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怎麼學具體方法有哪些
地理信息量比較多,同學們想要學好地理需要使用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學好地理。下面是我分享的初二地理的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地理的具體方法
一、加強對各類地圖的應用
1、上課前一定要准備好地理課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圖冊。
2、一邊聽課一邊把學習中出現的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圈點下來。如:學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麼,地中海在什麼地方?一定要在地圖上找到並落實下來。
3、動手繪制示意圖如西亞石油輸出的路線,同學們可以在一張草紙上繪制出簡單的、相對位置正確的示意圖。這類圖不要求繪製得多麼精準,只要能說明問題就行。
4、復習時應以地圖作為知識載體,常看地圖,多讀地圖。
二、要善於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首先必須問“為什麼?”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例如: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聯系起來了。
三、對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點、抓住關鍵。
對地理原理、要領的掌握,並不要求象物理、數學分式、定理那樣精確,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要點便十分容易地理解並把它們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空氣、水等都是自然資源”這一對自然資源概念的理解。我們應該抓住兩個要點: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業產品。如,汽油,雖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它是工業產品。第二,是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沒有利用價值的不是,如沙漠雖然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但目前,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也不是自然資源。這樣就可以了。
學習地理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學好地理同樣也十分重要。希望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把地理課學好。
學好地理的幾個步驟
第一步
學地理,說白了就兩個字‘看,背’
看,就是你要學會看圖,要學好地理,會看圖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連地圖都不會看,那麼,他/她的地理絕對很差。
背,就是你要記住概念,記住它的地形,地貌,地勢,還有氣候特徵,海陸位置,緯度位置
第二步
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系。
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第三步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麼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為什麼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第四步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要認識學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對待學習。我們要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不具備中國地理知識是不行的。試想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點不懂,何以動手去搞建設?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樣不行。
第五步
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其次,要用聯系的觀點學習,例如,氣候和農業有密切的關系,礦產和工業有密切的關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環境有關系。各種自然條件彼此又有關系,如:氣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此外,學習地理,既要了解課本中的內容,學會閱讀、使用、繪制地理圖表等技能,還要留心觀察自然和社會,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觀察時,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做好以上幾點,就不怕7年級地理學不好了。
地理學習注意事項
學會使用教材
教科書既是掌握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參考。目錄部分可以展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與外在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本、深入思考,把握重點,記下問題,特別是要重視書中的地圖和數據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這些步驟很關鍵,值得引起注意。
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知識與地理信息的載體,它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與信息具體化和直觀化。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就像做飯離開鍋勺的道理是一樣的。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表現,產生的原理、形成的成因。所以首先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高中部分首先應用的地圖就是分層設色地形圖,在地圖中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用不同的顏色反饋出不同的地理事物,對地理事物的區分非常直觀明顯,這種地圖的識讀是學好高中區域地理的關鍵。
學會使用地球儀
地球儀是學好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與地球運動部分的必要條件,首先掌握地球儀的組成:地軸,兩個極點,地球儀表面的經緯網等。特別是經緯網的掌握是關鍵,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把握好經緯網的相關規律對於理解抽象的地球運動非常有幫助。
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在思考的過程中看,而且是仔細的看。例如在學習某地的地貌特徵的時候。以及當地的人們社會經濟活動的時候。當然也可以通過報刊,雜志,網路等一切可以實現觀察為目的的工具。
善於地理想像
很多地理事物不是我們能直接接觸的,即使有模擬化的東西放在我們的眼前也不是特別直觀的,這就要求我們有豐富的想像能力的體現。比如在地球運動中地球是怎麼自轉和公轉的,月相的形成是怎樣的一個過程,這都需要我們有豐富的想像空間。
善於總結
很多地理規律是需要總結歸納的,比如農業的區位分析,城市的區位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徵等等。
猜你喜歡:
1. 怎樣才能學習好地理
2. 怎麼正確學習地理才能學好
3. 學習地理的四個方法
4. 學習地理的十個方法
5. 學習地理的十大好方法
❷ 海拔是怎麼計算的 海拔位置從哪裡算
海拔高度也稱絕對高度,就是某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標准來計算,是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海拔的起點叫海拔零點或水準零點是某一濱海地點的平均海水面。
海拔是指地面某個地點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於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海拔高度的簡稱。這個海平面相當於標尺中的0刻度。因此,海拔高度又稱之為絕對高度或者絕對高程。
測繪專家們通過在沿海設置驗潮站的辦法。選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具有位置適中、外海海面開闊、海底平坦、地質結構穩定、有代表性和規律性的半日潮等特點的港區建立一個長期使用的驗潮站,根據長期驗潮資料來確定一個平均海水面,把它作為零高程面。
然後用精密水準測量聯測到陸地上預先設置好的水準原點,測定出這個點的海拔高度作為一個國家或整個地區的起算高程。
海拔零點標志位於新疆吐魯番亞爾鄉巴村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42度56分,東經89度11分。「零點」西至交河故城13公里,東至高昌故城50公里,北至蘇公塔2公里,南至艾丁湖最低點30公里。「零點」屬特殊地理位置。
不同的海域的海平面高度是不一樣的,如巴拿馬運河的太平洋側海平面比大西洋側海平面高20厘米。
中國大陸:海拔採用青島港驗潮站的長期觀測資料推算出的 黃海 平均海面作為基準面(零高程面)。
台灣:以基隆港東岸設置「台灣水平原點」作為測量基準點。
日本:以東京灣的平均海面作為基準,實際測量的基準點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舊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國會前庭的「日本水平原點」。
英國:1915年5月至1921年4月英國西南岸康沃爾郡紐林的平均海面「Ordnance Datum Newlyn」。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平均海面「Normaal Amsterdams Peil」。
以海平面為基準計算。
地理學意義上的海拔是指地面某個地點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於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海拔高度的簡稱。測繪專家們通過在沿海設置驗潮站的辦法,選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具有位置適中、外海海面開闊、海底平坦、地質結構穩定、有代表性和規律性的半日潮等特點的港區建立一個長期使用的驗潮站,根據長期驗潮資料來確定一個平均海水面,把它作為零高程面。
它與相對高度相對,計算海拔的參考基點是確認一個共同認可的海平面進行測算,這個海平面相當於標尺中的0刻度。因此,海拔高度又稱之為絕對高度或者絕對高程。海拔為人們准確表達地理事物的高低起伏狀態提供方便。
❸ 海拔怎麼算,中學題。問一下,地理。
先選取某海岸做常年的海平面觀察,取常年平均位為基準海平面(海拔0米)。據此埋設基準點。我國現在用的是黃海海平面,基準點在青島附近。由此海拔標高就利用精密布置、測量、計算得出的水準網就可以將全國各地的海拔高度統一。為獲得精確的高度,要用各級精度的水準儀或是精確修正過的GPS高程測量。差一些的還可以用三角測量法。氣壓計法是用於野外勘探、考古、登山之用;超聲波是測較深的海湖深度的。無論怎麼測,都要利用前面說的水準網做為參考,是一個相對的高度。如要測珠峰高度,一直以來的做法就是先通過漫長的水準網和水準線路將標高引到喜馬拉雅山下,登山隊員在山頂插標志,用三角函數計算而得,所以會有50厘米的中誤差(也就是精確到1米范圍內的樣子吧)。當前測珠峰高程大多使用GPS測高,精度會有提高
❹ 怎麼看地理圖的海拔高度
1、先看地理位置和輪廓。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所以打開地圖後,先看該區域的經緯度是多少,是位於沿海還是地處內陸,該區域大致是什麼形狀。這樣就有了空間感和方位感,以後一提到這里,在頭腦中就有一個比較確切的印象。進一步還可根據其位置推測其氣候特點(而不是死記了)。
2、看顏色。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過仔細觀察不同的顏色的范圍大小、地區分布,即可掌握該地的地形地勢特點。
3、按「面、線、點」的順序認識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們所佔的空間范圍大,在地圖中最為顯眼,所以先從認識它們入手較好,要看清這些事物的名稱、位置、范圍等特點。「線」是指像山脈、河流、交通線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稱等;「點」是指城市、村莊、工礦區等點狀分布的地理要素。然後,還要學會分析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如,地形對氣候、河流走向、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影響。
總之,看地圖要做到有目的(即想要搞清楚什麼知識)、有重點(抓住主要內容)、有層次(掌握先後順序),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其作用;否則,就會迷失在由各種顏色、不同的符號、文字和數字組成的地圖迷宮里。
望採納!
❺ 地理怎麼學好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就有: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例: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還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那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諸多的差異便一目瞭然。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並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區域地理特徵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為主要因素的,有些區域的地理特徵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其特殊就在於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較高的海拔,給這里帶來了與眾不同的低溫和強日照,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
圖解:由於「地高」導致氣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連綿,積雪冰川廣布,成為大江和大河的發源地;由於氣候寒冷,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為主;農業以河谷農業和高寒的畜牧業為特色;高原上廣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綿羊、藏山羊和藏氂牛;由於氣候惡劣,這里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交通運輸也比較落後;但太陽能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奇異的雪域高原風光和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我國的旅遊勝地和科研基地。
四、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
許多同學反映「地理不難學,就是不好記」。的確,教材中有許多的地名、數據、物產,要把它們記住確實很不容易。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分清課標中對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須記住的,還是可記可不記的,還是只要理解不必記憶?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來探討記憶的方法。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如何記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其實,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當天學過的內容當天復習,一周至10天左右再復習一遍,兩個月內再復習一遍,這對鞏固記憶非常有效。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師、學校安排的單元檢測、期中或期末考試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腦。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和做一做並將其結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記憶方法。 例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彩色筆進行勾畫塗抹。
在「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就可以將熱帶沙漠氣候區用紅筆塗色,將熱帶草原氣候區用黃筆塗色,將熱帶雨林氣候區用綠筆塗色等。又如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將>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區域塗上不同的顏色,那麼關於非洲氣候分布特徵和我國年降水量分布規律的知識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這樣記憶肯定是深刻的。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 比如,將一些內在聯系並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
如南亞所包括的八個國家:
南亞八國家,海上斯與馬,
內陸錫尼不,臨海孟印巴。
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廣東像一頭大象的頭部,而台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此外,在學習地理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和領會知識,加強記憶。例如:對於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電視、畫報中不同膚色人們的觀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他們的膚色、頭發、面部等特徵。其它的像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等內容,我們不要去死記,而是依據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去理解地記憶。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只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並把握住這些聯系,縱然知識是千頭萬緒,我們也會記憶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一方面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丟三拉四,背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地理學科知識紛繁復雜,千條萬緒。學會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對於我們學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處。例如:關於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這么多的知識單憑機械記憶是不行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但這些豐富而紛雜的內容之間具有什麼樣的聯系呢,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聯系進行記憶呢?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像這樣是不是好記一些了呢?
5.抓住異同,對比記憶
抓住地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記憶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例如長江和黃河是我們著名的兩條大河,它們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運用對比的方法去記憶關於長江和黃河的知識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你在學習或復習長江和黃河時,也像我們設計一個表格進行比較的話,肯定有助於你的記憶。 例:長江、黃河水文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的比較
五、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學好地理,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同時也可以增強你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同時,當今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個勤於思考的頭腦,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要善於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就會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1.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天象觀測。我們知道月亮有時象一個圓盤,而有時又呈現月牙形。我們就可以親自觀察一下月相是怎樣變化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當然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月相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觀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們所說的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在哪裡?哪兒有銀河?晚上8點鍾與9點、10點,我們頭頂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氣象觀測,我們可以觀測雲的形狀。課本中所講的晴、多雲、陰等天氣狀況下,天空中的雲量有什麼不同?雨天的雲是什麼樣的?出現什麼樣的雲天會下雨?出現什麼樣的雲又預示著大晴天?
2.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細心觀察會發現,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飲食:南甜北咸,東酸西辣
服飾:西藏居民習慣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牆體厚,屋內有火炕,南方人習慣睡木床或竹床。
還有,日本人愛吃魚;中東的一些國家把旅館建在了屋頂上;東非高原上出了許多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等,這些都有著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諺語、成語、詩歌等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諺語:
天上積雨雲,地上雨淋淋——雲與降水的關系;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降水與冷鋒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陣春風一陣暖——春季降水與暖鋒之間的關系;
春雨貴如油——我國春季降水少的特點。
如成語: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蝕作用
飛沙走石——沙漠地區的風力搬運作用
我國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詩句與地理有關。
反映長江三峽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自西東流的地理現象: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口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農村人口稀少分散: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節氣也有許多與地理關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正午太陽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別是全球晝夜等分的兩天。
5月21日是小滿,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河滿」,它反映了河流汛期與節氣的關系。這一節氣預示著我國的河流特別是南方河流開始進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種,這一節氣正好是我國北方夏糧收獲、秋糧播種的最佳時節。
世界各地和我國發生的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也有著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戰爭時機的選擇:3月開戰,5月戰事基本結束(6月之後熱帶沙漠地區進入非常炎熱的季節,生活在溫帶的美軍和英軍很難適應在高溫條件下的戰斗——強調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賓、阿爾及利亞的地震:5月中下旬,這些國家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有這么頻繁的地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
特殊的長假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各種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讀書、看報的時間增多了。各種媒體中,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如中央和各地方電視台播放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欄目如《開心辭典》、《幸運52》、《探索與發現》、《人與自然》、《環球》、《天氣預報》、《探索時代》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例一:將下列節氣按時間早晚的順序排列:寒食、重陽、端午、元霄、春節、中秋和清明節
例二:「柴達木」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鹽澤 D.石油
這兩道題目就是在我們在近期的《開心辭典》欄目中看到的。在觀看這些欄目時候,除了娛樂,還要與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相聯系,學會運用我們學到的地理知識來解釋欄目中介紹的一些現象。
3.活動與探究
這個長假,同學們還可以補做一下平時學習中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小製作、小實驗,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比如:
1.在乒乓球上繪制經緯網
通過這個製作,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經線緯線的含義、經緯線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經緯度在地球儀上的分布規律,將課本中的知識加以鞏固。
2.繪制家庭的平面圖,學會自己設計圖例、標明注記,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等。
3.通過繪制生活小區的平面圖,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區有哪些基礎設施,與你的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設施有哪些,你認為哪些設施在設計、布局和管理上存在著不足,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進,還應該增設哪些新的設施?等等。並把你的設想和建議與小區的管理部門進行交流。
4.體驗生活中辯認方向的方法
比如樹冠、年輪、房屋朝向(農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樓房主卧室一般位於南面)。
5.嘗試辦一期地理小報
同學們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和國內外地理大事以及學習地理的心得和體會等編輯起來,出一期以地理為主題的小報。等到開學後,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6.鄉土地理調查
我們每個同學都對自己家鄉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鄉的一切。利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開展地理活動,開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既幫助我們了解家鄉,也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鄉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近年來有什麼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些變化對周圍環境有什麼影響?為使保護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
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家鄉的實際情況,做許多地理調查活動。如家庭用水情況調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廢棄情況調查、家鄉人口流動情況調查、家鄉環境情況調查等等。
地理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學好地理,必須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究,只有平時注意對地理現象的觀察,把握地理現象發展的規律,才能不斷積累有關的地理知識。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身邊的地理環境是時刻變化的、也是生動有趣的。只有留心身邊地理環境的變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從身邊的地理現象中去發現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❻ 地理怎麼學
一.熟記地圖
地理要學好,其實不難,關鍵是腦子里要有立體的感覺,腦子中要有地圖,腦子里有一個地球在轉動,這樣學起來就會很立體。
地理不是死記硬背的東西,就是你把世界上所有國家河流山脈全部背下來,腦子中沒有立體的感覺,給你個題你該迷糊還迷糊,該不會還不會。多看地圖,在家裡牆上掛上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在腦中形成地圖的輪廓。
四.圖文結合
重視圖文結合,地圖冊是必不可少的,必須熟記各個地方的位置,才能快速的作出判斷。在做題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地點,就翻開地圖冊查看,久而久之就會熟記各個地區的地理位置。
五.分類歸納
學好地理還要注意分類歸納,比如說每個地方的海拔是怎樣的,氣候如何,只要我們一一歸納好,做好總結,我們就能很好的記住這個地區的地理氣候特點了。
❼ 怎麼才能學好地理
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就是(赤道以北)屬於北半球,(赤道以南)屬於南半球。劃分東西半球的依據是(160°E,20°W),(160°E,20°W以東)屬於東半球,(160°E,20°W以西)屬於西半球。
1、數值大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100米;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
2、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緩。
3、形狀特徵:
①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
②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
(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
③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
⑥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多看地圖和多想像,多把課本上死的文字和圖畫在腦子里模擬呈現出來.還要多聽講和勤背書,善於總結。
學地理需要開闊的視野,多看地圖吧。
❽ 關於的高原地理知識詳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稱為高原.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區別是海拔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區別於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為南極冰雪高原. 高原最本質的特徵是︰地勢相對高差低而海拔相當高.高原分布甚廣,連同所包圍的盆地一起,大約共佔地球陸地面積的45%.
中國有四大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第二階梯上.青藏高原地勢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內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1400米.黃土高原是世界著名的大面積黃土覆蓋的高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800米~2500米,溝壑縱橫,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均為世界所罕見.雲貴高原地形崎嶇不平,海拔1000米~2000米,多峽谷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按高原面的形態可將高原分幾種類型:一種是頂面較平坦的高原,如中國的內蒙古高原;一種是地面
起伏較大,頂面仍相當寬廣的高原,如中國青藏高原;一種是分割高原,如中國的雲貴高原,流水切割較深,起伏大,頂面仍較寬廣.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高原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陝西黃土高原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
內蒙古高原
不同高原的類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隨後受侵蝕的歷史.最常見的是構造高原,非洲大部分為這樣一種隆起的大陸塊,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次大陸的德干高原也是同樣的地形.規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斷層塊和地壘,它們是沿邊緣斷層系統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鄰斷塊沉降時仍居高處的部分.地壘通常比較大的斷層塊更易分辨.翹起斷塊是個變異,這樣的高原具有一個比較陡的邊和一個徐緩傾斜的地面.
包圍在山系以內的高原稱為山間高原.在美國,這種類型的景觀分布於內華達山脈和落磯山脈之間,常用盆地和山脈(basin and range)這個術語來表示.然而,盆地和山脈地形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它包括中亞細亞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安納托利亞、亞美尼亞和伊朗都由山間高原構成,有些作者甚至擴大到把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都歸入山間盆地一類里.山間高原在安地斯山系內也很常見;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體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於這樣一個高原上.山間高原、地壘和斷層塊通常與年輕的褶皺山脈有關.
其他類型高原由堅固的岩石構成.噴出大面積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許多高原.如︰愛爾蘭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國西北部的哥倫比亞-蛇河流域、衣索比亞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高原的特點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氧氣含量少,利用這一低壓缺氧環境,可提高人體的體力耐力素質,故其成為體育界耐力訓練的「寶地」.1968年第1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舉行,來自非洲高原的運動員,囊括了中長跑和馬拉松的5項冠軍及5項亞軍、2項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後,高原成了世界各國體育界中長跑、馬拉松、競走等耐力
川藏高原
項目的訓練「寶地」.
另外高原地區接受太陽輻射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高原區水的沸點低於100℃,如用普通飯鍋煮飯,則會夾生.
高差小是高原與山脈的不同之處,盡管其產生方式可以相同.不過,高原地區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蝕
蘇格蘭高地
和切割.古老的褶皺山系受到侵蝕之後,隆起成為高原,於是開始再一次經受侵蝕作用.例如︰比利時的亞耳丁、斯堪的那維亞的菲耶爾德(Fjeld)高原以及阿帕拉契山系內的阿利根尼-坎伯蘭高原.在其他地方,切割作用更加徹底,所以原始的高原表面幾乎沒有什麼殘餘.這種原始表面是從一致的峰高推斷出來的,所以,對於是否有這樣的侵蝕面存在,已經在地貌學者當中引起了爭論.蘇格蘭高地就是這樣一個地區,那裡已假定有原始侵蝕面,但個別幾個平面是否存在常有爭論.除了對選定侵蝕面提出問題以外,隆起的地區還可能經歷過嚴重的翹曲作用,因而我們無法肯定是先前的一個海拔低的平原隆起的結果.[1]
在乾旱和乾旱地區,切割作用常導至形成平板狀地體,尤其是如有堅固的蓋頂岩石存在的話.這就是美國西南部典型的邊疆景色,那裡的原始地面已被侵蝕成為台地和地垛(較小的平頂山).由於地勢高,高原常造成其獨有的局部氣候.在盆地和山脈地形中,高度連同周圍大山造成的遮雨效應一起發生作用,產生出乾旱和半乾旱環境.
高原的形成形成年代較短的高原一般比較平坦,而年代較長的則因長期受風化侵蝕,比較低矮,而看起來和山地一樣.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端實際就是這種像山的高原,或稱台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一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昆侖山脈與祁連山山脈一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沉,祁連海向其擴展,原特提斯洋范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一步下沉,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抬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為海洋;
(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一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沉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抬升為陸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劇加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並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高大的,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一帶原來是一片大海,後來大陸板塊碰撞抬升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這最高的高原和山脈在地質歷史時代還處在嬰兒期,還會繼續增高.
編輯本段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形成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沙漠和戈壁.
黃土高原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2]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里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里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里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中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黃土高原的開發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一帶曾是中華民族祖先的主要活動場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曾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古代夏、周、秦朝的文化都是在這里孕育成長的.
今天的黃土高原包括陝、甘、寧、晉、豫、青和內蒙古7個省、自治區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有200多個縣,總面積約59.9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億畝,人口近7000萬.在這個廣大地區內,約有43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水土流失嚴
重,每年每平方公里的水土沖刷量,由幾千噸到1萬噸.據調查估計,每年要從地面沖蝕掉0.5厘米的肥沃土壤.這個地區的耕地約2億畝,由於長期水土流失的結果,使自然環境、生產條件遭到嚴重破壞,農業生產落後,部分地區畝產糧食只有30~50斤.1977年7月,一場150多毫米的暴雨釀成的洪水從附近高地毫無阻攔地直泄而下,曾經淹沒了大半個延安城.有人估計,黃土高原年平均侵蝕模數(每年在單位面積內流失的泥沙量)一般為每平方公里5000~15000噸,陝西北部和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甚至高達每平方公里15000~30000噸.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達16億噸以上.由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僅嚴重危害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還嚴重地威脅著黃河的安全,使黃河下游的河床不斷淤高,成為世界上少有的「懸河」目前黃河下遊河床已高出地面3~8米,有的地方高達12米,早已高過開封城牆,嚴重威脅著下游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黃土高原的地形黃土高原在地形上,主要可以分為3個部分.
(1)六盤山以西甘肅中部的高原,海拔約2000米左右.高原中有若干狹窄的河谷平原,如蘭州附近的黃河谷地,臨洮附近的洮河谷地等,都是高原中最富庶的地方.當我們漫步於黃土高原時,你還會看到在那麥黍油油的農田下方,有著一排排整齊的窯洞,那就是黃土高原上一部分農民的居所.
(2)陝西北部的高原,海拔約800~1000米,地勢較低,四周有更高的山嶺環繞著,在構造上成為盆地,所以許多地理、地質學家又把它稱為陝北盆地.陝北高原的東面隔著黃河有山西的呂梁山;西面是甘肅的六盤山,高度都超過2000米以上;南面銅川和宜君間的山地海拔僅1200~1500米;北面與毛烏素沙漠相通,沒有顯著的界線,但靖邊以北的白於山海拔達2000米,可以看作高原的北界.陝北高原的平緩地面上間或有較高的石山兀立,海拔約1100~1400米.陝北高原的地層大部分是水平的,河流的侵蝕作用表現得特別強烈.
(3)在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為山西高原.山西高原因有許多斷層和局部盆地,地形比陝北和甘肅高原更為復雜.太行山東坡陡峭,向西平緩傾斜,實際上構成了山西高原的一部分.山西高原的東部邊緣海拔2000米以上,向西漸漸降低,所以高原地面海拔多在1500~2000米之間.這個高原上有許多海拔1000米左右的局部盆地,如平定、沁縣、長治等盆地.呂梁山的形狀與太行山相似,最高山峰海拔在2500米以上,整個山嶺也是東坡峻巍,西坡緩斜,漸與陝北高原相連接.介於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山西中部有一條狹長的低地,海拔400~800米,從太原一直伸展到晉西南黃河河岸.其中太原附近的平地范圍最廣,長約150公里,寬約50公里,構成山西高原中最大的局部盆地.低地大致與太行山和呂梁山的走向平行,而汾河循著這個低地流入黃河,因此把這個低地稱為汾河低地.因低地兩側常有顯著的斷層,所以從地質構造上看,汾河低地實在是一個典型的地塹.
黃土高原的區域分類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於黃土高原的治理和開發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於生產方針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使黃土高原面貌的改變較慢.國家有關部門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初步提出了今後在西北黃土高原建設上所要採取的方針.對於占黃土高原相當大的面積、水土流失又最嚴重的丘陵溝壑地區,應以林牧為主,農林牧全面發展,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並按照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把黃土高原劃分為4個不同類型的區域:
(1)農業區,包括渭北、隴東、晉中、延安市以南等一些地方.這里屬於半濕潤溫和與寒溫氣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以上,塬面較多,生產潛力較大.這些地區應主要發展農業,做到糧食自給有餘,部分縣應建成商品糧、棉、油基地.要積極營造護田林、護坡林,在源面和丘陵緩坡地區適當種植牧草,發展養畜業.
(2)林牧區,包括隴南、寧南、晉西北、延安市以北等地區的丘陵溝壑地帶.這里屬於森林草原及其向草原過渡的地帶,半乾燥寒溫氣候,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東部與風沙區臨界,已受到風蝕威脅;開墾的面積很大,植被遭受嚴重破壞;農業受地形和氣候影響,產量低而不穩.這個地區應以植樹種草,發展林牧業為主,在「川」台地及緩坡上適當修建基本農田,爭取在常年情況下糧食自給.
(3)牧區,包括隴中、寧南、晉西北、榆林北部、內蒙古北部的一些地方.這里屬於草原帶和荒漠草原帶,半乾燥寒冷氣候,年降水量多數在400毫米以下,冬季長而寒冷,春夏多旱多風,土質沙性大,風蝕和水蝕都很嚴重,作物生長期短,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較多.這個地區應主要發展畜牧業,大力營造防風林、放牧林,適當發展農業,糧食爭取基本自給.
(4)林區,包括子午嶺、黃龍山、嶗山、喬山、六盤山、隴山附近各縣的部分地區和呂梁山區的一部分地方.這里降水量較多,地勢較高,多數為土石山地,土層較薄,現在還殘存一些次生林.這個地區應以林為主,嚴格保護現有林區,積極發展水源林以保障這個地區農牧業的發展.
總之,高原的主要農作物是青稞,它是大麥的一種;特有的牲畜是氂牛,連同藏山羊、藏綿羊是青藏高寒牧區的三大主要牲畜.黃土高原應當根據不同類型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分別制定農林牧生產的發展區劃和實施規劃,要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結合,治坡與治溝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積極建設基本農田,大力造林種草,以中小流域為單位,集中治理和連續治理,這樣就一定能夠加速對黃土高原地區的綜合治理和合理開發.與高嵩合著《岩畫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歷史》一書 高原,大學本科畢業,曾陸續發表詩和散文.2003年,隨父親高嵩教授改學音韻學、文字學和岩畫文字解讀,同時參與《岩畫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歷史》撰著.寧夏學者高嵩與其女兒高原經過四年鑽研,得出結論:賀蘭山就是遠古的不周山,即遠古華族祭祀的聖山.
編輯本段中國與世界的主要高原中國的主要高原有: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等.
世界主要高原有:南極高原、巴西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南非高原、拉布拉多高原、東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蓋亞那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等
❾ 如何快速學習地理
來得及。初中知識很少,努力就可以了。
祝你夢想成真。
給你一份提綱,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鐵、煤、石油的分布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26、世界人口的遷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規模變小,人口遷移主要以三種形式為主。第一種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由發展中國家移向發達國家。第二種是勞動力輸出。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輸出國,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第三種是國際難民遷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0、世界上的國家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1、國界和領土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3、東亞概述圖見P85。東亞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家。蒙古的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氣候炎熱。在東亞的季風氣候區內,根據氣溫和降水的不同,又分為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前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雨季較短;後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雨季較長。
34、東亞的人口和經濟東亞是世界上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6、日本的經濟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神戶和橫濱的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日本同中國的貿易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但蔬菜、水果仍需要進口。
37、東南亞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38、居民與經濟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東南亞是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多以稻米為主在食物。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39、南亞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風,為旱季。
40、印度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茶、黃麻等。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盛產黃麻,是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
41、中亞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深居亞洲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中亞境內的河流多為內流河。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亞中部和南部牧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基地。烏茲別克因盛產棉花而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同時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相當發達。
42、西亞與北非西亞和北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為-400米,是世界上陸地表面的最低點。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世界上最高的氣溫記錄出現在北非利比亞的阿齊濟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4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
46、畜牧業與農業棗椰樹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側,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8、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非洲東部高原。
❿ 地理的學習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學好地理還是有很多知識需要去記憶的,下面有八種記憶的方法
一、字頭記憶法
【釋義】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於增強記憶。
二、綜合法
【釋義】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聯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
三、用地圖學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教師指圖講課,事先是經過充分備課的。他會把圖中的知識直接指給學生,避免學生費時間走彎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諧音記憶法
【釋義】即把枯燥的數據換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記憶。
五、識圖記憶法
【釋義】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了解經緯網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
六、簡化地圖法
【釋義】簡化地圖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
七、歸類記憶法
【釋義】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八、比較法
【釋義】它用於對同類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點的地理事物問,進行異同比較。比較總是根據一定目的,按確定標准作比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較法對理清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學了七大洲的地形特點之後,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種類和分布立項作比較。
比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結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徵、規律和聯系。例如要認識我國東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變化規律,用比較法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