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六大板塊分界線
1、亞歐板塊
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2、非洲板塊
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3、印度洋板塊
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4、太平洋板塊
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幾乎都是 大洋)
5、美洲板塊
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6、南極洲板塊
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1)地理板塊分界線是什麼擴展閱讀: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一一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雅魯藏不江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一一紅海
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一一白令海峽
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一-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島弧鏈
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一大西洋海底大洋中脊
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一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落基山脈
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一安第斯山脈)
㈡ 中國和世界比較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具體都是什麼
我國的領土遼闊廣大,無論在陸地上還是在海洋上,都有著漫長的邊界線.
我國陸地邊界線長兩萬多公里,有十五個國家同我國相鄰.假如我們從鴨綠江口出發,行進在祖國東北的長白山地,我們的東邊就隔著鴨綠江和圖們江,與兄弟鄰邦朝鮮的土地緊密相連.向北行,出長白山,過興凱湖,在這一段,我國隔烏蘇里江和黑龍江與俄羅斯相鄰.過了滿洲里不遠,沿邊界
線折向西南,進入內蒙古高原,我國同蒙古的邊界線,從那兒一直伸向西北,直到阿爾泰山的友誼峰附近.在新疆的西北部和西部,我國的邊界線穿過了一系列嶺谷和天山山脈,直到帕米爾高原,這一段我國同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為鄰.再往東南,從喀喇昆侖山脈到喜馬拉雅山脈,到處可以見到高聳入雲的雪峰,其中就有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這一線有六個鄰國,它們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到了中印邊界的東段,已是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再向東南走,邊界線進入了橫斷山區,在那兒與我
國為鄰的是緬甸.過了瀾滄江(湄公河)向東,我們到了雲貴高原的南緣,那兒我國的鄰國是寮國和越南.我們沿著那條邊界,直到北侖河口,也就到了北部灣海濱.
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僅大陸海岸線就長達一萬八千多公里;加上海洋島嶼的海岸線,就比陸地邊界線還要長.我們沿著大陸海岸走,從中越邊界的北侖河口向東北,沿途經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海濱,沿著我國東南低山丘陵區和東部的三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最後回到了中朝邊界的鴨綠江口.在這條海岸線以外,我國東面和東南面隔黃海,東海,南海,與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等國相望.
㈢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對應四大地理分區的分界線分別是:南方與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與西北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大致走向為界;西北與青藏以昆侖山脈、阿爾金山、祁連山為界;青藏與南方以橫斷山脈為界。
三大自然區界線: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我國氣候分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800 mm年等降水量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1月份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青藏高原區的分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3、400 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分界線):大興安嶺西側——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
4、200 mm年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分界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㈣ 六大板塊分界線及名稱是什麼
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細分全球有六個主要板塊:
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
-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非洲板塊
-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度洋板塊
-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
-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幾乎都是大洋)
美洲板塊
-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洲板塊
-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雅魯藏不江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紅海
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白令海峽
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島弧鏈
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大西洋海底大洋中脊
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落基山脈
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安第斯山脈)
差不多就這些了,還有幾個邊界在大洋底部的,具體是什麼說不清了…
由於知識有限,上面的分界線就一兩個地理事物。實際的邊界線是帶狀分布的,表示的范圍廣,要標出經緯度的工作量會很大,而且好像沒有多大意義。
㈤ 世界六大板塊的分界線各是什麼啊
1、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帶、雅魯藏布江
2、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白令海峽
3、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島弧鏈
4、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大西洋海底大洋中脊
5、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科迪勒拉山系
6、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落基山脈
7、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安第斯山脈
六大板塊的提出
1968年,法國學者勒皮雄(Ie pichon)根據地形、地質、構造、地震和其他地球物理資料的分析和計算,將全球板塊劃分為美洲、太平洋、歐亞、非洲、印度-澳大利亞(簡稱印-澳板塊)、南極洲等六大板塊。
每個板塊面積都大於1x107km2。除太平洋板塊絕大部分是由洋殼組成外,其餘5個板塊均有洋殼岩石圈與陸殼岩石圈復合而成。根據震中的集中分布帶,學者們又從美洲和歐亞板塊劃分出若干次及板塊。美洲板塊被劃分為南美、北美、加勒比、科克斯、納茲卡5個次級板塊。
從歐亞板塊中,單獨劃分出阿拉伯、菲律賓2個次級板塊,稱為比較流行的全球板塊劃分方案。
㈥ 世界七大板塊 圖
世界七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板塊、南美板塊。
1、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東以太平洋海隆為界,北、西、西南都為深海溝,與阿留申島弧、日本島弧、菲律賓板塊和印度板塊接界,南部以海嶺同南極洲板塊相接的板塊。
2、歐亞板塊: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東的地區。
3、非洲板塊:非洲板塊的西界是一個離散邊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嶺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塊隔此邊界在北部與北美洲板塊相接,在南部與南美洲板塊相接。
非洲板塊的東北界與阿拉伯板塊相接,東南界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接,在北部和南部與之相鄰的則分別是歐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了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北界外,其餘邊界均是離散邊界。
4、北美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范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向西延伸至東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薩維爾·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一部分。後來,美洲板塊又被細分為北部的北美洲板塊、南部的南美洲板塊和周圍的一些小板塊。
5、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6、南極板塊:是一塊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洋面的板塊,面積約169,0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動。南極洲板塊與納斯卡板塊、非洲板塊、南美洲板塊、斯科舍板塊和印度-澳洲板塊交界,並正與合並。
7、南美板塊:包括南美洲和南大西洋的西部。其東以大西洋中脊的南段與非洲板塊接界;西界為南美濱太平洋深海溝,北部與加勒比板塊接觸,南部為南極板塊。南美板塊同北美板塊一起向西運動,在南美洲的西部形成了高聳的安第斯山脈。
(6)地理板塊分界線是什麼擴展閱讀:
世界七大板塊的形成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
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 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