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快速記地理圖
學地理一定要跟地圖聯系起來,最好買本地理圖冊,要多看地圖,也要學會看圖。
地理圖的技巧:
1、比喻記憶法
是指把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與人們熟知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完成記憶的方法。科學、准確的比喻記憶能夠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例如:記憶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時,可比喻為燕子的季節遷徙。記憶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衛星數最多的行星——土星時,可以將其比作土霸王。
2、字頭記憶法
是指把一系列地理事物的字頭串聯起來來完成記憶的方法。例如:記憶九大行星距日遠近時,可以這樣記憶: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3、諧音記憶法
是指把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通過諧音組合到一塊,然後聯想創造出一種意境的記憶方法。對於難記憶的地理知識利用諧音聯想記憶,便於想像,能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興趣性,收到「記中樂,樂中記」的藝術效果。
如黑色金屬主要包括鐵、鉻、錳等,可以採用「鐵哥們」作諧音記憶。
又如類地行星主要成分是氫、氖、氦,可以採用「勤奶孩子」作諧音記憶。
又如記憶江河年徑流總量排序時,可以這樣:「徑流巴西,俄(我)加(家)(有)美印(人)尼(你)中嗎?」。
又如記憶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時,可以這樣「氧(養)硅(閨)鋁(女),鐵(貼)鈣(給)鈉(哪)鉀(家)鎂(美)?」。
又如記憶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時,可以這樣:俄(我)新(心)中美澳,阿蒙(門)。
又如記憶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可以這樣:美加法(深)澳阿,該出口時就出口。
4、接近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有些地理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有所接近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記憶方法。通過接近聯想有助於我們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增強知識的凝聚力。如復習亞馬孫平原時,從同一地理空間進行聯系,想到亞馬孫河,全年水量豐富,季節變化量小;想到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樹種豐富,破壞嚴重,「世界肺臟」作用正在不斷減弱。又如,記憶洋流的分布規律時,在中低緯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想到北半球的反氣旋是順時針方向流動,東西風向如何就一目瞭然了。
5、類似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有類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記憶方法。通過類似聯想有助於我們發現地理事物的共性,強化記憶。如裏海與日本的面積大約都為37萬平方千米。又如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氣候區內的自然帶均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6、對比聯想記憶法
是指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具有明顯對立性特點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聯想,有助於我們比較地理事物的差異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強記憶。如氣旋和反氣旋是大氣中最常見的運動形式,其氣壓分布狀況、氣流狀況、天氣狀況都相反,學習時,只需精記一種即可。
7、從屬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因果、從屬、並列等關系增強知識凝聚的聯想記憶方法。通過關系聯想,引導思考、理解地理知識彼此之間的關系,使思考問題有明確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識多而不雜,雜而不亂,有規律可循。如因果關系:地理自轉→地轉偏向力→盛行風向→洋流的流向;從屬關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並列關系: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8、聚散聯想記憶法
是指運用聚合思維對一定數量的知識通過聯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到一起或運用發散思維對同一地理知識,從多方面進行聯系的記憶方法。包括聚合聯想記憶法和發散聯想記憶法,互為逆過程。運用聚散聯想記憶法有助於學習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識的「聯想集團」。如有關赤道的知識,可運用發散思維從下列各點進行說明。
地理上最長的緯線;
緯度最低的緯線;
距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緯線;
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南北緯度劃分的起始線;
地轉偏向力為零的緯線;
仰望北極星仰角為零的緯線;
全年晝夜平分的緯線;
地理自轉線速度最大的緯線;
反之,運用聚合思維可以說明上述所指緯線都是赤道。
9、形象聯想記憶法
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藉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形象聯想既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於加深記憶。如新疆的地形特徵可與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聯系起來,「三橫」表示三山即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即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義大利的輪廓圖像高跟靴子。
10、奇特聯想記憶法
是指利用一些離奇古怪的聯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識串到一塊在大腦中形成一連串物象的記憶方法。通過奇特聯想,能增強知識對我們的吸引力和刺激性,從而使需要記憶的內容深刻地烙在腦海中。如柴達木盆地中有礦區和鐵路,記憶時可編成「冷湖向東把魚打(卡),打柴(大柴旦)南去錫山(錫鐵山)下,揮汗(察爾汗)砍得格爾木,火車運送到茶卡。」
『貳』 地理必修三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可以應用於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習、寫作、溝通、演講、管理、會議等,運用思維導圖帶來的學習能力和清晰的思維方式會改善人的諸多行為表現:(1)成倍提高你的學習速度,更快地學習新知識與復習整合舊知識。(2)激發聯想與創意,將各種零散的智慧、資源等融會貫通成為一個系統。(3)形成系統的學習和思維的習慣,你將能夠達成眾多你想達成的目標,包括: 快速的記筆記,順利通過考試,輕松的表達溝通、演講、寫作、管理等等!(4)向你喜歡的優秀人物學習,並超越你的偶像和對手。(5)、讓您盡快掌握思維導圖這個能打開大腦潛能的強有力的圖解工具。它能同時讓您運用大腦皮層的所有智能,包括詞彙,圖象,數字,邏輯,韻律,顏色和空間感知。 它可以運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幫助您更有效地學習,更清晰地思維,讓您的大腦最佳表現。qq799 230 332
『叄』 初一地理下冊東南亞知識樹
地形特點:
(1)中南半島
種類:山地、高原、丘陵、平原
地勢:地勢北高南低
分布:山河相間,南北縱列
海岸線島嶼:馬來群島:地勢高峻,山地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
山河相間,南北縱列的成因
內力:地殼強烈上升
外力:河流下切(侵蝕)
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對氣流、降水產生的影響:西部處於迎風坡,抬升產生降水,降水多,河谷低地處於背風坡,降水少。西部平原降水多,河谷低地,內陸平行,降水少。
地形對降水影響 西部沿海及山地迎風坡降水豐沛→熱帶季雨林植被
河谷低地與內陸平原降水少→熱帶草原
東南亞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東南亞地處於亞歐板快、印度洋板快、太平洋板快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和地震。尤其海底火山和地震是形成海嘯的主要因素。
高二地理東南亞知識點(二)
1、經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熱帶(95°E—140°E 10°s—23°26』N),跨南北半球
2、海陸位置——「十字路口」
地處亞洲東南部。位於亞洲和大洋州;新幾內亞島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 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高二地理東南亞知識點(三)
居民、資源
1、人口:東南亞地區總人口約5.1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0%。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區之
一。其中,印尼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
從人口組成來看,本區是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主要來自於我國的廣東和福建。
2、人種:絕大部分為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馬來群島個島嶼的沿海平原。
3、宗教:大部分信仰佛教。泰國將佛教定為國教,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為著名
佛教建築。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菲律賓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4、資源——礦產、農產
(1)礦產:種類豐富、儲量大。尤其以錫和石油最為著名。
錫: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錫礦帶)其中,馬來西亞是世界錫產量最大的國家。
石油: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汶萊。尤其是印尼,集中於蘇門達臘島,由於石油豐富被稱為「希望之島」,主要輸往日本。
(2)農產:
①主要熱帶經濟作物——熱帶企業化種植園
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金雞納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地。其中,馬來西亞的棕櫚油、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印尼的金雞納霜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菲律賓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 。
②主要糧食作物——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平原區,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馬來群島沿海平原也產稻米。主要生產國有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其中,泰國是世界稻米出口最大國。
『肆』 非洲地理知識樹七紙級下冊
1、非洲的地理位置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略小於亞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5。它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著狹長的紅海,並以蘇伊士運河為陸上分界。
2、非洲的歷史
非洲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3、非洲政治地圖的演變
15世紀前後,最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西歐各國,為了攫取財富開始了對外擴張,與歐洲毗鄰的非洲成了首當其沖的目標,殖民者接踵而至。
在初期,殖民者主要通過種種巧取豪奪的方法掠奪黃金、象牙、香料等。不久,在新發現的美洲興起了金銀采礦業和種植園農業,迫切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殖民者在非洲瘋狂搶掠人口,開始了罪惡的奴隸貿易。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紛紛侵入非洲大陸。利用武裝侵略威脅、利誘、欺騙部族首領等手段,瘋狂地搶奪殖民地。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非洲只有埃及、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3個獨立國家,其餘都淪為英、法等歐洲國家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殖民統治土崩瓦解。目前非洲有 54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初一地理下冊非洲知識點(二)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幾乎占滿非洲北部全部。位於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約北緯35°線),約北緯14°線(250毫米等雨量線)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東西約長4,800千米,南北在1300—2200千米,總面積達770多萬平方千米。「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意為「大荒漠」。這里終年高溫少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
a.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范圍大,乾熱面積廣。
b.非洲北部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該區更加乾燥。
c.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d.西海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e.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沙漠地區。
初一地理下冊非洲知識點(三)
1、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非洲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州面積60%以上,平均海拔750米,僅次於亞洲(南極洲除外)。
2、海岸線平直,少半島、島嶼、海灣
非洲因高原逼近海岸,海岸線比較平直,海灣、半島、島嶼都較少。大西洋沿岸有非洲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在離大陸不遠的印度洋中,有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大陸東部有非洲最大的半島——索馬里半島。
3、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大致以剛果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東南部從北向南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海拔在2500米以上,被稱為「非洲屋脊」。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
4、極具特色的地形區
①剛果盆地
剛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位於非洲中西部。呈方形,赤道橫貫中部。面積約337萬平方千米。原為內陸湖,因地殼上升和湖水外泄,形成典型的大盆地。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狹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圍。屬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5—27℃,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
②東非大裂谷
『伍』 總結初一地理的西亞知識樹
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位於0°―北緯37°,東經60°―97°之間,非島嶼基本在北緯10°―30°之間,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
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陸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陸』 求高三地理知識樹 就是高三地理答題框架 比如說河流分水文特徵和水系特徵
這是高中地理最經典的幾個問答題~~其實課本上(自然地理 區位分析 國土整治里問題)就是最經典的;學地理要:1.多記圖(圖是要死記的,經緯,具體在哪,旁邊有哪個國家……當然小技巧也可以用點)2. 一定要理解原理。特別是自然地理,理解了才可舉一反三。3.就是記答題模式,以應對主觀題。
自然地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eg.我國青藏高原>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eg.我國西北地區>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eg.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遊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築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1、水土流失問題(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a.(黃土高原為例)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典例:甘肅南小河溝)。
b. (南方丘陵山區)產生原因:農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①發展立體農業②解決農民生活用能問題(大力推廣生活用煤;進行爐灶的技術革新;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問題(選修)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表覆蓋著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處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少。
(2)人為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等。(典例:寧夏沙坡頭)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
產生原因(華北地區):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節約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土壤次生鹽鹼化(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地形低窪。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華北平原中、低產田的分布及治理(選修)
組成:西部的緩斜平原、緩斜平原以東的沖積低平原(黃淮海平原的主體)、渤海之濱為濱海平原。
緩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較大,排水通暢,不易積水形成低濕地;②沉積物顆粒較粗,有利於水份下滲;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節蒸發量較小,不易形成鹽鹼地。
6、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7、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多發季節:夏季。5—10月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8、咸潮
①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氣候) a冬季降水少,氣候乾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b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 人為原因:a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發生時可能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帶來危害::a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b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④從長遠看,防治咸潮可採取的措施:a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b採取調水以淡壓咸;c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d節約用水
9、酸雨
分布:西歐、北美、日本;我國南方地區
成因: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農作物;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危害人體健康。
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徑: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所以酸雨主要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學煙霧:
成因: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
分布:地形條件不利於氣體擴散的谷地和(汽車尾氣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對策:降低能見度,損害植物和人體健康。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量。
11、沼澤的保護(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三江平原。
沼澤的形成: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小②地下凍土層形成不透水層③地勢低平,地表徑流排泄不暢,土壤中水分積聚過多
開發利用的關鍵:排水。
意義: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①調節氣候,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棲息地。
人文地理
1. 怎樣分析人口增長情況及解決措施?
【答題要點】
(一)人口增長過快(自然增長)
1.後果
(1)人口壓力過大,糧食、資源供應緊張,生態環境破壞;
(2)社會問題:勞動力過剩;就業困難;教育難度大;社會治安問題嚴重;(3)影響經濟發展
2.措施
(1)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2)發展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發展教育,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
(二)人口老齡化(增長過慢)
1.後果:(1)勞動力、國防兵力不足;(2)社會養老負擔加重;(3)老年人問題突出;(4)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2.措施:
(1)鼓勵生育;(2)適當移民;(3)發展經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2. 怎樣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
【答題要點】
(一)、原因:
1.基本原因: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環境有很大差別
2.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地形。
3.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變革(政治中的改變)、戰爭
5.環境移民:自然環境的變遷、生態環境的惡化。
(二)、影響:
1.對遷出地區:緩解人地矛盾緊張的壓力,利於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對外交流,利於發展當地經濟。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失。
2.對遷入地區: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增添了地區發展的活力,促進了經濟發展。不利的是易帶來環境衛生問題、治安問題、計劃生育問題。
3. 怎樣分析某個城市興起的主要條件?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2)氣候:氣溫適宜、降水適中的中緯度沿海地區。
(3)河流:供水、運輸、防衛、旅遊;(4)自然資源。
2.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旅遊。
對某一個具體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興起的最主要條件。(如株洲為交通)
4. 怎樣分析一個城市內功能區的布局?
【答題要點】
商業區:市場最優原則:布局在城市幾何中心。交通最優原則:布局在郊區高速公路或主幹道附近。一般佔地最少。
工業區:(1)向郊區遷移。原因:保護城市環境,降低生產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線的兩側。原因:工業生產有大量的運輸需求。
住宅區:在商業區和工業區之間。分高級(主導因素環境)和低級。與工業區、鐵路線等主要交通干線往往有綠化帶隔開。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佔地最多。
【典型案例】
「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風);最小風頻的風的上風向
「水」:水質要求高的企業放在上游;對水產生污染的企業放在下游
衛生防護帶:住宅區和工業區之間通常布有衛生防護帶。(要考慮到局部地區的城市熱島效應)
5. 怎樣分析與城市化相關的問題?
【答題要點】
1. 衡量城市化的三個標志:城市人口規模;城市用地規模;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2. 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斷:市中心人口密度發生變化)
3.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比較:起步早(晚);目前發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4. 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中期:
A.問題:加速階段由於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帶來的問題
①環境質量下降。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④影響社會治安,帶來貧困、內城衰落等問題
B.解決措施: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2)後期
A.問題:逆城市化現象,出現城市中心區衰落。B.解決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開發中心衰落區。
6. 怎樣分析一個地區農業發展條件?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氣候(熱量、氣溫日較差、光照、降水量、水熱配合);地形(平原,利於發展耕作業,山區利於多種經營);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2.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數量和質量、技術水平、資金。
3. 典型例子: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鄉(光照強,晝夜溫差大);乳畜業(市場);立體農業(地形);花基魚塘(市場)
7. 怎樣分析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問題?
【答題要點】
1.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點
(1)不同時期的人地關系:原始社會(依賴和崇拜自然);農業社會(改造自然,出現科學的萌芽);工業社會(征服自然,對環境破壞力大);信息社會(追求人地協調)
(2)三個原則和三個內涵: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物種之間、國家之間);持續性原則(「度」);共同性原則(共同參與,國際合作)。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3)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龐大人口基數(人口壓力大);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問題嚴重
(4)途徑:循環經濟(工業:清潔生產;農業:生態農業)
(5)環境問題表現:生態破壞(農村、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城市、發達國家)
(6)產生的原因:索取物質和能量的速度超過了資源再生速度(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環境污染)
2. 中國某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產生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既要發展農業經濟,又要保護環境。而現在農村中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破壞,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口壓力、農民素質低、產業結構單一、農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農民素質;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技術資金投入,培育優良品種,發展技術或資金密集型農業;加強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就業機會;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 我國環境污染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1. 思路:原因應從污染源方面考慮,措施應針對原因進行,要從行政措施、公民行為、技術措施三方面考慮。
2. 主要原因:(1)工農業發達,生產排放量大。(2)工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大多數廢棄物沒有達標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條件較差,環境自凈能力差。
3. 解決:(1)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
(2)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質,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3)大力發展技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廢棄物量。
(4)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工業(5)針對不同污染具體採用不同措施。
4.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
(1)思路:問題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決措施主要從改變觀念、政策導向、降耗減污等方面考慮。從解決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
A.加大宣傳力度,改變人們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B.建立相關法律,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限制投入大、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工業的投資。C.加大科技投入(發展科技),加快技術革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D.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E.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高技術)工業和第三產業。
F.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發展高科技、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創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8. 怎樣分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的區位因素?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與否、水源是否充足、氣候、能源、資源的類型、數量與匹配狀況
2.社會條件: 交通狀況(海運、內河航運、鐵路線)、工農業基礎(經濟基礎)、技術、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和工資水平、政策、工業協作條件。
分析時一定要突出該工業地區最主要的區位條件。
9. 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的對比
項 目 內 容
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集聚帶來的問題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10. 怎樣分析老工業區興起的條件、衰落的原因和調整措施?
【答題要點】
1.興起的條件:
德國魯爾區: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廣闊的市場;便捷的水陸交通
遼中南: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水源不足;廣闊的市場;便捷的交通
2. 衰落原因:
(1)產業結構單一,優勢產業、產品的地位下降。
(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隨著原材料能源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
(3)新技術革命的沖擊(4)原有優勢資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資源枯竭(5)環境污染嚴重
3. 調整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使經濟結構多樣化,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2)調整工業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發展科技,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繁榮經濟,(5)優化環境
11. 怎樣分析兩類新工業區興起的條件?
【答題要點】
1.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新工業區:A共同條件:(1)科技雄厚,勞動者素質高 (2)交通高度發達(3)環境優美。B共同特點:(1)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2)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3)研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高(4)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2.以輕工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區。共同條件:(1)大批廉價勞動力,(2)政策,(3)經濟開放
共同特點:(1)生產高度專業化(2)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資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為主(4)以輕工業為主(5)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包工
12. 怎樣分析交通線建設的區位條件的意義?
【答題要點】
1.合理布局交通網:(1)緩解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況(2)活躍整個路網
2.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1)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擴大交流的范圍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旅遊業、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3.科學技術是保證。(在這里會分析我國一些新建鐵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社會意義: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加強民族團結;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維護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發展;鞏固同防,建設邊疆等。
13. 怎樣分析資源跨地區調配的意義?
【答題要點】
1、對輸出地區的有利意義
(1)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強力拉動相關產業(3)促進綜合利用步伐,推動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4)緩解因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不利之處:可能會造成輸出地區的生態破壞。
2、對輸入地區的意義:
(1)提供較豐富的資源,緩解該資源供應緊張的壓力(2)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3)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4)改善輸入區的生態環境
14. 怎樣解決我國能源問題?
【答題要點】
(1)加強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氣的後備儲量和生產量(2)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耗能產業
(3)加快技術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積極開發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費多元化,優化能源結構(5)加強國際合作,拓展能源來源渠道,實現能源供應多樣化
(6)提供公民的節能意識
15. 怎樣分析產業轉移及影響?
【答題要點】
1、轉移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處於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產業;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產業。
2、移入地區的優勢:勞動力便宜、地價便宜、政策優惠、市場廣闊、資源豐富。
3、影響:
(1)對移出地區:利於集中國內生產要素發展新的主導產業;能一直處於高附加值的開發和營銷環節;環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增加失業人口。
(2)對移入地區:利於加快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國內就業壓力;不利的是始終處於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且消耗資源多、環境污染嚴重,易帶來環境問題。
16. 怎樣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答題要點】
1.開發條件:(1)資源豐富 開采條件好;(2)市場廣闊;(3)交通條件好(距市場近)
2.基地建設:(1)擴大資源開采量;(2)發展交通,提高資源外運能力;(3)加強資源的加工轉換;(4)發展對該類資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業。
3.環境保護:資源能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利用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17. 怎樣分析某流域開發的基本內容?
【答題要點】
(一)開發的自然條件:
1.地形: 流速,影響水力和航行;2.氣候:影響水量,水力資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資源。
(二)開發內容:
1.總體思路
(1)山地(分水嶺):保護植被生態、水量水質(2)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最集中):重點保護生態環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質(4)礦產資源:決定發展工業
2.開發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壩 梯級開發
b.具體措施:防洪、發電、航運、旅遊、提高水質、土地利用
(三)水庫修建利弊分析
1.利同上,略
2.弊:(1)淹沒農田、聚落、文物古跡、風景名勝;(2)影響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化減少;(3)誘發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4)庫區水量增發增多,造成水資源損失;(5)庫區水流減慢,泥沙淤積,減少庫容;(6)下游水量減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減少,影響灘塗增長,魚類生存環境。
18. 怎樣分析傳統商品糧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答題要點】
1.本地區人口增長快,糧食需求量大。2.本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快,佔用了大量農業用地。3.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花卉、乳畜、蔬菜等產值高的農業。
4.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如水網密布,地塊小,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專業化生產。
『柒』 請問誰有高中地理知識樹一定是樹形狀的,急求!!!!!!!!!!!!!!!!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環球航行 地球衛星照片
2.地球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為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4.緯線:
●定義: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特點:①形狀都是圓;②長度不相等,最長的緯線是赤道,最短的緯線是南極點和北極點。③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劃分方法:赤道為0°度緯線,從赤道向兩極各劃分為90°。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南緯、北緯辨別:緯度向南越來越大為南緯;緯度向北越來越大為北緯。
●重要緯線:
赤道:地球上最長的緯線,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歸線(南北緯23.5度),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極圈(南北緯66.5度)溫帶和寒帶得分界限,極晝極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地區(0°—30°);中緯度地區(30°—60°);高緯度地區(60°—90°)。
5.經線:
●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相交的半圓。
●特點:①形狀都是半圓;②長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劃分:從0°經線起向東、向西各分為180°;0°經線向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向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東經、西經辨別:經度向東越來越大為東經,經度向西越來越大為西經。
●重要經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是東、西經度的分界線;
180°經線:既是180°E ,又是180°W。習慣上稱作180°經線;
20°W和160°E經線:把地球平分為東西兩半球;東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 ; 西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
6.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7.地球自轉:
定義:地球繞地軸不停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面對地球自西向東;從北極看是逆時針方向;從南極看是順時針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時)。
地理現象:產生晝夜更替現象和時間差異。
8.地球公轉
定義:地球繞著太陽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地理現象:四季變化(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9.地球公轉示意圖:課本P11
10.五帶的劃分:
劃分依據: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狀況。
熱帶: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象。
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地區的四季變化現象明顯。
寒帶:北極圈以內為北寒帶,南極圈以內為南寒帶。寒帶地區終年寒冷,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11.地圖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
換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
●表示方式:1.數字式。2.線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斷:比例尺是一個分數.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13.方向:①通常情況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畫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③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4.圖例:熟悉常用圖例。P14
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6.等高線:
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1.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同;
2.等高線都是閉合的曲線;
3.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線一般不相交。
17.等高線地形圖:
18.地形判讀:
●等高線密集處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處表示坡緩。
●地形部位:①山頂一般用▲表示。②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高處向低處凸出.③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低處向高處凸出.④鞍部:相臨兩山頂之間的較低部位.⑤陡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19.地形剖面圖:能夠直觀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20.基本概念:大陸;島嶼(格陵蘭島面積最大);大洲;半島;海峽。(P28)
21.海陸分布狀況
①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的說是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②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③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多於陸地。
④大洲基本上是一南一北對稱分布.
⑤大陸的輪廓多呈三角形。
2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課本P29
23.位置:
東半球: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
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24.面積從大到小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5.大洲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峽。
26.熟悉和掌握:①本初子午線、東經120°、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穿過的大洲;
②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南極洲)和大洋(北冰洋);③緯度最高的大洲(南極洲)和大洋(北冰洋)。
27.四大洋分布特徵:
1.太平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主體位於西半球;
2.大西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位於東西半球分界處,呈」S」型;
3.印度洋全部位於東半球;
4.北冰洋全部位於北半球.
28.海陸變遷:
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29.板塊學內容:
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圖P37)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30.紅海是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形成的。
青藏高原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
地中海縮小是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31.天氣的特點:
①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大氣狀況;
②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2.衛星雲圖:
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
33.常見的天氣符號:(P46)
記住和掌握常見的天氣符號。
34.氣溫日變化:
一天之中,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天之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作氣溫日
較差。
35.氣溫年變化:
一年之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
36.氣溫分布規律
①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度。
37.降水的分布規律:
①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遞減;
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東岸受惠於季風氣候);
③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④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8.主要氣候類型:(圖P52)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南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分雨旱兩季。分布在亞洲的東南部和南部。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炎熱乾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部地區、日本和韓國南部。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附近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北部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日本北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的大陸內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常年溫和濕潤。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附近的大陸西岸。
寒帶氣候:
終年寒冷,降水稀少。分布在兩極地區。
39.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等。近年來,全球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40.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的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速。2006年3月,世界人口達65億。
4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
4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
43.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44.四大人口稠密區: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這里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北美洲東部(這里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
44.人口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飢餓貧困。
45.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
46.人口的合理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47.劃分人種的依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
48.人種的分布:
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地區(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國、印度南部等地。
49.聯合國工作語言:
漢語: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歐洲的西部(英國)、北美洲、大洋洲及亞洲南部(印度)。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俄語:俄羅斯和中亞地區。
法語:法國、非洲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國家(原屬於法國的殖民地)。
西班牙語: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原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國家。
50.三大宗教: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
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清真寺)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廟宇)
51.聚落分類: 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後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般以上的人住在城市。
52.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較密集。
53.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適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資源豐富等。
54.聚落發展與保護: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應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55.國家和地區:記住面積廣大的6個國家的名字、輪廓、所在大洲。(課本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記住人口超過1億的10個國家的名稱、所在大洲。(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地跨兩大洲的國家及所跨大洲:俄羅斯、埃及、土耳其。(P 8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國際合作:
①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的含義。(P91)
②知道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
57.知道主要的發達國家及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能夠從工業、農業、服務業三方面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P90)
59.重要的國際組織:(P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捌』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內容的思維導圖(知識樹框架圖)
1
高中地理必修一復習指導(含圖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衛星、星雲、流星、彗星。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分類 特點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課本P6) 外部條件 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 適於呼吸的大氣 體積、質量適中 液態的水——來自地球內部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8圖1.7)
⑴提供光熱資源;⑵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⑶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後積累下來的太陽能;⑷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層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光球 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色球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 太陽風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11)
⑴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黑子變化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課本P11活動);
⑵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衰減或中斷;⑶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⑷兩極地區產生極光;⑸地球上水旱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運動方式 圍繞地軸轉動
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轉動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為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
運動速度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零。 角速度:除兩極點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點(每年1月初),速度快
遠日點(每年7月初),速度慢 運動周期
真正周期:一個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晝夜交替周期:一個太陽日=24時 真正周期:一個恆星年=365日6時9分
10秒
直射點回歸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產生四季和五帶 二、太陽直射點移動 23°26′N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0° ★2..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23°26′S 依據: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系——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26′N, 則地球處 於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23°26′S, 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冬至點 簡便方法:看地軸——地球逆時針公轉時,地軸左偏左冬,地軸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轉過程中速度變化的判斷
依據:1月初,地球運行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運行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二、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3
1.⑴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⑵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 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線上 =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既1°=4分鍾)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
『玖』 地理知識樹怎麼畫
`
http://..com/question/20917440.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