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地理:等高線圖怎麼看
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 。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② 初二地理等高線地形圖怎麼看
等值線讀圖題作為一種重要讀圖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分析能力,在高考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那麼,應如何提高學生等值線讀圖題的讀圖技巧和讀圖分析能力呢?以下是筆者以等高線地形圖為例作的一些探討。
第一,應掌握等高線圖的基本特性。
(1)數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線的數值,讀出任一點的海拔高度,比較兩點的海拔高度可換算溫差;以兩地的圖上水平距離可換算地面實際距離。
(2)形態上的特性。地表每一種地貌形態在等高線圖上都會以不同的形態表示出來。看等高線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緩陡。看等高線的形狀,可確定地貌類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線的基本知識,這是識別等高線地形圖的關鍵。
(1)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等高,並以海平面作為零米;相鄰的兩條等高線,其高差也相同。
(2)等高距全圖一致。等高距即指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
(3)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怎樣迂迴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全部閉合。
(4)兩條等高線決不能相交。因為一般情況下,同一地點不會有兩個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懸崖,等高線可以重合。
(5)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勻坡。
(6)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等高線穿過山脊線時,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山谷線(或集水線)時,向上游彎曲,成反V字形。
(7)兩對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時,為山嶽的鞍部,也叫山的埡口。
(8)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線是與等高線垂直相交的短線,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有時也叫做降坡線。
(9)幾條特殊的等高線。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200米線區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線顯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線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線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徵。
第三,熟練判斷等高線圖上的基本地貌類型。(見下表)
第四,學會等高線圖的綜合判讀與應用。
③ 怎麼根據等高線來判斷地形
1五大地形的判讀:1))高原:等高線中間疏四周密,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地勢起伏不大,邊緣陡峭;2)平原:等高線稀疏平直,海拔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廣闊3)山地:等高線很密集,海拔高度超過500米,地表坡度較陡,溝谷較深4)丘陵:等高線較密集,海拔較低,較低200-500米,相對高度不高於100米地表坡度平和,5)盆地:等高線中間疏四周密,海拔無標准,地表四周高中間低。2其他的小地形的判讀:1)山頂:閉合曲線,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或示坡線畫在等高線外側,坡度向外側降低;2)山脊:是山頂向外伸出的凸起部分,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凸出,中間高於兩側的部分;3)山谷(河谷):是山脊之間的低窪部分,與山脊剛好相反,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4)鞍部:兩組表示山峰的等高線之間的區域,呈馬鞍形,是山谷線最高處,山脊線最低處;5)峭壁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在一起處。④ 【地理】 歸納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的等高線特點。
1、高原:等高線數值多在500米以上,中間等高線比較稀疏,周邊則比較密集。
2、山地:等高線數值多在500米以上,等高線比較密集。
3、盆地:等高線數值呈現四周高、中間低的特點。
4、丘陵:等高線數值多在200-500米之間,等高線相對較密集。
5、平原:等高線數值多在200米以下,等高線比較稀疏。
希望以上答案能夠幫到你。
⑤ 如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等高線地形圖中:
山地的等高線密集且相對高差>500米;
丘陵的等高線比較密且相對高差<500米;
高原的等高線中部稀少而邊緣較密集,海拔高度>500米;
平原的等高線稀,海拔<200米;
丘陵
⑥ 怎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斷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
高原海拔高於500米並內部起伏小為高原,
山地海拔高於500米但起伏大,最頂端有個小三角符號的,
平原海拔低於200米,起伏小,
丘陵海拔低於500但高於200米,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沒有高度限制
⑦ 請問地理等高線這種圖怎麼看
1.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線稀疏
2. 丘陵: 200米<海拔<500米,相對高度小於200米,等高線較疏,彎曲處較和緩。
3.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2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呈「V」字形
4. 高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
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緩。
形狀特徵
①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等高線封閉,數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
(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
③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形狀與馬鞍相似。
⑥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