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新課標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新課標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0 21:27:27

Ⅰ 新課改下的地理教學方法

一、 每一堂課的課前五分鍾讓位給學生。
在給七年級帶了一段時間 課以後,我發現同學們的問題特別多,地球有多大,地球有多重,地球上有多少個國家,別的地方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等等問題,但是往往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上有學生提出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或幾個同學有一個或幾個不同的答案,其中就有個別的答案是正確的。一方面我看到了學生的求知的慾望,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學生課外知識的豐富。於是我利用每一節課的前五分鍾,要求每位同學在每節課上課後的五分鍾里介紹一個國家的一些基本情況,可以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地理知識。後來在此基礎上,我把每節課的前五分鍾變成了學生介紹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新聞的時間。
這樣做無形當中在潛移默化中增長了學生的地理知識,同時學生自己講地理知識的時候前期要去查找資料,設計講解的內容,對學生也是一個提高,甚至有時候老師自己也得到了知識的補給。學生自己講的時候也會有一種滿足感,同時也可以很好的起到激發上課興趣的作用,非常有利於教師進行接下來的地理教學。
二、每堂課前讓學生畫地圖。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課教學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地圖的教學完成的,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的能力是地理教學中的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呢?在教學中我除了在課堂上講解地圖的判讀規則和規律外,還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用地圖的方法,使地圖成為學生生活中獲取知識、把握知識的良師益友。
而面對初中的學生,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較弱,感性思維多於理
性思維,怎樣幫助學生把現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通過地圖表現出來,並且讓學生通過死地圖看到活的地理事物,除了加強平時的練習,我利用課前的時間,讓學生輪流畫版圖。從七年級剛剛開始的簡單地球的形狀圖、經緯線圖、南北半球形態圖、亞洲輪廓圖、歐洲輪廓圖、美國輪廓圖、俄羅斯輪廓圖等;在學習專題地圖的時候練習畫專題地圖,如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天氣簡圖等;到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時,鍛煉學生畫中國輪廓圖、各省輪廓圖、氣溫降水分布圖、長江黃河流域圖、交通線路圖、工農業分布圖等等。
通過一系列的版圖練習,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學生的繪圖、識圖、用圖的能力,把空洞的地理事物用地圖表達出來,使得地理的學習更
加有趣,更加的實際化,真實化。
三、地理教學中設立專題課堂。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跨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綜合性、區域性、實踐性是它的顯著特徵,也是一門動態的學科,更是一門時效性的學科。世界上的任何時候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型活動都與地理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何一個事件,無論是政治事件還是軍事事件都發生在地球上,都有可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地理教學不應該也不能只停留在書本的教學上,更應該關注我們生活的地球,關注我們生活的環境。所以每當有一些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就會組織一節關於熱點地區或者熱點事件的專題課堂,這樣的專題課堂可以是學生自己通過調查而設計的也可以是老師自己搜集,調查而設計的課堂。
專題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教材知識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夠放眼世界,了解當今世界的熱點,讓學生積極關注我們生活的環境;專題課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另一個方面來了解地理知識,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待地理,來發掘地理知識綜合性和專業性;專題課堂還可以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對任何的一個熱點的來龍去脈都是需要去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的,學生在准備課堂的時候是需要一個前期的資料整合的,這樣在整理和學習當中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專題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專題課堂往往以區域地理為主線,講解一些區域的軍事地理知識,這樣就會有學生關注我們國家的領土問題和邊界問題,如南海之爭、中印邊界問題、中俄黑瞎子島的變化,這樣的專題課不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還能讓學生有一種民族自豪感。
當然專題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學生講解老師補充,也可以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以講解、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來進行。專題地理課堂是對地理教材知識的一個有益的補充。

Ⅱ 地理教學的教學方法

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地理教學方法: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2、減少空洞說教,增加直觀演示

地理空間能力是具有學科特色的地理能力,同時也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它主要包括地理空間定位能力、空間格局觀察能力等,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如果一味地使用講授法,純粹用語言解釋各種地理問題,很難提升學生的空間能力,往往會造成他們聽不懂或不理解的狀況發生。所以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課堂中會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將生澀難懂的地理知識利用直觀的演示,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輕松愉快地掌握這些知識,喚起他們的思維共鳴。

例如在《地球的夥伴-月球》這一專題中,有一個重點難點內容為解釋「我們在地球上為何始終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書本上的解釋是由於月球本身的自轉與公轉周期方向都一致所導致的地理現象,但這樣講授的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根本不能理解這一原因,甚至有的學生會將地球自身的運動聯系進去,最終得到了錯誤的答案。於是總結經驗,經過思考和設計後,筆者在教授這一內容時使用了演示法:讓兩位學生上台分別扮演地球和月球,要求扮演地球的學生完全不動,並強調這個問題的答案和地球自身的運動無關,而扮演月球的學生則以「地球」為中心繞其旋轉,同時還要保持始終面對「地球」,並且為了讓學生觀察得更加真切,筆者還讓演示的學生放慢旋轉動作甚至做四分之一周期的分解動作。演示時,台下學生全都目不轉睛地觀察兩位演示學生的活動,而在演示過後,幾乎每位學生都能說對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相信他們腦海中肯定映射出地月之間空間運動的影像,這樣一堂課對他們空間能力的提升幫助一定是巨大的。

3、減少被動接受,增加開放討論

「以學生為本」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提倡不能把學生看作知識的被動接受器,而是要看作知識的主人。教師的作用則主要在引導學生向正確的學習方向前行,而不是限制他們將來要走的道路。所以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將開放式討論作為研究地理問題的主要方法,讓學生擁有開放的可以開展積極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自主發展的要求。

例如,產業的區位條件是高一人文地理部分的重點內容,但不論農業、工業還是商業都離學生的生活相對較遠,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產業的特徵去理解區位條件是非常困難的,於是筆者就嘗試在教學中貼近他們生活,聯繫到在上該內容前曾帶領他們去青浦採摘草莓的事例,讓他們分小組進行關於「生產草莓需要哪些條件」的開放性討論。通過一組組熱烈探討,「氣候」「地形」「土壤」「市場」「科技」這些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條件一一被學生提出,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通過討論,群策群力,學生就能得到較為全面的答案和結論,語言也更加嚴密、科學、准確。

二、地理教學方法的實踐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作業,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點,鞏固課堂中已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是傳統地理作業往往存在題量過大、題目形式單一、作業評價單調等弊端,導致作業效率低下,對課堂所學起不到應有的鞏固作用。筆者認為,不妨去除大量機械重復練習,而是以關注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主旨,對作業各環節進行重新設計,這樣才是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1.調整練習時間,從課後入課堂

教育部門明確規定,高中生每天在校時間不超過八小時,作業時間不超過兩小時。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每天完成各門學科的課後作業用時遠遠超過兩小時,有的學生甚至做到凌晨都完不成當天作業,但如果不布置課後作業,那麼學生將很難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所以筆者採取的對策是,在課堂上講完某一知識點後,都會將一部分原本准備布置的課後作業轉化為隨堂練習。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課後作業量,減輕他們的學業負擔;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很快了解學生的真實接受程度,及時彌補缺漏,及時講評,讓學生強化對知識點的正確認識,澄清模糊的概念,真正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2.改變作業形式,減書面增趣味

傳統的地理作業往往為書面形式,要麼是機械抄記,拘泥於課本的重復練習,要麼是封閉單一的題海戰術。這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說,成了一項艱苦的勞作、沉重的負擔,以致部分學生「望作業而興嘆」,產生「作業恐懼症」,甚至最終讓他們放棄作業乃至放棄學業。筆者認為,只有改變這種作業形式,才能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喜歡上並會認真地完成地理作業。例如每年寒假裡筆者幾乎不布置書面作業,而是會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來製作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課題內容,並不限定作業類型及框架,最終學生們呈現的成果也是主題不一、形式多樣的。有些學生用PPT展現了宇宙的奧秘,有的用FLASH製作了氣象氣候知識,有的則用電子書和視頻形式描繪了國外的風土人情,等等。只要和地理有關系的內容,不管是自然部分還是人文部分,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要完成這樣一份作業,學生不但需要用到課本上的知識,更多地還要通過課外書籍、報刊、網路等去獲得課本以外的內容。這樣一份作業的完成,是學生們將自己真正喜歡的地理課題呈現出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最終掌握的、真正能運用的知識是靠自己學得的,而不都是教師教給的。我們說教學「所教是學」,就是指教學首先要教學生如何主動學,使學生有渴望學習的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他們將來就能適應社會,適應科技的千變萬化,成為有創新能力的人。

3.倡導綜合評價,變被動為主動

作業是學生和教師間的一根的紐帶。在對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要做到准確無誤,並對部分學生的作業適當地寫一些簡短的評語,而學生渴望看到的也是教師對自己作業的正確評價,就像心理學家詹姆斯所說,「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學生完成作業後想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後階段的學習也具有指導意義。但是現在有不少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非常機械和單調,只有對錯,沒有任何評語,而且對於錯誤的答案還會懲罰學生機械地抄寫,這樣最終就會導致學生越發喪失對作業的興趣,最終甚至不願意去完成作業。所以筆者在批改作業時,只要時間允許,都會給予其細節上的修改和評價;此外對前文提到的一些自主性開放性作業進行評定時,還會進行班級展示,並讓每一組組長也參與到對各組作業的評價中來。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不但能夠對比出自身作業的不足之處,思考並改進學習方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而且在評價過程中,鞏固了自身所學知識,並提高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Ⅲ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總的分為:認識方法,組織方法和教學手段.具體分為: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綱要圖像信號法,自學輔導法,綜合程序教學法,問題解決法,發現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

Ⅳ 淺談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

淺談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 新一輪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在我省范圍內展開,地理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必修課,在學校基礎教育中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我們廣大地理教師首先應該反復學習《地理課程標准》,了解新課標的功能和結構,弄清新課標與現行大綱的不同點,熟知新課標的要求,領會精神實質,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並以此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以盡快適應新課改對教師的新要求。本文就地理教學方式的轉變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新課改下的地理教學反思
1.教學觀念和方法違背新課標下「以學生發展為主的理念」。
過去的教學在目標的設定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採用老師教授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落實掌握知識的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十分的被動,大量的學習任務被安排到課下解決,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學習負擔。
2.傳統教學設計違背新課標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講授為主,其特點是以教材為本,教師為主體,教師講述,學生記憶為主,主要採取「復習提問、導入新課——組織教學——講授新課——總結鞏固——布置作業」的授課模式。隨著新課改的到來,教學內容已由過去簡單機械的學習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識發展為思想方法與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發展的不平衡制約了地理新思想的滲透。
3.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過去的教學由於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是否優異,以相同的標准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部分學生的進步。使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部分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更多的原因在於傳統教學沒有很好的教於學生更多的地理思想、方法,而是一味的就題論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關注學生追求新教改理念
1.地理教學應從「以教師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主」。
教學過程中變「師說生聽」為「師生共議」。《地理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改變地理學習方式」。作為地理課程標准基本理念之一,雖然沒有提出當前地理教學存在的弊端,但是,一改過去那種以灌輸為主的師說生聽的教學方法,立足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兼有自然和人文兩大類學科的性質,涉及工業、農業、商業等各部門,涵蓋政策、經濟、自然、文化旅遊等各項內容,有這么豐富內容的一門學科。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原則,採取「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根據情況需要設計好新課的導入和向學生出示教學目標。
第一,導入新課。導入新課的方法有許多,例如,故事導入、多媒體動畫歌曲導入、情景導入等。
第二,展示教學目標。用一到兩分鍾導入新課後,向學生展示教學目標。 第三,出示自學指導。
要明確自學的時間、內容、學習的方法、要達到的標准、考核的方法及要求,達到對學生的有效指導。
2.由「師講學聽」變為「互問探究」、「重點」。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鼓勵學生求知發問的勇氣和興趣,要營造這樣的氛圍,老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要關注發現他們的亮點,少指責,要一視同仁,不歧視差生,要體現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以自身的激情感染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是目前教學教改的核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討論、探究,教師只是在適時、適當的地方給予點撥,對於共性的疑難問題做重點的講解和重點敲擊。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3.用好教材上的「活動」。
新的「湘教版」教材設計了大量的「活動」,主要涉及「思考、探究、實踐」三種類型。活動設計比較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而且絕大多數「活動」包括了許多地理基礎知識,值得學生認真學習和研討。由於條件的限制,個別「活動」不是很適合開展,但是可以換成一個同類的「活動」來開展。地理是比較貼近生活的一門學科,因此地理課本上的「活動」也是非常貼近生活的,開展起來也比較容易。下面就我個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介紹一下。
(1)利用「思考」活動,啟發學生思維。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碰到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或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激起人們探究的慾望。「湘教版」地理教材中設計了大量人們曾經碰到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人們已經可以解決,有些還存在困惑。把這些「思考問題」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因「疑」而思考,往往具有很強的學習慾望,而且能夠很好的幫助完成新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
(2)利用「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取、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
提取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運用信息得出某一結論,我們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不僅有利於他們今後的學習,更有利於他們日後的生活。「湘教版」地理教材中設計的一部分「探究」活動,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Ⅳ 地理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首先,我們得明確,為什麼學地理?學地理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幫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學習有三個層次:是什麼、在哪裡、為什麼。很多進入高一的學生,會覺得地理很難學,原因是高中地理與初中的內容相差很大,初中多為「是什麼,在哪裡」,而高中是「為什麼」,尤其高一上冊的自然地理,學習時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科思維,理解難度大;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如學生對四季更替,對工業布局都缺乏感性認識。其實地理很簡單,學習地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就在這里給大家分享幾個方法。

地理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一、要學會閱讀理解地理教科書

地理學習的支柱是教材的閱讀理解,地理不同另兩個文科之處在於,對教材知識點必須理解記憶而不要死記硬背,要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積極思考。上課時間有老師的引導,可以少走彎路,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地理中常識所佔比例較初中小了,但知識更深,更系統化,更加復雜,理解難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滲透的范圍越來越廣,學習地理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多,所以,一定抓緊學習的主陣地課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必修1),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恆星日、太陽日;時區、區時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生態平衡的條件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做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第三、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聯系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必修2),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二、學會閱讀和使用地圖

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閱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是我們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理學習不能夠離開地圖。

第一、「圖文結合易學好記」,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准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即形成「腦圖」。在歷次高考地理試卷中,都有許多無圖考圖的題目,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十分重視構建「腦圖」的訓練。

第二、抓"讀圖"明"空間",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像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從歷年高考地理試題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試題直接或間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知識。在區域地理學習中更應重視地圖的運用。

第三、地圖學習要學會分類、讀圖、變圖、用圖。

學會分類,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景觀圖、原理示意圖、漫畫圖、數據圖、結構圖、等值線圖等。

學會讀圖,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①先讀圖的主題,即圖名;②看清圖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細節,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④聯系實際。學會變圖,如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圖文轉換等。

學會用圖,如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用圖記憶等。用圖記憶就是記的時候,應該直接把文字放到圖上記,當涉及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你的腦子里反映出來的是有文字的圖片而不單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讀圖一樣回答各種問題了,不管是文字題還是讀圖題都可以解決。

學習地理要學會掌握使用地圖的方法,養成讀圖、用圖和收集地圖的好習慣,「左書右圖,圖文並茂」,從地圖中獲取知識信息,發現知識、提高技能。地圖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師,同學們學會了使用地圖的方法和習慣,學習地理就會學得輕松、學得有趣,才能學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

學習地理與學習其它科目一樣,要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上課、練習、復習,特別是容易忽略的預習、復習兩個環節。根據記憶規律,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也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內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處,便於上課分配注意力,因為上課時間每一分鍾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課有明顯的節奏感,必須將勁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放在重難點上。學習地理決不能等全部學完後再回頭復習,這樣你是決不會理解課本知識的,你會發現學地理很難。可是如果你把地理當天的內容當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點知識就在你腦子里更明確一些,日積月累就會培養成為你的地理思維,那麼學習地理就會易如反掌了。高考雖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礎,地理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等,因此,復習中應多看書。實踐證明,自覺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

四、收集信息理論聯系實際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社會,生活中處處蘊含著信息,如電視新聞、報刊雜志、媒體網路、旅遊科技、綜藝體育等,經常為人們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鮮活生動的地理知識和敏感具體的地理問題,我們要善於收集和處理,不斷補充豐富地理知識。課外同學們也要注意博覽群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閱收集、檢索處理地理信息。這不僅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充實知識、豐富閱歷的有效途徑。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知識,要使自己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自己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勇於實踐、創新學習的意識。

如何學習地理教學的方法

1、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側重於原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要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2、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3、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1)地理學習的側重點是掌握「有什麼規律?」「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

因為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於通過多種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後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

(2)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科聯系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歷史聯系較多。

Ⅵ 新課標理念下如何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一、 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
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要鑽研新課程標准,既要熟悉新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靈活運用教材,又要熟悉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地設計,使地理教學設計具有創新意識,能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設計的好壞,關鍵是看能否調動學生的興趣,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猶如寫劇本,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才能刺激學生大腦皮層興奮,智力活動活躍,讓學生感到不積極動腦就跟不上節奏,催促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能使學生越學越有勁。如講述「南美巨人——巴西」時,筆者就運用巴西的國旗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1)、從國旗上白色拱帶引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指導學生根據巴西國旗中的白色拱帶中的葡萄牙文「秩序與進步」,說說巴西的白色人種主要來自於哪個洲?並由此介紹巴西「人種大熔爐」形成的歷史背景,進而引出巴西的人口的內容。3)、根據國旗黃色代表的含義,黃色代表豐富的礦產資源,並由此引出巴西是怎樣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經濟的教學。巴西由一個單一經濟的「咖啡王國」,發展成為一個農業生產多樣化、輕重工業都很發達的國家,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4)、根據巴西國旗上綠色代表森林,並由此引出熱帶雨林的教學。這樣教學設計,使學生很感興趣,他們沒想到一個國家的國旗能反映這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以國旗為主線能把有關的學習內容串聯起來,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又如講述「澳大利亞」時,運用「問題式」教學設計:1)、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2)、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3)、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又如學習區域地理《新疆》可以運用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進行設計等等。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要因「材」設計,因「人」設計教學內容。
二、地理教學設計要有開放性
新課標提出「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的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跳出學科看教學,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設計中注重教材自身資源的開放性使用,對「教什麼」和「如何教」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以教材設計者和組織者的積極姿態選擇、開發和重組教學內容,
研究教的內容和創造教的方法, 創新課程呈現和學生學習活動方式, 將學生從教材中解放出來。例如關於六年級地理《地圖的語言》的學習,可為學生設計如下教學內容:
①熟悉校園,為畫學校平面圖做准備; ②回到教室, 畫學校的平面圖;
③討論、匯集在平面圖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④引導學生合作解決出現的問題;⑤研討平面圖製作的基本技能(
例如怎樣測兩點間的距離,如何確定比例尺、方向和如何注圖例和標記等) ; ⑥學生交流製作平面圖的經驗和收獲。這樣處理教材, 開放、靈活,
改變了按教科書講知識點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學習質量, 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其次,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索地理與其他不同學科(如語文、歷史、政治、科學等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與綜合,將地理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如在設計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內容時,可結合講解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發現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並提出太陽系學說;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把哥白尼學說更推進一步,認為大自然是無限的等知識,豐富講課的內容,營造良好的地理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就能因地制宜地設計與其他課程相配合的「跨領域學習」的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在設計中注重現實生活中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要善於和敢於對現有教材適度拓寬、加深,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時政問題;把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創造發明充實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如在六年級地理《地圖》一節的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電子地圖、遙感圖像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讓學生知道這些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應用,如市場上出售的電子地圖光碟;火車站、飛機場、大型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所設立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衛星雲圖等等。最大限度地拓展地理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缺陷,使課堂教學富於時代氣息和現代氣息。
三、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從生活走向地理,從地理走向社會」, 「
讓學生獲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它體現了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地理規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源於生活,對生活有用。當然,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進行教學,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有趣的教學資源,學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生活實際與經驗中有教育價值的地理問題或現象,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地理化。例如,
在學習「中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教師可以設計為綜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教學方式。首先把「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作為一個專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查閱資料, 之後, 學生自由選擇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按照「生活在北方好還是南方好」的辯論題,
展開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南方和北方在自然、人文、經濟等方面有顯著差別的知識,體會到地理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體會到地理的真正價值,這樣才是教會了學生終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學設計要做到結構和內容的自主生成
教學結構是指教學的程序。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是師生在教學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師生對話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意義構建的過程,是師生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它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根據學情和教材安排特點來靈活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及安排順序可作一定的取捨和調整,以滿足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其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要把握設計與生成的內在關系,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教學設計時,突出生成性教學策略,運用有彈性的預設,只設計活動方案,如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運用角色扮演教學方法;組織辯論賽等,為課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給學生留有自主建構的空間和時間,為課堂生成提供平台。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應把自己定位在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而非教學內容的安排者和發現者,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造性的設計當中。
總之,有效的地理教學設計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地理認識能力,建構地理知識,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優化地理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地理教師的科研能力,專業水平和教學理論水平,改進地理課堂教學。使地理新課程在實施中達到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Ⅶ 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地理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Ⅷ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了較大的轉變,但是仍然存在灌輸式課堂、表演式課堂、放羊式課堂等教學舊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是一個科學體系,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構成。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去全面落實三個目標的要求,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那麼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新課標下地理課堂教學重中之重。
一、精準把握教材和領會課標要求,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與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預設課堂情境,選擇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精選例題練習。因此,認真研究教材、精準把握課標要求是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要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可能就必須注意:細心研讀教材,准確提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如果沒有深入研讀教材和課標,會出現教學目標要求把握不準、課堂教學內容不當,甚至出現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組織混亂。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條件。要認真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師在課前准備時要做到心中有綱,有的放矢。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條件
1.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教師應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信任自己所教的學生群體,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威信、教育教學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對你更加尊敬和信任,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2.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人人平等,一視同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平等、民主、和諧氣氛,通過學生結對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互幫活動,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
3.相互評價關系。可以通過找學生談話、學生測評來了解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及存在問題,並且能促使教師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而做出改進。同時,教師也要對自己的學生做出合理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相互評價對課堂有效教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師生之間信任與尊重的體現。
三、選擇最優的學習方式,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學習方式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不是在於教師的教,更重要的學生怎麼學。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較大的變化,從認知、個性、社會性等方面與初中學生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就決定了他們更適合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要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得到很好的發揮,並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3.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分組來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將社會心理學中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利用人際交往對認識發展的促進功能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合作學習,要培養學生懂得與他人合作、願意與他人合作、善於與他人合作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給當前地理課堂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多媒體課件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微課、地理教學資源網站、中學學科網、高考資源網、金太陽教育網等現代教育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來廣泛。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集中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教學實踐證明,地理教師若能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來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並能靈活地加以組合運用,則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堂地理課的教學通常是採用多種地理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點,都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用。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突出一兩種主要方法,並輔以多種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各種方法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方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Ⅸ 高中地理教學方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在實際地理教學課堂中,如果教師只用傳統的言語講授,這樣的方式會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地理概念與原理,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很顯然,演示法有突出的直觀性特點,通過形象、逼真、動態的過程演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觀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體驗到「有用地理」的真正內涵,加深了學習印象,慢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地圖法

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地圖教學法在地理教學方法中無可替代,地理教師要多用、常用此方法,來培養學生的使用地圖的習慣,慢慢提高學生的綜合使用地圖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三、綱要法

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綱要法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地理綜合分析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記憶知識點也有很好地促進作用,這種方式比讓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知識點效果更好,印象更深刻。

四、探究法

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地理教育不是知識點的灌輸,而是要讓學生在地理學習探究過程中,不斷提高地理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思維,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探究法注重過程而不是現成的知識,往往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運用。探究法不僅僅適用於課堂的某一環節,也適合於整節課。

五、生活教學法

生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在地理教學中,教師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增強,記憶會更加深刻。

閱讀全文

與新課標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