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背景是哪些

地理背景是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5 00:22:19

① 一,在確定區域主體功能時應該考慮的地理背景是什麼

自然地理背景:地形 維度 氣候光照
社會地理背景:勞動力 市場 交通 科技 政府政策支持

② 為什麼選D,網上好像還有說選A的 什麼是地理背景,人文也算嗎

就選D。地理背景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經濟

③ 地理研學的研究背景

地理研學的研究背景有國家教育局的大力支持,適應現在新社會的需要,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體地理研學的課程方面有:水質檢測方面、山川河流的形成,溶洞以及不同的地貌形成原因等。這些都會結合學生的地理、自然科學等課本來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④ 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和影響

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和影響。
VIP專享文檔 2019-12-03 2頁
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和影響。

(一)地理大發現的背景:

地理大發現是對15世紀末以來歐洲人開始的一系列探險性航海活動及其結果的總稱。

哥倫布發現美洲、達?伽馬開辟繞非洲到東方的新航線及麥哲倫等人完成的環球航行,是地理大發現的主要內容。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背景

由多種因素的交錯而促成。

①首先是經濟動因。人口與資源的矛盾:中世紀晚期歐洲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大,在耕作技術不能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是唯一的出路,但耕地面積終歸有限,於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歐洲人特別要求進行空間擴張,陸上空間擴張已有十字軍東征、德意志的東部移民等先例,海上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為空間擴張創造更好的條件。

傳統商路壟斷說: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人與東方世界存在廣泛的陸上貿易聯系,以滿足他們對東方貴重商品和香料、樟腦等生活必需品的迫切需求。但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後壟斷了東西方傳統的貿易商路,歐洲商人渴望一條通往東方的新商路。

「尋金熱」的出現:16世紀初伴隨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商品貨幣經濟日益發達,貨幣作為普遍的交換手段漸趨成為財富的象徵,而黃金是貨幣的最好載體,於是「尋金熱」彌漫歐洲。加之《馬可?波羅行記》對中國的描述,使得歐洲各國的君主、貴族、僧侶和正在形成中的新興資產階級都渴望到遍地黃金的東方攫取金銀財寶。

②其次是精神動因。傳播基督教福音,宣揚自己文化的普世價值,對付穆斯林世界,是促成歐洲人完成地理大發現的精神動因。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理念所蘊含的為創造現實幸福而努力奮斗、發揮人的潛能的精神,也為航海探險事業提供了思想支撐。

③此外,航海技術的改進、海上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專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緣優勢等,也使地理大發現的發生具有了客觀的、有利的條件。

(二)影響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影響

①早期殖民擴張:地理大發現拉開了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序幕,歐洲人紛紛到亞、非、拉美等地展開殖民掠奪,葡萄牙東方殖民帝國的建立和西班牙對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證。

②商業革命: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表現為世界市場擴大,流通的商品種類增多,新的產品出現在各國市場上,特別是美洲的特產逐漸傳播到歐亞大陸。世界貿易中心也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導致了

義大利商業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興城市的崛起。

③價格革命:新航路的開辟還引起了「價格革命」,即美洲的

白銀大量湧入歐洲,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僱傭勞動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損失,正在形成中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則從中牟取了暴利。

④世界聯系的加強:地理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世界市場的擴大,開闊了人類的視野,增進了彼此的交流。在商業貿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世界經濟體系,在殖民擴張基礎上形成的世界殖民體系,推動了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
地理大發現(Age of Exploration),又名探索時代或發現時代、新航路的開辟,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⑤ 黃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和形成原因有什麼不同

地理背景主要描述它的特點,地貌等參數,而形成原因就是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

舉個例子:例如一塊麵包,那麼對應的,一個是說它的色、香、味、形狀,一個是說怎麼做。

(1)地理背景: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2)形成原因: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詳細的解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里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里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里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⑥ 文化地理背景組成三要素

文化地理背景由三要素組成,自然環境的物質基礎要素、物質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圍中的人群,必須依賴著自然提供給他的條件,進行他的文明建構,展開他的文化歷程。因此,了解一個文化的總體特徵,從地理環境方面進行觀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觀察,必須是歷史的,文化與地理互動的。

⑦ 可可西里的地理背景

可可西里無人區:是世界第三大、我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這里山巒巍峨連綿、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冰川冷峻挺拔,光影交錯間無處不透露著一種蒼涼而純凈的原始之美;這里生活著野氂牛、野驢等230多種野生動物,特有的藏羚羊更是天下共知。然而這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空氣稀薄、氣候寒冷,長久以來都是「遊客的禁區」。可可西里的地理位置在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青藏公路以西的以可可西里山為主體的廣大地區,包括青海和西藏部分地區。這個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靠近青藏公路附近海拔較低,在4500米左右,空氣比較稀薄,屬高寒荒漠氣候。可可西里實際上是指一個地區,而不是單指某個地方。之所以把可可西里叫無人區,因為那裡廣大地區地勢高亢,自然環境極端惡劣,至今仍為無人居住區,其實在青海可可西里東部還是有個別的放牧人居住的。

⑧ 地域背景是什麼意思

地域背景指的是地域的背景,表示背景的顏色。
區域背景以一定地域空間(地區、大經濟區、國家或全世界)為其特定的研究范圍,在交通運輸地理學一般理論與方法論的指導下,分析並闡明地域范圍客貨流和交通運輸。

⑨ 分析青海省成為中華水塔的自然地理背景是什麼

青海三江源是長江,瀾滄江(即湄公河),黃河的發源地,因此為中華水塔。分析其自然地理背景,從水和塔兩個方面入手,即水的來源,地勢的問題。這里濕地面積比較廣,又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因此水資源豐富。加上它處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勢高,以中國的整體地形為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因此水往東流。這就是其背景。

⑩ 文化地理背景是什麼

自然地理背景三級差異
1. 一級差異——自然地帶-基調景觀差異
2. 二級差異——同一自然地帶內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三級差異——由於地區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觀
文化地理環境的三級差異
1.一級差異: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響的地區,同質文化圈、異質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歐洲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著人文化圈
2.二級差異:文化區:世界文化區P15(十二個)
3.三級差異:民族小區:同一民族生活地區。

閱讀全文

與地理背景是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