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七年級地理怎樣算
從英國倫敦開始為0時區,是0小時,每增加一個區,則時間向東加1小時,向西減1小時,北京在東八區,則加上8小時,所以英國為0點時,北京為8點,日本在東9區,此時日本為9點,依次類推。非常好記。
B. 七年級下冊l地理怎麼算時差
那哥們說的很復雜,你七年級看不懂吧,這個還真是難說明白。
一個圓周不是360度嗎,一天24小時,360/24=15,對吧。所以每十五度一個時差。
一個時差,就是一個小時。
比如日本,是在我國東邊,太陽出來的早,所以這次地震是我們是一點多,人家是兩點多
我勸你呀,先別學著算,先找個時區分布圖,看懂了,打下基礎,到了高中再算不遲!
C. 地理怎樣算時差,詳細一點
地理時區&區時
⒈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於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於7.5,所在時區=商數+1
2.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於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鍾、經度1分/4秒鍾),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 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5.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7.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 26′N—R—6月22日*(23 26′*4/365)
說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R為某日日期,R-6月22日為該日與6月22日相差的天數,(23 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8.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9.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10.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11.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後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
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
(x-1) h≤H<(x+1) h,其中H為相對高度,h為等高距,x為等高線條數
D. 時區的時差怎麼算(初中地理)
有一個圖把世界劃分為東12區,西12區、
中國是東八區,美國是西八區,所以美國的時間比中國晚16個小時。(中間是英國,0區)
所以美國應該是3月14日凌晨4點
E. 地理時區計算方法
時區的計算方法:用經度數除以15,如果除不盡,小數點後第一位四捨五入。如果經度是東經,時區就是時區。如果經度是西經就是西時區。
地球自轉角速度是每小時15°,因此一個時區之間相差15°經度。
F. 初中地理中有關時區的計算
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隔經度15°為一個時區.
以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為中央經線的時區為中時區或零時區,往東、往西各劃分成十二個時區;中時區以東為東時區,依次為東一至東十二區;中時區以西為西時區,依次為西一至西十二區;東、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合為一個時區,以180°經線為中央經線。
各時區均以本時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共同使用的時刻,稱為區時,又稱標准時;同一時區內區時相同,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任意兩個時區之間,中間隔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小時;較東的時區,區時較早。
越往東時刻越早,哪裡才是新的一天的開始?國際上規定,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人為規定,在日界線西側的東十二區在任何時刻,總是比日界線東側的西十二區早24小時,這樣東、西十二區,雖為一個時區鍾點相同,但日期總是相差一天,即東十二區任何時候都比西十二區要早一天。所以,自西向東過日界線,日期要減一天;反之,自東向西過日界線,日期要加一天。
題上說的就是向東穿過了日界線,可以看一下各個時區的時間,從日界線往東依次:
西十二:10日8:30
西十一:10日9:30
西十:10日10:30
西九:10日11:30
西八:10日12:30
西七:10日13:30
西六:10日14:30
西五:10日15:30
西四:10日16:30
西三:10日17:30
西二:10日18:30
西一:10日19:30
零時區:10日20:30
東一:10日21:30
東二:10日22:30
東三:10日23:30
東四:11日00:30
東五:11日01:30
東六:11日02:30
東七:11日03:30
東八:11日04:30
東九:11日05:30
東十:11日06:30
東十一:11日07:30
東十二:11日08:30
明顯11日的地區小於一半
G. 地理時區如何計算東西(初中)
地球自轉一周差不多24小時,這24小時是埃及人定的.大概是根據觀察太陽升落發現的吧,具體原因好象沒有記載.此外中國古代也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各地都這么分,出現的時間並不一致。
在應用公歷中,由於發現世界時在各地的不統一性,於是,在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區時系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 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范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准時刻。
這種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標准。從西徑7.5°到東經7.5°(經度間隔為15°)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別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作為本區的標准時。
「區時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 而且由於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各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此,一百年來,世界各地仍沿用這種區時系統。
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標准。從西徑7.�0�25到東經7.�0�25(經度間隔為15�0�2)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別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0�2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作為本區的標准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標准時相差一小時。時區界線原則上按照地理經線劃分,但在具體實施中往往根據各國的行政區界或自然界線來確定,以方便使用。目前,全世界多數國家都採用以區時為單位的標准時,並保持與格林尼治時間相差整小時數;但是,有些國家仍然採用其首都或重要商埠的地方時為該國的標准時間。這樣,這些國家的標准時間與格林尼治時間的差數就不是整小時數,而有時、分之差。
H.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時區我沒搞懂,誰可以給我教我如何計算時差等
你說是時差換算問題嗎?1、兩地相差經度除以15=兩地時差
【若商不是整數,就拿它的余數乘4,結果就是X(整數商)小時X分鍾(余數X4)】
一小時=15°
一分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