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根據土質判斷地理位置

如何根據土質判斷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2023-01-16 15:38:22

Ⅰ 如何根據土層判斷歷史年代

根據土質與土色的不同變化就可以來區分土層,再根據地層的疊壓和打破關系與平剖面相結合來區分地層的早晚關系。
土地的表層。在母質之上的土壤層,在其中發生土壤形成自然過程,在良好發育的土壤中,這一土壤層變得與其母質大不相同並包括A和B層位(solum)。
土壤剖面是由一些形態特徵各不相同的層次重疊在一起構成的。這些層次大致呈水平狀態,叫做土壤發生層,簡稱土層。土層的形成是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遷移、轉化和積累的結果。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剖面構造,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為:①覆蓋層(以A0表示);②淋溶層(A),又分為腐殖質層(A1)、灰化層(A2)、過渡層(A3);③沉積層(B);④母質層(C);⑤母岩層(D或R)。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為:①耕作層。②犁底層。③生土層。④死土層。
這里推薦幾本書,內中都有關於考古地層學的問題。《考古學基礎》、《工農考古基礎知識》、《考古工作手冊》、《田野考古入門》、《考古學是什麼》、《田野考古學》、《二十一世紀的考古學》。

Ⅱ 土壤的分類、地理分布、成土過程等

樓主不是只要分類、地理分布、成土過程嗎?

上面的答案好多都沒用啊!下面是我同學總結的,請參考。

一 凍 土
分類:冰沼土和凍漠土
地理分布:高緯地帶和高山垂直帶的上部
冰沼土分布在北極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帶
凍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區

成土條件:苔原氣候或高原氣候(低溫、低蒸發、水分飽和、永凍層)
以苔蘚、地衣為主的苔原植被或多年生、中旱生的 草本植物、墊狀植物和地衣
冰川地形
母質差異較大

成土過程:凍融交替顯著,以物理風化為主,生物、化學風化微弱
元素遷移不明顯,存在粗骨性
永凍層深度影響土壤剖面層次分化
極地冰沼區水分飽和,表層有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機質積累,並有潛育層形成
高山凍漠土分布區,降水少,淋溶弱,剖面中有石膏、易溶性鹽和碳酸鈣的累積,土體呈鹼性,表土結皮和龜裂

主要性狀:具有永凍土壤溫度狀況
地表具有多邊形土或石環狀、條紋狀等凍融形態特徵
土體淺薄(<50厘米),剖面構型簡單
有機質含量低,陽離子代換量低,粘粒含量少,營養元素貧乏

二 灰 化 土
分類: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潛育灰化土、棕色灰化土

地理分布: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緯向綿延展布
世界各地的高山
我國大興安嶺北端和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亞高山垂直帶(極少)

成土條件:
• 氣候:寒溫帶濕潤氣候區,冬長而寒冷,氣溫季節變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降水量少,但低溫冬凍,水分蒸發弱;永凍層存在,地表水分充足,有利於淋溶和潛育作用的進行
• 植被 :針葉林為主
• 地形、母質: 山地和丘陵平原
• 更新世冰川沉積物(主)、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風化物

成土過程:灰化層形成過程
• 淀積層形成過程
• 主要性狀:具有灰化淀積層
• 土體剖面分異明顯,土體構型為O-Ah-E-Bsh-C
• 表層有機質含量高,腐殖質中以富里酸為主,土壤呈酸性
• 陽離子交換量低,鹽基飽和度低
• 整個剖面中各種氧化物均有明顯的流失,除了鈣、鎂、硅等大量淋失外,鐵、鋁有明顯的淋溶淀積
• 粘粒含量從表層向下明顯增高,淀積層粘粒含量可為灰化層的兩倍左右,質地有明顯的突變性

三 淋 溶 土
分類:暗棕壤、棕壤、黃棕壤和白漿土

地理分布:廣泛分於於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地區,在亞洲的中東部、北美洲的中東部、歐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區、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
我國主要分布於南起大巴山和長江、北跨山東半島、東北的廣大地區

成土條件:
• 氣候:溫帶、暖溫帶、以至北亞熱帶的濕潤季風氣候區
白漿土、暗棕壤分布區,冬季寒冷乾燥,土壤凍層深,表層凍結時間150天左右,年降水分配極不均勻,暖季(5—10月)降水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棕壤分布區,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季節凍層較淺。
黃棕壤分布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旱,降水量多集中於夏、秋兩季,氣候上已屬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
• 植被
暗棕壤:針闊混交林;
棕壤:落葉闊葉林;
黃棕壤: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
白漿土:喜濕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澤)和木本
• 地形、母質
淋溶土分布區的地形多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階地、山間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質為沉積物、坡積物、第四紀沉積物

主要性狀:具有粘化層
土體剖面構型為O-Ah-Bt-C
中-高度鹽基飽和度,交換性鹽基總量較高
有機質含量高,腐殖質組成差異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
粘粒含量高,以未徹底風化的硅酸鹽粘土礦物為主,質地粘重。多呈棱塊狀結構,有棕色膠膜。
剖面中淀積層粘粒含量高,粘土礦物以水雲母和蛭石為主

四 富 鋁 土
分類: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黃壤

地理分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亞洲東南部、非洲中部、北美洲東南部和南美洲北部,都有大面積的分布。
我國長江以南至南海諸島、台灣-橫斷山脈的廣大地區
成土條件:
• 氣候 熱帶、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
• 植被
磚紅壤:熱帶雨林、季雨林
磚紅壤性紅壤:南亞熱帶季雨林
紅壤:常綠闊葉林
黃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熱帶山地濕生常綠林
• 地形、母質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成土母質為各種酸性和基性岩,並以富鋁風化殼為主。
主要性狀: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鋁化特徵(鐵鋁層)
診斷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鋁化作用表現在於:
礦物分解、鹽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強烈,粘土礦物以高嶺石類粘土礦
物和鐵鋁氧化物為主;
礦物風化析出的氧化鐵在土壤中產生明顯富集;
鋁離子除進入交換性復合體,招致高度鋁飽和外,還以三水鋁石形式存在。
鐵鋁層中氧化鐵富積,鐵的游離度增大
粘粒的陽離子交換量低與硅鐵鋁率低
對用以診斷富鋁土綱的鐵鋁層不僅以其粘粒部分陽離子交換量和硅鋁分子率作為指標,而且還需就其與脫鉀作用聯系的K2O含量作出限定。具體指標是:部分亞層細土三酸消化分解物組成中K2O<35克每千克。
形態特徵
如果沒有受到侵蝕,土層深厚,土體分異不明顯,但可劃分出Ah-Bs-C各層
各層性狀
腐殖質層 一般厚10—20厘米,濁橙色至濁黃棕色。粒狀或小塊狀結構,疏鬆而多根系,常夾有殘落物和碎屑片。
鐵鋁層 這是富鋁土的重要診斷層,呈暗紅色至黃棕色,緊實粘重,孔隙較少,粘土礦物中以1:1型(高嶺石類)或鐵鋁氧化物占優勢。多呈塊狀或棱塊狀結構,在孔壁或結構面上常出現淀積的粘粒膠膜或鐵結核。
母質層 常見有玄武岩、玢岩發育的鐵質富鋁風化殼,石灰岩、白雲岩發育的鋁質富鋁風化殼,淺海沉積物發育的石英質富鋁風化殼,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硅鐵質鐵鋁風化殼

理化性質
物理性質:
顆粒較細,排列較緊,粘粒活度低,膨脹較小,因為有較多無定形鐵鋁氧化物的膠結作用,因此形成的團聚體,尤其是微團聚體的水穩定性很強。
土體的孔隙度比較高,透水性較好,能容忍較大的降水強度。
粘結力小

化學性質
富鋁土全剖面呈酸性反應,pH值一般為4.5—6.0,其酸度主要是由於鋁離子所引起的
含較多游離氧化鐵(正電荷載體),對富鋁土的表面性質有較大的影響
磷含量較低,氮和鉀含量變動大

五 鈣 積 土
分類: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棕鈣土和黑壚土

地理分布:溫帶、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向乾旱氣候過渡區
歐亞大陸的溫帶和暖溫帶內陸地區,從黑海以西向東延伸越過巴爾喀什湖,略呈東北-西南向的帶狀分布
北美落基山以東的美國東部大平原,
南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西部、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
• 成土條件:氣候 年降水量不足,降水年變幅大,季節性乾旱明顯,乾燥度由半濕潤區向內陸乾旱區增大。
• 植被
黑鈣土:草甸草原、草原、
栗鈣土:乾草原、
棕鈣土、灰鈣土:草原——荒漠
黑壚土:草原、農作物
• 地形和母質
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和階地為主
成土母質以黃土狀沉積物為主
主要性狀:具有暗色表層
剖面具有鈣積層或強石灰特徵,有時有鹽化層、鹼化層、石膏層
土體剖面構型為Ah-Bk-C
具有石灰反應,易溶性鹽類少,鹽基飽和度高
粘土礦物以蒙脫石和水雲母為主

六 弱淋溶土
分類: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紅土

地理分布:分布范圍較廣,五大陸的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北,由東北向西南延伸
• 成土條件:氣候 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均有分布,氣候類型差異大
• 植被
灰色森林土:溫帶森林草原或森林向草原過渡帶
褐土:常綠硬葉林、灌叢和森林草原(我國為中生夏綠闊葉林與灌叢)
燥紅土:熱帶稀樹草原或熱帶稀樹灌叢草原
• 地形、母質
在我國多分布在山地、山丘或丘陵地帶中。燥紅土所在地形為山坡地、河谷地或海岸階地。
母質差異較大
主要性狀:具有半干潤土壤水分狀況
土體剖面構型不明顯
表層有機質含量高,陽離子交換量和鹽基飽和度高
不同土壤類型酸鹼性不一

七 荒 漠 土
分類: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地理分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荒漠地區
世界荒漠土分布在撒哈拉、大洋州、中亞、阿拉伯、南美以及美國西部等荒漠地區
我國荒漠土分布在甘肅、新疆、青海、寧夏以及內蒙古等省區
成土條件:氣候
乾旱的大陸性氣候:
降水稀少,降水變率大;
日照強烈,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風大而強烈,多大風和塵暴天氣
灰漠土:溫帶荒漠邊緣地區
灰棕漠土:溫帶荒漠地區
棕漠土:暖溫帶荒漠地區

Ⅲ 熟練的盜墓者往往根據土質,一眼就能看出這里有墓葬還是沒有墓葬,他們是如何判斷的呢

這是盜墓者長時間從事這個行業,以技術和經驗判斷出來的。

Ⅳ 上海、北京、廣州、哈爾濱、四川的差異地理位置、氣候、土壤、地質、

上海:地理位置:山東丘陵,華東。氣候:暖溫帶,半乾旱,溫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影響區。土質:黃土。地質:平原。資源:無。
北京:地理位置:華東,華北。太行山脈以東,第三階梯,渤海沿海。氣候:暖溫帶,半乾旱區,溫帶季風氣候。土壤:黃圖。地質:山地過度平原。資源:無。
廣州:地理位置:南海沿海,東南嶺以南,第三階梯。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土質:黃土。地質:平原。資源:無
哈爾濱:地理位置:華北,東北平原,小興安嶺以南。氣候:中溫帶,半乾旱區,溫帶季風氣候。土壤:黑土。地質:平原。資源:煤炭

高中地理知識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人類知識的宇宙
(一)人類觀測到的宇宙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日心說」、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萬物的總稱,由各種物質組成,處在不斷運動和發展之中
3.天體系統天體概念:宇宙間的物質存在形式
形成:運動著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成層次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恆星世界
太陽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離:1.496億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質量、體積、平均密度、運動特徵介於九大行星之間
地球的特殊性:擁有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物
3.地球上擁有
生命的條件 穩定安全的宇宙環境太陽穩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際空間地球自身
的條件 日地距離適宜→適宜的溫度(地球表面 平均溫度為15℃)體積質量適中→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陽、月球與地球關系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概況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氫、氦表面溫度6000K
2.太陽輻射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反應式 4H 高溫高壓 He+能量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①向地球輸送能量,維持地表溫度 ②促進地球環境的形成和變化 ③太陽輻射能是人類生活、生產的能源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概念:太陽表面大氣的變化主要類型黑子(強弱標志)耀斑(最激烈顯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陽活動對
地球影響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
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訊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圓缺的各種形狀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陽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不斷變化
3.變化規律: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4.意義:計量時間的尺度。農歷月:以月相變化周期為基礎。星期:以半月望兩弦四相為單元 三、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測的發展
1.衛星探測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7年10月,原蘇聯
成果:發現磁層和宇宙射線,測量許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質
2.載人航天探測
3.意義: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影響和改善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4.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神舟」五號發射升空
(二)開發宇宙
空間資源特點:遼闊、高真空、強輻射、失重
開發利用:收集有關地球的各種信息,在衛星上進行科學實驗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月岩中含有豐富的礦產和地球上沒有的能源 3 He
(三)保護宇宙環境
1.空間垃圾
的來源 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義爆炸產生的碎片航天員扔出飛船艙的垃圾
2.空間垃圾產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損壞
3.措施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其他軌道用太空梭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地球
四、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活動
2.特點: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東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空觀察: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空觀察:順時針方向旋轉
4.周期恆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轉360°)時間23時56分4秒太陽日:晝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轉360°59′)時間24小時, 通常所說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角度規律兩極點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時或1°/4分鍾線速度概念:單位時間內通過的緯線弧長規律兩極點為O
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轉
1.概念: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軌道概念:地球公轉的路線又稱黃道形狀:近似正圓的橢圓
影響:太陽位於其中焦點之一1月初為近日點7月初為遠日點
4.周期恆星年概念:地球公轉一周360°的周期時間: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概念:太陽回歸運動的周期時間:365日5時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線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自轉→赤道平面
公轉→黃道平面→ 黃赤交角
(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歸線之間的周年變化→回歸年
五、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一)晝夜交替
1.晝夜的產生: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半個球面
2.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晨線昏線
3.太陽高度: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晝半球大於0°夜半球小於0°晨昏線上等於0°
4.意義: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大,生命有機體得以生存和發展
(二)地方時
1.概念: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15°/小時
2.時區:為了統一標准,國際上規定每隔經度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
3.區時: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稱為區時,相鄰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
4.特別的計時: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半區時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地轉偏向力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應用:長江三角洲的發育,沉積左岸(北岸),沖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運動的地球意義(二)
(一)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1.太陽直射點:地表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太陽高度為90°
2.回歸運動原因:黃赤交角的存在
規律: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周期:1回歸年,時間365日5時48分46秒
影響:使地表獲得的輻射能具有回歸年的變化
(二)晝夜長短的變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 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 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
(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隨緯度變化同一時刻:由直射點向南北兩方遞減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遞減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遞減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兩方遞減
2.隨季節變化同一地點:離太陽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冬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歸線之間:當太陽直射某地時,該地太陽高度最 大為90度,每年直射兩次。
(四)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我國傳統:以四立為四季起點西方:以二分二至日為四季起點
氣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義:對生產、生活、有指示、預告作用
2.五帶的劃分依據:太陽輻射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的規律界線:回歸線和極圈
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
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一)大氣的組成
1.干潔空氣氮(佔78%)是地球上構成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氧(佔21%)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線,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2.水汽、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
1.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雜質,厚度隨緯度而變化特點: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 象復雜多變
2.平流層有大量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
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天 氣晴朗大氣平穩(利於飛機高空飛行)
3.高層大氣氣壓低,空氣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一)大氣的熱力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選擇性水汽、CO 2 吸收紅外線O 3 吸收紫外線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厚反射作用強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波長較短的藍光易被散射
2.大氣對地面
的保溫效應 地面增溫: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大氣保溫:大氣逆輻射將大部分熱量還給地面
3.意義減少了氣溫日較差
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環境
(二)全球熱量平衡
就整個地球多年平均狀況來看:地球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熱量相等人類活動(礦物燃料燃燒、毀林)→熱量失衡→全球變暖
三、大氣的運動
(一)能量來源: 太陽輻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陽對各緯度加熱不均
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三)大氣運動的方式: 垂直運動:氣流上升或下沉水平運動:風
(四)運動基本類型
1.最簡單形式
熱力環流 概念:由於空氣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原因:冷熱不均引起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並 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
城市風:市區上空流向郊區,郊區近地面流向市區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氣壓梯度: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
水平氣壓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氣壓梯度,就產生了促使大氣由 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方向:垂直等壓線由 高壓指向低壓
近地面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與摩擦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 線斜交高空大氣的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四、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作用①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水熱交換②促進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氣和氣候的基礎
(二)三圈環流
1.組成: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
表現:在近地表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
規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北半球氣壓
呈塊狀分布1月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7月 亞洲低壓 夏成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四)季風環流
東亞季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風向: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
南亞季風成因: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主要原因)及海陸熱 力性質差異
風向: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水平范圍,幾百米到幾千米
2.分類冷鋒快行冷鋒:狂風暴雨、大風沙暴
慢行冷鋒:多產生連續性降水 使氣溫降低,氣壓升高(過境後) 暖鋒:可形成連續性降水,過境後使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准靜止鋒: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如江淮准靜止鋒)
(二)氣旋和反氣旋系統
1.氣旋:①氣壓狀況:低氣壓 ②中心氣流:上升③水平氣流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
2.反氣旋:①氣壓狀況:高氣壓 ②中心氣流:下沉③水平氣流北半球 順時針輻散南半球 逆時針輻散
六、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一)氣候
1.概念:某一地區在多年內的大氣平均狀況或統計狀態
2.氣候形成因子:①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墊面狀況: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
③大氣環流具有雙重性質調整全球熱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④人類活動:對氣候產生影響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改變大氣成分,
導致氣候變化 CO 2 →溫室氣體
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性氣體→酸雨
(二)氣候類型
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2.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不同緯度地帶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同一緯度地帶海陸分布不同地勢高低不同洋流影響3.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歸線與30°之間:常年乾旱少雨大陸西岸亞熱帶:冬雨夏干
溫帶: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大陸東岸亞熱帶
溫帶 季風影響,夏雨為主大陸內部 降水較少兩極地區 以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氣候變化 地質時期:出現過三次大冰期
歷史時期:經歷過四次溫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紀以來:氣候有變暖趨勢
七、氣候資源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與其他自然資源相同的特點為人類活動供原料、能源
開發需依靠技術資金的投入
2.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的特點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數值特徵 ③較大的變率
(二)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1.氣候資源與農業不同溫度帶積溫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種類不同干濕狀況不同,植被、農業類型不同
2.氣候資源與建築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風與城市規劃:居民區處在盛行風向上風向,工業 區處在下風向
3.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鐵路設計、航空機場的布局
4.氣候資源的旅遊價值:哈爾濱→冰雕,松花江沿岸—霧淞
八、氣象災害及其防禦
(一)氣象災害概念: 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
(二)台風
成因: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形成的強 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分布:亞洲東部沿海及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成災原因:主要由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減災措施: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
(三)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強烈的上升運動
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分布:全球范圍內程度不同,亞洲洪水發生最多
防禦措施: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水庫、建分洪區非工程措施:洪泛區土地管理、洪水警報系統等。
(四)乾旱
成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
危害: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防禦措施: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結合的農業結構、乾旱區選擇耐旱作物、改進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國冬半年主要氣象災害
災害:使農作物受凍害、大風及大雪、凍雨危害。
第三單元 海洋環境
一、海水的性質
(一)海水的溫度
1.熱量收支:收入:太陽輻射 支出:蒸發2.表層水溫的分布:
(1)空間分布:水平分布:緯度低水溫度,高緯海區水溫低
垂直分布:隨深度增加而遞減1000m以下保持低溫狀態
(2)時間變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鹽度
1.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平均鹽度:3.5%
2.分布規律:全球: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低緯和高緯遞減局部海區:最高:紅海4.1%,最低:波羅的海不超1%
3.影響因素:氣候:蒸發量>降水量 鹽度高。洋流:暖流經過海區 鹽度高(同一緯度)
徑流:有無淡水注入,有淡水匯入海區鹽變低
二、海水的運動
(一)運動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義:海洋中海水常年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2.類型:(成因):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性質):寒流、暖流
3.分布規律:(1)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氣旋型大洋環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時針)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4)南緯40°附近海區西風漂流
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對氣候—暖流增溫增濕 (2)對海洋生物—形成大漁場 (3)對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擴散,使污染范圍擴大 (4)對航海事業影響
三、海洋開發
(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1.海洋資源主要類型: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河能源
2.海洋漁業生產: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陽光充足、營養鹽類豐富),世界主要漁場
3.海洋油氣開發:海上鑽井平台
(二)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
1.海洋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環境復雜性、特殊性。
海洋空間利用:交通運輸、生產空間、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儲藏空間、文化娛樂空間
2.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世界主要海運航線及港口。
(三)中國海洋資源
1.中國的海域近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海洋資源豐富
2.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舟山漁場—最大漁場 海洋水產:魚、蝦、海帶
3.海鹽和海底石油,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長蘆鹽場為最大鹽場
四、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
(一)主要的海洋問題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態破壞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權益:沿海國12海里領海權,外延至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第四單元 陸地環境
一、陸地環境的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2.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二)岩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1.物質循環岩漿 上升冷卻 岩漿岩 侵蝕、搬運、堆積 沉積岩 變質作用 變質岩 垂熔 岩漿
2.物質循環對地表影響:與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發育密切相關
二、陸地環境組成—地貌
(一)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時進行,內力作用為主
(二)板塊運動與板塊構造
1.板塊運動水平運動(主)相撞、擠壓→山脈張裂→裂谷、海洋
垂直運動(輔)→地表起伏、海陸變遷
2.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 海嶺海溝 六大板塊→板塊內部地殼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三)板塊構造與地貌
1.褶皺:背斜、向斜
2.斷層→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1.流水作用—溝谷、峽谷、瀑布
2.風力作用—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三、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
(一)陸地水體類型
1.空間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態、冰川水 (2)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2.水資源循環周期:靜態水、動態水源(開發利用重點)
(二)陸地水體相互關系
水體間相互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補給類型:湖泊水、大氣降水、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地下水補給
(三)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循環類型:海陸間循環(水資源再生)、陸地循環、海上內循環
2.水循環意義:聯系四大圈層、海陸間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塑造地表形態促使水體更新
四、陸地環境的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與環境
1.氣候光照、熱量、水分條件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環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對大氣成分改變
3.生物對陸地水體影響
4.生物對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環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本質屈性:有肥力,能生長植物
3.土壤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
4.作用: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中心環節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過程:原始土壤—有機質積累—養分富集
2.人類參與成土過程
六、陸地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
(一)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整體性
(二)地域差異
1.地帶性因素
(1)水平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 (2)垂直地帶性
2.非地帶性海陸分布地形起伏
七、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
(一)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
1.有限性
2.潛力無限
3.分布有一定規律
4.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整體
(二)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和發展動力,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
(三)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總量多,人均不足
1.水資源和水能資源
(1)水資源特點:時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修水庫 (2)水能的開發
2.土地資源分布及作用
3.礦產資源 特點及分布
(四)地質災害及防禦
1.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火山噴發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質災害的防禦加強、地質災害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地質災害管理;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第五單元 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狀:兩極略扁不規則球體
2.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二)地球儀
1.緯線:特點:形狀都是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2.緯度:劃分:0°(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高、中、低緯分界:30°、60° 南北極點90°回歸線23°20′ 極圈66°34′
3.經線:特點:形狀都是半圓,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經度:劃分:本初子午線(0°經線)—東西線分界線 180°東西經分界(以東為西經)東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為東半球 160°E-20°W為西半球
二、地圖
(一)地圖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數字式、直線式 (3)大小比較及比例尺大小與內容詳略關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指向標 (3)經緯網
3.圖例和注記
(二)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的線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據等高線疏密判斷坡度陡緩 (2)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3.地形刻面圖的判讀

Ⅵ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點

活著的每個人都在不斷地自覺學習,以適應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1

一、鋒與天氣

(一)氣團的概念和分類 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叫做氣團。 注意:

1.空間尺度: 水平范圍——幾百千米到幾千千米 垂直范圍——幾千米到十幾千米 2.「冷」、「暖」是相對於流經地區而言的,氣團溫度低於流經地區溫度的是冷氣團,高於流經地區溫度的是暖氣團。 思考:單一氣團控制下的廣大地區,天氣狀況(氣溫和氣壓)如何? 答:單一冷氣團控制,氣壓高,氣溫低,寒冷晴朗;單一暖氣團控制,氣壓低,氣溫高,溫暖晴朗。

(二)鋒面的概念和分類

冷鋒與天氣

暖鋒與天氣

准靜止鋒與天氣:春末——華南的降雨(華南准靜止鋒)

夏初——江淮的「梅雨」(江淮准靜止鋒)

冬季——昆明准靜止鋒

思考:鋒面附近一定會形成降水嗎?

答:不一定降水(空氣濕度不夠), 但一定有風(冷暖氣團有氣壓差)。

二、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與天氣

注意: 低壓與氣旋屬於同一個天氣系統,高壓與反氣旋屬於同一 個天氣系統。 只不過低氣壓、高氣壓是對氣壓狀況的描述;氣旋、反氣 旋是對氣流狀況的描述。

天氣: 低壓(氣旋)控制的天氣——台風(教材 P44)【主要記住台風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不利的、有利的】 高壓(反氣旋)控制的天氣——「秋高氣爽」、 「天高雲淡」、 夏季長江流域的伏旱

三、鋒面氣旋(北半球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2

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 措施 :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乾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採: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3

自然界的水循環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關系:從水的運動和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系。

(2)陸地水體類型及相互補給關系

陸地水體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類型,它們之間的補給關系如下圖所示:

思考:河流與湖泊之間的互補關系與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對應關系?

提示:河流汛期時,河流水補給湖泊,如圖2;河流枯水期時,湖泊水補給河流,如圖1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1)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和類型

類型 環節名稱

海上內循環 A蒸發,B降水

海陸間循環 A蒸發,C水汽輸送,D降水,E地表徑流,G地下徑流,H下滲

陸地內循環 D降水,I蒸發,F植物蒸騰

(2)水循環的意義——四個關鍵詞

①「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②「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聯系」——海陸間的主要紐帶。

④「塑造」——地表形態。

考點一.河流的補給類型

河流因其流經地區的氣候、地形和地質等條件存在差異,其補給類型和特點亦存在差異,具體比較如下:

補給類型 補給季節 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主要分布地區 徑流量的季變化示意圖節

雨水 補給 多雨季節 降水量的多少、季節和年際變化 普遍,尤以東部季風區最為典型

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春季 氣溫高低、積雪儲量、地形狀況 東北地區

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主要在夏季 太陽輻射、氣溫變化、積雪和冰川儲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區

湖泊水補給 全年 湖泊水位與河流水位的高低關系 普遍

地下水補給 全年 地下水位與河流水位的高低關系 普遍

2.河流補給類型的判斷

一條河流往往有多種補給形式,判斷其最主要的補給形式主要是分析徑流量的變化特點。

(1)河流徑流量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雨水補給

氣候區 補給時間 徑流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徑流量季節變化不大

季風氣候區 當地夏季(夏雨) 夏汛,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熱帶草原氣候區 當地夏季(濕季) 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地中海氣候區 當地冬季(冬雨) 冬汛,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2)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冰雪或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①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春季氣溫回升——春汛——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小,季節變化較大。

②冰雪融水補給:夏季氣溫最高——夏汛(冬季氣溫在0 ℃以下,河流出現斷流)——河流徑流量小,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小,季節變化較大。

(3)河流流量穩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補給

①湖泊水補給:對湖泊以下河段起調節作用,延緩並削減洪峰。

②地下水補給:河流穩定而可靠的補給來源,與河流有互補作用。

考點二.水循環

1.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特點

水循環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其主要環節和特點可列表 總結 如下:

主要環節及示意圖 特點 例證

海陸間循環 是最重要的循環,又稱大循環。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 長江參與了海陸間循環的地表徑流輸送,夏季風參與了水汽輸送

陸地內循環 循環水量少,但對乾旱地區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內循環 循環水量最大,對全球的熱量輸送有著重要意義 海洋上的狂風暴雨

2.「三看」法判斷水循環的類型

一看發生的領域:位於海洋上、陸地上還是海洋與陸地之間;二看水循環的環節:海陸間循環參與的環節最多,陸地內循環比海上內循環多植物蒸騰這一環節;三看參與水量的多少:海上內循環參與水量最多,陸地內循環參與水量最少。

3.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1)改變地表徑流——最主要的影響方式

人類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改陸、圍湖造田等一系列針對河流、湖泊的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地表徑流的自然分布狀態。

(2)影響地下徑流

人類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局部地區的地下工程建設都不可避免地對地下徑流產生影響。如雨季對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鐵路的修建破壞地質結構,改變地下水的滲流方向等。

(3)影響局部地區大氣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響蒸發,如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以增加局部地區的水汽供應量。

(5)影響下滲,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壞、植樹造林等措施都會影響地表水的下滲。

考點三.河流的水系特徵和水文特徵

1.河流特徵的分析 方法

河流特徵包括水系特徵和水文特徵。

(1)河流的水系特徵

水系特徵要素 影響因素 對航運的影響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狀)、流域面積、河道特徵(寬窄、深淺、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徵主要取決於流域的地形特徵,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態與地形密切相關。流經山區的河段比較窄,而平原區河段往往比較寬,曲流發育 河道寬而深,流速平緩,支流多,流域面積廣,對航運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徵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結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現象(如凌汛、斷流)等方面。具體分析如下:

水文特徵要素 影響因素 對航運的影響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變化主要取決於河流的補給量與流域面積的大小。一般來講,流域面積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時間變化主要取決於河流的補給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穩,汛期長(水深),無結冰期(通航時間長),含沙量小(淤泥少),對航運有利

水位 包括豐、枯水位時間,汛期長短等,主要與補給方式和河道特徵有關。河流在主要的補給季節處於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況下,河道的寬窄、深淺影響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與流域內植被覆蓋狀況、地形坡度、地面物質結構及降水強度等有關。一般來講,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質越疏鬆、植被覆蓋率越低、降水強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結冰期 最冷月平均氣溫>0 ℃,無結冰期;最冷月平均氣溫<0 ℃,有結冰期,且低溫時間越長,結冰期越長(有結冰期且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段可能發生凌汛)

流速(水能) 取決於河流單位長度內的地勢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徑流量大,則水能豐富

(3)人類活動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

①破壞植被:地表徑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漲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樹種草:地表徑流量減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緩慢;含沙量減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徑流,使河流水位陡漲陡落。

④鋪設滲水磚: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地下徑流,河流水位平緩。

⑤修建水庫:對徑流量有調節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穩;減少水庫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圍湖造田:對河流徑流的調節作用減弱,水位陡漲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徵的應用分析

(1)根據河流的水系特徵判斷地形

①據河流流向可判斷地勢的高低:河水從高處向低處流。例如,在圖a中,根據河流的幹流與支流之間成銳角的方向可以判斷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進而可以判斷出該地區的地勢是北高南低。

②根據水系特徵可判斷地形類型:向心狀水系,地形為盆地(如圖b);輻射狀水系,地形為山地(如圖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圖a所示,則地形特徵為山河相間分布。

③根據河床寬度判斷地形:若河流河床較寬,則說明該河流經平原地區,一般流經平原地區的河流比較彎曲。

(2)根據河流的水文特徵判斷地理環境特徵

①含沙量大,說明上游植被覆蓋率不高,水土流失嚴重,如黃河。

②若河流有結冰現象,說明最冷月平均氣溫<0 ℃,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③若河流出現兩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說明該河流春季受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可能位於我國東北地區、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等地區。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復習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地域文化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知識點

Ⅶ 中國的地理位置特點、領土四端

中國地理位置特點:
從世界上看——位於從東西半球來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位於北半球;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為止關系看,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從緯度位置看——中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終年冰雪帶。
中國位於:

從海陸位置看——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中國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總特徵為西部高,東部低。中國地勢從青藏高原向北、向東,各類地形呈階梯狀逐級降低。
中國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東部,這里土壤肥沃,開發悠久歷史。

中國領土四端:
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
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

Ⅷ 學習地理,基礎的知識應該知道些什麼如題 謝謝了

判斷兩地的相對高度及溫差 相對高度即兩地點之間的垂直距離,也即兩地的海拔之差,在對流層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溫度就會下降6℃,故兩地的相對高度也可算出兩地的溫差。對於兩海拔都是不定值的點,計算相對高度時尤其要細心推測。如跨n條等高距為h的等高線的陡崖,其相對高度H的范圍為:(n-1)h≤H<(n+1)h。 3.等高線的疏密還可以判斷坡度的陡緩,從而判斷其開發利用方式。一般來說,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而等高線越密集,則坡度越陡,開發利用時就越要注意。 4.根據等高線判斷通視問題:如果兩地之間沒有較高的山峰或山脊,或一個山坡為凹坡,則不影響這兩地之間的視線,即可通視。 5.根據等高線還可確定一系列"點"的區位 工廠區位的確定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對環境有污染的廠礦,要選擇河流下游,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方向,結合地質地形條件,宜放在地基堅實,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的地方;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需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從經濟效益考慮,要盡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資源產地。 港口的建設應考慮選擇在避風的深水海灣;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氣象站應建在地勢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點。 療養院應建在地勢坡度較緩、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方。 水壩應建在山谷的開口處,如果山谷為里大外小的口袋形,其出口處是理想的水壩壩址選擇地。 6.根據等高線還可確定一系列的線 一般而言,河流發源於河谷地區,因此等高線由小向大彎曲的地方可能發育河流;且河谷處的等高線越密集,河流的流速越快,該河段的水力資源就越豐富。 等高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就越陡,因此在選擇登山路線時,應盡量經過等高線稀疏的地方。 建鐵路、公路時,應選擇在坡度平緩的地區,翻山時應選擇緩坡,並通過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充分考慮路線的長度、坡度,少過河建橋;避免通過高寒區、沙漠區、沼澤區、永久凍土區、地下溶洞區等。 引水線路的選擇應遵循從地勢高處向地勢低處的原則。 輸油管道的選擇,路線盡可能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7.根據等高線確定面 在進行工農業生產時,可根據等高線反映出來的地貌類型、地勢起伏等,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業布局方案,如等高線較為密集的山區可發展林業、畜牧業。 工業區宜建在地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居民區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勢開闊的向陽地帶,交通要便利且遠離污染源。 8.根據等高線可繪制出地形剖面圖,然後結合剖面圖進行一系列的判斷和推理。 有關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不再詳述,由於該圖能更加直觀地表示地面的垂直變化,因此它在平整土地、修築渠道、大堤、建設鐵路、公路時,作為計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據,用處很大。 等溫線圖 等溫線是地圖上氣溫相等的各點的連線,等溫線圖是用若干條等溫線來表示一個地區氣溫分布的專用地圖。這種圖能幫助人們形象地確定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進而分析各地區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判讀時要注意: 1.根據等溫線判斷南、北半球位置:由於全球溫度分布規律是由低緯向高緯降低,如果自北向南等溫線數值逐漸減小則表示緯度逐漸增大,因此該地位於南半球;反之則是北半球。 2.根據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判斷海陸位置、季節等信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海洋和陸地的升溫、降溫速度並不相同,冬季時陸地上的溫度較低、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而海洋的溫度較高、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夏季時情況剛好相反。因此根據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可以判斷海陸位置、季節等信息。 3.海洋中,等溫線的分布較為平直,但如果受洋流的影響,等溫線常會產生彎曲。暖流流經的地區,海水的溫度要高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因此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寒流流經的地區,海水的溫度要低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因此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因此根據大洋中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可以判斷出寒、暖流,再結合其他的一些信息,甚至可判斷出具體洋流的名稱。 4.根據等溫線還可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這類圖中等溫線常與等高線平行。 等壓線圖 等壓線是指某個水平面上的氣壓相等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分析等壓線圖,一般包括: 1.判斷高、低壓中心及天氣狀況: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值大於四周,即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小的為高壓中心;反之為低壓中心。在高壓中心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因此不易形成陰雨天氣,較為晴朗;低壓中心盛行上升氣流,多陰雨天氣。 2.判斷各處的氣壓高低及所處氣壓場中的部位:根據等壓線所提供的數值,可判斷圖中任何一點氣壓值的高低,並進一步判斷高壓脊和低壓槽的位置。由高壓向外伸出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的連線為脊線;由低壓向外伸出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的連線為槽線,在槽線處常會伴生著鋒面,從而形成鋒面氣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稱為鞍部,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3.判斷一個地點的風向和風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並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並向左斜穿等壓線。但在高空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風向最終與等壓線平行。而風力的大小則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4.判斷鋒面的位置、性質及雨區位置 在等壓線圖中常伴有鋒面,它一般出現在低壓向外伸出的狹長區域,根據兩側空氣的冷暖性質還可判斷出鋒的性質,冷鋒一般會形成鋒後雨,而暖鋒則為鋒前雨。 其他等值線圖 除了上述幾種等值線之外,還可根據課本上的信息畫出其他多種等值線,但不論是何種等值線,其遵循的規則一樣,因此判斷的方法也大同小異。 (三)光照圖 光照圖是地球在太陽光照射下的縮影圖,它可以包含有關地球和地球運動的眾多知識,是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考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重要載體,學習中要學會閱讀和分析最基本的光照圖及其所產生的變形圖。 判斷光照圖時,首先要明確圖中各點、線、圈的含義。如在側視圖中,最外面的大圓一般為兩條相距180°的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其餘經線表現為連接南北極點的弧線;橫直徑為赤道,其餘緯線表現為平行於赤道的直線或弧線;晨昏線為垂直於太陽光線的直線,一般側視圖中只能看到晨線或昏線,二分日該線經過南北極點,二至日該線與南北極圈相切,其他情況介於兩者之間。在俯視圖中,中心點一般為南北極點,外圈為赤道,其餘緯線表現為以極點為中心的同心圓;放射狀的直線為經線,都過中心點;晨昏線在二分日為過圓心極點的直線,二至日為與極圈相切的弧線,該線被切點分為晨線和昏線,因此在俯視圖中,可看到半條晨線和半條昏線。在讀圖過程中,一定要緊緊抓住圖中重要的點,如南、北極點、太陽直射點等;重要的線,如0°和180°經線、赤道、回歸線、極圈、晨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和經線、6時、12時、18時、24時所在經線等。 分析清楚上述的光照圖基本構成後,可根據題目的要求,依次分析和判斷出其他一些我們需要的信息,如: 1.確定極點及其他各點的位置、相互之間的方向:側視圖中,一般上面的極點為北極點;俯視圖中,如果知道了地球的自轉方向,可根據北逆南順來確定極點;也可根據經度的遞變規律或極圈內的晝夜情況進行判斷。各點的位置則由經緯度確定,要能依據圖中的經緯度差及遞變規律,准確判斷各地的經緯度。在根據各點的位置判斷方向時,要注意靠近北極點的為北,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為東,當兩點之間的距離大於180°時,判斷東西方向時一定要注意。 2.確定晨線和昏線:晨昏圈由晨線和昏線組成,判斷出該線為晨線還是昏線對解題有著重要的作用,可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分析,由晝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由夜半球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 3.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讀光照圖的關鍵,找到了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其他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可根據與晨昏線相切緯線的緯度進行判斷,因為該緯度與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互余,如晨昏線與80°緯線相切時,太陽必定直射在緯度10°的緯線上,如果北緯80°以北是極夜,則直射在10°S。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它也是晝半球的中線;找直射點所在經線的時候,可在赤道上,由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向東度量90°,或由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向西度量90°,該點即位於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在正側視圖和正俯視圖中,直射點很容易看出,在判斷一些變形後的圖時,就要留心了。 4.進行時間的計算:根據光照圖可進行時間的計算,在計算前,我們往往要找出某條經線的時間。一般依據直射點所在的經度(即晝半球的中線)為12:00(正午),與之相對應的另一條經線(即夜半球的中線)為0:00;赤道與晨線交點所在經線為6:00,與昏線的交點為18:00;同一經線上各點的地方時相同;經度相差1°時間相差4分鍾(東加西減)。 5.確定晝夜長短及日出日落時間:由於晨昏線的移動,一個緯線圈被分為的晝弧和夜弧的長度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晝夜長短和日出日落時間也隨著發生變化。在判讀日照圖時,可先畫出所求緯度的緯線,該線被晨昏圈分為晝弧和夜弧,將它們的弧度數分別除以15°即可得出晝長和夜長。用12小時加減晝長的1/2即可得出日出和日落時間。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時,該半球上的各點晝長夜短,反之則晝短夜長;晝越長,即日出得越早、日落得越晚。 6.確定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在太陽直射點的緯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由此向南北遞減,減小的幅度為其與直射緯線的緯度差,因此只要找出各點與直射緯線之差,即可得出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 此外,由於光照圖能較好地反映季節信息,因此它常與其他有關季節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行考查,充分體現了地理的綜合性,如它可與地球的公轉速度、某地的氣候特徵、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方向、某地的農業生產等含季節性的知識相結合。 (四)景觀圖 一種景觀的形成,往往與當地的自然、人文地理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通過某地典型的景觀能夠反映出該地的一些突出的地理特徵。故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藉助地理景觀圖可有效地延伸學生的視野,獲得遙遠的、不能進行直接觀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具體概念和印象。 景觀圖主要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自然帶的景觀圖、典型地質地貌景觀圖、部分城市的著名建築物圖等。對不同類型的景觀圖,我們應採取不同的判讀方法: 對於自然類的景觀圖,我們應首先准確判讀該景觀圖表示何種地理要素或說明哪種地理現象。通過細心觀察景觀圖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徵和相互關系,先將其准確定位,然後再結合當地的區域特徵,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其相關的其他知識。如拿到"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一圖,首先就要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判斷出這是黃土高原地表形態的真實寫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這種地表形態的形成是由於黃土土質疏鬆、地表植被覆蓋差、多暴雨等原因導致的,這種形態對當地生產、生活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當地人又該如何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實現自然和人類的協調發展。 人文景觀中,古建築和古跡在教材中屢見不鮮,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的泰姬陵等。對於這類景觀,我們要能記住它的名稱、所在的國家、城市,以及這些國家和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這就要求我們應該認識這些世界和我國非常著名的建築,即使是課本上沒有出現的人文景觀,如我國的故宮、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等,作為常識也應牢牢記住。

Ⅸ 陝北人修建窯洞時,如何挑選地理位置的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陝北地區承擔了較為沉重的角色。陝北地處西北,氣候寒烈,雨少荒寒,土地貧瘠,不易植種,是非典型的農耕社會。人們少經商而多務農,處於以農為主、以牧為輔的經濟狀態下。綏德、米脂區等農較多、神木、府谷地近內蒙古,牧羊、牧馬較多。產糧以穀物和雜豆為主,北面為稻,果屬以棗為多。中國人一旦發跡,必光耀門楣,不惜血本修宅建院,如晉商、徽商,所以在中國看一個地區的富庶程度,只要看當地的建築即可。陝北建築之凋零,院落之破敗也切實反映出陝北地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狀況。專家學者談論窯洞院落的復雜和奢華時,少有以陝北為例的。陝北窯洞庄園有常氏庄園、姜氏庄園、馬氏庄園等。然與晉地大院相比,這些庄園無論是規模、結構、組合、用料、工期、造價,還是裝飾、雕刻、工藝等方面都相差千里,更無法與徽商大宅相比。

Ⅹ 高中地理如何判斷土壤質地類型

土壤 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閱讀全文

與如何根據土質判斷地理位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