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地理到底怎麼讀啊
第一步:看懂教材並學習動用地理語言
具體的做法是,先細讀課本目錄及課題。每段教材前的黑體字標題,一般都是該章節的核心。讀書時,圍繞著教材的核心,對教材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圈點、注釋。例如,時區一段,在「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比西邊地點的時刻要早」一句中,教學生把「時刻」、「地點」、「早」加以圈點。要有意識地掌握地理詞語,提高詞語在形成概念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同時鍛煉地理語言的規范化。在學習每一個新內容時,都在課本上加工整理。可旁註的旁註,宜概括的在段首概括,有時在字里行間評價幾句。
要根據課文的敘述,整理知識的線索,頭腦中要有學習的程序概念。例如,學習黃河凌汛一段時,教師先在黑板上寫出:「凌汛的概念」、「發生時間」、「發生河段」、「原因」、「後果」、「排除方法」等。學生讀書時在「黃河在水文上有冰壩阻塞水流現象,這叫凌汛」一句前註上「凌汛的概念」。在「凌汛在上遊河套一段和下游⋯⋯」一句前註明「發生的河段」等。又如,在學習季風活動和各地雨季時,黑板上可寫出「鋒面」、「產生鋒面的條件」、「降水的條件」、「雨帶移動的原因」、「年內雨帶移動規律」等,引導讀書,使學生有目的地去讀書、探求。總之,教讀書的第一步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切不可放任自讀。
第二步:獨立閱讀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和一般內容的聯系與邏輯結構關系,能按地理知識結構寫出內容提要,能配合課文內容製作簡單的表格和圖表等
具體的做法: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開卷考的形式閱讀未學過的新教材,解答問題。例如,由中國總論轉入《東北三省》學習時,教師要教給學生學分區的萬法,除從整體到部分的讀圖練習外,要教學生找出這一區突出的自然特點。如氣候的長冬嚴寒,找出區內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南北的氣溫差和東西的降水差,以及與此有密切關系的經濟特點,與全國的交通聯系情況等等。到了《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一章就可讓學生試著按學習東北區的方法研究新區。教師可以提出「從溫度帶和干濕狀況說明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氣候區內差異」、「按氣候對農業形響的知識結構分析黃河中下游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按主要農作物的分類,找出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大部分同學都能從教材的不同節、段組織整理,找到解答。
另外,教師要有駕馭課本的能力,善於抓住適宜的課題和教材內容,根據資料、數據製表、配圖,經常為學生示範,同時也要反復訓練學生,參加實踐。
有時,還可以由教師依照教材內容先講一段,學生邊聽邊記錄(可以參看課本),教師檢查聽課筆記。學生聽教師有聲有色的講述,容易抓住重點。如在學習長江中下游農業時,有的同學就記出了下面的重點:
我國重要的農業區——「魚米之鄉」
水稻(雙季)全國第一場所——長江、湖、水庫
麥棉兩熟,麥壠花環境——流速適宜,利產卵
油菜(與稻輪作),越冬
蠶絲、太湖流域種類——青、草、鰱、鱅
因而被稱為魚米之鄉
雖然提要中有些列法不夠科學,但能試著構成綱要性的記錄還是可取的。
② 初中地理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要求
初中地理要求普通話達到普通話二乙水平。
根據國家要求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及以上標准,語文教師除外,教授語文課程需達到二級甲等水平。
普通話考試可以在大三考教資之前就准備,每一個學期都會有一次的普通話考試,一般都是學校組織的,從大一到大四一共有八次機會考試,如果不過還可以第二學期重考一次,不限次數。
③ 地理用各個國家的語言怎麼寫
地理
日文:地理(ちり)
韓文 : 지리
英文 : geography
法文 : géographie
德文 : Geographie
俄文 : география
④ 地理用阿拉伯語怎麼說最好有中文注音
جغرافيا 地理 (祝呵拉阿飛亞) 「拉」是捲舌音的「拉」
⑤ 上海話讀「地理」的普通話怎麼說
荸薺 Bi 第二聲 Qi 輕聲
⑥ 上海人吃的「地理」,普通話怎麼說
荸薺
發音「bi qi」比奇
⑦ 一種類似於水果的普通話叫荸薺上海話就講地理這個地理這兩個字怎麼寫
可以是「地栗」。
荸薺是莎草科、荸薺屬植物,是中國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莖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還可提取澱粉。
荸薺有許多別名,各地稱呼都不同,有:馬蹄、水栗、芍、鳧茈、烏芋、菩薺、地栗、錢蔥、土栗、刺龜兒。。。等等。其中的「地栗」發音比較像你說的。
荸薺收獲
⑧ 地理怎麼讀
你好:
地理拼音這樣讀:
地(dì)理(lǐ)
漢字讀音,即漢字語言的發音,一般用拼音標注。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介母、韻母急速連續拼合並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