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類與地理環境應該建立什麼關系

人類與地理環境應該建立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3-01-16 18:01:04

❶ 怎樣理解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

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統一的關系:地理環境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種類的生物。隨著地理環境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人類。因此大量環境是人類的生存環境,能夠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自然資源、清潔的空//生產和生活空間和水源,能夠容納人類的代謝廢物、生產廢棄物,加以清除的改變。
對立的關系:環境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如果人類的需求超過環境的供給能力,就會出現資源短缺問題;如果人類排放的廢棄物數量過多,超過環境容納、清除能力,就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

❷ 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地理環境 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 迥然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❸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一)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1.地理環境是人類出現、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人類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對人類出現和生存適宜的地理環境,就沒有人類。地球具有太陽系其他星體所沒有的適合於生物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地球上之所以有人類出現,人類之所以能夠繼續生存、繁衍,地理環境是根本的前提。

地理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適當的氣候條件。地球總面積為5.1×108 km2,其中海洋為3.61×108 km2,陸地為1.49×108 km2,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場所。盡管世界人口已達60億,盡管在一部分地區由於人類不適當的經濟活動而使地理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目前地球上仍有大片的陸地沒有人類居住。地理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居住空間,而且還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各種能源資源等。這些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條件。

2.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形式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分為兩種形式,即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1)地理環境的直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社會的直接影響在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城市和區域發展、工農業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是山地環境對四川交通的直接影響。重疊的險峰、陡峻的峭壁、兇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是古代交通巨大的障礙。山區和平原修建運力相同的鐵路,造價相差三倍以上。甘泉釀美酒,名酒產地大都有優質水源。由於油田自然狀況的差別,長慶、四川、延長和江漢油田的開采成本等於大慶油田的兩倍以上。京漢鐵路沿線位於太行山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豐富,地表有一定坡度,可灌可排,歷史上一直是我國政治和經濟活躍的地區。

(2)地理環境的間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多數影響是間接的,通過媒介來體現。第一類間接影響是「自然—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型連鎖反應。我國東南沿海盛產柑橘、菠蘿等水果和水產,罐頭工業原料豐富,成為我國罐頭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美國芝加哥在附近農牧業基礎上,發展肉類加工工業、食品工業和農業機械製造業。它們的背景都是適宜的農業地理環境。第二類間接影響是「自然—上層建築—經濟」型連鎖反應。地理環境通過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要素對經濟活動產生間接反應,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實際上這類間接影響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在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不少國界與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體一致。如以山為界的有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等,以河為界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等,以湖為界的有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四個大湖等。這些自然體,一旦成為政治邊界,對於邊界兩側的社會經濟分異就會產生間接影響。

3.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階段性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斷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1)採集和狩獵經濟階段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人類的衣食住行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較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自然界的氣候、地形和動植物分布的制約。只有在少數動、植物資源豐盛的地區,人類的生息才比較活躍。

(2)農業社會階段

在該階段,栽培的作物、馴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的生活來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供灌溉的河水、溫暖的氣溫、充足的日照,這些是農業社會的自然基礎。亞熱帶和暖溫帶中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如我國的黃河與長江、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與印度河。

(3)工業社會階段

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鐵礦、銅礦等金屬資源,航道、港口等交通要道,是傳統工業和商品貿易的基礎。地理環境包含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自然條件可以從經濟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豐富的生活資料自然資源,如肥沃的土地、富有魚類的水等;另一類是豐富的勞動手段自然資源,如可航行的河道、樹木、金屬、煤炭等。在人類文化初期即相當於農業社會階段,前一類自然資源有決定作用;在較高的發展階段即工業社會階段,後一類自然資源起決定作用。

(4)後工業化階段

新技術產業興起,自然資源對社會的整體影響相對下降,環境質量對社會的整體影響上升。新技術產業區主要在環境質量優異的地區落腳,如日本九州、德國南部都是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新技術產業區必然是知識密集區,優異的環境才能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此外,環境優異有利於提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

(二)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程度是有明顯差異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日益密切,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規模越來越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刻,特別是對環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

在人類誕生以後的漫長歲月中,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類僅僅是為了生存而適應和利用環境,進行採集和狩獵,很少有意識地改造環境。在長期的實踐中,人類學會了栽種植物和馴化動物,從而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集市貿易、城鎮和手工業。人類利用自然的規模有所擴大,程度逐步加深,改造環境的作用日趨明顯。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類以利用自然資源和條件為主,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大,生產方式原始、落後,生產工具簡單,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由於人類生產活動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對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而沒有考慮對它們的保護,從而產生了較多的環境問題。大量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盲目興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鹽鹼化和沼澤化。這些都會促使土地退化,甚至產生荒漠化。有些古代經濟、文化很發達的地區也因此而淪為廢墟或荒漠。

從18世紀中葉開始,出現了現代化工業,人與環境的關系從此進入了新的階段。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在生產中,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人口迅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消耗劇增,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類通過工農業活動,使環境的組成和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人類活動范圍明顯擴大,食品和其他物品的消費快速增長。現代化工業的生產主要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礦產資源與能源以空前的規模被開采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和廢料等「三廢」又以空前的規模被排放出去,主要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空中煙霧籠罩,地面污水橫流,工業垃圾和廢物堆積如山,工廠和交通運輸產生的噪音在空中回響。有些「三廢」對生物和人類有很大的毒性,給人們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甚至常常造成人員死亡。

20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繼續加劇。人類更大規模地開采和耗用自然資源,發明並大量使用內燃機,大規模地發展有機化學工業,這些都使環境污染變得更加嚴重。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新技術和交通運輸工業的發展,地球上過去未受嚴重污染的區域也受到很大影響。世界上發生了許多致使人員傷亡的事件,如著名的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因吸入含SO3 和H2 SO4 的氣體,導致5天內4000人死亡。眾多巨型油輪在海洋上航行,海上鑽井設施投入普遍使用,使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高空大氣的污染日益加劇。就連人跡罕至的高寒山區和兩極地區,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地球上已經很難發現潔凈的、未受污染的地區。

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和能源是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最強烈的影響形式之一。其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有以下幾種形式:①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把可燃性礦物轉變為CO2和碳酸鹽類,消耗、分散經地質作用積聚而形成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形成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新的地理環境;②通過挖掘和堆積作用而破壞土地,在露天或井下開采礦石、建築材料和煤,會造成大量的地表堆積物和許多地下空洞;③岩土體的平衡狀態受到破壞,容易誘發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④影響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降低地下水位,改變水文網狀態,影響河流的侵蝕與沉積作用;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⑥污染大氣,在開采和堆積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塵埃,在加工冶煉礦石(特別是含硫化物礦石)和燒燃料時都會對大氣產生污染;⑦含硫和其他元素的重金屬礦周圍的土地極易受到污染;⑧海洋受到污染,運輸石油、礦石,從海底開采礦產(特別是石油),從陸地向海洋排放礦渣,這些活動都會造成海洋污染。此外,開采和加工礦石有時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如礦井塌方造成的傷亡事故、吸入粉塵導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等。

❹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這是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兩個方面,缺少一個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地球的表層,由空氣、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構成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在這三個圈的交匯處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這四個圈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人類(生物)得以生存和發展。

地球上的生命據科學測定,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殼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這表明人是環境的產物。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還表現在人體的物質和環境中的物質進行著交換的關系。比如,人體通過新陳代謝,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潔的水,吃豐富的食物,來維持人體的發育、生長和遺傳,這就使人體的物質和環境中的物質進行著交換。如果這種平衡關系破壞了,將會危害人體健康。

❺ 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而我們所謂的「牽一發動全身」就是整體性的最好體現,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而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其後果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化,並危害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類所生活的城市中,由於人類過度的開發,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協調好這一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把自然地理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自然環境破壞後的修復所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發展都要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基礎。

❻ 地理與人類生活有哪些關系

舉例說一些吧
下面,我就從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歷程產生什麼楊的制約作用,以及制約強度的大小進行評述.
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的制約表現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的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能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現差異.這是因為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本來就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當然要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初期,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和方式,固有農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區別,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腓尼基人,則因其自然環境,在主要從事農業的同時,商業,航海,殖民則較為發達.
馬克思的以上論述表明,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這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並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就使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產生許多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下,基本上是「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這就不能不帶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徵的社會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地理環境學說就與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形成了較大區別.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關於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則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不在於地理環境是否決定著人類的生活,而在於前者怎樣決定後者.孟德斯鳩認識不到物質生產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而不適當地強調人的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地理環境決定論」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科學的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那麼,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心理狀態、氣質性格就沒有任何影響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某個人類共同體從事於何種物質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平原地帶的人們多過著農耕生活.而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造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正是這種由某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某個民族才形成具體的,具有某種特點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此外,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的形成,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響.但是,這些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於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發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聯系.地理環境作為生產過程之一的勞動對象,在人類文明初期,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並通過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學說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實際情況的,是唯物史觀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問題上的科學表述,這也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❼ 闡述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應建立怎樣的聯系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❽ 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人類還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索取物質和能量;同時,人類又通過生產消費活動和生活消費活動將新陳代謝產物和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環境中。

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響反作用於人類,這叫反饋作用。例如:由於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了過量的溫室氣體,導致了全球變暖,由於排放過量的酸性氣體,從而導致酸雨。

世界環境日介紹: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

世界環境日,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並採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於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環境

❾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什麼樣的

自然環境是指生物生存所處的自然區域及狀況,有多種自然地理要素來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等,是相對於人文環境的一種表述。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自然環境,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在和自然環境發生著物質和能量交換。

人地關系思想

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在和自然環境發生相互的作用,包括我們人類,一方面我們需要向自然環境索取各種我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包括空氣、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在利用來自自然環境的各種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廢棄物,人類社會內部無法利用消化,就需要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去。

而環境問題就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當人類向自然環境索取物質和能量過多時,往往會產生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問題;而當人類向自然環境排放過多的廢棄物,從而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往往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所以,處理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我們把這種關系稱為「人地關系」。

採集和狩獵文明

人類對於自然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理解,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人地關系思想也經歷了從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謀求人地協調發展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主要依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極為有限,基本上處於被動適應環境的境地。此時人類很難抵禦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比如洪澇、乾旱、猛獸、閃電等,所以人類對於自然環境是懷有敬畏之心,多崇拜自然,因而會有很多以山、河、樹等事物為圖騰。

農業文明

農業革命發生以後,以畜力和金屬工具為代表的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人類進入到了農業社會,對於自然環境的作用力也開始加大。人類為了獲取更多的糧食,會去開墾更多的耕地資源,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水、土壤、氣候、地形等資源,人類開始逐步改造自然。農業社會時期,人類在某些人口集聚的區域,改造自然的力度比較大,也產生了一定的環境問題,比如黃土高原形成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和人類的長期作用有關系,但總的來說,人類的能力還十分弱小。

英國工業革命

18世紀中葉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機器和礦物燃料的大規模使用,使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同時,人類也向自然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一方面,人類隨著能力的增強妄圖征服自然,另一方面,也使環境問題日益尖銳,自然環境對於人類的報復也愈演愈烈,環境惡化,公害事件頻繁發生。

環境污染

在發生了諸如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日本水俁病事件等眾多環境污染公害事件後,人們痛定思痛,對於人地關系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謀求人地協調發展,逐漸成為人地關系思想的主流,可持續發展論由此應運而生。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

閱讀全文

與人類與地理環境應該建立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