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新課標如何解讀

高中地理新課標如何解讀

發布時間:2023-01-17 03:17:50

❶ 《新課標》怎樣闡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

在「地理課程標准」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這就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提供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一、可以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和影響。衣著方面。在講述到氣候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夏天多數人穿淺色衣服,而冬天穿深色衣服?」討論總結之後,同學們則能舉一反三地舉出其他一些例子來,如: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為什麼以白色長袍為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行的方面。除了書本上學生掌握的「南船北馬」外,針對現在機動車(摩托車、家用汽車)越來越多的現象,在課堂中,講到交通規則中的「紅燈停,綠燈行」之後,再適時給學生提出「為什麼機動車的尾燈都是紅色的?」這個問題,盡管當時只有一部分同學能知道「因為散射的紅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還有的同學能在課堂中舉一反三地把「上個世紀圍困在極地冰原地區輪船上的船員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來。至於食、住方面,同學們可以從氣候知識中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在教材中了解漢族節慶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有的同學則把自己集郵收藏的「民居」郵票在教室里進行展覽:有陝北的窯洞、雲南的吊腳竹樓,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圍屋」則能引起同學們更大的興趣。教室里貼的校歷表及一個學期變動幾次的作息時間表,其實也是很好的教材,從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內容。例如,當學校更換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在課堂中問學生:「上個學期18∶30上晚自習,天已暗下來了,而現在為什麼19∶30上晚自習,天仍大亮呢?」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有意識地聯結在一起,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而且無意中也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二、要依據經濟發展策略,講解經濟中的地理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於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如引導學生知道「退耕還林」政策,目的是減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減少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山變綠、水變清了,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提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政策時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消除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三、引導閱讀和收看新聞,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很難適應當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把報紙、電視的重要新聞有選擇地納入到地理教學中,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開發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積極意義。因為新聞中的許多事,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聯系。更因為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它貴在「新」,時效性強,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普遍關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給教學內容的分析組織以及教學設計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要求,必將對未來的基礎地理教育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積極研究探索體現的途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盡心盡力。

❷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❸ 如何找到高中地理新課標知識點的詳解

1、教學理念新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指導思想,集中體現在課程理念上:⑴構建共同的基礎,提供發展平台;⑵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⑶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⑷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⑸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⑹與時俱進認識「雙基」;⑺強調本質,注意適度變化;⑻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⑼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⑽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十條理念對高中數學課程、教學教研提供了近期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高中數學課程基礎性和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給出了基本的定位,通過模塊式的課程結構,從數學內部為不同基礎、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了多種類的選擇。有對數學教學如何處理數學本質與形式的細致分析;也有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有對教師的數學教學方式問題,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處理數學的本質與形式,有對我國數學教育的傳統問題的分析,如強調的是高中數學課程應該發揚我國數學具有的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優良傳統,有我國數學教育的時代問題,如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同時指出了數學教育面對的困難和更富有挑戰性問題,如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如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如何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等。

2、評價體系與結構、內容與目標新

數學課程標准將高中數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課程由5個模塊組成:選修課程由4個模塊組成,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個模塊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個專題組成。

課程內容與2002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對比主要有四類特點:

一是教學內容未變化的佔有相當部分;

二是新增加的教學內容,如二分法求近似解、冪函數、空間直角坐標系、幾何概型、莖葉圖、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定積分與微積分基本定理、柱坐標系和球坐標系、演算法初步、框圖(流程圖、結構圖)、推理與證明、數學史選講、住處安全與密碼、球面上的幾何、對稱與群、歐拉公式與閉曲面分類、三等分角與數域擴充、矩陣與變換、數列與差分、初等數論初步、優選法與實驗設計初步、統籌法與圖論論初步、風險與決策、開關電路與布爾代數。另外新增的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活動和數學文化是貫穿於整個高中課程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不單獨設置,滲透在每個模塊或專題中。

三類是刪掉的教學內容,如極限等。

四類是教學、學習要求上有調整的,如立體幾何初步中僅要求認識柱、錐、台、球及其簡單的組合體的結構特徵;對稜柱、正棱錐、球的性質由掌握降為不做要求;反函數的處理,只要求以具體函數為例進行解釋和直觀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討論形式化的反函數的定義,也不要求已知函數的反函數;對拋物線、雙曲線的定義和標准方程的要求從掌握降為了解,對其有關性質由掌握降為知道;對組合數的兩個性質不做要求。還有提高要求的,如分段函數要求能簡單應用,知道最小二乘法等。

3、課堂教學觀念新

課堂教學是高中數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整個數學課程內容中的絕大部分要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去完成,課堂教學的觀念的轉變將是新課程理念真正貫徹、落實和實現的根本性標志。課堂教學最終應轉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精神內涵的新課程課堂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中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出了詳細的描述: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收、記憶、模仿和練習,提倡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這些方式有助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同時,設立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等學習活動,為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課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促進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課程標准中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當然教師的講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必須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應根據高中數學課程的理念和目標,學生的認知特徵和數學特點,結合數學課程標准中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去選擇。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新課程 一是內容新、單位課時知識點多,密度大,以前一年要完成的內容現在半年就得完成。在內容增加而課時相對沒有增加的前提下,不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是沒有出路的。我們知道,新的《課程標准》將取代教學大綱成為指導我們教學的主要的綱領性文件,它明確規定了教學的目的、教學目標、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及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它是我們高中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將來高三復習的指導性文件,它的意義與《考試大綱》同樣重要。因此,我們要象重視學習《考試大綱》那樣學習研究新課標,避免出現課標不要求的、不考的內容費時費力,而要求的重點內容又強化力度不夠等情況出現。我在教研活動中發現,那種不看不學《考試大綱》,但憑自己的直覺或被雜七雜八的資料牽著鼻子走的人大有人在。比如, 從《考試說明》頒布的第一年(91)起,就明確規定: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距離問題只考查已給出公垂線的情況,而有的教師上課中卻給學生講了許多求公垂線的方法,什麼線面垂直轉化法了,什麼最小值法了......等等,講了四五個方法,加大了學習的難度,白做了好多無用功,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犯了導向上的錯誤。這種情況今後再也不能允許出現,否則,會誤人子弟的。因此,認真研究新課標、鑽研新教材是擺在我們每一位高一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大家都經歷過或即將經歷過由學生到教師的這一轉變的過程。我的體會是,做教師與做學生的要求絕對不一樣,可以說有天地之別。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學生時代有些問題是不必弄的很清楚,有的題型教師都給我們總結歸納好了,甚至有些較難的題暫時不會放放也可以,再說,有些題高考能否考還很難說......。以上做法或想法,作為學生或許可以,但做為教師卻絕對不行。因為教師的職責要求我們必須獨立地、徹底地弄清、弄懂所有的問題,不但如此,還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每個問題必須徹底地搞透徹,決不允許對知識的是是而非、不懂裝懂的情況出現。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講有些習題,教師講著講著有時可能就忘了,這種情況我在聽課時有時遇到。究其原因,不是經過自己刻苦鑽研的問題,靠看習題答案或問別人得來的知識,印象不深,容易忘。因此,對於新教師來說, 必須下大功夫、大力氣、獨立地鑽研、徹底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考查的知識點、考查的目的及有關試題的變形之後,才能歸納出解題規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總之,教師要做幾倍於學生的工作,這樣才能上好課,教好學。另一方面,對於老教師來說,雖然教材大部分內容仍然沒變,但畢竟增加了部分新知識,涉及知識的更新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法,盡快地與新課標的要求相銜接。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改進教學方法,實行啟發性教學和討論式教學。要求發揚教學民主,師生密切配合,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及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學生獲取新知識、發展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1a3c20100gtpc.html

❹ 如何應對高中地理的新課標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又迎來了一次新的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如何把教學還給學生,如何有效地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這些問題是新課標最主要的特點,同時也是高中地理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理念更新的基本標尺。
1 新課標理念下對如何加強高中地理教學改革
1.1 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
高中地理新課標強調學習的有效性。地理教學涉及廣闊的人文景觀、自然天地和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因此,地理教學有趣味性的知識點和雄厚的直觀性基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廣泛採用現有的地理標本、掛圖、錄像、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或自行創新設計豐富多樣、切實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學手段富於變化性。採用直觀教學,易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的學習始終保持在積極、自覺、主動的良好狀態。例如在「地球的運動」,這一節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如果單從課本文字和課本的插圖上看,學生根本不能深刻理解。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讓學生從中觀察到地球運動的整個變化過程,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運動的方向、與太陽的運動關系、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其影響等原本較抽象的知識。
1.2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首先應該切實認識到教與學是一個整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應把自己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應使自己的教學手段成為引導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更應善於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決不能僅僅是為了講授課本內容而上課,那隻能使地理課程教學陷入僵化模式。教師要放棄課堂上「我說了算的權威」,樹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念,徹底改變那種板著面孔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局面。要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學習和雙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1.3 改變過去灌輸式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新知,這是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新鮮理念。問題即思維,一切探究、發現、創新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憑借,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不斷進入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問題一定要注意新穎性與層次性,問題要有思考價值和有可探索的餘地,多設計「為什麼」和「怎麼樣」之類的問題,少問簡單的「是什麼」之類問題,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激發思維,要鼓勵、誘導學生的求異思維。其次,教師不要直接向學生提供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和方法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同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三,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一定要創設問題情境,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使學生逐步做到想問、敢問和善問。例如月相知識的學習,先製作表,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相,填出月球出沒的時間、方位,並繪出大致的形狀等,由他們分析總結規律。上課的時候再由老師分析這些規律的原理,用「上弦月出現在農歷上半月,出現在上半夜,切東西邊亮。下弦月出現在農歷下半月,出現在下半夜,切西東邊亮」等通俗的語言來加強學生的記憶。再例如在讓學生在爬山的過程中通過感受氣溫的高低、觀察植被的變化來學習垂直地帶性以及植被分布的特徵。把教師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拷貝」給學生,使教師有預見性地把握教學全局,更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1.4 著力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
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科學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宏觀駕馭教材,准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進程等等。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帶動學生學習行為的優化。如教學過程中必須精神煥發、富有激情;學生發言時認真傾聽,不隨便插嘴。學生發言後及時與以評價和指點;課堂上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下課前必須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總結反思本課的學習活動;必須准時下課,不得佔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等。同時,嚴格貫徹落實新的教學大綱。新編地理教學大綱,是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法律」性文件。認真貫徹執行新大綱是推動高中地理改革的關鍵。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精神,把握實質,並在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其次,每位教師除了要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和任務外,還應該根據大綱的規定發揮學科優勢,切實實施素質教育。
1.5 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
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天氣系統》教學中,將近期衛星雲圖動畫編入課件,展示近兩天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的真實性、現實性。
2 結語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要高中地理的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的束縛,盡快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❺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了較大的轉變,但是仍然存在灌輸式課堂、表演式課堂、放羊式課堂等教學舊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是一個科學體系,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構成。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去全面落實三個目標的要求,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那麼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新課標下地理課堂教學重中之重。
一、精準把握教材和領會課標要求,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與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預設課堂情境,選擇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精選例題練習。因此,認真研究教材、精準把握課標要求是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要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可能就必須注意:細心研讀教材,准確提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如果沒有深入研讀教材和課標,會出現教學目標要求把握不準、課堂教學內容不當,甚至出現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組織混亂。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條件。要認真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師在課前准備時要做到心中有綱,有的放矢。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條件
1.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教師應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信任自己所教的學生群體,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威信、教育教學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對你更加尊敬和信任,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2.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人人平等,一視同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平等、民主、和諧氣氛,通過學生結對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互幫活動,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
3.相互評價關系。可以通過找學生談話、學生測評來了解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及存在問題,並且能促使教師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而做出改進。同時,教師也要對自己的學生做出合理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相互評價對課堂有效教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師生之間信任與尊重的體現。
三、選擇最優的學習方式,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學習方式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不是在於教師的教,更重要的學生怎麼學。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較大的變化,從認知、個性、社會性等方面與初中學生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就決定了他們更適合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要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得到很好的發揮,並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3.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分組來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將社會心理學中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利用人際交往對認識發展的促進功能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合作學習,要培養學生懂得與他人合作、願意與他人合作、善於與他人合作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給當前地理課堂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多媒體課件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微課、地理教學資源網站、中學學科網、高考資源網、金太陽教育網等現代教育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來廣泛。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集中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教學實踐證明,地理教師若能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來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並能靈活地加以組合運用,則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堂地理課的教學通常是採用多種地理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點,都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用。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突出一兩種主要方法,並輔以多種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各種方法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方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❻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和理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與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課程。

開設高中地理課程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課程結構

基於核心素養的提出,新版課程標准對課程結構也做了較大的調整。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

三、課程內容

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課程內容選擇上變化幅度較大。總體而言,在設計思路上,必修內容「寬而淺」,不追求地理學科特定的系統性,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國家戰略、海洋權益等內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學業質量

地理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地理學科核心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

課程設計思路

1、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

❼ 你對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

中學地理新課標,我覺得就是指導我們如何去上好中學地理這門課程。中學地理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到地理,對其教學知識與教學理念等都不甚了解,這就需要中學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怎樣才能教育好學生。中學地理新課標指明了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實施教學,包括過程中學生的領會、地理知識的掌握、地理學科能力、地理技能的掌握等。
從中學地理新課標中知道中學地理課程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等,課程就要圍繞著這些教學內容來開展。地理課堂教學實施是按照知識線索、活動軌跡、高潮鋪設來建構教學結構,而且在教學中要有提問與討論等細節。
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學習有用的地理,這樣有利於凸現地理學科的價值;有利於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還是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構建新型的地理課程包括開放式的與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形態、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教師在角色上進行反思,教師要把地理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法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和實踐知識學得徹底,這樣才能有基礎把學生教育好。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學習讓我們知道學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這對於以後作為教師的路程有很大的幫助,這也要求我們把中學地理新課標這門課程學好。
總之,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於中學地理教師是一項重要指標,對作為教師有比較高的要求,當我們學習中學地理新課標時要認真對待,這對以後教學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對於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

❽ 地理課教學怎樣把握新課標理念

一、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這就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確立,師生關系角色的扮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講者,教師在講台把知識點說得頭頭是道,學生在課堂聽得津津有味,一動也不動,學生不能有提問或發表見解的機會。在新課標理念下,學生的個性越來越突出,舊的師生關系就越來越不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要沖破師生之間「管理--服從」的單向關系,變為雙向關系。如學生犯錯誤時,教師是嚴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該是醫生,為學生開良方;學生碰到挫折而垂頭喪氣時,教師應該是他們的朋友……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突出地表現自己的個性特徵。
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由教學的管理者變為指導者
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要求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氣氛,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出來,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地理課「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一節課上,我就設計了:①什麼是臨空型工業布局?②臨空型工業布局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它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形成?世界上典型的地區有哪些?我國的高科技園區中關村與臨空型工業布局有什麼關系?③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就上述某個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④學習小組代表上台發言,分析小組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虛心傾聽,並可與之進行辯論。⑤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結論。由於這些問題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又貼近現實生活,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既學到了新的知識,又使師生關系在交流中更加融洽,教師的角色也由管理者轉變為指導者了。
三、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地理課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要把握其在社會地理生活中的規律,要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親身實踐,體驗生活,用自己的經歷去領略社會生活的內涵。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表現欲,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得到發現的樂趣。

❾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❿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參考如下:

★必修一

【課程標准】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新課標如何解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