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文化現象有哪些地理環境的關系

文化現象有哪些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3-01-15 01:54:16

A. 文化與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因為氣候是自然科學,文化是社會科學,經濟建設、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氣候影響
地理氣候環境所提供的生存條件和發展基礎中孕育、產生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業,
這也就是在一個較大的國家裡也會有較大差異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氣候對文化影響的部分則是相對恆定的。只要這種條件繼續存在,其影響就不會消失(當然可以發展)。

B.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C. 論述文化現象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1、國家之間衛生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現狀WHO建議2000年各國實現衛生預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5%以上。一些落後地區和國家的衛生預算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下,如印度、喀麥隆、尼泊爾、斯里蘭卡、蘇丹、尚比亞等。在美國、法國、瑞士和德國等中高收入的國家其衛生預算佔GDP的比重均高於9%,美國更是高達14%。2、疾病防治研究上的衛生資源不平衡按照疾病的發病分布的情況將所有疾病分為三類:Ⅰ型疾病是富裕和貧困國家發病率都高的疾病,如麻疹、乙型肝炎、乙型流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與煙草相關的疾病。在發達國家,對Ⅰ型疾病採取鼓勵研究、開發與專利保護的政策。雖然有許多疫苗早已經被研製出來,但對於貧困國家來說,如何得到那些昂貴價格的專利技術卻是一道難題。Ⅱ型疾病是富裕和貧困國家都發病,但病例主要分布在貧困國家。如AIDS和結核病90%以上的病例都在不發達國家。對這類疾病研究和防治技術開發的經費與疾病的負擔極不相稱。2、疾病防治研究上的衛生資源不平衡Ⅲ型疾病是指絕大部分或完全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疾病。如非洲錐蟲病、盤尾絲蟲病等。對這類疾病的研究和開發極少。專家分析到,隨著疾病負擔從Ⅰ型向Ⅲ型疾病轉移,富裕國家對這些疾病的研究和開發也隨之趨於減少。Ⅱ型和Ⅲ型疾病被稱之為忽視或嚴重忽視的疾病。對窮人疾病(Ⅱ型和Ⅲ型疾病)和富人疾病之間科研上的不平衡反映在經費上就是:只有5%的研究和開發經費用於佔世界人口的95%的健康問題。3、地區、民族和階層之間衛生資源分布不公例如在不少中等收入的國家,社會中廣泛存在著巨大的收入不平衡,最貧困的居民往往得不到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其次,許多私人企業等非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職工沒有開展醫療保險。因此,當遭遇嚴重疾病和意外事故時就可能面臨失業或破產。即使在發達國家同樣存在著衛生服務提供不公平性現象。如在美國1996年估計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就有40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15%以上。4、不同性別和年齡人群之間的衛生資源尤其是老年人,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加及技術和收入的變化,其社會權利、社會交換行為、社會接觸和人際關系都因之縮減,常受到政治經濟和衛生機構和相關政策的忽視和限制。5、衛生服務行業內部資源的配置不合理①人員和投資主要流向醫院而忽視初級保健。如在美國,醫院從業人數占整個醫療衛生系統的3/4。聯邦政府對醫院的投資約占政府對衛生系統投入的58%左右。②社區醫院佔全國總數的80%,其服務人口占總數的90%,但政府對於社區衛生投資極欠缺,以致於人員不足,設備陳舊,不少倒閉或被收購。③中醫院資源比綜合性或西醫院少很多。5、衛生服務行業內部資源配置的不合理④衛生人力資源城鄉分布不均或地區差異極大。如在中國,佔全國人口1/4的城鎮人口卻佔有全國3/4的衛生機構;而佔全國3/4的農村人口僅佔全國1/4的衛生機構。⑤在高新技術設備上投資過多,而忽視適宜技術的普及和初級保健的投入。二、影響衛生服務公平的因素衛生服務覆蓋率主要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衛生服務的可得性,即指分配到一個地區的衛生資源的比重,如每千人口的醫師數量等;二是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即指衛生服務的需求者可期待利用衛生服務設施或服務的人口數比例;三是衛生政策或健康保障體系的選擇。二、影響衛生服務公平的因素一個國家的衛生費用投入主要取決於國家的收入。一般來說,收入每上升1%,就會帶動略高於1%的衛生費用的增長。衛生服務的不公平問題與國家的有關財政政策與效率有極大的關系。衛生服務人員、衛生服務系統的硬體和軟體的建設等也是影響衛生服務覆蓋率的結構性制約因素。二、影響衛生服務公平的因素一般認為,政府在衛生服務市場缺陷和市場失靈的情況下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醫療服務市場肯定存在著某種缺陷。另一方面,醫療服務市場存在著失靈的情形。失靈的原因在於醫療服務存在著外部性,即當個人或服務提供者的行為對其他人可能產生有利的或不利的次級影響時,就產生了外部效益或外部成本。由於外部效應的存在,政府在衛生保健中發揮作用便成為必要。二、影響衛生服務公平的因素由於醫療保健中存在著上述所說的市場缺陷和市場失靈,用實物補貼進行再分配,這已經成為政府在衛生服務領域的主要政治經濟策略了。醫療保健中的政府實物補貼的類型有兩種:①需求補貼,如美國實行的老年醫療保險計劃和窮人醫療救助計劃等,1989年美國的這項開支約為2150億美元。全民健康保險也是一種直接的需求補貼。②供給補貼,如對衛生人員教育、醫院建設補貼、醫院免稅待遇等。二、影響衛生服務公平的因素關於供給補貼的效益,衛生經濟學家認為,供給補貼除了大部分補貼不能到達低收入者手中的低效率之外,還有可能將引起低收入者醫療服務利用的增加,或者服務對象與原補貼受益者完全不符。例如在美國退伍軍人醫院就診的病人中退伍軍人實際上只佔10%左右,其他則是與軍隊服役無關的低收入病人。供給補貼政策就是醫療保健和醫學教育的提供者這些利益集團意願的反映。三、衛生立法的政治經濟分析衛生立法是醫療保健領域政治經濟最集中的表現。如美國的衛生保健制度的結構在很多方面就是衛生協會等利益團體立法的結果。事實上,立法可以給推動立法的利益集團帶來大量的經濟利益,將來自病人和納稅人的收入作大幅度的有利於衛生專業人員的再分配,正是後者成為推動立法成功的標志。1、衛生團體的利益及對立法的需求在經濟活動的許多領域,當生產者的經濟利益集中而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分散時,利益團體的立法給每個消費者帶來的額外費用就會分攤到廣大的消費者身上,而使每個消費者感到負擔似乎很小。這時利益團體就會千方百計地爭取有利於自己的立法,因為從立法中得到的潛在的利益很大,而廣大消費者又不易反對,甚至是這種立法還往往是打著維護公眾利益的名目而出現的。1、衛生團體的利益及對立法的需求不同的衛生團體其利益重點有所不同。以美國為例,衛生團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代表衛生人員利益的團體,如美國醫學會、美國牙醫學會和美國護士協會等;其推動有關立法的共同目標一般是使其成員的收入最大化。第二類是代表非營利性服務提供者利益的協會,如美國醫院協會、藍十字協會、美國醫學院校協會和美國牙醫學院協會等。這種機構不能保留任何可以分紅的利潤,所以其目標通常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聲譽。2、衛生立法的類型及其經濟作用增加收入的立法1、增加服務需求的立法。2、通過服務價格使服務提供者收入最大化的立法。①為防止價格競爭,②堅持區別價格制度3、降低互補性服務的價格及增加其數量的立法。4、減少替代性服務的可獲得性及提高其價格的立法。2、衛生立法的類型及其經濟作用降低服務經營成本的立法1、限制供給增加的立法。限制衛生服務提供者的數量可以確保行業的壟斷地位。通常的方法有:贊成實行行醫執照法以及相關的教育培訓。幾乎所有的醫學會、牙醫協會都主張通過執照法來控制過多的競爭者的出現,而且在參加執照考試前必須接受專業團體所認可的教育機構的指定的教育。2、對提供者的服務給予補助的立法。政府對衛生人員教育、醫院建設的補貼,以及給予醫院免稅待遇等直接的或間接的補貼四、醫學文化沖突中的政治經濟問題1、西方醫學的文化霸權主義與殖民化起源於西方的現代生物醫學模式,現在幾乎覆蓋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地區或具有絕對優勢的地位。然而,這種現狀並不是多種醫學理論技術臨床競爭的結果,而是伴隨著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張和殖民主義的副產品。近現代西醫傳入中國,中醫與西醫的論爭,中醫現代化問題就是典型的例子。四、醫學文化沖突中的政治經濟問題西方文化的霸權主義(Hegemony)滲透到了各個領域,成了一種殖民主義的世界觀。現代西方與其說是一個地理和時間的空間,還不如說是一種社會、經濟、文化和心理空間。西方的世界觀、科學觀不僅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會、經濟、文化的結構中和人們的思想里。殖民主義世界觀的一種重要態度就是對社會、文化和人採取一種絕對的、簡單的我與非我的兩分差別觀:非優即劣,我是中心,非我即邊緣。絕對理性、邏各斯中心論、單一的歷史觀已經廣泛地影響了第三世界的幾代人,殖民地的本土人民甚至不得不用殖民者的語言及其文化來說明自己所創造的東西的科學性。四、醫學文化沖突中的政治經濟問題2、後殖民主義批評與本土傳統醫學的興起所謂後殖民批判就是從第三世界的角度,以殖民關系定位來重寫後現代狀況。後殖民文化批判一方面要突出本土文化的聲音,另一方面也不應當簡單化地用二分對立論強調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和與第一世界的對立,從而再度落入殖民主義話語大邏輯控制之中。第三世界民族其實更需要強調的是自己實際生存狀況的體驗和需要,文化和政治的差異性,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合理性。四、醫學文化沖突中的政治經濟問題醫學人類學家不贊同那種關於醫學科學客觀化和中立的論點,認為人類醫學具有與自然科學不同的秉性,即人類的醫學知識總是歷史和文化環境的社會化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保健知識就是與環境協調生存的技能,哪有脫離具體生存時間、空間環境的生存知識,而只有具體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生存技能。什麼是科學的和非科學的,正統的和非正統的,主流的和非主流的醫學,與其說是一個科學劃界的問題,還不如說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例如關於替代醫療(AlternertiveMedicne)這個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四、醫學文化沖突中的政治經濟問題如何評價替代醫療的實際療效和科學性不僅涉及到科學標准和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問題,而且還涉及到醫學職業群體的政治經濟利益。西方殖民主義的文化霸權往往將科學醫學(ScientificMedicine)之外的其他民族的,不符合西方世界觀和邏輯思維的東西統統宣布為反科學或非科學的,偏重動物實驗,而不看重人的體驗和臨床的有效性。近十幾年有所改變,將生存質量的研究引入療效評價開始受到關注,但生物醫學評價醫療效果的核心指標仍然沒有動搖。西方文化的範式仍然是決定替代醫療被打入「非常規醫療」、「非正統醫療」、「邊緣醫療」、「民間醫療」等另類的主要文化原因。四、醫學文化沖突中的政治經濟問題醫學歷來被認為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力量,但什麼才是高的生存質量(QualityofLife)不同的文化卻有不同的看法。WHO在進行跨文化比較後對生存質量做出的定義是:「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他們的生活狀況的體驗,不僅與其生活環境有關,還受其目標、期望、標准和所關心的事物的影響。」中醫《黃帝內經》中描述的那種,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民風淳樸,小國寡民的理想生存狀況與發達國家那種注重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生活質量觀是截然不同的。

D. 分析我國地域文化特徵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不同,也就說組成地理環境的諸多地理要素不同,如地區的氣候不同該區所處的溫度帶,熱量和降水都會不同,如在溫帶 和熱帶兩個地區的人們的穿著特點就不一樣;再著如氣候乾旱地區和降水豐富的地區,人們的著裝特點也會不一樣,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又如降水熱量不同,地區所發展的農業類型也會不一樣,如我國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可以大面積種植水稻,而在內蒙古高原上發展的是畜牧業。

E. 哪些文化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有直接影響

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有直接影響的文化有如下:
1、建築文化: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傳統的建築風格存在著明顯不同,北方地區降水少,氣溫相對較低,所以民居屋頂坡度小,甚至沒有坡度,房檐較短,並且北方的房子牆體較厚,便於保暖,而南方地區由於雨水和熱量條件優越,房屋往往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並且屋頂坡度大,便於排水。
2、飲食文化: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其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所以北方人習慣於吃麵食,而南方地區則以水田為主,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人們更喜愛吃稻米,中國的菜系豐富多彩,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的所謂八大菜系,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
3、信仰文化:中國民間的信仰文化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
4、音樂文化:中國南方和北方的音樂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北方的音樂往往大氣磅礴,高昂激越,南方的音樂則顯得婉轉柔和。

F. 簡述中國地理環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1、疆域遼闊完整——中華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 2、外部封閉隔絕——封閉內斂的大陸型文化 3、多樣的地形氣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復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G. 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文化。

H.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8)文化現象有哪些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I.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對文化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人類社會初期,它的影響甚至是具有決定性的,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如此。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⑴地形地貌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丘陵約佔全國土地面積65%。海拔500米以下的僅佔全國土地面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卻佔25、9%。全球超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國即有7座。我國地勢的總體走向是自西向東依次遞降,呈現落差顯著的、三級台階式的地形、地貌。中國的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⑵氣候環境
中國大陸以距海遠近形成了從東南到西北由濕潤、半乾旱到乾旱逐漸遞變的明顯趨勢。中國大陸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的依次遞變。季風氣候明顯。主要表現為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的變化,隨季風的進退,降水量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大陸性氣候強。表現為冬夏兩季平均溫度與同緯度其他地區或國家有較大的差異,冬季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氣溫年差較大。
⑶中國地理的多樣性特徵: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無所不包;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地區聯系在一起。黃河、長江貫穿三大階梯之中,溝通中國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則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於珠江水系的灕江、北江同發源於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把湘江和灕江相溝通。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雲貴。中國大陸遂成為一個整體。
其次是地理通道:中國大陸地形復雜,山脈眾多,但無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也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發生過人群交流的。
二.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⑴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樣化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不同的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境內地理環境的多樣化,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歷來就存在很大差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
⑵歷史地理環境對「多元一體格局」的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相對優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大量漢族(華夏族)人口不斷從黃河流域遷往南方、西北、東北各地,文化上的優勢和數量上的多數是這些移民最終成為遷入地區的主體人口,他們所傳帶的文化自然也成為遷入地的主體文化。當然,傳統文化也吸收牧業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從而形成了中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
⑶歷史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政治型文化」的形成。

閱讀全文

與文化現象有哪些地理環境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