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學習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的方法
一 關於政治
1、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的內驅力,是探索與創新的源頭。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2、整體把握,理清課本內容層次:
把繁雜、冗長的知識一層一層地進行梳理,猶如剝洋蔥一樣,將所學的知識梳理出層次,然後從整體上把握這些知識層次。將其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就是所謂的「先放後收」。
3、簡要概括,把課本由厚變薄:
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整體把握課本的基礎上,領會其精神實質。可先對一節或一段內容進行歸納,用一兩句話,一兩個字概括。隨著學習歸納能力的提高,逐步發展為對一課,一章的概括。
4、抓住線索,清晰知識的發展脈絡:
如果知識是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珍珠串起來的那根線。學生要去發現所學知識的線索,抓住了線索就抓住了所學知識的脈絡。在自學中要注意「三大問題」,即先講是什麼,後講為什麼或重要性,最後講怎麼樣。
5、劃出關鍵詞,突出知識核心結點:
線索是學習內容的「網」,關鍵詞則是這張網中的「結點」。在知識學習中,要求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將知識高度壓縮在認知結構中,再應用時依據線索,快速檢索出關鍵詞,由此引出自己所學的知識。
6、寫讀書筆記,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
學生自學完一節或一課後,寫出自己的讀後感,體會,或者對課本進行評述,如果能長此以往,堅持下去那就真正達到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學生的理論水平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高。
二 關於地理
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中國地理:可看這幾方面的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三 關於生物
對生物課的學習不能按照數理化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學習方法上應該和地理有點類似。數理化一節課上講解的知識點不多,對一個重點知識會反復的在課堂上做題訓練。而生物一節課上的知識點很多,可以不誇張的說,老師說得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是一個考點。而且課時緊張,不能在課堂上鞏固練習。所以課後的練習一定要認真做,有不懂的要馬上問。
生物的題目從一開始就比較具有綜合性,一個題目會涉及到許多知識點。這種知識點的聯系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的或者是補充的,很多學生不聽課,自己看書,結果書看了,題不會做。也有學生上課只聽課本上有的內容,課本上沒的以為是不重要的,就沒聽。這些都應該避免。
學習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
1.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勤於思考。
2.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真進行觀察和實驗 。
3.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
四 關於歷史
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
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絕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⑵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工作
一、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定準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主動開發、共同提高的雙向互動的創造性過程。
2.面向全體: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後進生,創設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讓地理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3.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4.關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地獲得教育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對於師生猶如戰場對於將士。向課堂45分鍾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學生心往神馳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刻領悟:「學地理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
二、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正視地理學科,進而轉變地理學習方式。
1、正確認識地理學科,培養學科興趣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處是地理知識」,如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自然現象;再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五彩繽紛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再到全球性的糧食問題 、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這些關繫到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將在初中地理課上探討。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在生活中能解決問題,解釋困惑,這就是興
趣和動力的源泉。
2.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地理課堂的素質教育功能,改進地理教學效果是中學地理教師的重要任務。
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教,「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學校考,學生背;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因此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積極探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美國一位教育家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了諸如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 ,將以上方法落實到教學實踐,要特別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筆者認為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善於激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往往與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古人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學習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綜合性強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發揮文理綜合優勢,引入歷史典故、傳說、名人軼事、時事政治 、數理知識等;發揮圖文結合優勢,展示地形圖、政區圖、繪制各種示意圖、趣味讀圖等;發揮學用結合優勢,製作地球儀、製作等高線地形圖、觀察天氣現象等。
在地理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應該貫穿於教學始終。課堂剛開始,教師如果運用精彩的導入語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則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將集中於課堂,利於後續教學內容的展開;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應洞察學生心理,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適時引入課堂,並作適當鋪開,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的空間,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有助於其興趣的維持;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回顧總結 ,讓學生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成就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更持久。
⑵用心設計問題情境,追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恰當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啟動思維,進而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學記》中載:「善問者如撞鍾,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之以容,然後盡其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用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有效探究鋪路。
探究活動是由問題開始的,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根據問題收集信息、尋求問題結論等一系列環節組成。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學生則是探究的主體。問題情境設計是否新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符合初中學生好奇、好強的心理,關繫到學生能否有效的進行探究活動。
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要考慮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慾望,使學生想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對於難度大的問題,設計上要呈現梯度,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解決問題,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長知識的喜悅。如在學習 「太陽高度」時,設計如下問題:①為什麼「冬天冷,夏天熱」?(猜想)②一天中什麼時段最熱?(驗證)③冷熱取決於什麼因素?(結論)上述三個問題從生活現象入手,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學生經過猜想、驗證過程,獲得新知。
⑶創設良好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所謂課堂氣氛,主要是師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情感狀態,是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造的心理和社會氛圍。課堂氣氛會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態度。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創設有利條件。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教學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雙邊活動,不僅要看重結果,更要看重過程。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無論怎樣高明的教師也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
⒊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⑴自學導讀,有目的的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先閱讀課堂上將要學習的教材內容 ,做到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框架。學生亦可針對疑難提出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
⑵圖文結合,善用地圖
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運用地圖教學,並且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
⑶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地理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落實到生活中,地理知識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學習地圖時,引導學生將啟東市 交通 圖、匯龍鎮圖進行比較,得出比例尺不同,內容詳略不同的結論。
⑷科學記憶
重要的地理知識,如名詞、概念、規律和原理等,需要記憶。
教師引導學生科學記憶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如諧音記憶、口訣記憶、歌訣記憶、首字記憶等等。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打造高效課堂教學。
⑶ 怎麼學好初一地理和政治
如何學好政治- -
學習政治不能死記硬背 高中政治的學習 說白了就是為了高考 那就可以從題型入手
選擇題最要用排除法 先讀題將題干關鍵字找出 再從選項中排除與題干不相關的 .
首先要排除這樣的思想,認為政治是副課,平時不怎麼認真學,到考試的時候突擊背誦就可以的思想;高中的政治到了大學,不管你是理科學生和是文科學生,作為基礎科目仍然要學習,所以要認真對待。其次政治的學習重在理解,也就是說,把基本原理、理論要理解,關鍵在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說對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多用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加以分析,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都行,這樣的集累與堅持,你的政治一定會提高。
把握三句話:以本為本,重視基礎,訓練能力。以本為本,就是要處理好教材與參考資料的關系,必須以教科書為學習的根本,盡可能地掌握教材,決不能離開教材看資料。重視基礎,就是要特別注意學習好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主幹知識,根據考試大綱的考查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過關,老老實實在打好基礎;訓練能力,就要要認真仔細地完成每一次測試,在周測、月考、模擬考試中檢查知識不足,提高應試能力。
我是一名初一的學生,雖然我對政治涉足不深,但對於如何學好政治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從入中學後所接觸到的政治看,我們目前所學的政治很簡單,幾乎都是強調人文素質和道德品質。我們出生時本只是一張白紙,而從小就接受了家庭道德教育。我們從6—7歲時又開始接觸老師的文化素質教育。這樣,我們就成了一張五彩斑斕的圖畫,絢麗多姿……其實我們身邊隨時都會接觸到政治,然而我們在考試時得分不高是因為我們把問題復雜化了,因而造成考試失誤,也就對政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其實你不用擔心,考試時你只要以接受到的最真誠的道德知識加上書上的標准答題就行。當然,在此之上,我們也要多看新聞,了解一些國家政務,就一定會考到令自己滿意的成績。當你得到了這個成績,你就會重拾你的信心,對政治又是另一種看法了。
切記,我們現在的政治,只要你用心來探索,你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關於地理
學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特別密切。學了地理之後,覺得自己長了不少知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地圖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別出不同國家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可以……這些對於懂地理的人來說都只是些皮毛。而對我這個曾經的「地理盲」卻是格外新鮮有趣的。教我們地理的黃國華老師是個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課總能給我們一種特別充實的感覺。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讓知識從耳邊溜走。我們總是不停地聽著、記著,一堂課下來,提綱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想,幸虧有這番「狂補」,要不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學到呢!�
學地理最重要的是細心。就拿一張地圖來說,上面的每一點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考試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復習的時候最好是能騰出一塊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讀。先讀圖。地圖是地理的重頭戲,有時甚至會比書本還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們的地理位置記清楚。要爭取第一遍時就記熟。因為記地圖有一個特徵,一旦記住了就不會輕易忘記,所以與其隔一段時間復習一次,還不如剛開始就認真地記好。通過平時的應用加深印象,省去復習的時間。�
再有就是看書。要理解地記憶。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時候印象就比較深。地理和政治、歷史不同,常識性的東西更多些,因此記憶也不會太難。但是要記的東西也很多,要捨得花時間,自己想竅門,比如「諧音記憶法」或者「形象記憶」等等。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因為這部分已經有點接近理科的東西了,但只要肯花時間多想一些問題,學起來也不會太難。人文地理方面,記憶要佔比較大的成分,多背幾遍,爭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時間少,每一遍都能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更細的東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時間里,主要是看提綱和卷子,要特別留意那些能與當前時事聯系起來的內容。比如某個特定的地區,或者是環境污染這一類的問題等等。只要你鑽進去了,就會發現地理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對它感興趣了,還怕學不好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於考綜合科的同學來說,不論是學「X」科中的哪一門,都不要孤立地學,要特別留意這幾科中能互相聯系的地方。例如拿到一道時事政治題,就可以想想,它發生在什麼地方,與該地方的地理特徵有聯系嗎?該事件是否有什麼歷史淵源?從政治角度可以如何分析,反映了什麼哲理或政治經濟學原理。養成這種思考的習慣,不久你就可以在這幾科中來去自由了。不過這一切還是要建立在你已經掌握好單科知識的基礎上,單科都沒有掌握好,哪裡還能談什麼聯系呢?所以這也就更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平時就要注意把知識一步一步地吸收好,不要再幻想著到了考前再突擊,那樣的話有可能會摔得很慘。�
高考是一個長期的准備過程,僅有方法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平時一點一滴辛苦努力與積累。高中是一片沃土,只要灑下辛勤的汗水,就必定有豐收的一天。從現在就開始准備吧,把你的腳步邁得堅實再堅實些,祝你「笑傲考場
⑷ 怎樣學好初中的歷史地理生物和政治啊
平時認真聽課,把重點歸納好(最好能歸納成各種大小題目),考前適當復習,答題能抓住學科特點,就能取得較好成績。
(一)平時學習要認真聽課,當時消化。
學習這些科目,最重要的是平時聽課要認真,掌握好老師講課中強調的重點、難點。所有的重點、難點,也就是以後考試時可能要考的內容,最好能課後及時復習,留下較深印象;考試前再復習時,記憶的壓力會大大減小。另外,這些學科各有自己獨立的研究領域、知識體系,學習中要首先學會掌握它們的特點;在聽課、復習和考試時,都要讓思維很快進入到相應的領域和體系之中去,才能掌握和運用好所學知識。
(二)考前復習和考試中應當注意些什麼?
1、這幾科都需要注意的共性問題:
(1)了解「考綱」,找准方向。
期末考試要注意按老師指定的范圍復習,要注意認真研讀《考試大綱》。因為《考試大綱》是命題專家和考生要共同遵守的法則。備考要「鎖定」考點,不要在刪除部分花費精力。
(2)回歸課本,打下基礎。
要根據考查范圍,有略有詳地閱讀教材,掌握好基礎知識。第一遍閱讀速度慢—點,重點部位要精讀,並在書邊做好標記。第二遍閱讀應當快讀。如果能看了指示語就能聯想到知識點的內容,就通過;反之,則應重新詳讀此處至掌握為止。
(3)抓緊時間,查缺補漏。
針對平時練習中易混易錯的地方,查缺補漏,彌補薄弱環節,是復習中必須做的。一定要把所有做過的練習、試卷都找出來,認真分析、找出錯題的原因,把疏漏的知識補上,按正確的答案重新記憶。
(4)掌握方法,強化訓練。
復習中要注意訓練審題、答題方法。答題要學會列提綱,學會段落化、要點化,特別是要用學科語言回答問題。復習時要抓住真正能拉開考生檔次的中低檔題目。
(5)養成綜合思維習慣。
書本上的東西很少直接涉及到,而實際考的基本原理又都是書上的東西。應當養成一種綜合思維的習慣,善於從新的素材裡面提取有效信息,在頭腦中迅速反應出所考的內容實際上是課本中的什麼原理。
此外,還要注意了解各科的考題形式。大綜合考試卷仍然以學科內綜合為主,即使是與其他學科綜合也均能分辨出應屬學科。千萬不要「為綜合而綜合」,輕信市場上所謂的「綜合資料」。
各學科要注意的問題:
歷史:
(1)「認真整合教材,建立科學嚴密的知識體系」是歷史最有效的復習辦法。要以主幹知識、重點知識為內容,以歷史發展線索為網路,在考試范圍內重新梳理整合所學知識,把一個個知識點聯系起來,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這樣才能從宏觀角度全面審視歷史,削枝強干,突出社會發展這條主幹線索。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答好歷史試題的關鍵。
(2)重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關注社會熱點,形成小專題。
地理:
(1)對一些地理名稱、主要數據、地圖知識,要強化記憶。學習地理必須學會以圖定位,即以圖為工具,以圖為重點,在看到考題後立即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張圖。要善於運用經緯網串聯起所學的知識,做到只要知道經緯度,就能確定地點,並馬上想到地圖和相關區域的知識(氣候、自然帶,大氣環流、洋流,典型產品、資源、能源、糧食等)。
(2)從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要盡量把握命題的趨勢,以人們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為切入點,注意對知識的活學活用。熱點、焦點問題最終還是著眼於考查地理知識與地理能力。平時要關心國內外大事,關注社會熱點,有意識地去運用地理知識和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學對人類、自然、社會的影響和意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政治:
政治是一門方向性、政策性、原則性、時事性很強的學科。既要學好課內知識,掌握分析認識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又要關心時事。
(1)學習中要抓住以下要點:
方向性,即學慣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問題。
政策性,即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原則性,即在認識黨和國家、黨和人民的關系時,要以理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基本原則為重點,包括對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依法執政、審計風暴等問題的認識。
時事性,即要關注國內外新發生的大事件,以與我國有關的熱點為主;以經濟類熱點為主;具有長效性的熱點為主。考試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一般都是已有明確結論的問題。觀點比較前沿、學術界尚在廣泛爭論的問題一般不會作為考試題目。
(2)因為政治的內容比任何科目都更廣泛、更靈活、更具時間性,考前復習格外重要,考前復習能抓准重點更為重要。而學生很難自己把握住復習的重點,復習時更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生物:
生物學靠近理科,多是考查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大綜合各科中,生物的考題,不論是簡答題還是選擇題都不會很難。這樣的學科死記硬背不行,應該採取科學的復習方法。
(1)把握兩個原則:一是抓大放小,抓住主幹知識;二是查缺補漏,夯實基礎知識,不能隨意猜測和押題。
(2)把握好以下重點:「代謝」、「遺傳」、「生態」等生物學基礎知識;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知識,如用光合作用的知識解釋農業生產、用生態知識來解決環境地理問題等;實驗也是考查重點,應該給予關注(少數學生不重視實驗,中、高考時丟了不該丟的分);用生物學的知識來解釋某些熱點問題,如有關艾滋病的問題就需要用人類免疫系統知識給予解答。
考試中,要特別注意用生物學術語答題;遇到叫不準的問題時應該盡量多寫;注意卷面整潔。
⑸ 七年級地理期末試卷分析
試卷分析是一件枯燥無味的重復性工作,為了緩解 七年級地理 教師的工作壓力,我整理了關於七年級地理期末試卷分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地理期末試卷分析 範文 一
一、試卷總體分析
本次試題突出教材重點,適當兼顧覆蓋面。 試題的考點覆蓋了課程標准所列的重要知識點,各部分比例力求與課時要求保持一致,對重點章節有所傾斜,重要圖表都有所涉獵,所以覆蓋面較大。重點強調基礎,考查最基本能力,會運用所學知識簡單分析問題 。 部分考題取自或改變於目標與檢測 ,以使師生平日注重訓練。
試題難易度適中。低、中、高三個難度層次的題,比例為3:6:1。無偏題、怪題、超標准題,這樣的試題既保證了一定的區分度,又增加了效度和信度。另外,本次考試,題目數量適當,目的適應新課程改革,學以致用,保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二、學生做題分析
1.選擇題分析
本張試卷共有三個大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較好,得分率高;個別學生不認真審題或對知識不扎實,理解力差,導致失分。
失分較突出的有綜合題,平時要求學生識記、訓練不夠,使簡單問題變難。
2.綜合題分析
第1題:較為簡單。此題主要考察地理基本概念和的相關知識。及格率較好,但優秀率較低。
第3題:丟分率也較高。在下學期教學中應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不應單純的死記硬背,整體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在授課中應多邊繪邊講,易錯字多練,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多聯系當地實際問題進行教學。
三、改進建議
1.試題的覆蓋面應進一步擴大,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識,為以後學習打好基礎。
2.試題的呈現方式應進一步加強,新穎、靈活是今後努力的方向。要創設新情景,多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產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應體現探究性和開放性,體現新課程特點。命題盡量減少單純機械記憶的題目。
3.加強試題印刷的清晰度,尤其是地圖,進一步方便學生獲取信息。
4、創造性使用教材
要在教學中認真研究課程標准,創造性使用教材。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刪減和補充,避免“教”教材。對教材知識點的講授力求全面,讓學生理解,學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從而提高教學成績。
七年級地理期末試卷分析範文二
隨著學生進入考場,拿到考試卷的那一刻起,似乎已經宣布這一學期的教學塵埃落定,但是我們卻不能停止分析。
首先從試卷內容上看,基本上每個章節都有涉及,按照以往的命題規律,一幅圖對應兩到三道選擇題或者一道綜合題,對應一個學習案例地區,具體如下:
1——3題,各大洲特色對比,注重記憶和輪廓圖判別;4——6題,南美洲,地形剖面圖判讀;7——9題,日本櫻花開放時間分布,側重日本主要領土島嶼名稱及分布識別,氣溫分布規律;10——13題,世界部分地區和國家(中東,東南亞,俄羅斯),涉及世界地圖判讀和主要地理事物識記;14——15題,印度軟體外包產業市場分布圖,側重統計圖的歸納和分析;16——19題,埃及位置和主要農作物圖,中東地區的位置,氣候,河流等分析;20——23題,湄公河流經國家示意圖,側重東南亞河流分布,考察河流對城市分布的作用;24——25題,南極科考站位置示意圖,極地圖的判讀,地理事物識別及方向。26題,澳大利亞牧羊帶分布圖和東南沿海氣候統計圖,側重類型分析,氣候對農業類型分布的影響;27題,薩赫勒地區位置圖和薩赫勒地區氣候統計圖,側重考察氣候特點分析及影響,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為原因;28題,法國地形圖,側重主要地形類型和地勢特徵、河流流向特徵分析;29題,美國本土農業帶分布圖,側重農業帶分布的識別和有利自然條件分析,滲透因地制宜觀念;30題,俄羅斯礦產資源和工業分布圖,側重歸納俄羅斯工業特點,及舉例烏拉爾工業區的主要礦產資源與工業區發展的關系。
但是仔細看,不難發現,考查內容側重的是理解記憶,也即一個地區的常識記憶,以及按照案例學習形成的課程標准要求終極目的,會通過閱讀圖文資料,梳理歸納出有效的信息,即側重考察讀圖和信息處理能力。
因此,從試卷中不難看出,考試內容死記硬背的內容很少,試題的用圖和測試點也不再是課本原圖的簡單復制,不再是機械型地讀圖,什麼地理事物在哪裡,是一種直觀記憶。而是對地圖進行分析,能夠 總結 出規律。如考察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通過統計圖得出業務服務主要對象,然後分析印度發展軟體外包產業的優勢條件主要是什麼。可能學生靠記憶可以作答,但是不一定扣題,這就需要合理審題,分析問題,回答問題,側重的是思維能力。
其次,有些內容與課本脫離,但是又沒有脫離課程標准實際,如法國地形圖的使用,重在考察學生對一個地區的地形、河流特點進行分析,既要能夠合理讀出地圖信息,還要能夠按照地理方式進行梳理,如地形特點既要回答以哪種地形類型(分布面積比例較大的一種或幾種)為主,還要回答地勢分布特點,總體分布上哪個方位高,哪個方位低。
第三,試題循序漸進凸出核心地理規律應用分析。如通過閱讀日本櫻花開放時間圖,找到日本櫻花開放最晚的地方,推測日本櫻花開放時間的變化規律,進而歸納影響日本櫻花開放時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側重的是氣候氣溫分布規律的喚醒記憶,以及應用揭示生活現象能力,重在常識性地理素養的普及。
由此,根據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和教學實際,我們推測學生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差異,特別是對於課本上沒有出現過的內容,學生一定會顯現出缺乏理性分析的差距,還會出現綜合題出現詞不達意,缺乏地理視角的差異,即審題不力,造成得分點遺漏的問題。
於是,改卷後,我們查找部分試卷作為案例,並結合網路數據分析,的確沒有出乎我們的估計,不論是學生最高分和最低分有很大差距,還是每道題平均得分之間的差距,都是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失落之意。如高分達到98分,低分僅24分,綜合題第29題平均得分8.63,第28題平均得分僅4.35(滿分均10分),第26題平均得分6.42,第27題平均得分5.78,第30題平均得分6.78,原因是低9題考察的是美國農業帶分布,為客觀題,課本上能夠直接找到活動原題依據;而第28題是讀法國地形圖,是考察地形特點與河流流向特點,是一種歸納能力,還必須知道如何用地理方式答題。而不是直接考察的課本案例,也就凸顯出不同學生的差距。如第27題,有些學生糾結於薩赫勒地區,而不知從試題材料和附圖結合分析,造成方位和氣候特點不對號的差距,還有學生不能分析出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的差異。
還如部分選擇題,如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主要運輸方式,學生缺乏直觀認識等不能確定,造成懷疑,出現失分問題。
總之,從學生答題失分情況看,一是部分學生不認真審題;二是有些學生沒有轉換成應有的能力,對於開卷考試認識不清,表現在答案是從課本中摘抄一些 句子 ,而缺乏自我的歸納和梳理;三是對於所學內容不熟悉,應用分析能力欠缺,表現在綜合題出現缺答,甚至有學生選擇題也出現漏答,時間分配不合理,考試技巧有問題。
所以,從考試分析提醒我們,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基於課標,注重能力,要注意教學中依照課標合理選用教材,注意教學案例的選取,突出教學終極目的,在落實知識的基礎上,凸出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學會從地理的角度整合信息,從地理的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視學生答案展示梳理過程中,更要注意讓學生歸納 方法 的梳理,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夠通過案例學習摸清某一主題分析規律,各事物間因果聯系,真正成為一種素養,一種能力。
七年級地理期末試卷分析範文三
一、試題主要特點
本次試卷注重了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減少了死記硬背的內容;關注了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考察了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簡單分析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還關注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說,本次試卷對今後我們的初中地理教學起到積極、正確的導向作用。
1.難易適中,注重基礎
各試題的考點覆蓋了課程標准所列的重要知識點,重要圖表都有所涉獵(如景觀圖、分布圖、等值線圖、統計圖等),所以覆蓋面較大。重點強調基礎(體現在填空、選擇題、部分連線題),考查基本能力(體現在讀圖題和問答題中)。目的是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必備的地理知識,初步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重視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2.結合生活實際,嘗試考查實踐能力
整套試卷中,不少題目體現了課標的理念,考查了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簡單分析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試卷中的讀圖、填圖綜合分析題中的幾道題均體現了這一特點。
二、試題創新之處
1.設置新情境,與時事政治緊密結合,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如34題四川汶川地震的問題;35題美國城市問題是以奧運聖火傳遞為切入點;36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都以時事政治為背景素材的,以此讓學生感受到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地理非常重要。
2.試卷表述簡潔,圖表清晰,從學生的生活 經驗 和生產實踐入手,致力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給學生以更多的思考空間,既符合地理課程標准中“構建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也給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三、學生典型錯誤分析
統計數據反映,在前三類大題總體得分率較高,平均得分率85%,其中的填空題3題(亞洲與歐洲的分界);選擇題中的8(三類產業劃分)、9(東南亞物產)、21(氣候類型的判斷)、連線題中的29(邯鄲旅遊景點與縣市區的連線題)得分率較低,僅有60%~65%。整個讀圖分析題和簡答題得分率僅有68%,較其他大題低,其中一些小題得分率不到50%,其中31題印度季風方向;33題南極地區④中山站在南極點的什麼方向,究其原因:
1.基礎知識不是太扎實,地理的基本原理不清。從試卷情況分析可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浮於表面,沒有深入透徹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尤其是 七上的地球地圖知識,得分率最低的33題南極地區④中山站在南極點的什麼方向,環繞南極的三大洋名稱。這些都是地圖基本知識。
從此處可以反映出地球地圖知識的難度在初中階段確實是較大的,因此對這些難點,我認為一是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加大訓練力度,達到熟練運用,二是在對其他內容的教學中應不斷應用並強化這些知識。
2.學生不能靈活地運用知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亟待提高。如結合巴西實際,如何解決能源問題。解決這類問題,一要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要抓住問題中重要的信息點和關鍵詞,二要提高學生運用現成的資料和地圖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要加強運用地圖的能力。
3.解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
第一、審題不慎,輕易落筆。
第二、思路不明,答題不知從何下手。如29邯鄲市旅遊景點與縣市區的連線題、畫出小河的流向、33題④中山站位於南極點的什麼方向等;
第三、條理不清,雖然回答了很多,但得分點較少,如37題④巴西酷愛 足球 、跳桑巴舞、過狂歡節,說明了什麼問題。其實正確答案只是一句或幾句話,但學生抓不住主次,將有用的沒用的全寫到了卷子上,也給批卷帶來了麻煩。
第四、讀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特別是對如何讀圖,如何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含顯形和隱性),然後運用這些信息,結合地理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問題,如31題、33題、34題、35題、 36題等;
四、對教學的啟示
1.要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有句話叫聽不如說,說不如做。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開始可能學得慢,後來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自主。
2.重視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在地理新教材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讀圖、指圖、填圖、運用地圖等方式加強讀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重視讀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課標理念之一是“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多引用現實生活中的時事政治和 熱點 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從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和科學發展觀,並使之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五、改進情況
1.反映學科特色,凸顯各種地理圖表的重要性
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圖表的閱讀、分析、歸納、概括是培養和發展地理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本次試卷中有十三道題是直接利用各種圖象來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的,還有許多是無圖考圖題。圖形多樣,涉及到分布地圖(如29、邯鄲市旅遊景點連線;32、日本;33、南極地區等)、景觀圖(如選擇14、東南亞景觀;30、三大宗教)、統計圖(如35、孟買氣溫降水圖)等。
2.重視能力立意
本次試卷在考查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考查學生能力試題的比例加大。有許多試題以能力立意,要經過深入思考和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3.加強了試題的綜合性
較以往相比,試題的綜合性既表現在地理學科知識的綜合,又表現在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綜合方面。尤其是37題(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這種飲食結構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巴西人酷愛足球,此外還熱衷跳桑巴舞、過狂歡節,這些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等,試題的呈現方式新穎、靈活,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產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創設情景,設置問題,這些 均不是教材內容的直接呈現,而是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思考,在新情境中綜合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題目的立意新穎、靈活,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 出了要培養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學會理論結合實際,從地理的角度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這一導向。
4.試卷卷面的表現形式美觀新穎
本試卷圖文安排布局合理有序,圖表繪畫規范、清晰、富於表現性,類型多樣,平面與立體結合,圖片與照片結合,表現形式美觀新穎,特別是經過電腦處理的各種圖表,使人看之悅目,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徵。並引發思考。
六、改進建議
對試卷的幾點建議
1、讀圖分析和簡答題各題中的各項小題最好給出分值,如35題沒給出分值,留的答題空間又大,所以不少 學生浪費了很多時間答了很多內容,結果只得一分,還影響了後面的答題時間。類似的題還有37題巴西酷愛足球、跳桑巴舞、過狂歡節,說明了什麼一題。
2、35題第一問“在圖7中,將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補充完整”正好夾在“孟買多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與圖7“孟買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之間,一些粗心的同學沒看到該題的要求,因此丟了4分。
猜你喜歡:
1. 七年級上地理期末試卷分析
2. 七年級地理上冊期末試卷分析
3. 初一地理期末試題分析
4. 初中地理期末試卷分析範文
5. 初中七年級地理試卷分析範文
⑹ 歷史,地理,政治該怎麼學有什麼學習方法嗎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一
☆關於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的評價
「閉關政策」是後人對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以前實行的一系列對外政策的概括。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對來華的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場所,行動范圍,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對外貿易。清朝前期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一是封建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自給自足,不需要外來商品;二是清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威脅其統治。閉關鎖國政策曾作為一種消極防禦手段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落後的政策。閉關並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的力量,只能妨礙自身的發展,使自己停滯倒退,與世界隔絕,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和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取長補短。
傳統的觀點認為,閉關政策起到了民族自衛的作用,同時又表現出封建統治的落後性。另一種觀點則對其基本上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它只是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發展與引進。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閉關政策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須予以批判的一面。總的看來,閉關政策的消極性已為史學界普遍認可,所爭者乃是這種消極性的輕重程度。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
要從中英雙方分析中國失敗的原因:①英國是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較早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有了長足發展。工業革命完成以後其實力進一步增強,通過殖民擴張成為殖民強國,為適應殖民擴張的需要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的海軍,其對中國的侵略蓄媒已久,作了充分的准備。②中國處於封建社會末期,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再加上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無法與英國抗衡。在19世紀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上,落後就要挨打,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關於近代中國革命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影響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而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侵略、 反封建。無論是反侵略,還是反封建都是爭取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權,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這一目標的實現一般地是由資產階級來完成的,因此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又稱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於中國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產生的滯後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因此在20世紀前期,無產階級介入了民主革命,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的民主革命發生了重要變化,有了新、舊之分。其分界於1919年五四運動。
☆俄與英、法、美侵略目的的區別
俄國在侵華的過程中既單獨行動又勾結英法美,但其侵略目的與英法美有所區別。英法美 為的是打開中國大門、拓展市場,俄國則謀的是侵吞中國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共掠 得中國東北、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形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不 同,英、法、美的侵略是工業革命的結果,俄國工業發展水平低下,對市場的需求並不強烈,其侵略興趣仍停留在領土的擴張上。
☆關於《天朝田畝制度》
(1)主要內容:在生產資料上主張平分土地;在分配製度上主張絕對平均的聖庫制度;在社會關繫上主張人人平等,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2)產生根源:第一,社會根源:鴉片戰爭後人民身受雙重壓迫,清朝長期以來土地高度集中,廣大人民無地、少地、負擔沉重;第二,歷史根源:「等貴賤均貧富」一直是歷代農民起義的奮斗目標,明代農民起義「均田免糧」的口號開始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問題;第三,階級根源: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其綱領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現實願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礎上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3)評價認識(特點):第一,強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繼承和發展了歷代農民的斗爭思想,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形成系統的革命綱領,成為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其次,它從各方面沖擊了封建禮教和綱紀(綱領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當時社會無法實現,只是小生產者的一種迫切願望。1854太平天國規定「照舊交糧納稅」,事實上承認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絕對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違背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無法實現也無法調動其積極性。定都天京後,起義軍上層便從理論上的禁慾主義走向了現實中的縱欲主義;再次,社會關繫上的人人平等隨著太平天國政權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級制度的建立也成為泡影。第三,落後性:此綱領是把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未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它主張小私有制廢除商品經濟,不符合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第四,從革命綱領上可以得出結論: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勝利缺乏政治、經濟和思想的牢固基礎,不可能提出徹底改造封建社會的綱領,更不能阻止政權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隱含著危機。
☆怎樣理解太平天國運動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它堅持斗爭14年,勢力發展到18個省,建立了政權控制了半壁江山。然而所謂「最高峰」決非單純從時空意義上理解的,僅僅從農民戰爭時間的長短、范圍的大小作比較是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的,太平天國運動是發生在鴉片戰爭後的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即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上升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矛盾的時代。這個新時代必然賦予太平大國運動新的內容和意義,從而使它區別於歷史上任何一次單純的、舊式的農民戰爭。
(1)從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看它是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原本十分尖銳的中國社會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所引起的;
(2)從太平天國運動的任務和性質來看,由於外國資本主義最終撕下了「中立」的偽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正式公開地與清政府勾結起來,太平天國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從而成為中國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3)從太平天國的斗爭藝術和發展水平來看它有著歷代農民運動所無法比擬的拜上帝會這樣一個比較健全的反封建斗爭的組織形式,有著《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有著《天朝田畝制度》這樣一個反對封建土地制度為核心內容的革命綱領,從而使這場斗爭達到歷代農民戰爭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4)再從太平天國領袖的創新精神來看,《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先進的施政綱領,雖局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未能付諸實施,但它具有濃厚的新時代氣息,集中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
總之,由於時代特徵所決定,經過了以洪秀全為代表的一代先進中國人的創造太平天國運動,終於發展成為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形成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二
☆關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問題
關於中國資本主義是否是「歐風美雨」的產物的問題,史學界尚無定論。一種意見認為:「中國新興的近代企業,絕大多數是從無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業成套的移植過來。」因此,它是「歐風美雨的產物」。另一種意見認為:「本來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就在緩慢地朝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方向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傳入,促進了這種發展,它破壞了封建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這些條件使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得以發生,同時又被原已存在的資本主義萌芽利用而滋長,中國的資本主義就是這樣表現為雙重的發生過程。」因此,不能說它只是「歐風美雨的產物」。處理這一問題,要把下面兩個問題區分開來:19世紀6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否是歐風美麗的產物;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能否成長為參天大樹。「歐風美麗」對近代資本主義產生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破壞作用,毀掉了原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二是促進作用,使中國自然經濟解體,擴大了商品市場、勞動力和資金,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和可能。這一方面說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這種新的社會條件又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形成的,這隱含著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入侵落後地區後果的理論認識問題,中國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如果沒有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身發展的經濟規律必將導致民族資本主義形成。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與「歐風美麗」關系甚密,對其有資金、技術、機器等方面的依賴。
☆關於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階段性特點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尚處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其經濟侵略是以商品輸出為主,即著眼於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料,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侵略方式逐步轉向以資本輸出為主,侵略目的轉為爭奪並獨占投資場所。表現在謀求侵略權益上,早期主要是強開通商口岸,設租界。而後期轉變為謀取資本輸出特權。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其中《中法新約》較早顯現出這種變化,即法國要求獲得在中國廣西和雲南的築路權。到《馬關條約》表現:更為明顯直接要求在中國通商口岸辦工廠和大片割地,體現了列強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以至迅速刺激和引發了瓜分狂潮。另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又不能截然分開,在四五十年代商品輸出階段,已有早期的資本輸出,只是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商品輸出服務,如沿海的外資工廠,把收來的棉花、茶葉、蠶繭等加工之後運回本國,既減少消耗,又增加效益。而19世紀末以資本輸出為主階段,商品輸出也仍然存在。
☆關於租界、租借地
租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劃出作為外僑居住和貿易的一定區域,作為其進一步侵略該國的據點,上海英租界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租界。「租借地」是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將其劃定經濟手段控制某國的一定區域,不許別國插足的特殊區域,是向殖民地發展的過渡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兩種侵華方式的比較列強對中國的大規模侵略,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並以《馬關條約》為界,分為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以商品輸出為主的方式和帝國主義階段的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方式
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本質相同,都為掠奪中國的財富;二者的不同點主要有:商品輸出主要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特權,傾銷工業品,掠奪原料,在通商口岸辦工廠,剝削中國人民;《馬關條約》簽訂以後,列強除繼續商品輸出外,還通過奴役性貸款,開辦工礦和修鐵路進行資本輸出。資本輸出的掠奪性更強。我們知道,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和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使中國進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必然引起中國民主革命的進一步高漲。
帝國主義侵華方式的改變,從根本上是由世界資本主義發展變化決定的。
資本輸出對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產生極其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它是一戰前資本主義進一步擴張、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加劇了這些國家經濟的貧困和落後,嚴重阻礙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在客觀上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加速了這些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康、梁維新思想與早期維新思想的聯系和區別
聯系:①早期維新思想是康、梁維新思想的基礎,即康、梁維新思想是對早期維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②都主張變法:經濟上主張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上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文化上主張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辦新式學校。③都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都是愛國的和進步的。
區別:①早期維新思想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康、梁維新思想不僅提出了具體改革的方案,還為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歷史根據,使變法思想形成較完整的理論。②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付諸行動;康、梁將維新思想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迅速將其發展為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
☆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
「扶清滅洋」這一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然而這一口號並不是義和團在科學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這個口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又是大多數中國人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認識還處在感性階段的產物。這一日號繼承了群眾在反教會斗爭中所逐步形成的樸素認識,反映了沒有新的經濟基礎的廣大小生產者在無法沖破皇權主義的思想枷鎖,而只能停留在將封建國家作為被侵略的整體來保衛的思想階段。「滅洋」觸及了時代的救亡主題,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扶清」雖然同樣具有愛國和保國的含義,卻又將「中國」、「清廷」等觀念混同,這表明義和團在主觀上不反對清政府,也沒有表示反對封建制度。「扶清滅洋」的提出,最初曾起了發展隊伍和壯大聲勢的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清政府的政策。但這一口號也使義和團在斗爭中對清朝統治階級放鬆了警惕,不能識破清政府的詭計,以致後來上當受騙。
☆怎樣認識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策略的變化
義和團運動經歷了一個興起、發展、高潮(抵抗八國聯軍侵略)和失敗的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也有一個剿滅、招撫再剿殺的變化。帝國主義侵略日益深入,反映在中國政治上就是清朝統治日益半殖民地化,日益不敢得罪洋人,對反對外國侵略的人民斗爭採取日益嚴厲的鎮壓手段,這就迫使人民群眾在反侵略的同時不得不武裝反抗清朝統治者的鎮壓,從而動搖和打擊了清朝統治,如義和團運動初期,山東冠縣義和拳、平原縣義和拳和清朝官兵發生過較大規模的沖突和戰斗。清朝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秩序,因此對義和團採取剿滅的政策。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義和團大批迫近和進入京津地區,直接危及清朝統治,如果繼續和義和團對抗,清朝統治包括慈禧太後也要立即被義和團運動的浪潮吞沒,用清政府給各省督撫的電文說:「剿之,則即刻禍起時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因此,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承認義和團合法,企圖加以控制利用。清政府公開改變「招撫」策略,轉而「剿殺」義和團是在八國聯軍攻佔天津,逼近北京之際。這時由於八國聯軍的血腥鎮壓,義和團力量遭到嚴重摧殘,已不再構成對清政府的威脅,而八國聯軍的強大侵略勢力直接危及清朝統治,為了維護清朝統治,取得侵略者的「寬容」和「諒解」,清政府可恥地出賣了義和團,完全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綜上所述,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始終圍繞一個目標: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統治秩序。
################
怎樣、如何"一類政治題的解答怎樣、如何"一類政治題的解答
從1996年高考首次推出「怎樣、如何」一類試題以來,這之後每年高考都有這類試題,而且這類試題在主觀性試題中數量多,分值高。(特別是近三年來,平均在25分左右)。該類試題所選材料突出了熱點問題,所設問題突出了能力考查。從每年高考抽樣統計各題得分情況看,學生對這類試題把握較差,得分率普遍偏低。因此,在指導學生復習迎考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重視掌握這類試題的解題技巧。
政治學科高考所設「怎樣、如何」一類試題以來,總結起來,該類試題在解題技巧上可分為兩種具體情況予以把握。一種情況要求回答的「怎樣、如何」就在給定的材料中作概括提煉,以2002年高考38題為例: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歷史上,洞庭湖面積曾廣達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來,由於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大規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這些年,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1/5,湖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養殖業、加工業等,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在上述變化中,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
這一試題的(1)問,要求在熟讀材料的基礎上使用恰當術語,在材料中找出發生變化的內容(要點:湖區人民農業經營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即從過去單一經營到現在的多種經營;政府加大投資,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湖區居民從多種經營中提高了收入)。(2)問,要求回答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仍然在材料中作概括(要點:統籌規劃,進行政策調整;直接投資,實施經濟調節;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還有2003年高考的41題也屬這類題。這類題材文字較多,但都是有效的,必須根據要求用好材料,回答這種題:第一,必須根據提問要求明確要回答的「怎樣、如何」的對象是什麼?這是答題要解決的首要環節;第二,必須帶著給定的要求認真研讀材料,明確材料意思,理清答題思路;第三,必須在材料之中作提煉概括,既不是照抄照搬材料回答問題,也不是離開材料要求的內容。再以2003年高考38題為例:
2002年1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西柏坡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黨牢記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團結和帶領群眾不斷前進。回答:(1)根據所學政治常識,分析目前應如何加強黨的作風建設。(2)有些人認為,時代變了,「艱苦奮斗」已經不是當代所應提倡的精神,應如何看待這種觀點?這種題要求回答的「怎樣、如何」就沒有在材料之中,而應採取發散思維,圍繞給定的知識范圍,按題的要求在材料之外去尋找。比如(1)問,要求學生圍繞黨的作風建設在政治常識中去歸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措施(要點:黨的作風建設的根本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艱苦奮斗,加強廉政建設,反對腐敗等)。(2)問,是辨析性質的題,遵循是什麼,為什麼的答題思路,圍繞「有些人的認為」答出你認為正確的觀點(要點: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當前,雖然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進步,但我們黨和全國人民應繼續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提倡艱苦奮斗是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是事業成功的保證)。還有2001年高考的34、35、38題,也屬這類題,回答這種試題,第一,必須要明確提問的要求,審准要說明回答的對象;第二,研讀所給定的材料,弄清材料或圖表反映的問題背景是什麼;第三,根據材料和提問要求在頭腦中搜索涉及的知識點,做到盡可能全面;第四,有條理地進行語言表達。 二、要對應模仿訓練
要求學生掌握「怎樣、如何」這類試題的解題技巧,搞好對應模仿訓練是關鍵。怎樣進行模仿訓練呢?
第一,給學生提供模仿例題,再好不過的模仿例題是歷年的高考試題,因此,可將近幾年高考所設置的「怎樣、如何」這方面的試題按兩種情況把原題和答案要點印發給學生,叫學生認真分析這些試題所選材料和答案要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更進一步明確答題技巧,掌握答題要領。第二,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根據教材內容設置「怎樣、如何」一類試題作為課堂提問。教材中眾多的小文字材料,稍加思考,可以設置成「怎樣、如何」的第一題型,即在材料中作要回答的問題的概括提煉。在復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歸類總結,適宜於設置「怎樣、如何」的另一種題型,即回答的知識點圍繞問題在材料之外作概括。
第三,專題訓練,集中突破。在復習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熱點材料,有針對性地設置帖近高考的「怎樣、如何」這類要求的試題進行定時訓練,目的在於強化學生掌握解題技巧。
第四,高考前的每一次模擬訓練,所設置的模擬試題,不能漏了「怎樣、如何」一類要求的試題。
通過以上環節,應該說學生在解答「怎樣、如何」一類試題的能力會大大提高。
####################
政治備考小竅門一、時政萬金油-------經濟學理論:
常用意義類:
1.一個宏觀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一個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
堅持一個方針:不斷擴大內需,經濟增長。
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堅持兩個統一:質量、速度、效益要統一;改革、發展、穩定統一。
2.(微觀)市場主體應當追求的兩方面目標: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常用措施類:
3貫穿一條主線:經濟結構調整----三農、企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在結構調整中進行。
4.重視一個理念: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五個統籌的目標:城鄉統籌、經濟和社會統籌、區域統籌、人與自然統籌發展、國內和對外開放統籌。
5.強調兩個手段: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手段;
6.把握一個關鍵:強調科學技術優先發展,科技人才發展是關鍵。
7.堅持改革方向。股份制---產權制度的建立完善。
8、遵循兩個規律: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規律;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規律------價值規律,要理解價值規律即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9、完善三個制度: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社會保障制度。
10、宏觀調控的四個目標、四個手段。
政治學部分
1. 強調一個根本出發點: 堅持人民利益是根本出發點。
2.我國國家機構的性質、三個原則、四個對內職能、
3.黨的性質 (兩個先鋒隊、 三個代表);地位;三個作用;三種領導方式; 三個方面建設:①執政能力建設;②思想、作風、組織建設;③民主集中制。
4、 國際關系常用:一個根本出發點---維護國家利益。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國際競爭的實質; 主權國家的四項權利、我國對外政策五個基本點;
5、記請民族問題一個政策---民族區域自治、三個原則;宗教政策四句話。
二、教材主幹知識思維點撥:
經濟學:
1、 對「經濟」含義的把握----①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規律是支配社會發展的最基本規律;③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經濟活動的四個環節;④生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與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的影響)與 生活 的提高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常用的分析經濟問題的思路。
(如;2002-38題 上述材料說明洞庭湖經濟發生什麼變化?
①洞庭湖區人民農業經營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即從過去的單一經營到現在的多種經營;②政府加大投資,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③湖區居民從多種經營中提高了收入。)
2、商品兩因素—質量問題---市場秩序---產權、道德、法治
---如何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
(常用: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核心,調整產品結構;依*科技,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價值規律=市場調節---競爭----價格機制---資源優化配置
(可以滲透應用到幾乎所有經濟問題)
4、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緊縮---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幣值穩定---匯率穩定---出口退稅率----經濟發展
5、公有制主體地位---實現形式---股份制---產權制度
6、非公有制地位---按生產要素分配---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效率優先---市場調節—宏觀調控
7、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有效形式?---缺陷---政府職能(兩手不能缺)
8、市場主體---企業—競爭力---科技、管理---股份制與法人治理結構---經營者素質---企業信譽形象---正當競爭
9、GDP---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10、三農---地位、意義—-「兩高一優」、生態、安全的發展道路---政策、科技、投入、結構調整---產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11、工業的地位、作用---主導?---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
12、三產---就業---城鎮化、現代化
13、農民工---權利、義務----勞動合同----社會保障---平等性
14、社會保障---市場經濟的支柱---競爭與失業---政府職能---財政作用
15、財政與金融---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目標、作用
16、財政與稅收---分配關系---宏觀調控---作用
(注意理解該部分一系列概念及其關系: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財政---稅收;積累的用途方向---財政支出的方向等)
17、中央銀行—國家職能----宏觀調控---作用、目標
18、商業銀行----企業---股份制改造---增強競爭力
19、過多儲蓄 --- 內需不足---如何解決---經濟發展、收入結構與產品結構調整、拓寬消費領域、社會保障、 消費與投資觀念……
20、市場交易原則作用---市場主體、宏觀秩序---誠信缺失---怎麼辦?--政府、企業、消費者
21、對外開放---必然性①②③----形式「走出去」---意義、外貿作用---內外統籌---開放與獨立自主----應對入世後反傾銷---國家利益、經濟安全
哲學部分
1、世界的物質性(火星探測與基因重組、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都說明這點)
2、意識的反作用(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黨和國家的決策、三農或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等)
3、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正確認識、解決一切問題的要求
4、聯系、發展(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
5、矛盾分析法是正確認識問題的根本方法(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
6、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