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Ⅱ 求作文 (我理想中的地理課堂)或(我心目中的地理老師)
從小學到中學,我曾經遇到過很多老師,自然有喜歡和不喜歡。小學時候我,最喜歡兩個老師都是很和藹很親切老師。而現在最喜歡曾老師 ,他是我心目中的地理老師。 印象很深刻第一節地理課地理老師一走進來就開始講課條件反射性我立刻判斷這個老師一定是做事保證速度人果然不出五分鍾班興趣就被調動起來所有人都很興奮突然很佩服這新老師可以在如此迅速地將一群學生興趣調動起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就好像舞台如果主持人煽動哪來全場熱烈氣氛?我相信地理課一定是很有趣 我想:能夠調動學生興趣老師那麼她就成功了一半 當然最令我佩服便是地理老師知識當一堆復雜名詞從她嘴裡吐出來時我甚至懷疑當初要多辛苦才能有今天滔滔不絕從國家講到大洲講到大洋講到世界每一步都極為流暢不僅如此而且她方法從來都不會是死記硬背「學會學習快樂一生」便是曾老師航標 「地理地和理重在這個『理』字每現象都是有道理是要死記硬背」確實學習要懂得利用而死記硬背根本任何意義 我想:懂得教學生記住知識老師也成功了另一半 曾老師還讓同學們上台講課從備案上台中間需要是勇氣是信心是智慧許多同學都是第一次上台一定很緊張但是相信這一定是有趣有意義它訓練了同學勇氣更有了更深一步提高 「小老師上台」活動帶著同學們學會第一次講課磨礪著你就像是沙子總有一天會磨成珍珠一樣只是需要過程機會 既會營造氣氛老師又懂得方法老師必定是成功好老師 而曾老師追求速度追求方法追求質量成功好老師 她熱愛不斷地學習新東西;她深信能教好學生也深信學生有能力學好知識;她有責任感;她不但是權威同時也願意虛心地向學生學習;她是學生既可敬也可近樂於傾心交往好朋友 她有愛心會愛學生會製造溫暖、親密學習環境;她嘗試新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花樣、多彩多姿學習經驗;她是愛生活、有激情、幽默感充足、幸福感滿滿人;而且她還不僅是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引路人更是學生精神境界開拓者與提升者 老師——我心目中好老師
Ⅲ 如何實現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重要的就是引起學生的興趣,高中地理重要的是理解+記憶的哦。要把原理跟同學們講清楚,舉例說明和根據實際中遇到的題目相結合就可以的。
Ⅳ 大家認為理想的地理課堂應該是什麼樣的
理想中的地理課堂,我希望他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歡聲笑語,或許這有些痴人說夢,但我希望夢想成真。
理想中的地理課堂,要富有生機,因為有生機,這個課堂才會有活力並使之年輕。
理想中的地理課堂要海納百川,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覺得地理有內涵,有深度。或許我們更會喜歡他,因為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之源。
Ⅳ 如何構建和諧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1、掌握學生的班級特點、區域特點。
不同學校的生源質量不同,教學終端的目標不同,教育教學方法也不一樣。就算是同一所學校由於班科搭配的原因,班級學習風氣,班級目標導向也有差異。因此不同的班級特點決定著不同的授課方式。再則,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學生感受的社會知識儲備也有所不同。主城區的學生、城鄉結合部的學生、農村中學的學生三者之間因家庭原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城市區域地理和鄉村地理的感受各有側重。教師在授課前務必掌握這一地理信息。
2、調查當地學生的主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同班級的群體有其主要的興趣方向。教師在了解了學生的興趣點後充分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斷擴展深化這些興趣點,就可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另外,教師有意識地以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地理教學方式讓學生發現並建立一些興趣點,這樣,學生的穩固、長久的興趣就上升為維系地理學習的長久動力。
3、教師要修煉精湛的語言。知識的傳授,師生的交流都是通過語言來傳達的,從某種意義講,教師語言能力的高低可以決定大部分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師必須提高教學語言應用能力,盡可能多的使用風趣、生動、幽默的語言,還可以採用特殊地理語言,如地理謎語、諺語、成語、別稱、詩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學生,知識流才能進入學生的頭腦,思路才能打開。
4、,開展多種途徑的教學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換平台,學生思路才能通暢。在教學中,教師應採取啟發式談話、自學、提問、師生討論,要求學生回答或繪畫地圖,以及巡視課堂作業,個別指導等多種形式,保證學生與教師、同學之間信息交換的暢通;同時還包括在教學中促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儲備(包括舊有知識,其它學科知識以及社會實踐知識等)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大腦中各子系統所儲備的信息聯系起來。這對於學生學習進步是有重要意義的。
5、課後反思教師應該教有所得。目的是讓自己更輕松,更高效地開展教學。把節約出的時間投入到更需要的體現個人價值的方面,做個科研型、博學型的教師。鑒優劣、品得失,在課後反思中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自己。這也是教師肩負教育的責任。責任更能夠激發人的激情,更能夠發揮人的創造力。最後教師建立個人的學習系統,將更高效的教學設計靈活地應用到下一次地理課堂教學當中。通過課後的書面反思,教師就真正意義上完成了第一循環層面上的師生互動。
Ⅵ 如何打造高效和諧的高中地理課堂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一詞也是現代社會所提出熱點,和諧原屬美學范疇,是指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完美的配合、協調和多元化的統一。和諧是人們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為和諧能夠產生動力,提高效率,產生最佳效益。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時間的80%都是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因此,它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但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卻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創造力得以發展的學習空間,缺乏一種關系和諧、能力發展的教學氛圍。課堂出現不和諧音符會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有兩種表現方式:要麼,課堂上死氣沉沉,大家伏身於案,「漠」不做聲(這里是「漠不關心」的「漠」而不僅僅是「沉默」的「默」),還有就是,課堂上亂作一團,遠超自由市場,毫無市場規律可講。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形式上可能會完成,但關系欠和諧的課堂,影響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和諧的地理課堂表現為教師、學生、地理課程三個基本要素的彼此和諧,即師生和諧、生生和諧、師生和地理課程和諧。這是我們地理老師所追求的,也是我們一直為之努力的。那麼,目前地理課堂不和諧的原因在哪裡?又如何創建和諧的地理課堂,途徑有哪些?這成了擺在我們面前不可迴避的問題。根據高一上學期對課題的研究,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僅供老師們參考:
首先,分析目前地理課堂不和諧的原因。 我國的教學改革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向素質教育邁進了。目前,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許多問題仍然存在。高考的指揮棒不改,誰敢拿學生的前途開玩笑?所以依然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績好呢?老師不得不給學生施壓,不斷的給學生加碼, 學生依然被迫進行大量的記憶性學習,學生僅有的活動時間也用來輔導。可見,教育體制改革緩慢,這是地理課堂不和諧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學生常常覺得老師高高在上,感情上不能相互融合,而在老師看來學生達不到老師的期望值,對學生也不滿意;學生和學生之間沒有交流或很少交流;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師生和地理課程之間也很難和諧。試想,這種情況下能創建出和諧的地理課堂嗎? 其次,構建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密切師生關系,共建和諧課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感情是教學的催化劑,我們老師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絡感情。 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中地理對於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課程,高中地理的學習對學生要求具有敏捷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嚴密的邏輯分析、表達能力。在地理課上,要耐心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而這兩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對其不明白的地方要耐心指導、講解。學生如果一時犯錯,不要激動,給予其犯錯的機會,然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改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地理當中慢慢成長。老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賞識學生,做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作為學生,理解老師,尊重老師,要虛心的學,取老師之長補己之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都處在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中,相信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率的。
二、協調學生關系,發展和諧課堂 人們常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而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就是一條蟲。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人單打獨斗能力很強,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這與我們過去課堂中過於強調獨立思考有關。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應體現: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在地理課堂上,我們總能發現部分優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的「主角」,而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課上,天賦高的學生往往比天賦低的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假如這種「不和諧」充斥著我們的課堂,將影響大部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如杜郎口中學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能讓學生積極地相互學習,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像創造,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統籌教與學的關系,完善和諧課堂 地理新課程強調學習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轉化,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化,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整合。教師應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並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從而獲得廣泛的學習活動經驗。
1.導學案循環課堂引路,讓學生有桃子可摘。 導學案循環課堂指以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觀點來統率課堂教學。施行「有效」教學,我們要設置有效適當的教學目標:按照地理課程標准,結合教材、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把每個教學目標分解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全體學生均能達到的,「保底不封頂」;第二層次中等生必須達到的,後進生跳一跳也能實現;第三層次優秀生能發揮餘力的。
2.興趣貫課堂,讓學生時時具有成功感。
(1)靈活的運用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教師要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發學生求知慾,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以地理課為例,導學案的預習階段:可用疑問啟思、練習啟疑等方式激趣,使「課伊始,趣味生」;課的展示階段:可用任務分配、討論交流、親身示範、比較對照、舉一反三等方式激趣,使「課正行,趣正濃」;老師的精彩點評:可利用學生之間的挑戰、質疑問難、討論延伸、系統提高等方式激趣,使「課已盡,趣猶存」。教師呈現信息技能有意義,學生對上課富有親切感,怎能不激起內心的漣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
(2)多樣的教學手段。
地理課程有其特殊性,一堂課大部分時間是在讀圖,我也經常和同學們說:「學會了看圖,你就學會了地理。」抽象的地圖,對於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猶如一道鴻溝,而長時間的讀圖,也會產生審圖疲勞。因此,必須創設條件,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運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上台表演地球的公轉、自轉;用橡皮泥或泥土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形態示意圖;充當天氣預報員,預報天氣;通過辯論,了解自然資源的開發帶來的利與弊,從而認識看待我們對待自然資源的兩面性,這些都遠比讓學生對著那一張張呆板的平面圖來得形象、生動、有趣。
(3)幽默的教學表達
幽默是一種智慧,它常常給人帶來歡樂,並給人以啟迪,其主要表現在老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適時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和有效。有時面對學生的差錯,也不必聲色俱厲,幽默地糾錯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比如,在「地圖上的方向」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總是把「東、西」說成「右、左」,把「南、北」說成「下、上」。有一次當學生說:「微山在濟寧的下面,濟寧在微山的上面」時,我突然走出教室,然後回來跟同學們說:「老師剛才出去看了一下,發現我們這跟其他地方一樣,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全班鬨堂大笑。當下次再有學生說上面和下面時,全班竟然一起說: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這樣一來二去,終於使學生領悟到:上下左右與東西南北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幽默引趣、幽默點撥、幽默糾錯、幽默啟悟,為我們的課堂注入一股新鮮血液,使課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為學生留連忘返的殿堂。
(4)學生的主動參與
現在的地理課堂應全方位交給學生。預習時,學生通過導學案或閱讀,或沉思,或討論,或請教,找重點、析難點;展示時,學生或陳述,或補充,或歸納,或表演,即分工,又合作;反饋時,學生或提問,或反思,或挑戰,或總結,成系統,共提高。學生參與了,被肯定了,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空前高漲,大膽質疑、自主探究,孩子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習也變得異常的快樂和輕松。 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的成因」這一節時,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採取問答車輪戰的游戲方式進行,即一學生提問,另一學生回答,答題後由他繼續向下一位學生提問,以此類推,學生遺漏的知識點由老師提示或補充。學生的一問一答並不能將知識系統化,在反饋環節,我將各知識點分到各組,指導他們設計成表格等形式,完成知識的系統化。這一堂課,學生興趣極高,提問的,回答的,板書的,補充的,反駁的,畫圖的,設計表格的,挑戰的,熱鬧非凡,忙而有序。 實驗研究表明,課堂教學在高興、愉快的情緒中進行,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比一般情緒下的學習效果要高得多。因此,要使地理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就必須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地理課程這三個因素協調相處,使之和諧。和諧,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我們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營造高效地理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處理好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Ⅶ 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地理課
我心中理想的地理課堂教學
理想的地理課堂教學是怎樣的?或許,一千個地理教師會有一千種答案。教學中,我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詮釋和演繹著對地理課堂的理解——地理應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課堂。長期的教學實踐讓我認識到,只有教師們具有良好的地理素養和正確的教學觀、教材觀、學生觀以及價值觀,才能真正實現地理課堂的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地理課堂應該既滿足師生發展需要,又有利於師生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的、高效的、幸福的。 可持續發展課堂的基礎——生態的課堂 地理課堂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熵流的進出、交換和轉化,有其自身交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加課、拖堂、過量作業等,把學生當作無限填充的接受知識的容器,過度灌輸,無限供給,無視學生的個體需要和成長發展而進行過度開發,會像對地球資源過度索取利用和過度排放廢物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一樣,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精神資源臨近「枯竭」狀態,甚至有毀滅性的危險。因此,要考慮學生認知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因材施教,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真正提高思維品質,形成師生各自發展與互動發展的生態鏈條,這才是最自然、最生態的課堂。
可持續發展課堂的條件——高效的課堂
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要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並使學生熱愛並刻苦地學習地理。它包括具有內在統一性、相互關聯性和相互制約性的速度、結果、體驗三個指標。第一,學習速度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時間並提高學習效率,這是增加學習結果和強化學習積極體驗的基礎;第二,學習結果是關鍵,學生的學業進步和學力提升不僅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也能增進學生學習的積極體驗;第三,學習體驗是靈魂,積極的體驗和態度會促使學生樂於學習,並提高學習的效率和結果,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高效的內在保證。 可持續發展課堂的目的——幸福的課堂 地理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樂園、教師人生的熱土。我們在經緯縱橫中真誠地播種,在青山沃土中勤勉地耕耘,在碧海藍天中執著地追求,在莘莘學子的茁壯成長中幸福地收獲。在我們的地理課堂上,應該常常充滿著開心的笑聲、悠揚的歌聲和熱烈的掌聲,也應該常常充滿著凝重的沉思、深情的自白和激情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