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教學中如何開展立德樹人教育
常言說,教書育人是老師的職責。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有機融入到教學目標中去,要重視和加強地理課外活動,充分挖掘地理課外活動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地理教學工作中,強化有用地理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貳』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德育是老師有目的地正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活動,是當今社會素質教育的靈魂。地理學科有著豐富的德育內涵,理應擔當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在學科教學中要積極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做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把德育作為地理教學中的靈魂,自始自終將德育貫穿於整個地理教學之中。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我做了一下探索。
一、利用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我們的教學要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如通過學習中國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復雜多樣的地形、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種情感表得外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地理教材中的內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滲透的依據和基礎,我們在充分發揮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時,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說服力。如聯系國家的方針政策、祖國發展的實際、世界各國發展現狀、國內外重大的事件、聯系鄉土人情等。例如,在講中國地土地資源時,教師可根據中的土地資源的有關材料並結合當地土地資源現狀補充一些土地資源方面的材料,介紹一些國家土地資源方面的政策。通過這些材料的補充,便可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土地資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並且後備資源不足的現狀,使他們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這里便滲透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的教育。
二、課堂教學,強化思想教育
地理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層剖析,將各個組成部分的特徵辨析清楚,再加以綜合概括,這樣既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又能激發和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創新思維是一種新穎、有價值,具有高度機動性和持續性,且能清楚地勾畫和解決就只是問題的思維活動。把抽象的文字知識通過形象化模擬,讓學生對地理學習感興趣,是目前地理教學研究中的一大課題。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原理,有力地控制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形成具體形象的地理知識表象,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具演示、地理模型、地理掛圖、景觀圖片、音像顯示,以及多媒體教育技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過程。利用鄉土地理內容進行身邊地理學教育。每個學生都對於自己身邊的地理環境比較熟悉,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地理教材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素材的有機結合的方式和途徑,將地理學思想教育功能融合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具體而深刻,這種教學活動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園活動和時事新聞中地理教育素材。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地理園活動,同時,鼓勵同學們發現身邊的地理,及時運用新聞媒體等的地理素材。教會學生地理思維,使學生真正做到「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益的地理」。這是綜合運用地理課進行愛國主義、空間意識、競爭意識、災害意識和科學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結合教材,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使學生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學生了解、認識我國偉大、光輝的歷史文化,中國人民對人類的貢獻,以及我們社會主義祖國通過改革開放,正在蓬勃發展的情形。
英國科學家培根講過,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只有造紙、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對整個歷史進程的影響最大。這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發展民族之林中是值得驕傲的。愛國主義體現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一個偉大民族不僅是政治標准,還是道德規范。因此,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共產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克服自卑感,增強責任感和為國獻身的使命感。
例如,在講授「中國的疆域」一節時,我重點介紹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然後通過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國土等內容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授「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則重點強調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領土完整是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四、樹立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習慣
為了保護環境,造福後代,世界各國許多法律條文,明文規定污染環境、破壞資源要受到各種不同的懲罰。我國保護環境的法律也相繼出台,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現在地理課本中已寫進了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法、大氣污染法等。學生在學習地理課地時候要接觸到這些法規,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讀資料、討論、調查等一系列活動,結合學法用法,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環境教育,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的法律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只是文明道德問題,還有觸犯法律的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環境意識,又強化了他們的法制觀念,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進行思想教育,應「寓教育於教學之中」。應該看到,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與地理知識教育二者是統一的。在教學中教師應用正確的思想和觀點、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統率教、材,將正確的思想、觀點、方法貫穿於地理知識教學之中,而不是在地理知識之外,另講一套理論,以免成為枯燥的說教。二是在地理教學中要力求將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及各種事實講清楚,揭示其本質、內在聯系、演變規律等,使學生受到相關的思想教育。例如,如果能以翔實的材料說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華北平原的堆積作用,學生就可以理解地形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從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在講授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如果教師能將「都江魚嘴」和飛沙堰工程及其在洪水期和平水期的作用講清楚,學生定能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極大地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是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應從感感性到理性,從學生熟悉的、具體的地進事物進行分析,以利於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和激起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圖片、數據、生動的地理事例。如能組織調查、考察、參觀、訪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親身體驗,則對豐富情感,促進思考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四是教師應以正確的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充沛的思想情感去影響學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觀點、情感、思想方法都會不斷地滲透給學生。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中,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的情感和觀點,都會對學生的成長起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教學。我們只有將思想品德教育寓於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這才是地理課堂的核心。(作者單位:重慶市長壽區雲台鎮中學校)
『叄』 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德育要貫穿地理課堂教學的始終
德育是學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應該從地理學科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尋找德育與地理知識教育的結合點,把思想教育與地理知識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結合我國鋼鐵、煤炭、石油等工業所取得的成就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結合環境、資源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的講解,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可以結合地理現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破除迷信,相信科學的教育。例如,通過講解板塊構造理論講述地球上地震和火山現象成因。通過學生旅遊實地考查,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勤奮勞動的精神,對他們進行意志品質的教育。
二、創造良好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所特有的育人環境,這種環境是在師生雙向心理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課堂教學來說,只有創造良好愉悅的心理環境,形成一種團結進取、協調融洽的心理氣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體驗,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使教師傳授的知識被學生愉悅地接受和自覺地掌握。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發揚教學民主,在分析、討論問題時敢於讓學生大膽質疑,形成暢所欲言、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等,對於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科學安排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環環緊扣,節奏張弛適度,過渡自然巧妙。教師的講授應突出重點,目標明確,啟發思維,切忌一講到底。增加學生學習活動的訓練內容,難度要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要照顧到中差生以達到大面積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課堂教學必須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師應隨機應變,選擇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有針對性的教法,引導學生注意知識的挖掘與拓展,善於發散、引發思維、開闊思路。
四、努力做到讓全體學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
全體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是素質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能否順利貫徹的重要標志之一。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目標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轉變觀念,由目前的「主演」變成「導演」。教師要帶有飽滿的穩定的激情,指導點撥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和言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把課堂教學作為學生整體參與的主戰場。教師更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自學能力是學生能力的一個綜合指標,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能力指標,可以通過預習、閱讀、復習,以及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等逐步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重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能力培養是長期和連續的,它可以幫助學生找出學習活動的自我差距,並且自我完善。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統一起來。
六、提高教師素質,保證優師育人
在地理教學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把地理教師隊伍建設當作「重點工程」,做到「愛師有情,重師有誠,用師有長,培師有方。」具體做法如下:
1.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開展「立高尚師德,樹教育新風」的師德教育活動。
2.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
『肆』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教材;德育
摘要: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教材的教學中,加強地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依據教材體系、教學內容特點和思想教育觀點建立多層次的德育目標體系,是加強地理德育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大量事實資料,創設教育情境,緊扣教材,實事求是,把握導向,開展多種形式的形象教育,以新的質量觀評估學習成績,是加強地理德育的重要方法和原則。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面對新世紀的要求,地理德育體系應不斷完善並與之相適應。目前正在試用中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突出育人目的,體現了時代精神和21世紀的發展方向,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地理德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地理德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建立多層次目標體系,加強地理德育
任何學科的德育目標都是根據其教學內容和特點來確定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關系,反映社會發展需要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依據新大綱的要求,其德育的目標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進行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其樹立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為一門科學,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從自然與人文等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觀事實出發,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進行論證。所以,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從地理角度認識國情,即認識我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及我國人地關系的基本狀況。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反映人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關系,及如何正確解決這些矛盾等問題。在國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外,堅持以知國—愛國—報國為教學目標的正面教育,講清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同時,又要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人口文化素質不高等國情劣勢。既使學生明確國情優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使他們了解了國情劣勢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通過教育活動,逐步把學生的憂患意識與愛國情、責任感,鑄造他們的報國志。
2.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中,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和方法。認識人類、資源、環境、社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能夠更好地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在教學中,應加強以下觀點的教育: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陸地環境的物質組成」、「自然資源的物質屬性」等;運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地殼物質循環」、「生物循環」等;聯系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資源」、「自然災害及其防禦」、「工業、農業、交通和商業的區位選擇」、「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氣象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工業、農業、交通、商貿、旅遊等的發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畫龍點睛,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3.以傳授知識為契機,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把所講授的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從電視、報紙等媒體中獲取的有關自然現象和生產活動的信息相結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都收看電視台的天氣形勢預報和天氣預報,記錄下本地一個月以來每天的天氣預報內容,在講天氣時,就可以利用天氣符號表示的「天氣圖」,讓學生說出圖中反映的天氣狀況,並說出天氣與日常生活、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活動的關系。在講課時,從感性到理性,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以上三個內容是高中地理教學德育的總體目標,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如何進行具體操作,教師還有必要將其深化細化為要素目標和課程目標,才能保證各部分知識在各級目標的控制下,發揮應有的德育功能。
二、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進行德育的原則
1.緊扣教材,寓德育於地理知識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識的傳授、地理能力的培養中滲透的。認識國情就要認識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就要了解地理環境既有向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必需的場所和物質來源的作用,又有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制約的作用,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既有保護利用也有破壞污染作用的辯證關系;就要明確在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人是起主導作用的,只要人類能正確認識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護環境,使人地關系朝著有利於人類和生產的方向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中蘊藏著的極為豐富的德育因素,就構成了地理知識學習過程與德育情操的培養過程的一致。
2.實事求是,正確導向。在地理教學滲透德育過程中教師必須運用辯證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條件的優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發掘國情優勢,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當前,要特別注意克服那種一切不如外國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工作失誤,不能採取迴避或報喜不報憂的態度。相反,應把困難講清,問題說明,以激發學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難的雄心壯志,使學生產生憂國、富國、強國的崇高情感和樹立報效社會主義祖國的遠大理想和抱負。3.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地理教育。通過地理知識的傳授,去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質,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地艱苦工作,枯燥乏味的說教是難以奏效的,必須講究方法,把握時機,適時適量,有的放矢地開展國情教育。地理課外活動是開展國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機動靈活、選題豐富的特點。結合學校實際,組織國情小論文演講、專題講座、國情新聞發布和評論、影視觀看、出黑板報等活動,有些活動也可以與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聯合進行,以求綜合效益。4.以新的質量觀評估學習成績。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評估單靠採用考試是難以獲得的,如情感、意志、態度、行為等。然而從現代教育觀點來看,它們是學習成績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這部分,評估就不能全面。這些外部行為的表現和內心活動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實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評估學生成績的優劣,除了考試等定量測定外,還應看學生在地理教學中情感的內化程度和國情知識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應用能力。我們應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結合的評估方法。
地理德育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加強地理德育是時代的需要,我們要在地理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內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地理德育提高到新水平。
『伍』 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
地理素養是學習者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通過訓練和實踐,形成比較穩定的、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和地理情感。在地理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感受到父母親的辛苦,從而更加有責任感。必修2人文地理的學習與生活、時代聯系更密切,教師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
『陸』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
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遊資源與旅遊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後,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系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系。」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2. 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於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於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並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後,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布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3.
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遊活動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遊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遊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遊環境的問題、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旅遊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
,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遊三要素:旅遊資源、旅遊者、旅遊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遊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系。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只要我們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就課本論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國情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材料閱讀、問題設置、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特別是一組身邊事的數據計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學生真切的感到許多資源就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節約資源何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同時進一步明確個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正確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
『柒』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捌』 地理德育工作計劃
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五育並舉,德育為首」的原則,做好德育工作。地理學科具有極其豐富的德育教學內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學工作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學風的關鍵。現將德育工作計劃如下:
一、結合國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本學期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地理,蘊涵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如遼闊的疆域,旖旎的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使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教學中,用美的語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通過介紹科學家熱愛祖國的事跡,介紹我國地理上的科學技術貢獻,介紹我國現代的科學技術成就。講述祖國建設的發展前景及其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進而豪情滿懷,樹立遠大志向,好好學習,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二、結合本地實際,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和地理特點,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闡述地理知識,認識其存在的差異,同時培養學生探究,求實的科學精神,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結合鄉土實際和特色,教育學生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並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