,尚有白雲湖、青沙湖、麻大湖等,因多年淤積,湖的容積已不大。1958年開始全省興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已建成大型水庫32座,中型水庫135座,小(一)型水庫840座,小(二)型水庫4643座,堤壩32000多座,總蓄水能力達107億m3

2.大氣降水與地表水資源

根據1956~1999年降水資料統計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mm,摺合水量1037億m3;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45.4mm,相應的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222.9億m3,保證率為50%,75%,95%的年徑流量分別為193.9億m3,120.4億m3,51.3億m3

黃河自河南經山東入渤海,是本省的主要客水資源,據1951~1999年高村水文站監測資料統計,黃河每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858億m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1987〕61號文轉發的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於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報告》,分配山東黃河可供水量為70億m3。自1972年以來黃河時有斷流的現象發生,直接影響引黃供水的穩定性。

3.地下水資源

根據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2002年1月完成的《山東省地下水資源評價》所提供的數據,全省地下水天然總補給量為216.38億m3,其中,礦化度小於1g/L的為139.95億m3,1~2g/L的為53.51億m3,2~3g/L的為12.73億m3,3~5g/L的為10.19億m3;計算全省總可開采資源量為178.65億m3,其中礦化度小於1g/L的為114.31億m3,1~2g/L的為45.49億m3,2~3g/L的為10.65億m3,3~5g/L的為8.20億m3

山東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是全國主要缺水省份之一。由於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比較嚴重,引發地面沉降及海(咸)水入侵等地質環境問題,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

⑼ 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山東省東臨大海,西接華北平原,地處黃河下游,介於北緯 34°22. 9' ~ 38°24. 01',東經 114°47. 5' ~122°42. 3'之間。泰沂山脈橫卧境內中部,地形地貌復雜。根據地形特徵,分魯中南山地丘陵、魯東丘陵和魯西北平原 3 個地貌分區 ( 圖 1 -1) 。

圖 1 -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貌分區

1. 地形地貌分區

魯中南山地丘陵區: 中部凸起,四周低窪,中部泰山、魯山、沂山、蒙山海拔均在800m 以上,其中頂峰海拔 1524m 的泰山為群峰之首,向外過渡為標高 400 ~ 800m 的低山及 400m 以下的丘陵。一系列斷塊山和斷陷盆地呈 NW - SE 方向弧形相間展布。由古老基底片麻岩組成的高山峻嶺,地勢陡峻,切割強烈; 由早古生代碳酸鹽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形成單面山、桌狀山或帽頂狀山頂。

魯東丘陵區: 由膠萊盆地、膠北和膠南低山丘陵 3 部分組成。中部膠萊盆地為中新生代沉積,地面開闊,分布有沖積平原、準平原和低緩丘陵,地面標高 10 ~300m。膠北和膠南低山丘陵主要由膠東群、粉子山群變質岩及侵入岩組成,以膠北大澤山—艾山—偉德山形成的東西向分水嶺和膠南五蓮山—嶗山北東向分水嶺地勢最高,山勢挺拔,坡陡谷深,為海拔 600m 的低山區,周圍環繞 4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和準平原,近海分布狹窄濱海平原。

魯西北平原區: 屬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黃河沖積及山前洪積物堆積而成,略成弧形環抱魯中南丘陵山區北、西兩面。地勢平坦,標高大多在 50m 以下,僅西部地區地勢稍高,達 60 ~70m。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形成一些窪地、坡地、崗地等微地貌景觀。

2. 遙感地貌解譯

山東半島衛星遙感影像圖 ( 圖 1 -2) 是陸地衛星從 705km 的外層空間掃描成像的山東半島鳥瞰數字影像,是山東半島之真實縮影。它用遙感這一先進的對地觀測技術,完美地再現山東半島錦綉河山,宏觀概略性強,現勢性好,信息豐富,可靈活處理。

圖 1 -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衛星遙感影像

(1)ETM圖像地形地貌特徵

影像圖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為地貌類型劃分及其成因類型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

1)黃河入海口沖淤變化:黃河年平均徑流量為419×108m3,水中年均含沙量為25kg/m3,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水系,每年平均有10.5×108t的泥沙被搬運、沉積至河口。如此大量的泥沙沉積,使黃河三角洲成為世界上沿海造陸最快、土地面積增加最多的地區。

2)魯中南構造侵蝕中低山丘陵區:從宏觀上看,山區均反映為藍色-綠色調的色異常特徵,灰岩區多反映為藍色的色異常,變質岩及岩漿岩區多反映為綠-淡藍色的色異常。中強度切割構造侵蝕中低山區,影像上反映為細密集狀紋理、綠色調的色異常特徵;弱切割構造侵蝕低山丘陵區,相對中低山區紋理粗疏,影像上反映淺藍色調的色異常特徵;剝蝕堆積平原,沿河谷盆地邊緣地帶分布,影像為麻斑狀藍綠色調;堆積山間平原,為橙紅-紅色調。

3)魯東剝蝕構造低山丘陵:宏觀影像為黃綠-橙共同色調不規則紋理,植被發育表現為紅色。中切割剝蝕構造低山,分布局限,為暗綠—棕紅色調不規則團塊狀;弱切割剝蝕構造丘陵,分布廣泛,由於岩性、植被等因素影響,膠南、膠北影像有所不同。

(2)ETM圖像水系特徵

山東半島水系較發育,影像圖可清晰地顯示地表水系分布現狀。

1)山溪性河流圖像特徵:山溪性河流主要分布於膠東半島和魯中南山區。膠東半島地區,以大澤山、艾山、昆嵛山、偉德山等山系構成大體近東西向的分水嶺,形成南北分流不對稱水系,河床內多乾枯無水,水系在影像上反映為相對較淺的色異常特徵。

2)坡水性河流圖像特徵: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平原地區,由於河內多水,影像反映為淺色調特徵。

(3)ETM圖像地質構造特徵

本區基岩廣泛出露,斷裂構造也較發育。影像圖宏觀地層顯示出山東古老變質岩、岩漿岩及沉積岩區的地質特徵。魯東地區變質岩為深藍綠色,植被(林草)較茂密,稀樹枝狀水系。岩漿岩主要發育在膠東地區,區內水系發育,多呈豐字形、平行羽狀、格狀、放射狀、向心狀、樹枝狀等特徵,影像上均反映為相對較淺的黃綠色。

從影像圖上不僅可以清楚地看出,縱貫山東中部、規模宏大的沂沭斷裂帶把山東分為魯東、魯西兩大部分,而且明顯地可看出魯東、魯西地區地質構造格架的差異性。魯東地區主要發育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構造,魯西地區則以北西向斷裂構造為主。同時在第四系覆蓋區又顯示了隱伏構造和環形構造信息。這不僅為區域地質構造增加了新的認識,而且為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遙感信息。

二、氣候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位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全區年平均氣溫11~14℃,由半島至內陸遞增。半島地區屬海洋性氣候,潮濕涼爽;內陸接近大陸性氣候,比較乾燥。據1956~1999年降水資料分析,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mm。時間分布規律為:年內降水多集中於7~9月份,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年際變化較大,豐、枯之比高達2.62倍(1964年為全省的豐水年,年降水量高達1169.3mm,而1981年是枯水年,年降水量僅445.5mm);空間分布不均衡,魯中南山區最高為600~1100mm,半島地區為500~800mm,魯西北平原最少,為500~700mm。

三、河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水系發育,主要河流除黃河外,還有十餘條較大河流和數百條中小河流,構成黃河、淮河、海河和魯東沿海諸河4大水系(圖1-3)。黃河水系主要有黃河、大汶河等;淮河水系有東加河、西加河、沂河、沭河等;海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馬頰河、徒駭河等向東北流入渤海;魯東沿海主要河流有小清河、濰河、白浪河、彌河、淄河、孝婦河、膠萊河、大沽河、五龍河、黃水河、夾河和付疃河等。上述多屬雨源型河流,水文特徵表現為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極不平衡,6~9月份最大,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最小,出現較短的夏汛期和較長的枯水期,甚至斷流。

圖 1 -3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水系流域圖

⑽ 地理與自然環境概況

本節由牛平山執筆。牛平山,石家莊經濟學院。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泥河灣組地層廣泛分布於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陽原、蔚縣盆地及北京的延懷盆地。其中大同、陽原、蔚縣三盆地在第四紀時期曾一度為一個統一的大型湖盆,稱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一般所稱的「泥河灣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許家窯遺址,東至陽原石匣里,南至蔚縣西合營,第四紀湖相沉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這里。本書所指的「泥河灣盆地」或「泥河灣裂谷盆地」只限定在這個范圍內。為較全面了解「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環境狀況,本節將涉及范圍擴大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大致在北緯39°00'~40°20',東經112°15'~115°10'范圍內。西部與北部以洪濤山、七峰山、采涼山、熊耳山等山地為界,南部和東部邊界有饅頭山、恆山、馬頭山、六棱山、白見坨、小五台山等環繞,總面積約9000km2(見圖1-1)。

盆地內交通方便,大秦鐵路貫穿全區,同蒲鐵路、懷(來)蔚(縣)鐵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國道等國家級、地方性鐵路、公路干線與鄉間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

(二)氣象水文

泥河灣盆地屬東亞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據陽原、蔚縣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6.0~7.3℃。冬季受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盛行自大陸吹向海洋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多寒潮天氣。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壓控制,但由於地處山區,地形多變,易形成不穩定對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2.7℃,極端高氣溫38℃。春季乾旱,多見大風天氣,常因地面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干鬆土壤而出現沙暴天氣,造成土壤水分、養分與細粒物質的流失。盆地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於7~8月份。區內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季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乾燥度大、乾旱嚴重;年降水變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長期適中。

永定河的一級支流———桑乾河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與其主幹支流渾河、黃水河、源子河、御河、壺流河等構成桑乾河水系。桑乾河發源於山西蘆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東方向流經大同盆地,至冊田水庫以東進入陽原盆地,經石匣里東部峽谷流出盆地。據石匣里水文站資料,桑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經蔚縣盆地的壺流河發源於山西廣靈縣黑驢溝梁附近,經蔚縣盆地,自北水泉鎮附近進入陽原盆地,流經十餘公里,於陽原小渡口匯入桑乾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為零(1971.6.16)。

圖1-1 泥河灣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圖

桑乾河水系具有我國北方河流的共有特點,即由於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濫;冬春季節乾旱,流量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斷流。因此,塑造出寬闊的漫灘與窄淺的河床地貌,發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概況

泥河灣盆地地處汾渭斷陷構造盆地之北部,周圍山巒起伏。北部為陰山余脈,除個別山峰外,分水嶺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為太行山北端的恆山山脈(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為2882m(東台)。中部河谷地區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為780m。河谷與周圍山地之間高差多在500~1000m之間,極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紀地層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達海拔標高1200m左右,其餘地區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圍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紀的地層與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長城系、薊縣系的頁岩、海綠石頁岩、石英砂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細晶灰岩、燧石條帶灰岩、泥質白雲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的角礫岩、礫岩、砂岩、頁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結晶灰岩、含燧石白雲質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的礫岩、砂岩、角礫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塊岩、流紋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時期侵入的花崗岩、閃長岩、正長岩、輝綠岩、輝長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體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現代生態環境概況

(一)水資源與水化學環境特徵

由於地處半乾旱氣候帶,盆地內水資源總體比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乾河及其主幹支流是匯聚區內地表水的主要河流,這些河谷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他地區則比較貧乏。經測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氣降水水資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間。其中陽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資源量為7.54×108m3/a,自產徑流量0.655×108m3/a,外來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資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開采量約0.32×108m3/a。

陽原盆地東部至蔚縣盆地東窯子頭以北地區的水化學特徵,基本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東部的現代水環境特徵。據作者2005~2006年對這一地區的調查,錢家沙窪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監測資料反映,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和HCO3-Na型。據18處取樣點資料顯示,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比較復雜,依據舒卡列夫分類,盆地東部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HCO3-Na+Mg型為主,其次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據庫爾洛夫表達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學陰離子組合類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為主;陽離子組合類型以Na-Mg-Ca型為主,其次為Mg-Na-Ca型。2005年測得的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見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7)

表1-2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灣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質,其中主要有分布於基岩出露地帶的殘坡積物,坡麓及山前地帶的坡洪積、洪沖積物,河川穀地的沖積物,黃土台地及盆地邊緣的黃土,桑乾河與壺流河兩岸岸坡地帶出露的湖河相堆積物等。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綜合成土條件、成土特徵和土壤屬性,參照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方法,經實地調查統計,泥河灣盆地東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半水成土、初育土、鹽鹼土、人為土 7 個土綱。濕暖溫淋溶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半乾旱溫鈣層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質初育土、石質初育土、鹽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個亞綱,12 個土類、23 個亞類、41 個土屬、61 個土種 (見表1-3)。經測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種、土屬中養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見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山地土壤類型統計表

續表

表1-4 泥河灣盆地東部一些主要土種各層位中養分平均含量統計表

(據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灣盆地東部不同土屬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統計表

(三)植被與植物資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灣盆地植被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半乾旱、乾旱草原過渡的特點。周邊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觀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著以櫟、山地樺、楊、雜木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 (間有溫性針葉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華北落葉松、白樺、棘皮樺等針闊葉混交林為主。2100 ~ 2500 m 為華北落葉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針葉林分布帶。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亞高山草甸。

在低山、黃土丘陵、溝梁台地、山麓地帶則廣泛分布著半乾旱、乾旱灌叢草原,其植被組成特點是: ①喜暖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組成中起主導作用,如大針茅、長芒草、戈壁針茅等。②東亞區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佔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華委陵菜、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鐵桿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種類: 如酸棗、綉線菊、小葉錦雞兒等。④常見草本植物較多,如羊茅、糙隱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黃芩、乳漿大戟、茭蒿、線葉菊及農田雜草等。山前及河川穀地為廣闊的農業耕作區,自然植被較少。

2. 植物資源

泥河灣盆地植物種類較多,根據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蔚縣和陽原縣植物資源初步調查資料統計,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屬,1350 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 (草本 1109 種; 木本 241 種,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總數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薔薇、豆、毛茛 5 科具有優勢地位,所含種數占總種數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灣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統計表

三、社會經濟概況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隸屬山西省大同、朔州與河北省張家口 3 市所轄,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區,山陰、懷仁、大同、陽原縣的全部和應縣、渾源、左雲、陽高、蔚縣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盆地及其周邊山地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僅陽原的不完全統計,已探明的礦種就達 55 種以上)。在已探明的礦產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其中的大同煤炭聞名於世,蔚縣煤炭全國知名。此外,鐵、錳、銅、鋅、鉬、磷、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均比較豐富。

(二)工農業生產概況

區內以煤炭工業為支柱性產業,圍繞煤炭工業的運輸業、化工、電力等工業企業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機械製造、建築、食品加工、醫葯、釀造、造紙、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業產業和工藝加工業也比較發達,有關鄉鎮、村辦和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除大同與朔州市區外,各縣土地資源豐富,以農為主,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較大。如陽原盆地,農業人口密度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約 0. 26 hm2(3. 9 畝)。

區內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高粱、豆類、馬鈴薯,少量小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類等。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城鎮郊區和河川穀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斷擴展,良種和各地土特產生產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乾河河谷的化稍營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產基地,以西芹為主的一些優種蔬菜正在成為該區的名優特產,銷往各地。在壺流河河谷地帶,培養玉米良種為當地農民的特長,使該區成為定點玉米良種培養基地。盆地東部黃土台地及黃土溝梁地帶,採取引進和當地培養的方式培育的杏樹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業中蘋果、桃、李、梨等鮮果經濟林發展較快,防護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

泥河灣盆地既蘊藏著歷史久遠而豐富的史前人類文化,又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古代與現代文明,使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已經形成和潛在的旅遊資源無可估量。其中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就坐落於盆地的西北側,我國 「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名勝區位於盆地南側渾源縣境內。此外,區內著名的人文與自然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大同市的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觀音堂,渾源的懸空寺、永安寺、千佛嶺,大同縣的第四紀火山地質遺跡,朔州市朔城區的梵王寺墓群、凈土寺、平朔漢墓群,山陰的舊廣武古城、廣武漢墓群,懷仁的金沙灘墓群、華嚴寺磚塔、丹陽王墓,應縣的木塔、文殊寺、永鎮寺,蔚縣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飛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華嚴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間社火及剪紙藝術,盆地中眾多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跡等。這些景區、景點是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重要的旅遊資源。

閱讀全文

與自然地理概況如何編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