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歐,西歐,南歐,北歐和中歐的界線怎麼畫
歐洲有44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
南歐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包括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
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
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
北歐指歐洲北部的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
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西部。
❷ 地球的南北回歸線怎麼畫
南北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南北回歸線就是南緯和北緯緯度為23°26′的那條緯線(北回歸線:23°26′N,南回歸線23°26′S)。南回歸線是太陽在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最遠位置,大約在南緯23°26′,與緯度線平行
❸ 地層界線怎麼畫的
地層之間界線的劃分與確定,特別是各系、各階之間界線的劃分與確定,歷來是地層 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歷屆國際地層委員會都把發展和完善全球地層表、交流各系主要劃分 標准、建立各地層單位的界線和對比作為該會的宗旨和關鍵任務。它要求各地層分會在完 善和對比全球標準的系、統、階的工作中,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界線為主要任務,各國地層 工作者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國際界線層型的確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關於地層之間的界線劃分原則和方法,自地層學產生以來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傳統 的觀點在地層界線的劃分上往往強調地層自然特性的變化和物理間斷,許多界線根據構造 不整合關系來確定,如傳統的寒武系下界、志留系—泥盆系之間的界線等。不整合是岩體 之間的一個侵蝕面,代表地層序列中一個重要的間斷和缺失。不整合是由於不整合之下的 岩石經歷地表或水下暴露,遭受剝蝕,而缺失一部分較老岩石所致。不整合或假整合作為 地層界線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它標志著岩石、生物和其他地質現象的自然間斷。不整合 或假整合在野外易於識別,但在多數情況下是穿時的。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全球界 線資料的大量積累,人們認識到物理界面所確定的界線,橫向延伸到其他地區時很難對比 和應用。由A. 薩爾瓦多主編的修改後的 《國際地層指南》(Salvador,1994)也指出:將 年代地層單位的界線層型選在—個不整合面上可能是最糟的選擇,這不但不能代表一個精 確的時間點,而且還有橫向穿時的可能性。
從現代地層學觀點來看,劃分地層界線應該基於兩個要素:一是具有可以識別的地質 事件;二是證明不同地點的同一事件的同時性。目前,地層學家們都把地層連續,避開間 斷作為識別、劃分界線的原則。楊遵儀等(1981)在研究我國南方二疊系—三疊系界線 時就曾指出,目前界線層型的建立是地層學中的主要課題,而地層連續是界線層型的必要 條件,所以尋找連續地層剖面成為地層學家劃分地質界線時十分關心的問題。
在國際地層單位的定義范疇中,「階」是年代地層的基本單位,是根據全球界線層型 剖面和點(GSSP)定義的。目前,顯生宙以來的階的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主要是根據生物 帶定義的。《國際地層指南》(Hedberg,1976)指出,一個階的界線層型必須在連續沉積 (最好是海相)的序列之內,界線層型應當與作為等時面、易於識別和能夠遠距離追索的 生物帶等標志相符合。《國際地層指南》(第二版)(Salvador,1994)重申了相同的觀點。
近20年來,地層學家們在研究劃分地層界線時,尤其是界與界、系與系之間的界線 時,引入了事件地層學的概念。這是一個新興的地層學研究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 迅速發展。它從綜合的角度、多學科聯合的角度,在確定地層界線、地層劃分與對比、研 究生物演化和地球發展歷史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有希望在傳統地質學難以解釋 和解決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事件地層界線是事件地層學的核心 (徐道一,1989),它在解決大的地質界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件界線是由地質事 件造成的一種地層界線,它具有反映地質事件的特殊沉積標志,使它成為岩系中獨特的自 然分界面,它代表無機界和有機界演變過程的變革點,具有自然界線的性質(侯鴻飛,1989;齊文同,1990)。尋求和論證全球以及大區域內等時事件界線或自然界線,提供大 范圍內地層對比的工具,是事件地層學的一個主攻目標。
當然,還可以利用其他手段進行界線的劃分。近年來,國際、國內使用層序地層學的 理論和方法,廣泛應用地層界線的劃分和釐定,並促進了年代地層學、岩石地層學、沉積 學、沉積古地理學的發展。其根本就是用層序地層優化年代地層單元,即在地層沉積連續 地區,尋找與地層內部不整合相對應的各類標志,包括生物標志、層序關鍵界面標志、具 體剖面的岩性標志等,使以生物帶定義的階的界線更易於識別和精確對比,更符合地球演 化自然節律(陳建強等,2001)。
因此,當本課題組開展西藏南部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研究時,注重吸收現代地質學新 穎的、有價值的觀念,對原有的劃分方案進行持續的優化和釐定,使之更接近地層界線的 標准。
❹ 怎麼畫中國地圖簡筆畫
准備:工具/材料,白紙,畫筆
操作方法
一、首先,就是畫出中國地圖的輪廓。輪廓的褶皺比較多,大家可找一個地圖看著畫。這樣可以保證輪廓的准確性。
(4)地理界線怎麼畫擴展閱讀:
簡筆畫繪畫方法:
A:選擇角度、顯示結構特點
B:抓住細節,突出個性特點
同類或類似物體的形象差異,一般主要體現在局部的細節上。如:驢與馬、羊與鹿、豬與象、鵝與鴨等類似動物,整體結構無大差異。主要區別在於耳、頸、頭、尾等細節的大小,粗細與長短的不同,寫生時要注意發現並強化差異,以突出各自的個性特點。
C:運用骨線,把握動態特點
人物和動物經常處在活動中,各種動態,瞬息變異。簡筆動態寫生,雖可通過敏銳的觀察,直接捕捉各種動態,但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在分析、理解運動規律的基礎上,把握關節點和運動線,運用記憶。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繪畫方法可分為正視圖、俯視圖、側視圖、周視圖四種。
❺ 地理 如何畫高中低緯度和五帶
都是看緯度。赤道到南北回歸線為熱帶,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區域為溫帶,極圈內為寒帶,很容易畫的。
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是把北半球(或南半球)的緯度(0~90度)進行三等分,即每份30度:
低緯是指緯度0度~30度,即南北緯30度之間的地區。中緯是指北緯30度~60度之間和南緯30度~60度。高緯是北緯60度~90度之間和南緯60度~90度。
緯線
地球是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地軸是一根通過地球南北兩極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線),在地球中腰畫一個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使圈上的每一點都和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這個圓圈就叫作「赤道」。
在赤道的南北兩邊,畫出許多和赤道平行的圓圈,就是「緯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叫做緯線。定義為地球面上一點到球心的連線與赤道平面的夾角。
我們把赤道定為緯度零度,向南向北各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緯,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緯。北極就是北緯90度,南極就是南緯90度。緯度的高低也標志著氣候的冷熱,如赤道和低緯度地地區無冬,兩極和高緯度地區無夏,中緯度地區四季分明。
❻ 七大洲四大洋,赤道,五條緯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怎麼畫
七大洲四大洋可以簡單繪成 三角形圖形。
❼ 怎麼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簡略圖和分界線
數字代表七大洲,字母代表四大洋。
❽ 在世界地圖上,東西半球怎麼畫分
實際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是 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所組成的經線圈
本初子午線又稱「首子午線」或「零子午線」,是地球上計算經度的起算經線。本初子午線的制定和使用是經過變化而來的。
19世紀以前,許多國家採用通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耶羅島的子午線。那條子午線相當於今天的西經17°39′46〃經線。19世紀上半葉,很多國家又以通過本國主要天文台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這樣一來,在世界上就同時存在幾條本初子午線,給後來的航海及大地測量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埃里中星儀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全球經度的起算經線。經度值自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東、西計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時。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全球經度測量均以本初子午線與赤道的交點E點作為經度原點。1957年後,格林尼治天文台遷移台址,國際上改用若干個長期穩定性好的天文台來保持經度原點,由這些天文台原來的經度採用值反求各自的經度原點。再由這些經度原點的平均值和E點的差值來決定和保持作為全球經度原點的有點。
1968年,以國際協議原點(cio)作為地極原點,把通過國際協議原點和平均天文台經度原點的子午線稱為「本初子午線」。各種新技術確定的地球坐標系的經度零點都盡量與本初子午線一致,但往往有不到1〃的零點差別。
本初子午線是地球上的零度經線,它是為了確定地球經度和全球時刻而採用的標准參考子午線,它不像緯線,有自然起訖點(赤道和兩極),而是人為確定的。那麼,選定哪條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呢?現在,眾所周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子午線是本初子午線。然而確定這條本初子午線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創立了以經緯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於是他曾經長期工作的羅德島所在的子午線,成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條本初子午線。其後托勒密採用通過加那利群島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到16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許多地圖學家(如墨卡托)分別以通過自己選定的某個群島或島嶼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繪制了各種海圖。世界各國也各自為政,都選定了自己的本初子午線,我國的北京、洛陽,法國的科沙裴多、巴黎,英國的倫敦,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希臘的雅典,丹麥的哥本哈根,西班牙的馬德里,挪威的奧斯陸,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芬蘭的赫爾辛基等所在的子午線,都曾一度作為各自國家規定的本初子午線。這樣確定的本初子午線五花八門,很難交流,很需要一條國際公認的統一的本初子午線。
1634年4月,在巴黎召開了最初的國際子午線會議決定,將托勒密曾採用的通過加那利群島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但除法國外的的其它國家,都主張以通過某國首都或有代表性的天文台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所以這條本初子午線徒有虛名。
1767年,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馬斯開林編制了英國航海歷書,使格林尼治天文台在世界上名聲大震,此後許多國家的地圖開始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因此,1871年在安特衛普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理會議決定:各國海圖要統一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為0°經線,而陸地圖可自定本初子午線,這個決議得到許多國家響應。
與陸地本初子午線混亂問題伴隨著而來的還有時間問題,各國使用自己的地方時,這給國際交往帶來極大不便,迫切需要一條國際公認的本初子午線誕生。1884年10月1日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經度學術會議上,正式確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子午儀中心所在的子午線作為全球的本初子午線,從而結束了本初子午線問題上「群雄紛爭」的局面,使全球有了一條統一的本初子午線。
時至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遷往位於東經0°20′55〃的赫斯特孟騷,但全球仍然以天文台舊址所在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今天,在天文台舊址上還矗立著一座子午宮,那裡有一條寬十幾厘米,長十多米的銅制子午線,嵌在大理石中間,筆直地從子午宮伸出,它就是現在全球統一使用本初子午線的地面標志。
❾ 怎麼畫地圖啊地理作業啊
投入點資金,買幾根不同顏色的彩色鉛筆(不推薦水彩筆,畫錯了擦不掉),再找空白的世界地圖輪廓圖,列印成A4紙,再復印上幾十張,總投入10塊錢左右。准備妥當後,開始往上畫。
1.畫上赤道、回歸線和極圈,盡量精確,這個過程可以讓你知道各個大洲的緯度范圍。
2.畫上主要的山脈和河流,這個一般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3.畫各個大洲的風向,可以夏天風向用紅筆,冬天風向用藍筆。一變化一邊考慮風向為什麼這么
吹,受到什麼氣壓帶或風帶的影響等等。全畫完後,比較世界各地冬夏風向,看看哪些地區冬夏
同向,哪些地區冬夏異向。以及風是由海洋吹向陸地(濕潤),還是由陸地吹向海洋(乾燥)。
明白這些對世界氣候類型及其特點就了如指掌了。
4.畫洋流。世界洋流是一個大循環,結合世界地圖整體記憶效果要比單獨記憶好很多。可以都以赤
道為起點,畫出洋流的循環模式圖。
5.其他地理要素也可以往上畫。
剛開始會很費勁、很亂,多畫幾次就好了。中國地理還有典型區域的地理都是一個道理。
等這些要素都熟了,可以嘗試在白紙上自己畫輪廓圖,然後網上填地理要素。自己畫的輪廓圖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代替,比如澳洲用梯形,南北美用兩個三角,歐亞大陸用大倒三角等等,一定要保證相對位置的准確性。
地理要素都熟悉之後,可以具體分析局部地區的氣候之類的。比如為什麼東亞盛行季風?為什麼撒哈拉靠近大洋卻是沙漠?等等。無外乎各種地理要素的綜合影響。
這樣的好處就是考試的時候有些知識點(比如XX氣候類型的特點)即使一時想不起來,也可以在草紙上畫出草圖,分析下緯度、海陸、風向(干濕)、洋流、雨熱是否同期……,全程耗時一兩分鍾,甚至畫到一半就想起來了。
❿ 四大半球的分界線怎麼畫
那首先要弄清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在地球儀上我們把連南極點北極點兩點線的經線,對應的兩條經線組成經線圈把地球分為兩半,我們把西經20度東經160度經線圈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西經20度往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西經20度往西到東經160度為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