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十分不錯的地理紀錄片
野生世界系列太多重復的.著名央視播出過一段時間」的地球星球起源」。講述了一些極端的地理結構的故事,什麼馬里亞納海溝島山「地球星球」我記得好像沒有更多的。設置一些地理結構主要由當地的生物「地球了我們看著它偶然為輔,共4集真的很震驚,名字有2333個。
所以劇組更加招搖,大肆燒錢,用投資來評價紀錄片是相當庸俗的,但它可以看出,這優美的製作程度只是一種享受感,這也是一種不丟失地球脈搏的頭等大事。
㈡ 地理里的紀
Geologic Time Scale 地質年表 由賦予名稱的地質時段構成的地質歷表,在各個予以命名的時段內,沉積了地質柱狀剖面中所表示的那些岩石。在地質學發展的早期人們就認識到了把地球的歷史劃分為易於安排的「章節」的需要。進行這種劃分的最早的一次嘗試是由約翰·萊曼(Johann Lehmann)在1756年進行的,他根據中歐出露的岩石編制了一個時代表。萊曼識別出三類山和構成這三類山的三類岩石。隨著這項先驅性的工作之後,是十八世紀的礦物學家亞伯拉罕·沃納(Abraham Werner)提出的岩石與時代的四重劃分。沃納認為所有岩石都是由海水中沉澱出來的,它們都可歸於四個分期中的一個之中。雖然沃納的岩石形成理論現在不再有效,但他的建立各個時間單位的思想卻保持了下來。隨著十九世紀地質學思想的前進,地質學家更加需要有一個地質年表。他們不懈的努力導致了今天得到普遍應用的地質柱狀剖面和年表。
設計年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建立劃分地球歷史的各主要時段的標准。這些天然時段,完全是依據在岩石記錄被認為是其變化幅度最容易識別的一些地質事件建立起來的。因此,造山活動和海洋位置變化的時期便普遍地被看作是劃定年表中代和紀的界線的足夠重要的標志。然而,現在我們知道,造山運動可能只限於一個大陸之內,而海的「進與退」也沒有確切的規律性。因此,建立現在所使用的標准岩石柱狀剖面和地質年表的基礎乃是岩石中化石組合順序的對比和疊置的基本原則。
地質年表中的時間單位與原來用於區分地質柱狀剖面的岩石單位有同樣的名稱。因此,人們可以說寒武紀時期(對地質年表而言),也可以說寒武紀岩石(對地質柱狀剖面而言)。最大的時間單位是代。代被劃分為紀,而紀則又劃分為世。
與標准日歷上的天和月不一樣,地質時間單位是人為劃分的,而且各自經歷的時間長度不等,因為沒有辦法知道每一個代、紀或世內所包含的時間有多長。盡管如此,地質年表仍然使地球科學家有時間概念,比如他們說某一岩石是白堊紀時期的,就意味著它在大約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形成的。
地質年表中的五個代中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名稱,用以描述代表該代特點的生物發展的程度。例如古生代的字面意義是「古代生物」,說明在這個代中生物相對較簡單、是其發展的古老階段。各個代及其名稱的字面意義可依從最新到老的順序排列如下:
新生代——現代的生物
中生代——中等生物
古生代——古代生物
元古代——久遠的生物
太古代——初始的生物
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岩石通常被合在一起稱作前寒武岩的岩石。前寒武紀的岩石大都已經變形而且是很老的;因此這一地球歷史階段的記錄是難以解釋的。前寒武紀時期代表從地球歷史開始一直到最早含化石的寒武紀岩石之間的那一段地質時代,因此,它所代表的時間約為全部地質時間的85%。
每個代中的多數的紀都是根據最先研究了它們的岩石的地方命名的。
古生代被劃分為七個紀(最老的放在該表的底部)。這些紀及其名稱的來源列在下面:
二疊紀(Permian)——取名於蘇聯的彼爾姆(Perm)省
賓夕法尼亞紀(Pennsylvanian)——取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密西西比紀(Mississippian)——取名於密西西比河谷上游(歐洲地質學家使用的石炭紀這個術語包括北美的賓夕法尼亞紀和密西西比紀)
泥盆紀(Devonian)——取名於英國德文郡(Devonshire)
地質年表
地質時代單位的順序。最新的時間單位在柱狀圖的頂部,而最早的時間單位在圖的試底部。
Geology 地質學 關於地球的起源、成分、結構和歷史以及地球上的棲居物的一門科學。名稱起源於希臘文 geo(地球)加logos(論述),地質學的領域十分廣泛,這就使它分為兩個大的分支:物理地質學與歷史地質學。物理地質學研究地球的成分、結構、地殼內和地殼上的各種運動、以及現在正在使地球表面發
志留紀(Silurian)——取名於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奧陶紀(Ordovician)——取名於大不列顛古老部落奧陶部落
寒武紀(Cambrian)——取名於拉丁文坎布里亞(Cambria),意思是威爾士
中生代的各紀及其名稱來源是:
白堊紀(Cretaceous)——來自拉丁文Creta,意思是白堊
侏羅紀(Jurassic)——取名於法國與瑞士之間的汝拉山(Jura
Mountains)
三疊紀(Triassic)——來自拉丁文trias,即的意思
新生代的各紀的名稱來自一種過時的分類系統,該系統把地球的所有岩石分為四個組。下面的兩個劃分時期是現在還沿用的該系統中的倖存的兩個:
第四紀——意思是第四個衍生物
第三紀——意即第三個衍生物
㈢ 介紹中國地理的紀錄片是什麼來
以前中央電視台有過《東方家園》這套地理紀錄片,是熊雄主持的,個人認為很好。有的介紹旅遊、有的介紹民俗風情、有的是純地理知識,既能開闊眼界,又能學到地理知識。
其他的個人推薦《話說長江》、《再說長江》、《話說黃河》、<話說長城》還有各個旅遊景區拍的旅遊介紹,都很不錯的。
㈣ 地理年代劃分
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首先被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四個大的地質年代階段。冥古宙(46億年前
38億年前)的時候,地球剛剛形成,但未保存地質紀錄,是生命起源的時期;太古宙(38億年前
25億年前)的生命形式處於很低的發展階段,主要為原核生物(如藍藻和細菌);元古宙(25億年前
5.4億年前)先後出現了真核生物、多細胞動物和多細胞植物;顯生宙(5.4億年前
現在)開始,我們熟悉的各生物的種類陸續出現,並蓬勃發展至今。
顯生宙進一步分為古生代(5.4億年前
2.5億年前)、中生代(2.5億年前
0.65億年前)和新生代(0.65億年前
現在)三個階段。顧名思義,它們分別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發達」和「新生」的階段。
每一個「代」又可被細分為幾個次級的單元「紀」。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就發生在寒武紀的早期。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魚龍和翼龍就生活在中生代,從三疊紀開始出現,到白堊紀末絕滅。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堊紀的早期。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過去使用的第三紀相當於目前採用的古近紀與新近紀)和第四紀。雖然鳥類、哺乳類和開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開始出現的,但到了新生代才開始了大的發展。我們人類進化的歷史則發生在第四紀。
一個「紀」一般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為兩個或三個階段,這時被稱為「世」,通常前面分別以「早、晚」或「早、中、晚」來限定。例如,侏羅紀分為三個階段:早侏羅世、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再如,貴報曾報道過《我國遼西早白堊世恐龍長四個翅膀》,這里的「早白堊世」,就是白堊紀里的一個階段。
以上介紹的宙、代、紀、世等都是地質年代單位,比較抽象,為了賦予它們實際的地質學意義,地質學家們還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稱,來表示和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於是,宙、代、紀、世便分別對應於宇、界、系和統。舉例來說,侏羅紀對應的地層單位就叫侏羅系,與早、中、晚侏羅世相對應的地層單位分別是下、中、上侏羅統。
㈤ 古代官職、稱謂、科舉、地理,紀時一類的
殿試:一榜:狀元 榜眼 探花
二幫:一甲進士、二甲進士、三甲進士 、同進士出身
會試:第一名:會元 其餘為貢生
鄉試:第一名:解元 其餘為舉人
院士:生員(秀才)
縣試、府試:童生
㈥ 地理是什麼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㈦ 地理知識
聖誕節:基督教
復活節:基督教
開齋節:伊斯蘭教
㈧ 地理地質年代表怎麼記
地質年代表口訣記憶法
新生早晚三四紀,六千萬年喜山期;
中生白堊侏疊三,燕山印支兩億年;
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薊長城,海西加東到晉寧
地質年代單位&年代地層單位
1.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和時
2.年代地層單位:宇-界-系-統-階-時間帶
冥古宙,四十六(億年)
地球一片灰濛蒙
太古宙,三十八
主要分布在北華
片、片麻岩火山岩
五台運動花崗嵌
元古宙,二十五
宙分古中新三代
滹沱長(城)薊(縣)青白口(紀)
震旦紀,荒誕極
無脊椎動物找裸替
顯生宙,五億七
宙分三代古、中、新
古生代,好繁盛
大量化石在地層
寒武奧陶和志留
海生無脊水中游
魚類生在泥盆里
石炭二疊水陸棲
中生代,兩億五
秦祁昆侖畫條弧
南方為海北為陸
侏羅紀,爬著行
地上霸主是恐龍
白堊紀,環境惡
恐龍菊石全絕滅
新生代,三、四紀
哺乳動物蓋被子
台灣喜馬被海淹
二百萬年(前)褶成山
事過不久人出現
不過暫把地球看
3.岩漿岩礦物共生規律
二氧化硅定共生
金硅氧化不相容
不足變木多發光
過剩結晶成石英
4.莫氏硬度計
一滑二石三方解
四瑩五磷六正長
七英八黃九剛玉
5.向斜背斜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逢溝必斷,有溝必火
6.岩石
滑石方,瑩磷長,石英黃玉剛金剛
7.中華大地構造歌
中華厚殼小塊集,羅迪尼亞另聚齊。
喜馬拉雅岡底斯,羌塘興凱屬泛非。
西域地塊多遷移,親近中朝變揚子。
東西排列轉南北,陸塊滑動數千里。
天山印支碰撞多,偏安歐亞東南翼。
東移陸殼坐洋幔,東亞逆轉燕山期。
拼合碰撞岡底斯,縮短順轉白堊紀。
太平洋底西俯沖,背斜走滑造油藏。
高原山脈大台階,地理環境定型遲。
板內拉張控成礦,災害地震應力異。
8.某不知名口訣
太元古中新生代,震寒奧志泥石炭,
二三侏白第三四,古始漸中上更全。
背上拱,成山嶺,中間老,兩翼新。
向下彎,成谷盆,兩翼老,中間新。
背斜頂,受張力,易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物質密,抗侵蝕,成山嶺。
㈨ 哪裡有地理正紀一統
當然是《WildChina》《美麗中國》分為「富饒華南」、「彩雲之南」、「青藏高原」、「長城以外」、「龍之疆域」、「喧鬧海岸」六個部分,由中央電視台控股的中視傳媒(CTV)與英國BBC環球公司合作拍攝,時間總長約6個小時,製作歷時3年,攝制組踏過了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拍攝了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以及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從極北的赫哲人的生活到桂林的船上人家,從中華民族標志性建築長城到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從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嶺的野生大熊貓,再到雲南的亞洲象……不論是風土,還是人情,都呈現在6個小時的全景描述中。
㈩ 地理:什麼是地質時期詳細!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經發現地球上最老的地層同位素年齡值約46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概念地質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歷史所佔據的漫長的時間范圍, 從大約39億年前(相當於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齡)延續到今天,實際上就是由地層所代表並記錄在地層中的那一段地球的歷史。
歷史時期是指人類活動的歷史 包括史前歷史在內。
近代分世界近代 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開始 中國近代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氣候情況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
地質時期
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
地質
三疊—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疊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當高緯地區處於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乾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