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文地理作業是什麼意思

人文地理作業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1-08 12:58:38

㈠ 什麼叫人文地理

地理可以分為兩大類,既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純大自然的東西稱之為自然地理,包括地貌:陸地還是海洋、山地還是平原、沙漠戈壁、森林草原、江河湖泊、冰川苔原;還包括氣候:熱帶還是溫帶、寒帶,乾旱還是濕潤。等等。
跟人有關的則可以稱之為人文地理,如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建築風格,飲食愛好,民族語言,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等。
舉例說明:黃山,桂林山水,長江三峽,九寨溝、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森林,塔克拉瑪干沙漠這些稱為自然景觀。
而少林寺,龍門石窯,萬里長城,故宮等等則屬於人文景觀。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㈡ 什麼叫人文地理

地理可以分為兩大類,既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純大自然的東西稱之為自然地理,包括地貌:陸地還是海洋、山地還是平原、沙漠戈壁、森林草原、江河湖泊、冰川苔原;還包括氣候:熱帶還是溫帶、寒帶,乾旱還是濕潤。等等。
跟人有關的則可以稱之為人文地理,如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建築風格,飲食愛好,民族語言,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等。
舉例說明:黃山,桂林山水,長江三峽,九寨溝、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森林,塔克拉瑪干沙漠這些稱為自然景觀。
而少林寺,龍門石窯,萬里長城,故宮等等則屬於人文景觀。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㈢ 人文地理是指什麼_

人文地理環境是相對於自然地理而言,包括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高中人文地理主要研究1:人口(主要是人口增長類型,影響人口變化的因素及人口變化的影響及對策);2:城市(主要是研究的城市的整體布局與規劃包括住宅區商業區與工業區等的區域規劃):3:交通(常考交通方式及路線的選擇重點是公路及鐵路路線的選擇);4:經濟(農業經濟占很大的比重,學習重點是全球范圍內-但側重澳大利亞,巴西,美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地中海-等五種農業類型特點及其分布和對某一地區農業類型的分析判定,國內農業經濟主要研究東北,新疆,西南等幾個特色地區。至於商業經濟,一般只研究商業網點的選擇);5:資源(大致了解中國重要資源大致分布,重點是水,煤,氣,油等的開發利用,此處常涉及交通,污染的治理和可持續發展);6:環境(重點是荒漠化,泥土流失,水污染,大氣污染的影響與治理);7:文化(簡單提一下文化景觀及其分類,基本不考);8:旅遊(重點是景點的開發與維護,觀景技巧及時機,旅遊路線等).........高中學的有點遺忘,只能幫到這了

㈣ 人文地理的知識點

人文地理知識在高考中這部分知識直接出現的概率很小。但是它卻是學習整個中國地理的綱、基礎、知識的落腳點。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人文地理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文地理的知識1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劃

這部分知識具有量大、難度低的特點,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在高考中這部分知識直接出現的概率很小。但是它卻是學習整個中國地理的綱、基礎、知識的落腳點。

1、中國的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緯度位置:南北跨緯度近50°,大部分在溫帶,南部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2、中國的疆域:

⑴ 面積廣大,陸地面積有960萬平方千米(還有37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300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國。

⑵ 領土四至

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

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

南北跨緯度近,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60o多、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3、疆界和鄰國

⑴ 陸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國界長達2萬多千米,共有14個陸上鄰國,從鴨綠江口開始到北侖河口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參照地圖冊)。

[注意]我國已於2004年3月承認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

⑵ 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國家:

我國有18000千米長的海岸線,對於我國的海上疆界同學們應了解如下幾個概念:

臨海:和大陸直接相臨的海域。我國的臨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太平洋、南海。這里應注意我國台灣島的東部與太平洋直接相臨。(廣闊的太平洋給我國帶來了大量的水汽,對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及海洋運輸、海洋資源開發產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領海:國家領土在海中的延伸,屬於國家領土的一部分。領海的范圍是從大陸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國家對領海行使主權。

內海:如果邊緣海或海峽完全屬於我國領海,則為我國內海。我國的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

專屬經濟區:從大陸海岸基線向海中延伸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所屬國傢具有勘探、開發、使用、養護、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的權利,對人工設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環保等的權利。 其它 國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其他符合國際法的用途(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等)。

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渤海海峽

半島:我國的半島自北向南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

島嶼:我國是世界上島嶼眾多的國家之一。我國90%的島嶼分布在東海和南海。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分別是我國第一、第二、第三大島。舟山群島、廟島群島、澎湖列島、南海諸島是我國的四大群島。浙江省是我國島嶼分布最多的省。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注意]關注「海島爭端」

在東海、黃海地區,我國與朝鮮、韓國、日本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我國的釣魚島則仍被日本占據著。

南海地區的形勢更為復雜。目前,在南海地區,各國的專屬經濟區相互重疊交叉,我國的海洋權益受損最嚴重。

目前,日本不但在東海釣魚島問題上態度蠻橫,而且其海上自衛隊走 出國 門,南下與東盟國家在馬六甲海峽開展聯合巡邏和聯合軍演,插手南海地區事務。

近年來,印度的軍事戰略有所調整,以「控制印度洋」為中心,同時開始執行「向東看」政策。印度加緊建設遠洋海軍,並已經「東進」南海海域,與越南等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頗令周邊感到不安。

4、我國的行政區劃

三級行政區: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於行政管理,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我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注意]這是我們學習的難點,建議同學們通過經常看電視(天氣預報)、報刊、多看地圖、多做填圖練習和拼圖游戲等方式,熟練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位置、大小、輪廓特徵等以及他們的簡稱、省會所在地城市等。

人文地理的知識2

第二節中國的人口和民族

1、中國的人口

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人口(2000年)為12.95億,佔世界人口的1/5強,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遠大於俄、加、美、巴等國家。

[注意]2005年1月6日「中國13億人口日」

我國人口(包括人口增長、人口分布、人口問題、人口遷移)是高考試卷經常涉及的內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騰沖-黑河一線):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城鄉分布: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我國約有三千多萬華僑和華人生活在國外。僑胞的原藉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

⑵人口增長: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加快,龐大的人口數量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所以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其主要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其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⑶人口問題: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問題的主要表現有:①人口增長過快。每年國家所產生的新增財富很大一部分為新增人口所抵消。國家、社會、家庭面臨沉重的負擔,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資源、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②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目前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大約佔1/3,仍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城鎮人口最多的國家。今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人口還將快速增長。與此同時,我們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脹所帶來的城市問題。所以,國家對城市發展的方針是: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建設有特色的新型鄉鎮。使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城鄉人口合理布局。③人口遷移問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目前,我國每年都有數千萬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民工流動一方面使城鄉差別縮小,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同時也使農村過剩勞動力部分得到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也給城市就業、交通、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社會治安等帶來很大壓力。④人口老化。近年來,我國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的趨勢發展很快。人口老化將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同時,如何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娛樂、社會福利、醫療保障等問題,使老年人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晚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補充]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有六個方面的特點:①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②城市化發展較快。③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人口受 教育 程度顯著提高。④老齡化進程加快。⑤少數民族人口有較快增長。⑥家庭戶規模繼續減小。

2、中國的民族

中國共有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其中漢族人口最多,佔92%。其他55個民族被稱為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萬人。超過400萬的少數民族還有:滿、回、苗、維吾爾、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各民族的地區分狀況: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我國實行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 文化 、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的政策。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加快發展本地區的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

人文地理的知識3

第三節中國的農業和工業

1、中國的農業

主要內容見已發的農業相關內容補充

⑴ 種植 業

A.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廣義的農業包括耕作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在我國,種植業是農業的主體。種植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適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熱量和水分,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農業發達的地區多分布在降水適中的熱帶、溫帶平原地區。我國的種植業區也主要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區。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農業在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

C.中國的糧食問題和主要的解決途徑

糧食生產是我國種植業的主體,在整個農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糧食是我國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我國有近13億人口,糧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國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糧食產量還只有400千克,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人口增長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自然災害頻繁。因此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也是實現農業生產合理布局的關鍵。

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是: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②要實施科學種田,通過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③在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面向市場,調整農作物品種和農業結構,一方面滿足人民生活的豐富多樣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廣大農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要用科學 方法 種田,提高單產量。例如:使用優良種子,採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等。

⑵ 林業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它不僅為人類提供木材、多種原材料、食品、飼料,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環境效益。歷史上,我國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由於長期毀林開荒、濫砍濫伐、戰爭及自然災害等因素,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少林國家。近年來,我國在植樹造林和保護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實行「採伐與撫育更新相結合」的政策、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政策等。加快實施「141」綠色工程建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①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②西南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③東南部的台灣、福建、江西等省山區,以人工林、次生林為主。

除森林外還有多種多樣的經濟林產品,例如:溫帶的蘋果(主要產於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新疆、遼寧等省);亞熱帶柑桔(主要產於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亞熱帶的茶葉(產於南方各省山區);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水果。海南還出產椰子。雲南南部、海南島、雷州半島是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⑶ 牧業

我國畜牧業可以分牧區畜牧業和農耕區畜牧業兩類。

我國的牧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半乾旱、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國四大牧區。著名的優良畜種有內蒙的三河牛、三河馬;新疆細毛羊、寧夏灘羊、藏綿羊、氂牛等。

農耕區畜牧業主要是指農民家庭 飼養 的豬、牛、羊以及雞、鴨、鵝等家禽。目前,我國農耕區畜牧業在畜產品生產中佔主要地位,我國的豬、牛、羊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⑷ 水產業

水產業包括淡水水產業和海洋水產。根據生產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撈和人工養殖兩大類。我國的水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發展水產的水域條件優越,陸地上河湖面積廣大,養殖歷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廣闊水域。

[注意]影響我國東南部水產業分布的因素:

水產業分布受自然條件(主要是水域面積)、人口、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①自然條件:東南部臨海,水域寬廣,大陸水域的3/4在東南部。

②人口:東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魚的 愛好 。

③社會經濟條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費市場廣闊。

④技術:水產捕撈、加工的技術水平較高。

⑸我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a人均農產品佔有量尚比較低;b「靠天收」「靠天養畜」的局面尚沒有根本扭轉。農業綜合生產力尚比較低,抗災能力,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水平還不高,農業生產波動較大。c農業結構尚不合理,種植業比重太大,林、牧、漁業比重太小。d農業「新,特,優」產品尚比較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收入水平低。e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嚴重。如耕地減少、土壤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退化、沙化;森林面積減少等,使我國農業自然災害日趨頻繁。

[補充]中國農業地理的綜合分析

一、東北區(黑、吉、遼)

1、自然條件分析

(1)長冬嚴寒但夏季溫暖,日照時間較長,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達400—600mm,屬濕潤半濕潤區,灌溉水源充足。

(2)東北平原地勢低平,土層深厚,遍布肥力較高的黑土,對農業機械化耕作極為有利。

(3)凍土廣布,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

(4)沼澤地面積很大,也已通過排干水分來開發利用,但在開發中也引起了氣候變干,所以沼澤地開發不宜過量。

(5)本區緯度較高,熱量資源不足,農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溫度低時會受到低溫冷害,農作物大幅減產。

2、農業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麥為主的商品糧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為主要經濟作物,大豆產量佔全國的1/3以上,出口量佔全國90%以上,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甜菜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為最多。

(3)其它經濟作物有亞麻、柞樹(柞蠶)、蘋果、烤煙等。

二、黃河中下游區(陝、晉、豫、魯、京、津)

1、自然條件分析:

(1)多數地方屬於暖溫帶,夏季氣溫相當高,農作物多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大部分地區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兩月,春旱(春季和初夏乾旱)威脅農業生產是個普遍問題。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多數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華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許多地方,鹽鹼危害很嚴重。

(3)黃土高原的黃土由較細的粉沙顆粒組成,便於耕作,黃土含有不少氮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但土質疏鬆,地表無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嚴重。

2、農業特色:

(1)冬小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黃土高原穀子種植較多,山東丘陵和低山甘薯種植較多。

(2)棉花是本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冀、魯、豫三省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產棉區。本區植棉的有利條件:夏季氣溫高,對棉花生長有利;秋季晴天多,對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適宜棉花根系的生長發育。

三、長江中下游區(湘、鄂、贛、皖、蘇、浙、滬)

1、自然條件分析:

(1)淮河以北是暖溫帶,其餘都屬亞熱帶,夏季氣溫很高,江漢、洞庭湖、鄱陽湖等平原,周圍山嶺環抱,不易散熱,都以炎熱著稱。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淮河以北是半濕潤區,其餘都是濕潤地區。春末夏初,梅雨適時適量,對水稻生長更為有利,如果梅雨過短或過長,就會出現旱災和澇災。進入7月,梅雨結束,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天氣晴燥,形成伏旱,此時,熱量充足,蒸發量大,農作物生長旺盛,必須保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所以抗旱任務很重。

(2)平原廣闊,河網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紅壤廣布,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我國南方主要低產土壤之一。

2、農業特色:

(1)淮河以北以種植旱糧為主(江淮地區),以南以水田為主,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產區,本區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全國占第一位。小麥也是本區的重要糧食作物。

(2)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蠶等。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和杭州灣沿岸是我國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之一。(植棉條件:熱量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植棉歷史悠久,技術條件好,商品率高。不利條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風襲擊,秋季有連陰雨)油菜播種面積廣,成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蘇兩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桑蠶基地,是著名的「絲綢之府」。

(3)江南丘陵的紅壤區,適宜茶葉、油菜、杉木生長,產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區(閩、台、粵、桂、瓊及香港、澳門特區)

1、自然條件分析:

(1)我國緯度最低的一個區,北回歸線橫穿台灣和兩廣;瀕臨海洋,夏季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大量的水汽,造成這里豐沛的降水,雨季從4、5月份開始,延續到9、10月份。本區氣候炎熱多雨,無霜期長,作物幾乎可以全年生長,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至三熟。

(2)台風活動頻繁,侵入我國的台風約80%在本區登陸。台風形成狂風暴雨,帶來一定災害,有時也可緩解沿海地區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為丘陵山地,平原面積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灣的西部平原是本區最大的兩個沖積平原。

2、農業特色

(1)水稻在本區普遍種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產區。甘蔗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粵、閩、桂成為全國重要的蔗糖供應地,珠江三角洲的產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在低窪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堤上栽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又可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水陸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據基上種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種類。

(3)有橡膠、劍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熱帶作物,海南島的橡膠種植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蘿、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果樹。

(5)台灣的樟樹頗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區(川、黔、滇、渝)

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緯35°以南,雲南省南部還伸入到北回歸線以南。四川、貴州、重慶和雲南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雲南南部屬熱帶。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氣候顯著降低,形成高山氣候。

2、四川盆地終年濕潤,雨量充沛,霜雪少見,可生長甘蔗,柑橘,柚子。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

3、成都平原為沖擊扇平原,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農業生產一向發達,早有「天府之國」美譽。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籽等,生豬、桑蠶的生長也很有名。

4、雲貴高原上的河谷盆地,當地稱為「壩子」是重要的水稻產區,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區,因溶洞、地下河漏水嚴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興修水利,以保證農業生產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全年可以生長,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襲,夏季又無台風危害,具有發展熱帶作物的良好環境,現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橡膠生產基地。

六、青藏區(藏、青)

1、本區緯度同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地區相當,但因地勢很高,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其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小,迎風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地勢高,空氣稀薄)。

2、農業受氣候限制,適於喜涼的青稞、小麥生長。氂牛、綿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廣的三大牲畜。草場主要分布於高原湖泊周圍和河源地區。

3、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比較寬闊,降水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農業區。柴達木盆地,由於祁連山、昆侖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帶的地下水較為豐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盆地低部地勢平坦,宜耕荒地連片,便於機械化開墾和耕作。

4、雅魯藏布江谷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帶來的濕潤氣流,使這里的降水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於此。

5、「西藏的江南」——喜馬拉雅山的南坡: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在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現濃郁的亞熱帶和熱帶風光,特別是察隅一帶。在肥沃的河谷地帶,橘子樹枝青葉茂,香蕉園終年翠綠,水稻田隨處可見,新辟的茶園散布在緩坡山崗上,人們稱之為「西藏的江南」

七、西北內陸區(內蒙、寧、甘、新)

1、本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周圍高山、高原的阻擋,海洋水汽難以送到,水循環很不活躍,是我國氣候最為乾旱的地區。氣候表現為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少,多風沙,氣候乾燥;晴天多,雲量少,日照豐富;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大。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這里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西北區光熱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對植物來說,白天氣溫高、光照強,加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夜間氣溫低,減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了養分的消耗,因此,本區所產瓜果品質十分優良。

3、富有特色的灌溉農業。本區農耕必須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區,小麥、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長良好。

(1)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國著名的灌溉農業區。這里利用黃河流向微微傾斜的自然坡度,開挖引水渠,引黃河水自流灌溉。寧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漢渠等著名 渠道 。平原上溝渠縱橫,阡陌相連,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譽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發展成為「塞上米糧川」。

(2)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農業僅限於高山山麓的沖積平原上,這里土質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荒墾殖,引水灌溉,把荒漠變成了肥沃的綠洲。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是我國長絨綿的主要產區,這里無霜期較長,夏季氣溫高,積溫量大,日照充分。新疆吐魯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兒井。

4、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內蒙古草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因降水較豐而成為我國水草最豐美的牧場和打草場,三河一帶出產的三河牛、三河馬,聞名全國;寧夏所產的灘羊是稀有的優質裘皮羊品種;新疆境內的天山、阿爾泰山,地形雨較多,山腰以雲衫林為主的山地針葉林,以上以下生長牧草,以上為夏季牧場,以下為冬季牧場,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區,所產細毛羊是優良畜種。

5、本區由於不合理開墾,過度放牧,任意樵採,造成嚴重的沙漠化危害。防風固沙,減少風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場退化,是本區環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務。

2、中國的工業

主要內容見已發的工業相關內容補充

新中國工業的主要成就:①增長速度快:近50年來,我國的工業增長速度居世界首位,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例如:原煤、鋼鐵、水泥、布匹的產量居世界第1位。原油、發電量、化肥等也列世界前茅。②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輕重工業比較協調,一些新的工業部門,如汽車、飛機、航天、核工業、電子、石油化學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缺。③工業布局日趨合理。一方面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在資源或原料豐富的內地新建了一大批工業城市或工業基地。例如,山西能源基地、蘭州的石油化學工業、四川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內蒙古包頭(白雲鄂博)鋼鐵工業基地西昌和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等。④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北京、上海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珠江三角洲、滬寧杭、京津石(石家莊)因具備工業基礎、科技力量雄厚、高層次知識性人才集聚、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程度高等有利因素,已開始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帶,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國中西部的武漢、重慶、西安、蘭州等地正日益成為中西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人文地理的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人文地理部分知識點總結講解

★ 高中人文地理知識點總結

★ 人文地理知識點內容整理歸納

★ 高考人文地理復習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人文地理

★ 人文地理復習方法

★ 高二人文地理知識點與學習方法

★ 人文地理學習方法

★ 人文地理高效復習方法

★ 地理基本知識點總結

㈤ 人文地理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不包括經濟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古代階段

人文地理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

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㈥ 什麼是人文地理,包括什麼內容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6)人文地理作業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

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㈦ 人文地理的含義是什麼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㈧ 什麼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對於地理老師而言,教好人文地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什麼是人文地理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人文地理,歡迎閱讀。

什麼是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系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

學科性質: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題,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

研究對象: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以及在地理環境影響下的形成過程、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向。

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分類體系中的地位:

與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同為地理學的三大分支,當前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研究正有分離走向相互結合,深入洋酒國家建設和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發展和決策起到日益顯著的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人文地理發展簡史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1]

古代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

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近代階段

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現代階段

在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是從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開始的。李德爾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森普爾和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

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法國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另一種人地關系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2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

美國地理學家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應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其他

20世紀初,德國學者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人文地理學同自然地理學-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學科介紹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

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數學方法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人文地理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

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有多種對中國地區的習慣的劃分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環境: 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劃分

按照大行政區劃分

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港澳台。

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按照經濟戰略劃分

中國東部,中國中部,中國東北,中國西部。

按照南北劃分

南方和北方,中國以秦嶺和淮河為南北分界,這種劃分一般只限於漢族主體居住區。

其他劃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北京,中華民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中華民國政府當前所在地為台北。除了北京和南京外,歷史上的中國還曾長期以西安、洛陽、開封、杭州為國家的施政中心。

㈨ 人文地理 的定義是什麼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㈩ 什麼是人文地理

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外貌、體形、語言、飲食、居住、服裝、交通等方面都有差異,這些差異就是地理對人文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人文地理作業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