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台灣省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

台灣省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31 06:03:53

A. 台灣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台灣島面積3.59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與差異侵蝕影響,台灣一些山區丘陵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由於盆地相較周圍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會發展成聚落,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西部受河川下游堆積作用盛行和地盤隆起的離水作用,在中下游與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台灣絕大多數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平原地形以最大平原嘉南平原為主,還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屏東平原、新竹平原等,以及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等。

台灣島周圍還有澎湖列島、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和花瓶嶼等火山島,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嶼、七星岩、東沙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島,以及釣魚島、金門島、馬祖列島等大陸島。

B. 分析台灣自然地理狀況

台灣自然地理形勢

位置 台灣位於祖國大陸架東南緣的海上.地處東經119°18′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至124°34′30〃(宜蘭具赤尾嶼東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東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千米;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千米;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千米.全區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我國與太平洋地區聯系的交通樞紐,也是我國東南的海上屏障.
面積 台灣省總面積為36000.06平方千米(含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千米).全省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88個、被稱為「多島之省」.台灣本島南北長394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為144千米,環島周長1139千米,面積為35798.3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島.周圍附屬島嶼有23個,面積為74.80平方千米,其中較大者有蘭嶼(45.7平方千米)、綠島(又稱火燒島,17.3平方千米)、琉球嶼(6.8平方千米)、龜山島(2.7平方千米)、約魚島(3.6平方千米)、小蘭嶼(1.57平方千米)、澎佳嶼(1.14平方千米).澎湖列島由64個島嶼所組成.澎湖本島(又稱馬公島),面積64.24平方千米.屬島面積共62.63平方千米,其中較大者有漁翁島(即西嶼島,18.2平方千米)、白沙島(14.1平方千米).台灣本島的屬島還有釣魚島、靈尾嶼等8個.較大的釣魚島面積3.6平方千米.此外本島附近散布一些礁石和沙洲.
山脈與丘陵 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東部和中部大部分是高山丘陵.山地佔面積的三分之二.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庫山脈(又稱台東山脈),像五條巨龍蜿蜒起伏,自東北至西南平行以卧在台為島上,統稱台灣山脈.山嶽高峻雄偉,氣勢磅礴.高度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50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有200座之多.中央山脈北起蘇澳附近,南迄恆春半島,縱貫台灣島南北,全長320千米,東西寬80千米,高峰連綿,其中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碧綠山、合歡山、萊山、太魯閣大山、能高山、丹大山、秀姑巒山、大水窟山、三叉山、關山、卑南主山等,高度均在海拔3200米以上.中央山脈縱貫全島中央,有「台灣屋脊」之稱,將全島分成東小、西大,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陡峻,西卻較緩寬.雪山山脈在中央山脈的西北,又稱冰高山山脈.它北起三貂角,走向西南,止於台中縣的東勢.全長約180千米,主要山峰大霸尖山、雪山和大雪山等,高度均在海拔3500米左右.玉山山脈在雪山山脈的南面,走向西南,遂漸低緩,沒入屏東平原.全長約120千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來,是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遠東地區的最高峰.阿里山山脈是台灣最西邊的一條山脈.北起濁水溪南岸,南至高雄鳳山,與玉山山脈平行,山勢較平緩,全長135千米,高度大多在海拔1000—2500米之間,山頂平坦猶如平台.最高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海岸山脈是台灣最東面的一條山脈,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台東卑南溪口,長約140千米,在靠近太平洋一側,多斷崖峭壁,有的高達數百米至千米,形勢險峻.主峰新港山海拔1682米.除上述五大山脈外,還有台灣島北端自成一體的大屯火山群.由數十座圓錐形火山體組成,至今仍殘留有一些火山遺跡與溫泉.大屯山頂的大山噴火口,深60米,直徑360米.最高峰七星山,海拔1120米.台灣的丘陵地,多圍繞在五大山脈狹長的山麓地帶,其高度的在海拔100—500米左右.佔台灣島總西積的四分之一弱.主要丘陵地有下列四處:
1.基隆竹南丘陵地:它北起基隆海這,南達豐原一帶,是台灣最大的丘陵地區.
2.嘉義丘陵地:它位於阿里山山脈西側,北起濁水溪南,南抵高雄、屏東之間.
3.豐原丘陵地:它位於上述兩丘陵之間,豐原經台中至南投一線以西,為西部丘陵地帶最寬部分.東面呈半園形,伸入玉山山脈與阿里山脈之間,為台灣本島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區.
4.恆春丘陵地:它幾乎占恆春半島的全部.中央山脈至此成平緩的南北向背斜,山勢漸次37向兩側降低,兩面與屏東平原相接.除丘陵之外,在台灣本島北、西部丘陵之西側,還零星分布一些地勢較丘陵低平的台地,自北而南主要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中壢台地、湖口台地、後里台地、大度台地、八卦台地及恆春西部台地等.
平原與盆地 台灣平原的佔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一,多在西部沿海,主要有下列四處:
1.台南平原(也稱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南北長8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達80千米.面積約4550平方千米,海拔均低於100米,大部分在台南縣境內,是台灣最大的平原.
2.屏東平原:以屏東市為中心向四周延展.南北長約50千來,東西寬約25千米面積約1160平方千米,西北與台南平原在沿海一帶相接.是本省第二大平原.
3.宜蘭平原(也稱蘭陽平原):在台灣本島東北部,為一極完整的地理單位.南北則都是高山,東為太平洋,近似一等邊三角形,每邊長度約為20千米,面積約為320平方千米.
4.台東縱谷平原:介於中央山脈與台東海岸山脈之間,南北長約150千米,平均寬度則不到5千米,面積的1000平方千米.縱谷兩側地勢陡峭.
台灣盆地不多,主要有三處:
台北盆地:原為於涸的湖盆,東西兩側為雪山山脈北部的丘陵地環繞,北以大屯火山群為界,西北有林口台地、觀音山等屏障.盆地陷落呈三角形.盆地內,新店市與北投之間,南北長約20千米,從松山至觀音山腳,東西寬約15千米,全部面積的240平方千米.
台中盆地:以台中市為中心,南北縱長約4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為16千米,面積為370平方千米,形狀細長.它是以豐原至南投的斷層溝為基礎,加以大肚溪對這一帶的台地進行侵蝕、擴大發展而形成.台中盆地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盆地,它的西南邊緣僅有一道低平如堤的台地作為界限,景象空曠,遠不如台北盆地被群山環抱得緊密.
埔里盆地群:分布於中央山脈之埔里陷落區,大肚溪上游之北港溪與濁溪中游流路間,由十數個南北對列陷落盆地組成,共中埔里盆地面積最大,約42平方千米,魚池盆地次之,21平方千米,海拔100—780米不等.
河川與湖泊 台灣河流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為東西兩大水系.東部各河川注入太平洋或東海;西部河流則歸入台灣海峽.台灣河流因受地形影響,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不宜通航.河流分布也極不均勻,較長的河流都集中在西部,東部的河流均不超過100千米.台灣共有大小獨流入海的河流608條.其中主要河流21條,次要河流27條,普通河流81條,總長度達42000千米.長度在100千米以上的有下列6條:
1.濁和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合歡山南麓,橫穿西部平原,流域面積達4324平方千米.有兩個入海口;一在鹿港南面,一在西螺北面,全長186千米,是本島最長的河流.其河水挾帶泥沙特多,河水長年混濁,呈衣黑色,故得名濁水溪.
2.高屏溪,又名下淡水溪:發源於玉山南麓,流經高雄、屏東兩縣,在屏東縣的東港附近入海.全長171千來,流域面積為3256平方千米是本島第二大河.
3.淡水河:發源於雪山山脈的大霸尖山東麓,曲折北流,經台北市區至淡水港入海.全長159千米,流域面積2705平方千米,是本島第三條大河.
4.曾文溪:發源於阿里山西麓,流經嘉義、台南兩縣,以台南縣七股鄉入海,全長138千米.
5.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南湖大山西麓,流經台中縣全境,全長124千米.
6.大肚溪,又名烏溪:農源於中央山脈的合歡山西麓,全長117千米.
此外,台中以北的大安溪,台中以南的北港溪、八掌溪,東部的蘭陽溪(即宜蘭濁水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大溪等也是較大的河流.台灣島內的湖泊較少,並多已進行人工改造成人工湖,兼有蓄水、防洪、灌溉、發電、公共給水等多種效能.日月潭原為最大的天然湖.位於中部南極縣魚池鄉,海拔770米,1934年因修38築水電站,築壩提高水位,面積擴大至900餘公頃,周長36千米,水位最深46米,它是極負盛名的觀光勝地.珊瑚潭是一人工湖,別名烏山頭水庫,距台南45千米,蓄水量10377萬立方米,雲林、嘉義、台南三縣15萬余公頃水田均受其益.此外,還有北部的石門水庫,翡翠水庫,南部的曾文水庫,以及澄清湖、德基水庫和青草湖等40處.
氣候與雨量 台灣地跨北回歸線,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則為兩氣候帶間之過渡氣候.又因中央山脈地形影響,西部地區以大安溪為界,以北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大,以南受西南季風影響較大.全島(除山地外)氣候的特點是:高溫、多雨、多風.年平均溫度的在攝氏23.6℃左右.平原地區長夏無冬,每年4—11月為夏季,陸達200天以上.南部的恆春長達290天,是全省最熱的地方,但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也不過攝氏27—28°.從12月到次年3月為台灣冬季,最冷時(1月)平均氣溫也不過攝氏15°左右,台灣南北兩端溫差約在50℃左右,但台灣山區與低平地區氣溫則有很大差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從平原到高山,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約0.6℃.具有熱、溫、寒三帶並存的氣候.全省最高峰玉山山頂的年平均氣溫僅3.8℃,冬季1、2月平均氣溫為-1.5℃,幾乎終年結冰積雪.本省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在平均降雨量在2508毫米,摺合水量為900億立方米,但因台灣人口稠密,按人口平均,書人每年平均可獲得降水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雨量的分布情況是:北部的台北地區年雨量為2180毫米;南部的恆春為1964毫米;東部沿海各地,年雨量在1500—3000毫來之間;中部山區各地,年雨景在3000毫米左右;東北部山地的迎風面和西南部山地的迎風面,則高達51000毫米左右,局動地區如火燒寮甚至達到6000毫米,被稱為「雨極」;而西部沿為一帶,因受高山阻隔和季風風向常與海岸平行,年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澎湖列島雨景最少,為950毫米左右.四季雨水分配情況是:北部全年多雨,是我國少見的冬雨區.東北角的冬雨量甚至比夏季多.中南部夏季面迎西南季風,加之夏季期間降雨強度較大,故雨量夏多冬少.愈柱南部,雨量愈集中於夏季.台中以南,夏季雨量佔全年雨量的80%.高雄至屏東一帶,夏季雨量所佔比率更大,均超過90%.西部低平地區,降雨時間亦集中在夏季,尤以6、7、8三月為最多,幾乎每天下午都有雷陣雨.東部宜蘭縣屬於冬雨區,花蓮和台東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本省多雨與海洋季風有密切關系.對台灣有影響的季風主要有三種:東北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冬季盛行東北季風,這種風來自蒙古高原,經過華北轉入東海,變為東北風刮到台灣,風力極強.東北季風盛行時,澎湖列島便出現狂風呼嘯的「風季」,並給台灣帶來許多雨水,故台灣東北部迎風地區,以冬季為雨季.到了夏季,便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西南季風來自熱帶海面,給台灣大部分地區帶來大量雨水,但越往北雨量越小.本省也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嚴重的省份.每年夏季至狄季為台風季節.其中7、8、9三月次數最多.平均每年侵襲台灣的台風在4—5次.每逢台風侵襲時,就帶來暴雨,日降雨量一般達200毫米.暴雨造成的洪水,常帶來嚴重災害.
土壤與植被 本省的地表土壤,不論是山地,還是中原,由於受到高溫、多雨、多風和河川強烈的沖刷,同對,因為成土母岩種類多,以及人為長期的經濟活動,使其土壤發育各異,類型繁多,肥力不一,由此而影響了植被的滋長和分布.台灣的士壤,按其成土和分布高度可分為山地和平地兩大類.山地土壤又以所處的高度和發育程度分為三種類型:
IA:山地草原土和微灰化土,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區,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在5℃以下.土壤層較薄,呈灰色、灰棕色或黃棕色,含有機質不多,土壤呈酸性,植被以針葉樹為主,零星生長,土壤開發難應較大.
IB:山地灰化黃壤和灰棕壤,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年降雨量在3000—50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土壤層較IA厚些,多呈灰色,灰黃色或灰棕色,含有機質多些,呈酸性,以阿里山一帶的土壤為代表,植被以針葉林為主,生長茂密,是培植山地森林的理396想地帶.
IC:山地黃壤和微紅化壤,分布在海撥500—1500米的山地,年降雨量多在1500—25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5—20℃.土壤層較厚,多呈黃色、黃紅色和微紅色,呈酸性反應,含有機質較多,植被多屬落葉林和闊葉林,生長茂盛,是發展林業或在低層山地開墾栽培旱地作物的主要地區.
平地土壤,分布在本省海撥5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台地和丘陵區,以其成土和分布地勢不同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A: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00—500米的台地和丘陵,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土壤層較厚,有數十厘米至數米不等,含有的鋁、鐵、磷和有機質程度不同,呈酸性反應.主要分布在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等地區的台地和丘陵,以人工植被為主.
B:酸性沖積土.包括盤層土和沖積土.主要分布在靠近山地的台地、丘陵和河流上游兩岸沖積地帶,土壤層厚薄不一,有的為泥岩或粘板岩,其粘性較大,肥力不高,多呈酸性,主要分布在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一帶,土壤多被開辟為旱田或水田,利用比較充分.
C:鹼性沖積土,包括水稻土、鹽漬土和鹽田、魚塭、海埔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河流下游地帶,土壤層較厚,受鹹水侵入,多呈鹼性,有的含有機質較多,肥力較高,經長期開發、改良,多是種植水稻、甘蔗良田.沿海邊沿一帶土壤鹼性較大,多作為鹽田和魚塭,主要分布在新竹、彰化、嘉義、台南和高雄等沿海一帶.

C. 台灣的地理環境如何

政治:台灣的地理位置介於歐亞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與大陸台灣海峽相隔
台灣位居亞太地區中心,西鄰世界經濟成長重心與全球 第3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北連全球第2大經濟體─日 本,東邊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南接東協10國及印度,
軍事:軍艦或是軍事行動的補給重要位置
經濟:全球第二大資訊硬體生產國,晶圓代工業與封 裝測試業產值位居全球第一;IC設計、DRAM與LED居全 球第二
交通: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船員休息及補給。

D. 台灣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氣候生態:

台灣橫跨北回歸線,終年受台灣暖流的影響。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將台灣島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省可說是長年如夏,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年平均氣溫20~25℃(高山除外),1月平均氣溫13~20℃,7月平均氣溫24~29℃,南部較高,北部較低。

地形水文: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是中國海岸地貌類型最豐富、齊全、奇特的地方,可分為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台灣

E. 台灣地理概況有哪些

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之間,有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它形似一片巨大翠綠的芭蕉葉,漂卧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之中,這就是我們祖國的寶島——台灣。

台灣地區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由台灣本島和周圍所屬島及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100多個。

台灣,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相望,東臨太平洋,向北渡海可達日本,向南可通往東南亞、太平洋及印度洋各國,是我國與太平洋各國的交通樞紐。

、台灣地貌台灣本島為中國第一大島,北起富貴角,南到鵝鑾鼻,長約394公里。東起秀姑巒溪口,西到濁水溪口,寬約144公里。面積35873.2平方公里。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以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為骨幹,與台東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一起,狀如五條巨龍伏卧於海島上,統稱台灣山脈。其中玉山山脈中段最為高峻,主峰玉山海撥高度為3997米,是台灣的最高山峰,也是我國東部的最高峰。山地面積佔台灣總面積2/3,餘下的1/3為平原丘陵地區,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

台灣河流、湖泊眾多。大小河流共計608條,但一般較短。長度超過100公里的僅有6條,最長的河流是濁水溪,全長186.4公里。其下游土地肥沃,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主要的湖泊有日月潭、澄清湖、珊瑚潭、青草湖等。其中日月潭最為著名,它不僅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湖,也是台灣乃至全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日月潭水面約9平方公里,湖中有一形如珍珠的小島,名珠子嶼。以珠子嶼為界,北半湖狀如日輪,南半湖形如弦月,故名日月潭。

、台灣氣候台灣地處溫帶與熱帶之間,北回歸線橫穿其境。氣候特點為高溫、多雨、多風。

台灣的夏季長達200天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長夏無冬。常年氣溫差異不大,最熱的地方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27—28度,最冷的地方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15度,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2度左右。

台灣降水量豐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而且一般來說,山區降雨多於平原,北部的基隆平均每年有214天下雨,年降水量超過3200毫米,距基隆市南10公里的雪山山脈的火燒寮山,年平均降雨6700毫米,最高曾達到8408毫米,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就全省而言,台灣也是我國年降雨量最多的省份。

台灣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與海洋季風有密切的關系。冬季東北季風強勁,使迎風的東北地區也就變成了雨季。夏季盛行東南和西南季風,來自大洋深處的季風同樣為台灣帶來大量的雨水。同時台灣還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大的一個省份,每年6至10月為台風季節。

、台灣美譽台灣山地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2%左右,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分布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的多種樹木,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其中又以樟木最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台灣一向被認為是有種必獲的「農業樂園」,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甘蔗、茶葉的產量也很大,被譽為「台灣三寶」。台灣曾有「海上糧倉」、「東方糖庫」、「茶葉之鄉」等美稱。

台灣四季鮮果不斷,因此也被人稱為「芬芳甜蜜之島」,有熱帶和亞熱帶「水果之鄉」的美名。

台灣的礦藏資源有上百種,主要有金、銅、煤、石油、天然氣等。水利資源也頗豐富。

F. 台灣省的位置、范圍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G. 台灣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台灣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2021年人口23487509人。

中國台灣省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中國台灣省人口逾7成集中於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歷史沿革

一名源於台灣南部少數民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開發台灣的福建省移民依閩南語將此名譯寫為「大員」「台員」「大灣」等,後定名為「台灣」。

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灣」名稱,但直到明朝「台灣」指代的都是台灣省台南地區。清朝時官方才將全島正式定名「台灣」,並設隸屬於福建省的「台灣府」,在光緒年代之前是台灣唯一的「府」,1885年設台灣省。台灣省的簡稱取省份名首字「台」。

H. 谷歌地圖把台灣標注為了台灣省,台灣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谷歌地圖把台灣標注為了台灣省,台灣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受地殼變動、江河功效與差別腐蝕危害,中國台灣一些山區地帶丘陵地形因構造作用產生山間盆地。因為山間盆地相比周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通常會發展成聚居地,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中西部受江河中下游堆積作用風靡和地界隆起的釣上來功效,在中上游與沿海城市產生平坦的沖積扇,中國台灣絕大部分人口數量便生活在平原上。平原地形以較大平原區嘉南平原為主導,也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屏東平原區、漁洲平原區等,及其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區等。

I. 台灣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台灣自然環境特徵: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和暴雨。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

地質結構

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是中國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地震比較頻繁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台灣西部、東部和東北部。西部地震次數雖少,但震源淺,人口密集,往往造成較大的災害。東部和東北部地震次數頻繁,但震源深,又多發生在海里,因此造成災害較輕。

1999年發生的里氏7.3級的9·21南投地震是二戰後台灣傷亡損失最慘重的天災,大地震令全台掀起一股防震抗震的熱潮,2000年台立法機構通過「災害防救法」,並在此後的十餘年中多次修訂,不斷完善。

J. 根據圖D,討論台灣島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徵

台灣島的地形地貌復雜且獨特,山地面積約佔全島總面積的2/3.地形地貌是中間高、兩側底,從中部漸次向東西海岸跌落,把全島分為不對稱的兩部分.主要特點是「三多」:
(1)台東多高山.
(2)台中多丘陵.
(3)台西多平原.
台灣四面環海,本島及周邊海區地跨北回歸線,受海洋性季風調節和太平洋台灣暖流的影響,接近祖國大陸,受到大陸氣象的一些影響:加之島內高山峻嶺南北縱貫,有效地阻擋住了季風的運行,因而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台灣的氣候特點可用「多、頻、高、大」四個字來概括,即季風多、降雨頻、氣溫高、海霧大.

閱讀全文

與台灣省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